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液成型制备二氧化硅/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及其性能优化
1
作者 高炜 周茜 +2 位作者 沈佳斌 陈蓉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4,共8页
聚四氟乙烯(PTFE)由于优异的介电性能已成为高频通讯的重要载体,通常将其与无机填料复配以提高其力学性能。但是,受限于PTFE极低的表面能,无机填料与其界面作用极差,难以在传统车削或压延成膜的强应力作用下实现高填充复合薄膜材料的成... 聚四氟乙烯(PTFE)由于优异的介电性能已成为高频通讯的重要载体,通常将其与无机填料复配以提高其力学性能。但是,受限于PTFE极低的表面能,无机填料与其界面作用极差,难以在传统车削或压延成膜的强应力作用下实现高填充复合薄膜材料的成型。因此文中尝试以尺寸更小,界面可灵活构筑的PTFE乳液为基体、二氧化硅(SiO_(2))为无机填料,通过SiO_(2)表面改性对SiO_(2)/PTFE复合膜材料性能强化,研究无机粒子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分散、界面及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偶联剂质量分数为5%时,SiO_(2)/PTFE复合薄膜(80μm)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由SiO_(2)改性前的4.35 MPa增加至5.33 MPa、断裂伸长率由38.2%增加至134.0%。为提高PTFE/SiO_(2)界面强度、制备高性能PTFE复合薄膜材料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交替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冲击性能提升 被引量:5
2
作者 程慧强 向阳 +2 位作者 潘洋 吴宏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3-130,共8页
如何调控酯交换反应程度是改善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PBT)共混物冲击强度的关键。文中采用酯交换抑制剂焦磷酸二氢二钠(DPPH)和多层挤出加工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层结构的PC/PBT-DPPH交替层状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多层结构和酯... 如何调控酯交换反应程度是改善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PBT)共混物冲击强度的关键。文中采用酯交换抑制剂焦磷酸二氢二钠(DPPH)和多层挤出加工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层结构的PC/PBT-DPPH交替层状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多层结构和酯交换抑制剂的加入对PC/PBT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C/PBT-DPPH共混物,交替层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从3.6kJ/m^(2)增加到19.3kJ/m^(2),同时拉伸强度保持在53.2MPa。与传统共混相比,多层挤出过程中,PC与PBT的酯交换反应主要发生在层界面处,DPPH的加入使层界面的酯交换反应得到很好的控制,层界面由“刚硬”转变为“柔软”,从而显著提高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交替层状 酯交换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球磨原位剥离石墨对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导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红莲 郭英健 +2 位作者 张阳 吴宏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87,94,共9页
相较于传统的湿法球磨,干法球磨剥离石墨(GT)制备石墨纳米片耗时更短,且无需任何溶剂,环保低能耗。文中选用与GT具有较强界面相互作用的聚苯乙烯(PS)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SEBS-g-MAH)为固态分散介质,原位干法球... 相较于传统的湿法球磨,干法球磨剥离石墨(GT)制备石墨纳米片耗时更短,且无需任何溶剂,环保低能耗。文中选用与GT具有较强界面相互作用的聚苯乙烯(PS)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SEBS-g-MAH)为固态分散介质,原位干法球磨剥离GT得到了石墨纳米片,通过密炼加工和微型注塑成型制备了PS复合材料。分析了填料在基体中的形态结构和分散状态对PS复合材料导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球磨GT相比,石墨纳米片与基体界面相互作用更强,分散更均匀且呈取向排列,PS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提高了27.5%、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聚苯乙烯 干法球磨 导热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氧化诱导期为性能变化指标推算三元乙丙橡胶O型密封圈的贮存寿命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力伟 孙秀茹 +1 位作者 熊英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商品化的橡胶制品常常由于尺寸小、异形等原因难以使用传统的力学性能作为寿命推算的性能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中首次提出将氧化诱导期(OIT)作为性能变化指标来推算三元乙丙橡胶O型密封圈的贮存寿命。分别在80℃,100℃,120℃,140℃... 商品化的橡胶制品常常由于尺寸小、异形等原因难以使用传统的力学性能作为寿命推算的性能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中首次提出将氧化诱导期(OIT)作为性能变化指标来推算三元乙丙橡胶O型密封圈的贮存寿命。分别在80℃,100℃,120℃,140℃和160℃对EPDM O型圈进行数小时至2年的热空气加速老化,测试老化前后样品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氧化诱导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和老化温度的升高,OIT的变化趋势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一致;使用OIT作为性能变化指标计算出的EPDM O型圈的贮存寿命为28.6年,与以拉伸强度为性能变化指标时基本一致,充分证明了以OIT作为寿命推算指标的可行性,解决了微小或异形制品的寿命估算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DM O型圈 拉伸强度 断裂伸长率 氧化诱导期 寿命推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的层状受限分布实现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混物性能同步增强
5
作者 向阳 程慧强 +1 位作者 吴宏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9,共8页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PBT)共混物具有高表面硬度、高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在汽车、建筑、电子电器等领域应用广泛。但PC和PBT在阻燃体系上的差异导致共混物阻燃改性效率较低,阻燃性能较差,难以实现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同步增强...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PBT)共混物具有高表面硬度、高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在汽车、建筑、电子电器等领域应用广泛。但PC和PBT在阻燃体系上的差异导致共混物阻燃改性效率较低,阻燃性能较差,难以实现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同步增强。文中采用层叠复合挤出加工制备了PC/PBT交替层状共混物,调控不同阻燃剂在交替层状共混物基体中的层状受限分布,实现了共混物阻燃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力学性能同步增强,成功解决了PC/PBT传统共混物在高阻燃和高强度、高韧性间的矛盾。研究表明,交替层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48.1 MPa和15.8 kJ/m2,相较传统共混物分别提高了139.7%和89.7%,而且其阻燃等级达到了UL-94 V-0(1.5 mm),峰值放热率降低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共混物 阻燃 受限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