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电阻抗成像技术在呼吸重症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时亚丽 刘楠 +1 位作者 王晓朦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02-905,共4页
肺部影像学技术,无论是在实验还是在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床边,都可辅助评估与管理肺部情况,并可指导通气、换气和灌注。目前,临床影像多采用胸部X线、CT及超声等方法,但重症患者转运困难,X线、CT不能床旁实时持续监测且有辐射性,超声... 肺部影像学技术,无论是在实验还是在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床边,都可辅助评估与管理肺部情况,并可指导通气、换气和灌注。目前,临床影像多采用胸部X线、CT及超声等方法,但重症患者转运困难,X线、CT不能床旁实时持续监测且有辐射性,超声多评估局部肺部通气病变且操作者依赖性强,均限制了以上影像学方法在某些场景中的应用,因此寻找更便捷可靠的实时功能学成像技术,对优化危重患者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电阻抗成像技术 肺通气与血流灌注 重症呼吸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肾替代治疗应用时机回顾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呈龙 王红 +3 位作者 阮彩霞 贾明 刘楠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究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患者肾替代治疗(RRT)的应用时机。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ECMO辅助且ECMO辅助时间>48小时患者116例,其中29例RRT患者被回顾性分为指征前RRT组和指征后RRT组,对... 目的:探究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患者肾替代治疗(RRT)的应用时机。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ECMO辅助且ECMO辅助时间>48小时患者116例,其中29例RRT患者被回顾性分为指征前RRT组和指征后RRT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6例心脏术后患者应用ECMO辅助住院死亡52例(44.8%),其中29例RRT患者住院死亡18例(62.1%),29例患者中生存患者的平均年龄要低于死亡患者(44.3岁vs.58.5岁,P=0.002),且生存患者中指征前RRT的患者比例要高于死亡组(72.7%vs.33.3%%,P=0.039)。按照回顾性分析中设定的RRT指征将患者分为指征前RRT组14例,指征后RRT组15例。指征前RRT组急性肾损伤(AKI)1期3例、2期10例,无3期患者;指征后RRT组AKI 1期3例、2期4例、3期8例。指征前RRT组的AKI最高分期要早于指征后RRT组(P=0.009),且住院病死率要远低于指征后RRT组(42.9%vs.80%,P=0.039)。结论: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患者,在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进行肾替代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肾损伤 肾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超声在心脏外科术后撤机中的价值
3
作者 李雅琼 刘楠 +3 位作者 李呈龙 王晓朦 李菁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93-498,共6页
目的: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在指导心脏外科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同时进行了膈肌超声监测的患者,根据患者撤机后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 目的: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在指导心脏外科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同时进行了膈肌超声监测的患者,根据患者撤机后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床旁超声测定患者的膈肌增厚率(diaphragm thickening fraction,DTF)和膈肌移动度(diaphragmatic excursion,DE),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DTF和DE用于预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价值。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住院死亡率为2.9%(n=3)。撤机失败组12例,撤机成功组91例,撤机失败组患者的肺部感染(41.7%vs.2.2%,P<0.001)、肝功能不全(25%vs.4.4%,P=0.008)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25%vs.1.1%,P=0.005)均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撤机失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更长(手术时间:7 h vs.4h,P=0.001;机械通气时间:47h vs.20h,P=0.019;ICU滞留时间:7d vs.2d,P=0.001)。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5.6%(n=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膈肌活动度减低及膈肌增厚率减低均是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膈肌增厚率预测撤机失败的敏感度71.1%,特异度75%;膈肌移动度敏感度78.9%,特异度83.3%。结论: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率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撤机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功能 心脏外科术后 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院内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转归的预测指标 被引量:10
4
作者 江春景 杨峰 +5 位作者 郝星 邢智辰 徐博 杜中涛 邢家林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总结体外支持心肺复苏(ECPR)治疗院内心脏骤停(IH-CA)效果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中心IH-CA的ECPR患者,按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结果分为出院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所收集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 目的:总结体外支持心肺复苏(ECPR)治疗院内心脏骤停(IH-CA)效果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中心IH-CA的ECPR患者,按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结果分为出院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所收集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辅助结果的预测指标。结果:共46例患者,37例男性(80.4%),平均年龄(58.2±12.8)岁,平均辅助时间(107.9±56.6)小时。25例成功脱机(54.3%),其中13例存活出院(28.3%)。ECMO辅助后12小时[(6.2±2.0)vs.(10.6±4.6)小时,P〈0.05]和24小时[(4.6±3.2)vs.(7.2±4.7)小时,P〈0.05]出院存活组乳酸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另外,出院存活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CMO后,12小时乳酸是影响ECMO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95%CI:0.05~0.87,P〈0.05)。结论:相比传统心肺复苏(CCPR),ECPR可明显提高IH-CA患者的生存率。