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皮质激素与己酮可可碱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病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君 胡中杰 +4 位作者 朱跃科 于红卫 李娟 侯维 宁琪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46-1550,共5页
目的评估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单独以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己酮可可碱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自建库至2018年11月中英文... 目的评估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单独以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己酮可可碱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自建库至2018年11月中英文文献,同时手检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对糖皮质激素与对照、糖皮质激素与己酮可可碱、糖皮质激素联合己酮可可碱与糖皮质激素进行分析。评估二者单独或联用对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28d生存率和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应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结局指标。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研究的1956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的28d病死率为25.12%,低于对照组的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1,95%CI:0.55~0.93,P=0.01)。亚组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与己酮可可碱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48~0.97,P=0.03);糖皮质激素联合己酮可可碱与糖皮质激素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2,95%CI:0.66~1.29,P=0.64)。糖皮质激素和己酮可可碱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3.94%),优于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组(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5,95%CI:0.24~0.83,P=0.01)。漏斗图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糖皮质激素和己酮可可碱联合治疗可降低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类 己酮可可碱 肝疾病 酒精性 肝肾综合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激素治疗重症肝病继发血糖升高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冬霞 贾海媛 +1 位作者 闫茗 刘洋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374-376,共3页
重症肝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严重受损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1],具体表现为全身状态的恶化、腹水、循环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热、黄疸、肝性昏迷和肝肾综合征等,发病急、病情进... 重症肝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严重受损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1],具体表现为全身状态的恶化、腹水、循环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热、黄疸、肝性昏迷和肝肾综合征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2]。糖皮质激素作为广谱免疫抑制剂,在肝损伤的治疗过程中阻止或延缓了过强细胞免疫所致的原发性肝损伤,阻止细胞毒性T细胞等淋巴细胞对结合了抗原的肝细胞的攻击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肝病 激素治疗 血糖升高 细胞毒性T细胞 肝细胞坏死 护理 继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专业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
3
作者 董金玲 吕铮 +3 位作者 韩笑乐 于红卫 孙国平 孟庆华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967-969,共3页
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心理活动不稳定期,当个人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学业与择业存在矛盾、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更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本研究对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及... 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心理活动不稳定期,当个人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学业与择业存在矛盾、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更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本研究对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及防御机制进行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状况 医学研究生 传染病 不稳定期 心理活动 人际关系 心理冲突 精神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所致肝功能损伤121例生化指标分析
4
作者 齐丽艳 娜仁图雅 +5 位作者 包思纳 李涛 其乐格尔 魏诺敏 张丽 金伯旬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所致肝损伤发生率、肝损伤生化改变特征及不同类型肝损伤与患者布病分期、布病抗体和其他布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从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院患者中筛选出984名布病患者,观察其中... 目的观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所致肝损伤发生率、肝损伤生化改变特征及不同类型肝损伤与患者布病分期、布病抗体和其他布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从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院患者中筛选出984名布病患者,观察其中布病肝损伤发生率,并观察布病肝损伤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变化特征,观察以上生化指标与患者布病分期、布病抗体和布病脊柱炎、布病血液系统异常的关系。结果布病肝损伤患者121名,发病率为12.10%,表现生化指标表现分为A型(GGT或ALP升高,ALT和AST正常)、B型(谷氨酰GGT或ALP升高,ALT或AST升高)、C型(ALT或AST升高、GGT和ALP正常),A型与B型占布病肝损伤患者的比例高达83.00%,C型仅占17.00%。A型患者中急性期布病占比最低,而亚急性期、慢性期布病占比最高;C型患者中急性期布病占比最高,亚急性期、慢性期布病占比最低;B型患者中病程构成则为居中。抗体分析提示IgM阴性患者中A型肝损伤患者占有更高比例,IgM阳性患者中C型肝损伤患者占有更高比例。A型、B型、C型患者布病脊柱炎发生率逐步下降,布病相关的血液系统异常则逐步增多。结论布病相关肝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细胞酶或胆管酶均可升高,其中以胆管酶升高更为常见;胆管酶升高更多与布病慢性化有关,细胞酶升高更多与急性期布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肝损伤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氨酰胺转肽酶 碱性磷酸酶 布鲁氏菌病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晴 谷艳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3期15-18,共4页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液、药物因素等密切相关,腹泻会对危重症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本文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原因、预防以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患者肠...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液、药物因素等密切相关,腹泻会对危重症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本文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原因、预防以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腹泻 皮肤护理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ICU时机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童新勇 朱跃科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22期25-25,共1页
