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企业参与: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企业参与的做法,对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
张爱邦
兰文巧
机构地区
沈阳工程学院
出处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2,共2页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德国高技能人才
企业参与
分类号
F272.9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1
参考文献
7
1
杨伟国,吴守祥.
德国技能人才短缺及其治理[J]
.德国研究,2006,21(2):48-53.
被引量:11
2
黄彩霞,邓兴国.
发挥企校双方优势 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J]
.中国培训,2006(4):47-47.
被引量:2
3
许宁.
西门子的多级培训制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63-63.
被引量:1
4
李明甫.
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盛产高技能人才的秘诀[J]
.中国劳动,2005(8):15-17.
被引量:11
5
王俊河.
德国、法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考察——兼比较中法德三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与运行形式的差异[J]
.天津建设科技,2005,15(3):28-29.
被引量:5
6
黄亚妮.
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5):67-69.
被引量:29
7
李光.
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 转变企业人才战略观[J]
.生产力研究,2004(2):127-12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4
1
Trai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Procedure for Producing Them, 2000.
2
http://www. Fh-muenchen.de/home/fhm/aaa/d_fhm.html
3
刘耀中.
内隐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构建[J]
.教育研究,2001,22(8):50-53.
被引量:38
4
陈一耕.
企业人才战略的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2):49-50.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57
1
赵笛妮.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专业的借鉴和启示——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2023(5):15-18.
被引量:2
2
王水琦.
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S1):54-55.
被引量:3
3
应世根,林旭静.
构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尝试[J]
.职业教育研究,2006(4):145-146.
被引量:1
4
李宪印,刁爱梅.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06(4):76-78.
被引量:6
5
李蜀湘,张来希,胡春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121-123.
被引量:4
6
朱剑萍,李静.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结构梯次”刍议[J]
.职业教育研究,2008(2):110-111.
被引量:1
7
范海英,聂廷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推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1-24.
被引量:2
8
熊建武,周进,沈铁敏.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模具拆装实训中的应用[J]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57-59.
被引量:7
9
李国峰.
高技能人才发展与培养措施[J]
.法制与经济,2008,17(8):104-105.
被引量:4
10
宿燕.
对我国建筑劳务人员培训及鉴定的研究及思考[J]
.山西建筑,2008,34(20):210-21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0
1
张鉴.
创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
被引量:3
2
李岩.
浅论加快建设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J]
.统计与咨询,2010(3):47-48.
被引量:2
3
张微,张喜梅.
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
.中国冶金教育,2004,9(3):30-32.
被引量:27
4
唐建军,孟涛,李志刚,赵昌毅,曹建民.
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1,22(3):8-11.
被引量:73
5
倪姗.
它山之石——从国外企校联合教育看中国企业教育之痛[J]
.管理与财富,2005(9):18-20.
被引量:3
6
郎群秀.
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18-20.
被引量:78
7
石丽敏.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被引量:163
8
彭绪娟.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辽宁高职学报,2007,9(6):18-19.
被引量:14
9
石吉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
10
魏东新.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
引证文献
7
1
杨毅红.
中外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12):32-32.
被引量:3
2
孔艳华.
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高职教育发展[J]
.价值工程,2010,29(1):101-102.
被引量:10
3
侯慧敏.
班级德育工作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7):33-35.
被引量:1
4
武马群,贾清水.
试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电控技师工作站为例[J]
.工会博览,2013(21):30-32.
5
安昭怡,杨涛,郑相杰,李英琦.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39-42.
被引量:5
6
刘嘉.
校企合作双赢型体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研究——基于新时代的语境[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0(24):146-147.
7
贾旻,韩阳阳.
21世纪以来英国国家技能战略生成动因、内容框架及启示[J]
.职教论坛,2024,40(1):119-12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申广伟.
中西教育思想对比[J]
.中国科技博览,2010(33):154-154.
2
郭南初,陶亦亦.
校企导学制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59-60.
被引量:2
3
陈宁.
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策略分析[J]
.时代教育,2011(6):42-42.
被引量:4
4
李体新.
关于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1(18):94-95.
被引量:4
5
杨金会,尤广辉.
浅谈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163-163.
6
胡清,孙志强.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04-105.
7
吴艳芬.
“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一体和四个真实[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3):127-130.
被引量:2
8
汤松萍,丁新昶.
基于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国化运用的借鉴与启示[J]
.电子世界,2014(10):448-449.
被引量:2
9
黎德良.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业,2014(17):34-35.
被引量:5
10
柯倩.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探析[J]
.高教学刊,2015,1(15):118-119.
被引量:2
1
李小娟.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制度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9(6):270-271.
2
姜泽海,刘能高.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2006(4):127-128.
被引量:4
3
杨皖苏,邬幼明,严鸿和.
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6(3):120-123.
被引量:17
4
朱冠华(翻译).
中印人才短缺之惑[J]
.数字商业时代,2006(7):109-109.
5
高技能人才可推迟5~10年退休[J]
.北京支部生活,2006(12):70-70.
6
汪达玲.
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J]
.上海企业,2010(12):76-77.
7
漆春梅.
“四招”化解高技能人才短缺困局[J]
.当代党员,2015,0(12):77-77.
8
郭志刚.
解决国企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对策[J]
.中国培训,2006(11):23-24.
9
涂云海.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7(02X):317-318.
被引量:1
10
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短缺阻碍产业升级[J]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6(24):17-19.
商场现代化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