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丹平 王东岩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年第4期2058-2064,共7页
脑卒中作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针刺联合各种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分析了这些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具体应用情况。研究表... 脑卒中作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针刺联合各种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分析了这些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具体应用情况。研究表明,针刺联合作业疗法结合了针刺的神经调节作用和作业疗法的功能训练优势,能够快速、高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本文总结了包括镜像疗法、运动再学习、任务导向训练、运动想象疗法、核心肌群训练和悬吊运动疗法在内的多种联合治疗方法,探讨了其在不同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卒中后偏瘫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Stroke is a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 with hemiplegia being the most common functional impairment following a stroke, severely affecting patients’ ability to perform daily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a us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various occupational therapies. The effectiveness, safety,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se combined therapies are analyzed.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occupational therapy leverages the neurological regulatory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advantage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facilitating rapid and efficient improvement of motor function while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equela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various combin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luding mirror therapy, motor relearning, task-oriented training, motor imagery therapy, core muscle training, and suspension exercise therapy. It explores their application outcomes in different clinical trials and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and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作业疗法 卒中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远征教授运用理脊-调神理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超 史梦迪 +2 位作者 于天洋 王春霞 孙远征(指导) 《河北中医》 2021年第8期1253-1256,1260,共5页
孙远征教授认为,不宁腿综合征(RLS)病因为神志不宁,神无从以安,致神失所用,进而脏腑功能紊乱,肝肾功能不济,筋脉失其所养,发为本病。因此,本病神志不宁为本,脏腑失调为标。治宜标本兼治,以安神定志、通调脏腑为治疗大法。神安则脏腑功... 孙远征教授认为,不宁腿综合征(RLS)病因为神志不宁,神无从以安,致神失所用,进而脏腑功能紊乱,肝肾功能不济,筋脉失其所养,发为本病。因此,本病神志不宁为本,脏腑失调为标。治宜标本兼治,以安神定志、通调脏腑为治疗大法。神安则脏腑功能得用,肝肾各守其职,筋脉得其濡养,症状自除,神安病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宁腿综合征 调神 夹脊 名医经验 孙远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若愚 董旭 +5 位作者 冯丽媛 霍宏 张虹岩 张莹 林丽 王东岩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0期4257-4263,共7页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以智能和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觉空间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预后。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可有效缓解PSCI等并发症,降低机体损伤,且不良反应较少...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以智能和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觉空间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预后。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可有效缓解PSCI等并发症,降低机体损伤,且不良反应较少。与针刺相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单纯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特殊针法、针刺放血疗法、耳针疗法及针刺结合其他疗法。目前,针刺治疗PSCI在临床研究方向、辨证统一标准及观察指标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应统一辨证分型、规范试验设计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干预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一畅 王东岩 +1 位作者 梅轶芳 廖智超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能够侵袭、损害全身多个关节, 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甚至累及关节外器官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成因复杂, 免疫耐受破坏引发的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核心机制, 固有免疫与适应...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能够侵袭、损害全身多个关节, 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甚至累及关节外器官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成因复杂, 免疫耐受破坏引发的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核心机制,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均在RA的启动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证实, 针灸能够多途径、多靶点地治疗疾病, 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从而改善RA的临床症状。文章综述了RA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近年来不同针灸疗法通过干预免疫机制治疗RA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以期为今后RA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机制
原文传递
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研究概况
5
作者 杨晨 王东岩 +4 位作者 董旭 周以皓 张虹岩 杨思宇 李东霞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3期609-614,共6页