ECMO辅助早期(24小时内)高乳酸以及辅助期间并发AKI可能与ECPR患者预后有关,另外,辅助后12小时乳酸是影响ECPR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支持心肺复苏 传统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院内心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妍 王红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ry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正在全球流行,从该病中分离出的病毒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a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SARSCoV-2主要侵袭呼吸系统,随...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ry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正在全球流行,从该病中分离出的病毒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a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SARSCoV-2主要侵袭呼吸系统,随着研究深入发现该病毒会对多个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心肌损伤和急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常见的并发症。然而COVID-19引起心肌损伤以及进展为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尚不清楚,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关性心肌炎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马敏 王红 +1 位作者 杜中涛 李雨琪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因冠心病行OPCAB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并计算VATI。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VATI的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2例患者,男395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2.1±3.4)岁,术后共有146例出现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6.9%。VATI的三分位数截断值为39.72和49.84,依据三分位数分为三组(VATI 1,VATI 2,VATI 3),Cox比例风险模型量化VATI三分位与新发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以最低三分位作为参照组。模型1,未校正:VATI 2(HR=2.34,95%CI:1.14~2.79), VATI 3(HR=4.22,95%CI:2.73~6.0);模型2,校正年龄和性别:VATI 2(HR=1.35,95%CI:1.01~1.80),VATI 3(HR=3.15,95%CI:1.23~4.19);模型3、模型2+校正BMI、CRP、糖尿病、急诊手术、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左心房内径:VATI 2(HR=1.31,95%CI:0.92~-1.76), VATI 3(HR=2.56,95%CI:1.11~3.4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ATI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UC=0.84695%CI:0.795~0.869,P <0.001)。结论:基于CT的VATI是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心房颤动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道疾病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贾崧淏 白雪杉 +2 位作者 缪娜 梁杰雄 张树琦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9期985-988,共4页
早在1881年,俄国医师首先发现了胆囊与心脏之间存在某种神经联系。此后,不断有研究人员在临床发现相关病例。1986年,Krasna领导的小组报道了由于急性胆道疾病所导致的ECG变化,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关注到了急性胆道疾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对... 早在1881年,俄国医师首先发现了胆囊与心脏之间存在某种神经联系。此后,不断有研究人员在临床发现相关病例。1986年,Krasna领导的小组报道了由于急性胆道疾病所导致的ECG变化,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关注到了急性胆道疾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对临床诊断的影响^([1])。时至今日,急性胆道疾病引发的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仍是误导临床诊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容易延误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最新数据统计,在美国,约有15%的人患有胆结石,而这些人中约有10%~25%出现了相关症状,这其中就包括胆心综合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心综合征 临床医生 急性胆道疾病 临床诊断 心血管系统 神经联系 数据统计 胆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左心衰竭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菲 贾明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行IABP治疗的患者99例,被随机分为IABP组(n=51),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61.75±8.36)岁,及IABP+NPPV组(n=48),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3.12±9.87)岁。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史、心功能等因素,对比术后相同时间段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监护室和住院时间。结果:IABP+NPPV组较IABP组:术后应用IABP平均天数少[(4.33±1.42)vs.(5.63±1.77)d,t=2.188,P=0.040]、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率低(8.3%vs.25.5%,χ~2=5.118,P=0.032)、术后气管切开率低(2.1%vs.15.7%,χ~2=5.536,P=0.032)、术后MODS发生率低4.2%vs.19.6%,χ~2=5.535,P=0.029)、ICU天数[(4.41±1.73)vs.(5.98±2.71)d,t=2.141,P=0.041]及住院天数[(13.69±3.28)vs.(16.91±3.87)d,t=2.050,P=0.047]少。监测期间,IABP+NPPV组较IABP组比较,平均心律慢、动脉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呼吸频率慢、血乳酸值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脑钠肽水平低。结论:IABP+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无创正压通气 非体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心脏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血浆B型脑钠肽变化与术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明 刘楠 +1 位作者 李菁 崔颖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BNP术后早期变化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早期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行OPCABG后ICU内监护的患者288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 目的:探讨血浆BNP术后早期变化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早期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行OPCABG后ICU内监护的患者288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血浆BNP水平,计算术后第一天(△24 h)及第二天(△48 h)的血浆BNP动态变化率,分析BNP动态变化率与术后早期心功能不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于OPCABG患者发生术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288例患者,其中术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组(心功能不全组)27例,未发生早期心功能不全组(对照组)261例。