目的:探讨早期ICU治疗对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42例外科术后患者入ICU救治,其中术后即转入ICU患者20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小时内转入ICU患者22例,为对照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治疗时间。结果:对照... 目的:探讨早期ICU治疗对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42例外科术后患者入ICU救治,其中术后即转入ICU患者20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小时内转入ICU患者22例,为对照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治疗时间。结果:对照组的病死率、ICU治疗时间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ICU综合治疗能够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缩短ICU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任美欣 李侗曾 +5 位作者 张佳莹 段忠辉 姚勤伟 马春华 梁连春 徐斌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预警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103例,随访至202...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预警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103例,随访至2020年4月10日。将轻型和普通型病例分为轻症组(71例,68.9%),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分为重症组(32例,31.1%)。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年龄更大[(67.6±16.1)岁比(43.6±15.7)岁,P<0.001],有基础疾病者比例更高[22例(68.7%)比19例(36.5%),P<0.001],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9.5±14.9)d比(13.3±4.5)d,P=0.002],发热持续时间更长[(10.1±6.7)d比(6.2±4.4)d,P=0.001],出现乏力[22例(68.8%)比30例(42.3%),P=0.013]和纳差[20例(62.5%)比20例(28.2%),P=0.001]比例更高,淋巴细胞下降更明显[(0.91±0.46)×10^9/L比(1.33±0.68)×10^9/L,P=0.002],CRP升高比例更高[31例(96.9%)比49例(69.0%),P=0.002],ALB和eGFR下降、Mb和cTnI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情、CRP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更大,发热时间更长,淋巴细胞下降更明显,更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老年重症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预后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李爱新 陈枫 +6 位作者 黄晓婕 李侗曾 侯维 张维 张佳莹 汪晓军 梁连春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6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6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2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温、MAP,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显著增高(P<0.05),SpO2、淋巴细胞计数、血清ALB等则显著降低(P<0.05);影像学显示肺内出现双侧病变、中央及边缘同时受累、多肺叶受累以及出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表现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年龄是重症COVID-19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重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年龄<50岁且CRP<27 mg/L)、中风险(年龄≥50岁且CRP<27 mg/L或年龄<50岁且CRP≥27 mg/L)和高风险(年龄≥50岁且CRP≥27 mg/L)3个等级,高风险患者的重症发生率为79.2%(OR=74.100,95%CI:13.149~417.586,P<0.001),显著高于中风险(26.7%,OR=7.091,95%CI:1.382~36.381,P<0.05)和低风险(4.9%)患者。结论CRP、年龄是重症COVID-19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制定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型 危重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情景模拟结合PBL教学法在重症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9
作者 席双梅 李莲惠 +1 位作者 魏会丽 谷艳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3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中应用基于循证的情景模拟结合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到医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65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习生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 目的探讨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中应用基于循证的情景模拟结合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到医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65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习生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循证的情景模拟结合PBL教学法,对比两组护理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临床工作能力评分和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评分床工作能力评分和教学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情景模拟与PBL教学法相结合,能够调动护理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自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实习生 临床带教 重症护理 循证护理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情景模拟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伴发颌面毛霉菌感染一例报告
10
作者 郭莹 李金忠 +4 位作者 许瀛 赖曼 边新渠 金伯旬 刘海霞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898-901,共4页
患者男,56岁,因“肝病史10年余,身黄目黄小便黄2周”于2022年8月1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患者10年前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以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2022年3月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 患者男,56岁,因“肝病史10年余,身黄目黄小便黄2周”于2022年8月1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患者10年前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以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2022年3月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黄,伴食欲减退、恶心,症状持续2周无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巩膜黄染 肝病史 慢加急性肝衰竭 北京佑安医院 抗病毒药物 食欲减退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赖曼 栗光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0-836,共7页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标准手段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化,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仍较为常见,其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病因复杂多样,且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死...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标准手段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化,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仍较为常见,其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病因复杂多样,且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对肝移植围手术期脑卒中进行早期识别及诊断,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肝移植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概念、发生情况、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移植围手术期脑卒中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围手术期 脑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神经系统并发症 血栓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用于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景贤 谢昕 +5 位作者 张莉莉 韩舒羽 王馨 席双梅 韩军军 郭会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122,共4页