吞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头针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头针作用机制如下:(1)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 吞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头针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头针作用机制如下:(1)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再生,加快脑血流速度,改善循环灌注和代谢,从而改善病灶缺血状态;(2)提高吞咽皮质兴奋性刺激麻痹的吞咽肌,平衡左右侧脑区活性增强脑网络连接,从而增强吞咽中枢功能调控;(3)上调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促炎因子水平,改善免疫稳定性;(4)减轻兴奋性谷氨酸毒性,保护神经元;(5)提高神经突触可塑性,重塑吞咽反射通路;(6)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神经破坏程度。头针治疗可以多途径修复神经系统损伤,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今后的研究应对头针作用靶点与疗效进行进一步探索,为临床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机制 细胞因子 脑网络 神经重塑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改善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脑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矫梦璐 王东岩 +3 位作者 何雷 冯丽媛 王若愚 隋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7-111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电针干预脑梗死相关失眠的脑效应机制。方法:将36例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8例,剔除1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18例,剔除1例、脱落2例)。两组均...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电针干预脑梗死相关失眠的脑效应机制。方法:将36例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8例,剔除1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18例,剔除1例、脱落2例)。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电针组于四神聪穴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假针刺组于远端非穴行假针刺,电针参数同电针组,予电刺激30 s后中断。两组每次均治疗2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 CA-B)评分及短时记忆(STM)编码试验正确率、平均反应时间;采用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评价患者睡眠结构,同时采集脑电(EEG)数据,观察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结果:治疗后,电针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Mo CA-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电针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假针刺组、Mo CA-B评分高于假针刺组(P<0.001,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患者STM编码试验正确率升高、平均反应时间缩短(P<0.01,P<0.001);睡眠效率(SE)提高(P<0.01),总睡眠时间(TST)、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3延长(P<0.01,P<0.05),入睡潜伏期(SL)缩短(P<0.01);EEGF3、C3、C4、O1、O2通道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减小(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STM编码试验正确率高于假针刺组、平均反应时间短于假针刺组(P<0.05);SE高于假针刺组(P<0.01),TST、REM、N3长于假针刺组(P<0.01),SL短于假针刺组(P<0.01);两组患者EEG各通道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调节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结构,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可能与脑电慢波活动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相关失眠 认知障碍 电针 四神聪 睡眠结构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头穴丛刺调控核因子κB活性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春霞 丁园 +2 位作者 吴迪 邢继杰 冯丽媛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5-591,共7页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组织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β分泌酶1(BACE1)、β淀粉样蛋白(Aβ)及海马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治疗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组织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β分泌酶1(BACE1)、β淀粉样蛋白(Aβ)及海马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治疗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诱导AD大鼠模型。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及“百会”左、右各旁开1mm处针刺,1次/d,30min/次,治疗14d;西药组予盐酸多奈哌齐(0.5mg·kg-1·d-1)灌胃治疗,治疗14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及血清中Aβ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F-κBp65、IKBα、BACE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组织和血清中Aβ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海马组织中NF-κBp65、BACE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P<0.05),IKB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与西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1,P<0.05),海马组织和血清中A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NF-κBp65、BACE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P<0.05),IKB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头穴丛刺组海马组织中NF-κBp65、IKBα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假手术组海马区细胞排列规整、紧密,胞质、胞核染色均匀,界限清晰,神经纤维结构均匀;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细胞排列疏松紊乱,部分胞质深染,胞核固缩,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头穴丛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海马区细胞排列较规整,胞质、胞核界限较清晰,毛细血管扩张减轻,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头穴丛刺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头穴丛刺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组织炎性浸润,调节NF-κBp65、IKBα、BACE1蛋白表达,抑制Aβ的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头穴丛刺 核因子ΚB 海马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肢协同调控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帅 王东岩 +1 位作者 郑应康 刘洋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其恢复周期长,难度大,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恢复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已成为当前康复的重点和难点。脑-肢协同调控技术即以肢体为靶器官和以脑为靶器官的康复技术有机组合,是有效...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其恢复周期长,难度大,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恢复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已成为当前康复的重点和难点。脑-肢协同调控技术即以肢体为靶器官和以脑为靶器官的康复技术有机组合,是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脑功能恢复的康复策略。该文将以脑-肢协同调控技术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进而为治疗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 脑-肢协同调控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