对照组△24 h BNP[5.61(-87.50,141.40)ng/L]低于心功能不全组[180.56(67.00,389.00)ng/L](P<0.05)。△48 h BN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 h BNP%及△48 h BNP%[8.48(5.74,9.95)%、10.64(5.23,10.17)%]均低于心功能不全组[50.63(24.50,81.26)%、28.73(11.98,40.18)%](P均<0.05)。△24 h BNP%预测术后早期心功能不全成功AUCROC为0.812(95%CI:0.716~0.908)(P<0.001),最佳诊断值为18.05%,敏感性为76.6%,特异性为80.0%。结论:术后早期△24 h BNP%与OPCABG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24 h BNP%越低,术后早期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越小,对评估和预测OPCABG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脑钠肽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功能不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邵涓涓 王晓存 +2 位作者 刘亚洲 韩丹诺 王红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9期732-734,共3页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治疗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我们应用PB840呼吸机(美国泰科)的BiLevel通气模式,对32例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经其他通气模式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呼吸治疗,其中男性1...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治疗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我们应用PB840呼吸机(美国泰科)的BiLevel通气模式,对32例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经其他通气模式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呼吸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3~72岁(平均53±12岁),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胸主动脉手术3例,瓣膜手术12例。高压相(PEEPH)20~25cm H_2O(1cm H_2O=0.098k Pa),低压相(PEEPL)10~15cm H_2O,呼吸频率12~16次/min,TH∶TL为1∶2,压力支持(PS)5~10 cm H_2O,流量触发3L/min,压力上升百分比(FAP)50%,有效患者呼气努力(Esens)30%,起始吸入氧浓度60%~80%,根据病情调整至30%~50%。观察应用Bi Level通气模式前(T1)以及之后2h(T2)、6h(T3)、12h(T4)的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的变化。严重低氧血症定义为氧合指数≤200。结果:本组患者应用BiLevel通气模式治疗2 h后患者氧合指数明显改善(162±16)vs.(174±14)mm Hg,12h后持续改善(174±14)vs.(261±33)mm Hg,二氧化碳分压(27±2)vs.(37±2)mm Hg、呼吸频率(32±3)vs.(22±3)次/min、心率(104±8)vs.(84±4)次/min、平均动脉压(94±5)vs.(89±3)mm Hg等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呼吸机协调性良好,未发生循环不稳定及气胸等不良事件。结论:BiLevel通气模式是治疗心脏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患者氧合改善,应调整适当的参数水平以达到最佳同步性及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 心脏外科手术 低氧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11
作者 杨晓芳 付琳 +4 位作者 赵雪婷 关明 邢家林 侯晓彤 黑飞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305-1311,共7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心脏外科术后短期预后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心脏外科术后短期预后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和术后结局,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组6例(8.3%),生存组66例(91.7%)。单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既往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术前更低的HGB、更高的肌酸激酶、未行药物溶栓、术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KilliP≥Ⅲ级、更长的手术时间、更长的体外循环时间、更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联合二尖瓣/三尖瓣手术是院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值<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LT(OR=-0.106,95%CI:-0.10~0.14,P=0.042)、HGB(OR=0.52,95%CI:0.29~0.94,P=0.029)、联合二尖瓣/三尖瓣手术(OR=0.034,95%CI:0.002~0.59,P=0.02)是MI后VSR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结论:患者术前状态更差、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心功能受损更严重、更长的手术时间与外科术后死亡相关。PLT、HGB、联合二尖瓣/三尖瓣手术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心脏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芬太尼镇痛对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夏秋 钱小松 +1 位作者 王红 贾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95-99,103,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心肌肌钙蛋白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Medline、OVID、Springer、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 目的:分析比较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心肌肌钙蛋白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Medline、OVID、Springer、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质量评估量表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1 506例患者,其中瑞芬太尼组645例,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组861例。瑞芬太尼组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较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瑞芬太尼镇痛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减轻心肌损伤方面优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 芬太尼 心脏外科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宇 刘楠 +1 位作者 李呈龙 时亚丽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术后患者临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确诊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术后患者临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确诊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02±7.47)岁。