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意”与“私欲”之间:张栻、朱熹解《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之异同
1
作者 乐爱国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2期52-62,153-165,共24页
朱熹《论语集注》解“克己复礼为仁”,将“己”解为“身之私欲”,“克己”解为克胜私欲,受到阳明后学以及不少清儒的反对。与朱熹多有交往的张栻解“克己复礼为仁”,讲“克尽己私,一由于礼”,主要就克尽私意而言,并没有直接讲克胜私欲,... 朱熹《论语集注》解“克己复礼为仁”,将“己”解为“身之私欲”,“克己”解为克胜私欲,受到阳明后学以及不少清儒的反对。与朱熹多有交往的张栻解“克己复礼为仁”,讲“克尽己私,一由于礼”,主要就克尽私意而言,并没有直接讲克胜私欲,显示出与朱熹强调克胜私欲不一样的解读。与此同时,朱熹虽然批评胡宏讲“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而强调克胜私欲,但又与张栻一样接受胡宏所言“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并非完全拒斥人的欲望;晚年还较多把“克己”解为克尽私意,与张栻的解读多有一致。可见,朱熹的解读与张栻又是相通的,而各有侧重,其中还包括他们对于“公”“私”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二者不同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朱熹 克己复礼 私欲 私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2
作者 陈乔见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38-50,144-156,共26页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圣人之意和天地之理;另一方面他与其他宋代学者一样强调义理之学,但却也十分警惕宋人好为高论新说的空疏之敝。一方面主张随文(经)解义,另一方面也强调理会意味,切己体验。虽说追求圣人原意和圣经本意是朱熹解经的首要目标,但他也认为有的解释未必是圣经本旨,却也是一极有价值之解释,因为它揭示了某种道理。虽说朱熹具有强烈的圣经贤传意识,但他也认为对于以往错误的解释不应当由人情回护,而应辩其是非曲直。在不疑与有疑、训诂与义理、原意与发明、善意原则与人性原则之间,朱熹总是保持着某种张力与平衡,使得解释成为一项既有规范亦不乏创造的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解释 圣经 圣人之心 天地之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欲仁”、孟子“欲善”与荀子“欲情”--从当今西方伦理学“欲望论”观儒家“欲”论分殊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悦笛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3期80-89,I0096-I0106,共21页
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 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诉诸“欲善”的道德意志。重“礼化”“化性”的荀子,其论欲基本上就是主观的内涵,人类共通之欲与恶相通,但通过外在礼的教化和认知心的向善功能而加以濡化。大致说来,孟子所论之欲乃是激发性欲望,因为这种客观欲望的确要为道德行动向善提供理由。荀子所论之欲乃是非激发性欲望,此类主观欲望导致了道德行动向恶而发,所以才是跟从理由的。孔子介于二者之间,或者说,孔子之欲,虽未超出无善无恶,但并没有明确善恶指向,这一多元可能性引发出孟、荀善与恶欲论的两种趋向:孟子是心善—性善—情善的“自上而下模式”,荀子则是情恶—性恶—心善的“自下而上”的模式。中国原典儒学的欲论,揭示出本土“情理结构”的智慧范式,它既超出了主客欲的二分法,又让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这对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为人类欲望此类根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返本开新的综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欲仁而得仁 可欲之谓善 人情之所同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生生哲学及其诠释——以《易传》和“易一名而含三义”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丁四新 费春浩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4期66-76,V0077-V0088,共23页
从观念起源看,强调"生"或"生生"是盖天说背景下的宇宙生成论的固有之义。三《易》从一开始起即体现了二元思维方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生生之谓易"这两个命题是对于天地或阴阳二... 从观念起源看,强调"生"或"生生"是盖天说背景下的宇宙生成论的固有之义。三《易》从一开始起即体现了二元思维方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生生之谓易"这两个命题是对于天地或阴阳二元的宇宙生成论之客观原则及其价值原则的直接宣示。《易传》的生生哲学大致包括: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天尊地卑的二元对待关系,是《周易》生生哲学的发生结构;"生生"观念包括"变易"与"生成"两个法则,同时是其价值和目的所在;"生生"哲学还具有连续、贯通和相感的特性。"易一名而含三义"是对《周易》生生哲学的一种诠释。它将《易传》的"变易"一义推展为三义,即"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三义。《乾凿度》和郑玄注的解释属于宇宙生成论式的,而孔颖达的解释则属于体用论式的。它们都包含着生生思想。程朱理学以"变易"和"交易"两义取代了汉人的三义说。在宋明儒看来,"生"或"生生"即是宇宙法则("理"),即是"天地之心",即是"仁""仁心"或"恻隐之心",甚至认为"生"或"生生"即是宇宙本体。生生哲学在宋明时期得到了大力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周易》 《易传》 孔颖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载的“德性之知” 被引量:2
