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河南林州方言“来”的语法功能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河南林州方言中的“来”具有多种功能,语句环境不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也不同。本文主要对“来”作动词、助词、时制标记及话题标记等功能进行详尽描述,并同普通话和晋语区其他地方方言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
闫敏
机构地区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部
出处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4期36-38,共3页
Sinogram Culture
关键词
河南林州方言
晋语
来
语法
功能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关黑拽.
山西泽州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J]
.方言,2020,42(4):452-458.
被引量:1
2
李卫锋.
山西汾阳方言的时体助词“来”[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9):89-92.
被引量:2
3
史瑞敏.
山西沁水方言中的“来”及其语法化[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6):4-7.
被引量:3
4
史秀菊.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J]
.语言研究,2011,31(3):103-107.
被引量:19
5
邢向东.
陕北神木话的话题标记“来”和“去”及其由来[J]
.中国语文,2011(6):519-526.
被引量:17
6
邢向东.
论晋语时制标记的语气功能——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一[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4):92-102.
被引量:17
7
邢向东.
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源流[J]
.中国语文,2015(5):387-396.
被引量:22
8
邢向东.
晋语的时制标记及其功能与特点——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三[J]
.方言,2020,42(1):5-19.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71
1
邢向东.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反复问句[J]
.汉语学报,2005(3):28-36.
被引量:7
2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1985,7(2):128-133.
被引量:66
3
林立芳.
梅县方言的“来”[J]
.语文研究,1997(2):44-48.
被引量:34
4
邢向东.
神木话表将来时的“呀”[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5(4):95-97.
被引量:17
5
武振玉.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31(1):86-90.
被引量:7
6
邢向东.
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3(1):66-71.
被引量:15
7
侯精一.
晋语的分区(稿)[J]
.方言,1986,8(4):253-261.
被引量:139
8
梁银峰.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2004(4):333-342.
被引量:55
9
侯精一.
平遥方言的动补式[J]
.语文研究,1981(2):119-127.
被引量:11
10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54
共引文献
60
1
刘雨晨.
论心理空间体与祈使句标记——以达拉特旗晋语“来”字祈使句为例[J]
.语言学研究,2021(1):80-94.
2
胡素华,张丽.
彝语北部方言意愿情态助词mo^(33)的将然义——兼论时体、情态、语气、示证的交互作用[J]
.民族语文,2023(6):46-57.
3
崔玲.
山西偏关方言的时体系统[J]
.华中学术,2023(4):147-163.
4
孙娟.
浅谈兴县方言中的“来”与“去”[J]
.汉字文化,2019(S02):15-17.
5
罗荣华.
赣语上高话动态助词、事态助词“来”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2(5):163-166.
被引量:7
6
侯国金.
“来”的语用化刍议[J]
.外国语文,2012,28(4):50-57.
被引量:5
7
董晴晴.
沛县话虚词“来”的用法[J]
.艺术科技,2014,27(4):181-182.
8
邢向东.
陕北吴堡话的过去时标记“来该”及其形成[J]
.语文研究,2014(2):60-64.
被引量:6
9
延俊荣.
平定方言指示性时间“来”的标记模式[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18-22.
被引量:1
10
田世爱.
汾阳方言中“来”的语法化[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1):133-134.
1
闫敏.
林州方言特色统括性范围副词选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238-240.
2
罗自群.
怒苏语的话题句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4(3):33-42.
3
吴野迪.
满语与朝鲜语格及格助词之比较[J]
.华夏文化论坛,2023(4):178-185.
4
刘文正,王博.
近代汉语话题标记“却说”的形成与发展——兼谈变文避复与语言形式的功能演变[J]
.华夏文化论坛,2023(4):168-177.
5
殷薇.
涟源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5):31-35.
6
傅聪,张发荣.
论方言对山东五音戏唱腔的影响[J]
.大舞台,2024(3):26-30.
7
王晨.
现实相关性的句法分析:以汉语双“了”结构和英语完成态为例[J]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24(1):105-121.
8
索巴尖措,阿贵.
巴塘版《甘珠尔》的特征及其学术价值[J]
.西藏研究,2024(3):42-47.
9
刘丹青.
话题类型与主句现象:语言比较的视角[J]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3(5):17-25.
10
庞怡如,蔡红.
浅谈句法手段的巧妙运用对商业广告语句义的影响[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5):19-22.
汉字文化
2024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