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两组:存活组(n=34例)及死亡组(n=6例),探讨影响外科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院内死亡率15%,与院内存活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多为NYHA IV级[83.3%(5/6)vs.29.4%(10/34),P=0.040)、VSR至手术<7 d[66.7%(4/6)vs.11.8%(4/34)]、MI时间短[(17.83±22.56)vs.(48.79±48.92)d]、术前肾功能不全[83.3%(5/6)vs.38.2%(13/34)]、合并中度以上的二、三瓣反流[83.3%(5/6)vs.23.5%(8/34)]、急诊手术[66.7(4/6)vs.17.6%(6/34)]、术后早期高乳酸水平[(19.62±6.45)~(6.56±4.54)vs.(9.82±4.03)~(2.29±1.05)mmol/L]、术后早期尿量减少[440(175,3575)vs.3140(2520,3875)mL]、以及需要CRRT治疗[83.3%(5/6)vs.14.7%(5/34)]与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VSR至手术<7 d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NYHA IV级、VSR至手术<7 d、MI时间、术前肾功能不全、联合瓣膜手术、急诊手术、术后24 h内乳酸水平、术后24 h内尿量、及CRRT治疗与外科术后死亡相关。VSR至手术<7 d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休克预后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晓铮 刘毛毛 刘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心肌急性泵衰竭,心输出量降低的状态,会导致终末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最终危及生命^([1])。CS原因居多,其中最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2])...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心肌急性泵衰竭,心输出量降低的状态,会导致终末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最终危及生命^([1])。CS原因居多,其中最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2])。虽然目前针对CS患者的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和相关机械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3-5]),但院内死亡率仍高达27%~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预警模型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心尖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早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时亚丽 李呈龙 +3 位作者 肖宇 张海波 郑帅 刘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457-146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心尖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并行经心尖TAVI的PAR患者4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2.16&#... 目的:探讨经心尖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并行经心尖TAVI的PAR患者4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2.16±9.47)岁,术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辅助化验检查等,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评分Ⅱ(EuroScoreⅡ%)为3.5(2.4,6.0)%,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重度AR占77.8%,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学科心脏小组的评估后使用J-ValveTM行经心尖TAVI,分析术后早期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J-Valve瓣膜,中位住院13.0(10.5,22.0)d,院内全因死亡2例,术后开胸止血2例,因急性肾损伤并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4例,因新发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2例,新发严重的脑血管意外1例,术中无患者转开胸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无患者发生中度以上瓣周漏,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EDD明显减小[(54.33±9.73)vs.(60.76±8.39)mm,P=0.001]。结论:使用J-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TAVI治疗PAR是可行、有效的,并在逆转心室重构方面有积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单纯主动脉瓣反流 经心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与体外膜氧合患者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涓涓 侯晓彤 +3 位作者 王红 王粮山 邵程程 贾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945-950,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心脏术后应用股静脉体外膜氧合(VA-ECMO)辅助的患者资料,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VA-ECMO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心脏手术... 目的: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心脏术后应用股静脉体外膜氧合(VA-ECMO)辅助的患者资料,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VA-ECMO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心脏手术后因心源性休克应用VA-ECMO辅助的222例患者,分为院内存活组(n=105)和院内死亡组(n=117)。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IC评分与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222例患者中145例(65%)成功脱离ECMO,105例(47%)顺利出院。中位ECMO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6)、8(5,12)、19(12,26)d。ECMO期间,中位DIC评分峰值为5(4,6)。53%的患者DIC评分在ECMO启动后1 d内达到了峰值,82%的患者在3 d内达到峰值。调整年龄,性别,ECMO适应证和血清乳酸后,DIC评分峰值与住院死亡相关(OR=2.20,95%CI:1.64~2.95)。结论:ECMO期间DIC评分与住院死亡相关,可能帮助临床医生更早识别高危的ECMO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心源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 住院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重症患者体外膜氧合辅助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嘉美 王粮山 +2 位作者 马骏 卿恩明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469-1472,1485,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重症患者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时间与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的CABG术后重症患者。用Logis...