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力合作、锐意进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暨哲学学术创新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朱慧玲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首都师范大学 哲学系 学术创新研讨会 价值观念 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回归轴心时代与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访谈
2
作者 陈明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161,共5页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得到各方公认,同时,易庸相通,甚至被看成解易之书,但将其放在儒家思想系统中的解释我觉得并不十分妥帖到位,有必要结合起来构筑一个新的系统——易传讲天道,中庸则以天道为前提讲天人之际天人关系;《大学》在四书中被定位为为学次第,实际是以格物为起点和途径,通过于物上体认天地生生之德、万物一体之仁,确立起个体生命与天的内在联系,作为人生规划的依据。所谓的修齐治平实际是一种在这样一个天人关系架构里的生命展开和完成方式;当然,它是以大人即贵族为例的象征性或示范性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 儒学的现代转向 《易庸学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理论视野中的爱国主义(笔谈)
3
作者 王海洲 高景柱 +2 位作者 黄璇 朱慧玲 于京东 《政治思想史》 2025年第1期25-55,共31页
这组笔谈的主要内容整理自2024年7月23日“政治学人·大学问”组织的圆桌论坛。在国家理论愈发获得人们重视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理论也重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爱国主义理论中,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什么是爱国主... 这组笔谈的主要内容整理自2024年7月23日“政治学人·大学问”组织的圆桌论坛。在国家理论愈发获得人们重视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理论也重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爱国主义理论中,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脉络?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与表现形式?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爱国主义应该如何界定?本组笔谈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整理 爱国主义 理论视野 圆桌论坛 政治学 起源和发展 笔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
4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的精神空缺,从根本上突破“中心—外围”依附体系的束缚和各种终结论思维的限定,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彰显着命运与共、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之为穷理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嘉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哲学追索根本的道理,使各种道理贯通的道理。追索根本道理,不是无限向前追逐,而是对道理之为道理进行反思。穷理并不是从一个现成道理追向另一个隐藏更深的现成道理或曰客观规律,仿佛它像对象那样独立于人类理解,可从外部加以掌握。根... 哲学追索根本的道理,使各种道理贯通的道理。追索根本道理,不是无限向前追逐,而是对道理之为道理进行反思。穷理并不是从一个现成道理追向另一个隐藏更深的现成道理或曰客观规律,仿佛它像对象那样独立于人类理解,可从外部加以掌握。根本道理作为反思之理,始终与我们对道理的领会和理解密不可分。道理只在语言中获得其确定的形式。概念考察是穷理的核心。概念考察关心的不是语义学,是道理。哲学是对常理的反思,这种反思须借助自然概念展开。一个哲学家对某一概念的使用,可能与我们通常的用法不尽相同,但他的这种新用法,只能依据延伸这个概念原本所包含的道理,而不是通过对这个概念进行人为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理 穷理 反思 自然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国的政治哲学——《春秋繁露》的思想结构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明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2期22-38,196,共18页
以往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以儒学与权力的关系为中心,以民主—专制为价值预设,虽有其根据与意义,但并不足以揭示董氏著述的问题意识、逻辑结构和历史作用。面对汉帝国初期所面临的文化断裂、国家社会对峙这两大问题,董仲舒提出了... 以往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以儒学与权力的关系为中心,以民主—专制为价值预设,虽有其根据与意义,但并不足以揭示董氏著述的问题意识、逻辑结构和历史作用。面对汉帝国初期所面临的文化断裂、国家社会对峙这两大问题,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儒教之天为信仰支撑,以圣为体天制度者、王为循制治事者的等边三角式理论体系。这不仅塑造了汉帝国的政治架构,对整个中华文明也有某种程度的奠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直觉到理由:实验哲学的一个可能的新开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梅剑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实验语义学认为东方人倾向描述直觉,西方人倾向因果历史直觉,因此克里普克所谓的语义学直觉并非普遍,其论证并不具有真正的威力。然而,我们发现直觉测试中东西方人选择的差异,并不在于直觉,而在于理由,这些理由是由文化、种族、阶级、... 实验语义学认为东方人倾向描述直觉,西方人倾向因果历史直觉,因此克里普克所谓的语义学直觉并非普遍,其论证并不具有真正的威力。然而,我们发现直觉测试中东西方人选择的差异,并不在于直觉,而在于理由,这些理由是由文化、种族、阶级、职业等塑造的。从对理由的分析出发可能会为实验语义学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理由 语义学 因果历史直觉 描述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中“看”的解构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清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8,共7页