5
作者 沈顺福 王晓农(译)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1期71-82,I0049-I0059,共23页
张载相信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即天人一物。这个生命体的本源与主宰便是天地之心。心又叫做性。主宰宇宙的天地之心便是天地之性。对人而言,人类天生的气质之性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变化。变化气质的方法便是将气与太虚相结合。绝对的太虚... 张载相信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即天人一物。这个生命体的本源与主宰便是天地之心。心又叫做性。主宰宇宙的天地之心便是天地之性。对人而言,人类天生的气质之性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变化。变化气质的方法便是将气与太虚相结合。绝对的太虚具有超越性。气质之性,经与超越性太虚相结合之后便转化为德性或天地之性。德性是合乎天理的人性。正确的生存便是尽德性。尽德性便是德性之知。德性之知是一种扩充善良气质的活动。这个扩充过程便是仁。仁便是成就德性。过程便是道。道即仁。仁义因此充斥于人间、弥漫于宇宙。这便是儒家的理想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德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思想的异调:王船山政治哲学再探 被引量:2
6
作者 谷继明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6年第4期82-89,共8页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船山的理解,往往受到两个前见的影响:一是重视船山的民族论,将之作为排满革命的理论宣传;一是将船山看作启蒙的思想家。特别是后者,即启蒙的论调一直是中国明末至清代思想史的一个主流论调。但我们稽诸《船山全书》,并...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船山的理解,往往受到两个前见的影响:一是重视船山的民族论,将之作为排满革命的理论宣传;一是将船山看作启蒙的思想家。特别是后者,即启蒙的论调一直是中国明末至清代思想史的一个主流论调。但我们稽诸《船山全书》,并不能发现很多真正的'启蒙'思想;反而,在这样一个准启蒙的思想潮流中,船山显得不免'反动'。阳明后学与清代考据学,虽然形态不同,乃至相互对立,但他们都是传统等差结构的消解者;而船山恰恰是这样一个结构的维护者。船山的人性论、伦理学,都是基于此而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生日成 躐等 政治哲学 王船山 清代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被引量:8
7
作者 林乐昌 Wang Xiaonong(Translated) 《孔学堂》 2020年第1期28-34,I0032-I0039,共15页
20世纪50年代以降,学术界流行的气论定位方式是,把"气"置于张载根本概念序列的首位,或把"气"视为张载哲学的最高范畴。这样给张载气论定位,是为了给张载哲学定性。在早期的张载哲学研究中,将其定性为"以气为本... 20世纪50年代以降,学术界流行的气论定位方式是,把"气"置于张载根本概念序列的首位,或把"气"视为张载哲学的最高范畴。这样给张载气论定位,是为了给张载哲学定性。在早期的张载哲学研究中,将其定性为"以气为本"或"唯物论"的观点居于主流地位。研究视角不同,张载气论定位方式及其结果也将不同。有必要使用不同于"性质视角"的新视角亦即"纲领视角",对张载哲学进行新的探索。本文首先对张载理学纲领的不同理解进行辨识认定与文献确证,然后对张载理学纲领的意义进行整体性诠释,最后在张载理学的纲领视角下对张载气论进行新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气论定位 气本论 “性质视角” “纲领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载的“大心体物”说与儒学的理性传统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文军 魏冰娥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2期28-35,共8页
张载肯定人在认识活动中依凭心知的能力可以获得对事物理则的认识,不仅对心知在人探究事物理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大心体物"说。张载这种"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张载肯定人在认识活动中依凭心知的能力可以获得对事物理则的认识,不仅对心知在人探究事物理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大心体物"说。张载这种"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理论,既标志着北宋早期道学中有关知识问题的理论已经达到很高的认识层次,同时也沿袭并拓展了儒家哲学的一种重要传统,即理性主义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理论 大心体物 穷神知化 理性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文化自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新春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59-63,共5页
