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教义学重构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任务面前,传统法律框架和传统理论思维显得捉襟见肘。个人信息保护亟须传统理论范式转型,从单一思维、控制思维转向多元思维、适应思维。个人信息同时蕴含信息主体的权利面向、其他主体的利益面向以及信息流通的公共面向,各个面向的权重随着个人信息的类型和场景不同而产生动态变化,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框架也会适应个人信息的多面属性而提供动态的多元保护。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刑法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中的定位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框架中的定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界定为受到信息流通的公共价值限制的信息主体的信息权利。在保护法益的指导下,本罪的行为对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知情同意原则、情节严重等构成要件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作者 万均扬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处 《刑事法评论》 2023年第1期302-322,共21页 Criminal Law Review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661

共引文献50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