海德格尔对"看"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他在现象学中引出和培养起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看的重视最终却指向了一种特别的看的样式——对理智的直观这种理论的凝视。笛卡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我... 海德格尔对"看"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他在现象学中引出和培养起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看的重视最终却指向了一种特别的看的样式——对理智的直观这种理论的凝视。笛卡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我思"之直观作为一切确定性的基础。在他之后,看的关系成了表象和被表象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基础存在论中指出了人生存的原初的"看"的样式,从而说明,哲学史上占统领地位的直观这种看的样式,实际上是原初的看的衍生样式。但是这种衍生的看以数学的平均样式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科技时代对物的片面的看的方式导致"座架"的形成。在座架中,世界变成一个图像,人作为表象的主体获得对世界的完全的统治。但是座架对人的存在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如何摆脱这个危险,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世界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的“第一哲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起 程广云 《前沿》 2012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话的"第一哲学"研究,是指将对话问题置于形而上学高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向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通过围绕作为当代对话理论主要代表的马丁.布伯、巴赫金和戴维.伯姆三者的理论,考察对话与主体、话语及思维之间的... 对话的"第一哲学"研究,是指将对话问题置于形而上学高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向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通过围绕作为当代对话理论主要代表的马丁.布伯、巴赫金和戴维.伯姆三者的理论,考察对话与主体、话语及思维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系统地阐释对话的存在论、语言学和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的存在论 对话的语言学 对话的认识论
原文传递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研究毛泽东的"两论"和邓小平的"三论",应结合它们的语境和语用,探析其中深层语义,我们会发现政治形而上学和政治实践哲学两个不同的基本面向。"两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 研究毛泽东的"两论"和邓小平的"三论",应结合它们的语境和语用,探析其中深层语义,我们会发现政治形而上学和政治实践哲学两个不同的基本面向。"两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来置换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相互蕴含。后者具有三个基本层面:实践论是由战争认识论和革命认识论发展到哲学认识论,矛盾论是由军事辩证法和政治辩证法发展到哲学辩证法。邓小平的"三论",其实是从生产力论回归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的实践论与毛泽东的实践论同中有异,邓小平的不矛盾论与毛泽东的矛盾论异中有同。因此可以说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也就是从政治的形而上学发展到政治的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矛盾论 生产力论 政治形而上学 政治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59,共8页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而不是哲学的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化,而不是科学的哲学化。它在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研究基础(社会实践)上实现了科学的一体化,同时将哲学转换为思维科学。相比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是一个本体论承诺;只有确立一种以历史主义为主导,兼容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即一种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历史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才能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形而上学终结 科学一体化 本体论承诺 历史主义划界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规范理论还是境况理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广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119,共9页
规范论和境况论在政治哲学领域内存在“纠缠”,马克思主要是沿着唯物史观路径创立政治哲学的,即从唯物史观路径去破解普遍性、必然性难题,最终在《资本论》中创立了自己的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特征的新型政治哲学体系。马克思政治哲学坚... 规范论和境况论在政治哲学领域内存在“纠缠”,马克思主要是沿着唯物史观路径创立政治哲学的,即从唯物史观路径去破解普遍性、必然性难题,最终在《资本论》中创立了自己的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特征的新型政治哲学体系。马克思政治哲学坚持从事实和事实总和中引出价值规范,反对以价值规范来框架生活和生活世界,即基于唯物史观,而非某种规范政治理论。这一新型政治哲学体系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中实现对每一政治哲学问题的具体历史阐明,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政治和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政治哲学 规范理论 境况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都塞哲学的理论指导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志新 《前沿》 2012年第3期71-74,共4页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阿尔都塞看做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阿尔都塞的严重误解。从他的求职资格论文《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起,阿尔都塞就明确宣布他的哲学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指导的,这在后来的《保卫马克思》《...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阿尔都塞看做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阿尔都塞的严重误解。从他的求职资格论文《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起,阿尔都塞就明确宣布他的哲学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指导的,这在后来的《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等文章中都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抓住精神分析的指导才是理解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移情 阿尔都塞
原文传递
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探析——基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诠释维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宝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10,26,共5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在价值上、认知上最为契合。以儒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与道家"天人一体""道法自然"诸观念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在价值上、认知上最为契合。以儒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与道家"天人一体""道法自然"诸观念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不但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而且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这一主体之"两翼",配合其发展出更为深刻、更切近中国文化土壤的生态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性道德越轨以及“同伴互助”的矫正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0-103,共4页