中华民族正在稳步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也在透过自身之努力坚韧推进着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此过程中,经济的腾飞无疑是坚实的后盾,而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则成为更深层的问题.易学即关联着这一问题.着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期... 中华民族正在稳步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也在透过自身之努力坚韧推进着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此过程中,经济的腾飞无疑是坚实的后盾,而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则成为更深层的问题.易学即关联着这一问题.着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期许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善意良性互动与交流,易学的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以《周易》等为源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了解这一文化、进而创造性地予以现代转化、令其在中华文化重建以及世界文化会通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周易》其书以及由它所引发的易学长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易学 创造性转化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和谐世界 《周易》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的教育哲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宏敏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2期92-99,共8页
王阳明在贵州龙冈书院对龙场诸生发表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主要从树立志向、勤奋学习、改正过错、劝勉从善四个方面,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求学、做人的基本道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王阳明教育哲学中的人生观、学习观、道德观与修养... 王阳明在贵州龙冈书院对龙场诸生发表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主要从树立志向、勤奋学习、改正过错、劝勉从善四个方面,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求学、做人的基本道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王阳明教育哲学中的人生观、学习观、道德观与修养观。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照,王阳明良知心学的实质,就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教化之学,它对于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现实启迪就在于,以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为优先,同时兼顾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志 勤学 改过 责善 教育哲学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的传承与坚持文化自信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晶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4期56-58,共3页
古老的《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宇宙论、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必然要求重视对《周易》的传承和研习.之所以说《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以从两方面找到确切的依据.一方面,从考古发现的成果... 古老的《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宇宙论、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必然要求重视对《周易》的传承和研习.之所以说《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以从两方面找到确切的依据.一方面,从考古发现的成果来看,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墓葬,此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 易学 《周易》 中华第一龙 西水坡遗址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礼为教”:张载教育哲学主题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乐昌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1期59-66,68-79,共8页
张载在宋代以"尊礼"著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哲学和教学实践的宗旨。程颐最早使用"以礼为教"概括张载教育哲学的主题。张载教育哲学的主题意识及教学思想特征,也正是基于此而展现的。本... 张载在宋代以"尊礼"著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哲学和教学实践的宗旨。程颐最早使用"以礼为教"概括张载教育哲学的主题。张载教育哲学的主题意识及教学思想特征,也正是基于此而展现的。本文首先考察作为张载教育哲学形成背景的北宋重教兴学运动,然后探究张载以礼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原理,最后论析张载礼教"以礼成德"和"用礼成俗"的实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以礼为教” 教育哲学主题 “以礼成德” “用礼成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载及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节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学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8年第2期25-32,132-143,共9页
