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鼻和BP神经网络对‘黑珍珠’鲜食玉米产地的区分和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洪江 郝曦煜 +7 位作者 高铭 于有强 杨书恒 刘士伟 马喜山 王文鑫 段盛林 王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39-245,共7页
以‘黑珍珠’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分别测定了黑龙江、陕西两大产区共计200个鲜食玉米样品的气味传感器响应值原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以‘黑珍珠’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分别测定了黑龙江、陕西两大产区共计200个鲜食玉米样品的气味传感器响应值原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对不同产地鲜食玉米的挥发性风味进行了区分,采用软独立建模分析(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class analogy,SIMCA)建立了黑龙江‘黑珍珠’鲜食玉米的判定模型,并通过Pytorch软件建立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进行鉴别区分。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的挥发性风味虽有相似之处但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SIMCA模型可实现对未知样品是否来自黑龙江产区的有效识别(正确率为97%),BP神经网络模型则可对未知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样品进行产地预测及鉴别,平均正确率达99.44%。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的区分和识别‘黑珍珠’鲜食玉米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软独立建模 BP神经网络 产地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播区鲜食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郝曦煜 张仲鹃 +4 位作者 张斯文 张瑾 吴世凯 郑春秀 王雪 《作物研究》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为探索鲜食玉米不同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春播鲜食玉米育种提供参考,本试验以69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生育期、株高、茎粗等1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秃尖长的变... 为探索鲜食玉米不同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春播鲜食玉米育种提供参考,本试验以69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生育期、株高、茎粗等1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176.93%),其次为散粉—吐丝期天数(100.19%);播种—出苗天数、吐丝—收获天数、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出苗—抽穗天数、秃尖长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出苗—抽穗天数(X_(2))、抽穗—散粉天数(X_(3))、穗位高(X_(9))、穗长(X_(11))、秃尖长(X_(12))、穗粗(X_(13))、行粒数(X_(15))、穗质量(X16)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1828.30-39.88X_(2)+366.41X_(3)+11.94X_(9)+48.51X_(11)-270.09X_(12)+414.40X_(13)-123.05X_(15)+33.73X_(16)。抽穗—散粉、穗位高与产量显著正偏相关,穗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偏相关,行粒数与产量显著负偏相关;抽穗—散粉天数、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质量对产量具有正直接效应,出苗—抽穗的天数、秃尖长、行粒数对产量具有负直接效应,穗质量对产量具有最高的正直接效应(0.866)。综合分析,在选育高产鲜食玉米品种时,可关注穗质量较大、秃尖长较短、出苗—抽穗天数较短、穗位较高、果穗较长、较粗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育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奶)物质组成、加工难题及其创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亚淑 刘锐 +8 位作者 陈洪建 陈委 王雪 马洪江 郝倩 全双 周琦 黄庆德 邓乾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0-33,共14页
广义来讲,以谷物、坚果和植物果实/果肉为原料制成的饮料,以及其他植物来源的原料与植物蛋白制成的饮品统称为植物乳(奶)。植物乳(奶)具有无乳糖、无胆固醇、无激素、低饱和脂肪、无抗生素等优势,且兼具独特感官风味与营养功能,符合消... 广义来讲,以谷物、坚果和植物果实/果肉为原料制成的饮料,以及其他植物来源的原料与植物蛋白制成的饮品统称为植物乳(奶)。植物乳(奶)具有无乳糖、无胆固醇、无激素、低饱和脂肪、无抗生素等优势,且兼具独特感官风味与营养功能,符合消费者的营养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我国植物乳(奶)消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但相关产业仍存在加工技术创新不足、原料开发有限、风味口感有待提高、营养品质与消化特性不明、学科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植物乳(奶)的分类与物质组成,加工难题、新型加工技术和装备、产业与科技发展趋势、产业对策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与阐述,为促进国内植物乳(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奶) 加工技术 产业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