现代部分大学生和社会性道德规范产生对立与冲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存在性道德越轨的现象。其原因与社会道德环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欠缺有关,也是其道德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情景定界"是主要触发因素。"同伴互助"... 现代部分大学生和社会性道德规范产生对立与冲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存在性道德越轨的现象。其原因与社会道德环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欠缺有关,也是其道德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情景定界"是主要触发因素。"同伴互助"是有效的性道德越轨的矫正模式,它具有积极的矫正功能,可使大学生性道德自觉地由他律向自律升华,方法具体可行,同伴可一起获得性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道德 越轨 同伴互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通时行”的道德哲学——牟宗三论“焦循易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0,共5页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实践领域的道德哲学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价值世界的构成,源自人的行为的展开,而行为的意义则来自对于天道的当位与失道与否。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悔吝而得到修正。在牟宗三先生看来,焦循的易学通过对于价值世界的建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道德哲学,体现出易经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牟宗三 旁通 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与实践之间: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以冯友兰、熊十力和牟宗三为中心
17
作者 陈鹏 韩乔治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0,174,共9页
理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是理解现代新儒学“哲学化重建”的方法基础。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典型方向:一是知识性、思辨性的哲学方向,以冯友兰为代表;另一是生命性、实践性的哲学方向,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冯友兰主张哲... 理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是理解现代新儒学“哲学化重建”的方法基础。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典型方向:一是知识性、思辨性的哲学方向,以冯友兰为代表;另一是生命性、实践性的哲学方向,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冯友兰主张哲学是严格理智和逻辑下的思议言说的理论系统或知识系统,哲学的目标在于成就思辨之学;熊十力主张本体“非知识所行境界”,哲学是实践的学问而不是知识的“构画”,哲学的目标在于把握终极的生命真实。冯友兰、熊十力之后,牟宗三主张哲学是“实践的智慧学”,以转化生命的成德之“教”收摄思辨性之“学”。从现代之“学”的维度看,“学”与“教”的某种紧张无法彻底消解:哲学是“思辨地面对实践”,无法完全收摄于生命实践;而成德之“教”也不必然依赖于思辨的充分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哲学化重建 思辨哲学 实践智慧学 哲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摹状词理论看逻辑与语言哲学
18
作者 夏年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6,共5页
迄今为止,关于语言哲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所以,在某些哲学家是否是语言哲学家的问题上,人们常有分歧。但在“弗雷格和罗素都是语言哲学家,并且是极具影响的语言哲学家”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摹状词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组... 迄今为止,关于语言哲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所以,在某些哲学家是否是语言哲学家的问题上,人们常有分歧。但在“弗雷格和罗素都是语言哲学家,并且是极具影响的语言哲学家”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摹状词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上也是没有争议的。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中的作用的认可。因为弗雷格和罗素对摹状词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研究中确实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逻辑就没有语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逻辑 谓词 摹状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道性命相贯通”——论中国古代哲学的二维结构
19
作者 田宝祥 唐兴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中国古代哲学自先秦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独特的意义系统。这一意义系统主要由两股气质来支撑:一是深沉、饱满、探求生命意义的儒家,二是超拔、洒脱、追求自然价值的道家。儒、道之共性,乃汤一介所谓之"内在超越",其有别于宗... 中国古代哲学自先秦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独特的意义系统。这一意义系统主要由两股气质来支撑:一是深沉、饱满、探求生命意义的儒家,二是超拔、洒脱、追求自然价值的道家。儒、道之共性,乃汤一介所谓之"内在超越",其有别于宗教形态之"外在超越",无需诉诸于"上帝"等外在形式。此"内在超越"之特质,与宋明理学以及"三教合一"的思潮一经融汇,便形成了"天道性命相贯通"的理论架构。此架构之于中国哲学史主要有两大意义:一是充分提升了"仁"的价值内涵,二是将孔孟的德性之学推向了形而上的哲学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上学 主体性 道德性 天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之为穷理与哲学之为对话
20
作者 陈嘉映 《传承》 2011年第6期66-68,共3页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时候,哲学一般被认为是所有知识的整体,所有的知识都叫做哲学。不过,希腊人所说的知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并不完全一样。知识在希腊文里叫做Epis-
关键词 哲学 对话 穷理 知识 古希腊 希腊人 希腊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