张载不仅是关学的创始人,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建立了"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冯从吾语)的儒学思想体系,尤以其思想的深邃、博大、精严而成为宋明理学史上第一座高峰。其"四为"的使命意识、"民... 张载不仅是关学的创始人,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建立了"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冯从吾语)的儒学思想体系,尤以其思想的深邃、博大、精严而成为宋明理学史上第一座高峰。其"四为"的使命意识、"民胞物与"的胸怀和境界以及在他影响下煅铸而成的关学学人特有的独立人格和气节操守,形成了在整个理学史上颇有特色的学派品格。这些品格在今天仍然对关中人的精神风貌、行为方式和文化性格发生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关学 “四为” 民胞物与 人格节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思想研究如何回归文本与问题?——《朱子思想再读》自序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震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9年第1期12-19,10016-10025,共9页
与近年来阳明学与阳明后学的研究呈"井喷之势"相比,朱子学与朱子后学的研究却略显"冷清";若要有所突破,则研究必须回归文本本身,着眼于其中的基本问题,尽量拓展理论视野。对朱子学的思想"重读"基本属于... 与近年来阳明学与阳明后学的研究呈"井喷之势"相比,朱子学与朱子后学的研究却略显"冷清";若要有所突破,则研究必须回归文本本身,着眼于其中的基本问题,尽量拓展理论视野。对朱子学的思想"重读"基本属于一种多管齐下的问题史研究,正是通过对朱子哲学思想问题的多重探讨,或有可能促进对朱子学的理论旨趣获得某些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宋明理学 问题史 思想再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栋易学的气论哲学向度——兼议《易微言》是否影响过戴震思想之争
15
作者 姚彬彬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2期91-99,I0096-I0109,共23页
清儒惠栋平生对汉代象数易学进行全面梳理考掘,但后世不少学者认为他在哲学义理方面无所成就。通过爬梳惠栋有关著作中的思想,可见他在接受汉易卦气说的同时,亦以汉儒“以气为元”的本体观念为哲学向度,并立足于此反思宋学的“天理”说... 清儒惠栋平生对汉代象数易学进行全面梳理考掘,但后世不少学者认为他在哲学义理方面无所成就。通过爬梳惠栋有关著作中的思想,可见他在接受汉易卦气说的同时,亦以汉儒“以气为元”的本体观念为哲学向度,并立足于此反思宋学的“天理”说,其义理观点非常明确且颇具特色。钱穆曾提出惠栋的《易微言》影响戴震思想之形成,此说迄今仍有争议。通过辨析二家著作体例和义理思考指向的相似性,及戴震本人思想转向的时间线索,乃至惠栋和戴震在气论哲学取向上的一致性,可证此说应能被谨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栋 气论 卦气 本体论 天理 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
16
作者 刘强 Wang Xiaonong(Translated)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3期60-68,153-168,共25页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心学 “论心四句” 忠恕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阳明后学对陆象山哲学思想的述评
17
作者 欧阳祯人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2期54-65,I0060-I0071,共24页
王阳明从三个方面评价象山,第一,陆氏之学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学;第二,陆氏之学简易直截,直承《周易》和孟子,与禅宗的关系不大;第三,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问题上与朱熹还有些割舍不开的地方,所以学问还不够纯粹和平,只是... 王阳明从三个方面评价象山,第一,陆氏之学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学;第二,陆氏之学简易直截,直承《周易》和孟子,与禅宗的关系不大;第三,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问题上与朱熹还有些割舍不开的地方,所以学问还不够纯粹和平,只是粗些,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与自己是一致的。阳明去世以后,学界对阳明后学中某些人空谈心性、思想及行为的放荡不羁批判加剧,阳明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也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自我反省。于是,为了自证清白,阳明后学加大了对象山的事功表彰的力度。阳明的及门弟子大多跟着阳明说。具有史学眼光的黄绾、张元忭、姜希辙和黄宗羲等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评价具有历史的高度,胸怀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过,象山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阳明及其后学对象山“只是粗些”的批评有失公允。本文借助于牟宗三的相关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陆象山 朱陆之争 阳明后学 历史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本体是善,逆本体是恶”:王阳明善恶观辨证