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重症患者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时间与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的CABG术后重症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ECMO辅助时间与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148例患者中92例(62.2%)成功脱离ECMO,66例(44.6%)顺利出院。ECMO辅助中位时间为4(3,6)d。与ECMO辅助时间<3 d或≥7 d的患者相比,ECMO辅助时间为3~6 d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最低(40.4%vs.87.5%,P<0.001;40.4%vs.72.7%,P=0.003)。调整女性、左主干病变、SOFA评分及血清乳酸后,以ECMO辅助时间3-6 d为参照,ECMO辅助时间<3 d、≥7 d的OR值分别为5.72(95%CI:1.62~20.23)、6.98(95%CI:1.46~33.23)。结论:CABG术后重症患者ECMO辅助时间<3 d或≥7 d是患者住院死亡的风险因素,但ECMO治疗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患者潜在疾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膜氧合 辅助时间 住院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吸附对非体外冠状动脉移植术后体外膜氧合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韩丹诺 张帅 +3 位作者 王红 贾明 侯晓彤 杜中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46-853,共8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及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血液吸附(hemoperfusion,HP)的...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及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血液吸附(hemoperfusion,HP)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OPCABG术后进行V-A ECMO辅助的患者42例,分为ECMO组(n=24),ECMO+HP组(n=18)。ECMO组常规辅助;ECMO+HP组为ECMO辅助24h内,联合应用灌流器总治疗时长18h。收集两组患者V-A ECMO开始24h内或血液吸附开始0、6、12、18h、结束后24及48h的炎症因子水平和全身炎症反应评分(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实验室及临床预后相关资料。结果:CRP、IL-6、IL-8、TNF-α和IL-1β的变化率,在ECMO+HP组随时间推移持续下降,且与ECMO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MO+HP组的LAC和全身炎症反应评分明显下降;感染率明显降低(5.6%vs. 33.3%,P=0.030);ECMO辅助时间显著缩短[(132.0±20.1)vs.(155.9±24.2) h,P=0.001],撤机率明显提高(83.3%vs. 41.7%,P=0.001),撤机后24h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8.0(7.0,9.0) vs. 8.0 (7.8,9.0),P=0.038]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8.0(7.0,9.0) vs. 9.0(8.0,10.0),P=0.003]显著低于ECMO组。结论:OPCABG术后VA-ECMO期间,应用血液吸附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和并发症的减少有关,但在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吸附 体外膜氧合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炎症因子 全身炎症反应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血小板动态变化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祺 李呈龙 +1 位作者 樊凡 刘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小板水平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急诊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11例,收集术前病...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小板水平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急诊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11例,收集术前病史资料及术中、术后诊疗资料,术后每日晨6:00抽取全血行血常规检查,收集PLT数据,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生存情况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围术期血小板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术后血小板水平(PLTmin)与住院死亡呈负相关(OR=0.976,95%CI:0.957~0.995,P=0.016),与术后并发症增多风险呈负相关(OR=0.966,95%CI:0.948~0.985,P<0.001),与ICU住院时间延长呈负相关(OR=0.984,95%CI:0.977~0.991,P<0.001)。结论:术后血小板水平越低,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ICU住院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越多,术后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109/L,住院死亡率约可降低2.4%,ICU住院时间延长风险约降低1.6%,术后并发症增多的风险约降低3.4%。同时,术后血小板水平与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围术期血小板水平 输血相关性肺损伤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制品的应用以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菲 邵涓涓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索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血制品的应用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01例OPCABG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包括输血类型和数量以及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脑梗死,将所有患者分为... 目的:探索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血制品的应用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01例OPCABG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包括输血类型和数量以及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脑梗死,将所有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25)和对照组(n=276)。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呼吸机辅助时间>48h、住院时间、ICU时间、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输血浆量和输血小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输血小板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低血压、输血浆以及输血小板是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围术期输血小板或血浆是CABG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术后出血量多的患者应重点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对症处理。输血小板和血浆的不良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 输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