18
作者 龚晓康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4期56-64,158-167,共19页
关于善恶,王阳明有着明确的界定:“顺本体是善,逆本体是恶。”其意在于,意念活动随顺心之本体,即是“善”;意念活动违逆心之本体,则为“恶”。由此,“善恶只是一物”与“善恶终不可混”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就能得以和会:“意之所在便是物... 关于善恶,王阳明有着明确的界定:“顺本体是善,逆本体是恶。”其意在于,意念活动随顺心之本体,即是“善”;意念活动违逆心之本体,则为“恶”。由此,“善恶只是一物”与“善恶终不可混”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就能得以和会:“意之所在便是物”,善恶皆是就意念活动而言,故“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活动于本体有顺逆的分判,故“善恶终不可混”。前者是要反对善恶实在主义,后者则批评了善恶相对主义。而王阳明关于善恶的界定,也涉及如何理解程颢的“善恶皆天理”:一方面,本心发动而有意念,意念发动而有善恶,善恶的分化实为本心流行的天然理则;另一方面,善恶是就心之本体的顺逆而言,而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故善恶皆是基于天理而得以界定。因此,“善恶皆天理”并不是说善恶皆根源于本体意义上的天理,而是说对善恶的界定不能离于天理。实则,如何超越对待之善恶以回归绝待之至善,方是王阳明善恶观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善恶 本体 实在主义 相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持满”思想与修身为政之道
19
作者 翟奎凤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1期71-79,171-181,共20页
“持满”或“持盈”是先秦诸子普遍关注的人生修养问题。战国、秦汉的多种文献均载有孔子由观周庙(或鲁庙)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而兴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进而阐发出谦卑恭谨、自损而益的人生持满之道。西汉时期多种文献也... “持满”或“持盈”是先秦诸子普遍关注的人生修养问题。战国、秦汉的多种文献均载有孔子由观周庙(或鲁庙)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而兴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进而阐发出谦卑恭谨、自损而益的人生持满之道。西汉时期多种文献也载有孔子对《周易》的《损》《益》二卦的感叹,其阐发的也是一种自损而益、虚以受人的持满之道。《老子》强调“不欲盈”,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主张“功成身退”,反对骄奢淫逸,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持满之道。《管子》既继承了《老子》“功成身退”的人生之道,也主张“持满者与天”,认为明主要效法天道“满而不溢”,做到“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进而可以“长守富贵”“久有天下”。《国语》通过对范蠡的叙述,进一步演绎了《管子》中的这种“持盈者与天”的思想。先秦的持满思想对两汉士人与权贵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之后的中国人也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人生观的影响,这既是一种美德修养,也是重要的政德修养。儒道两家所强调的“谦受益,满招损”“功成身退”“光而不耀”的持满修身之道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满 持盈 谦虚 损益 身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学家黄宗羲《孟子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探析
20
作者 蔡家和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2017年第1期67-77,共11页
本文对于黄宗羲《孟子师说》做一研究,主要以其诠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黄宗羲承于其师刘蕺山的心学,其心学与气学是一致的。心是气之灵,心的周流也是气的周流。而黄宗羲接续蕺山慧命,对于朱子的诠释有所批评。故此书之作... 本文对于黄宗羲《孟子师说》做一研究,主要以其诠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黄宗羲承于其师刘蕺山的心学,其心学与气学是一致的。心是气之灵,心的周流也是气的周流。而黄宗羲接续蕺山慧命,对于朱子的诠释有所批评。故此书之作,主要针对朱子,对阳明则只有小修正,因为黄宗羲赞其"心即理"之说。孟子此章,重点有三:一,以见孺子入井,证明人之性善,人有恻隐之心;二,论及恻隐之心为仁之端;三,要有扩充之工夫。而朱子的诠释重点有二:一,以仁之端,为恻隐之情,而心统性情;二,论扩充,为扩充回本然之量。此二者,大致黄宗羲的诠释,都已经注意到了,他旁征博引,用以反对朱子学,以期能回到孟子的原意。虽原意难求,但黄宗羲的心学、气学诠释,在明清之际,承先启后,占一席之地,也是孟学诠释中不可缺之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四端 扩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