综述生物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以及血生化指标、炎症标志物、表皮下水分3类生物标志物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提出生物标志物用于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的优势、不足及启示。旨在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压力性损伤风险、开展精准干... 综述生物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以及血生化指标、炎症标志物、表皮下水分3类生物标志物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提出生物标志物用于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的优势、不足及启示。旨在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压力性损伤风险、开展精准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生物标志物 血生化指标 炎症标志物 表皮下水分 风险预测 基础护理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表现与非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13
作者 金伯旬 张丽 +5 位作者 娜仁图雅 齐丽艳 边新渠 刘海霞 王鑫 栗光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P-AIH)与非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NAP-AIH)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为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AP-AIH患者30例和NAP-AIH患者22例,常规行肝穿刺,通... 目的探讨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P-AIH)与非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NAP-AIH)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为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AP-AIH患者30例和NAP-AIH患者22例,常规行肝穿刺,通过医院标准化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两组年龄(54.0±14.5岁对53.4±15.0岁)和性别(男性23.3%对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IH组血清ALT、AST、TBIL、ALP、GGT和IgG水平分别为714.4(153,2061)U/L、590.5(147,2168)U/L、81.6(43.3,106.2)μmol/L、146.2(70.7,164)U/L、81.4(38.5,150.3)U/L和220.0(128.0,245.1)mg/L,均显著大于NAP-AIH组【分别为116.5(85,172)U/L、105.8(78,176)U/L、23.4(17.4,30.8)μmol/L、113.2(66.7,176.4)U/L、83.6(41.6,153.8)U/L和142.5(90.6,243.7)mg/L,P<0.05】;两组均接受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AP-AIH组应答率为80.0%,显著高于NAP-AIH组的54.5%(P<0.05);AP-AIH组肝组织肝细胞坏死、中重度肝细胞卵石样外观、卵石样外观区玫瑰花样结构、肝实质内浆细胞浸润和中重度界面性肝炎发生率分别为76.7%、50.0%、20.0%、33.3%和56.7%,均显著高于NAP-AIH组(分别为40.9%、22.7%、0.0%、13.6%和18.2%,P<0.05)。结论顾名思义,AP-AIH患者更多显示急性肝损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对治疗应答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急性表现 组织病理学 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再饮酒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郑煜琳 张莉莉 +5 位作者 刘薪 王超群 支晶晶 隋国静 席双梅 谷艳梅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841-846,共6页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患者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再次饮酒会导致移植物发生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存。现对再饮酒的定义及分类、ALD患者LT术后再饮酒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患者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再次饮酒会导致移植物发生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存。现对再饮酒的定义及分类、ALD患者LT术后再饮酒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识别高危患者、优化该类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肝移植 再饮酒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疲劳发展轨迹研究
15
作者 席双梅 张莉莉 +5 位作者 谷艳梅 郭会敏 刘薪 郑煜琳 金伯旬 栗光明 《肝癌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肝移植后随访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估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肝移植后随访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估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疲劳情况,并采用增长混合模型(LGMM)分析识别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并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社会支持、心理状态等资料对早期疲劳发展轨迹的影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6例在肝移植术后患者6个月的随访中均有完整FAI评分共91例,最终纳入91例患者。LGMM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疲劳发展趋势分为3个类型,分别为下降组(36例)、稳定组(34例)、升高组(21例);3个组别的疲劳发展均有时间效应,下降组FAI评分随时间显著降低,稳定组随时间无显著变化,升高组随时间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焦虑、抑郁、睡眠状态及社会支持水平是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疲劳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具异质性,存在不同类别的发展趋势,其中年龄、焦虑、抑郁、睡眠状态及社会支持水平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疲劳 发展轨迹 影响因素 增长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研究
16
作者 钟丽霞 金艳鸿 +2 位作者 李硕 郑煜琳 张微微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856-862,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男性94例,女性32例;年龄18~92岁,中位数51岁;道路交通伤48例,摔伤31例...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男性94例,女性32例;年龄18~92岁,中位数51岁;道路交通伤48例,摔伤31例,锐器伤19例,高处坠落伤16例,钝器伤12例。按照ICU住院时间是否发生延长分为延长组(ICU住院时间>4 d,59例)与非延长组(ICU住院时间≤4 d,6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U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影响因素对ICU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价值。结果126例创伤患者中发生ICU住院时间延长59例,发生率46.83%。延长组体温、APACHEⅡ、有创机械通气时长、发生颅脑损伤比例、实际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延长组[36.6(36.0,37.0)℃vs.36.3(36.0,36.7)℃、(18.3±8.4)分vs.(12.4±4.9)分、100.00(9.00,248.00)h vs.2.00(0.17,10.00)h、59.3%vs.26.9%、22(15,28)d vs.12(7,23)d];而RBC水平、PLT计数、GCS显著低于非延长组[(3.38±0.73)×10^(12)/L vs.(3.69±0.65)×10^(12)/L、146(95,195)×10^(9)/L vs.174(133,217)×10^(9)/L、9(4,14)分vs.15(1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创机械通气时长(OR=1.039,95%CI:1.021~1.058)、RBC(OR=0.380,95%CI:0.178~0.811)是创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95%CI:0.713~0.861,P<0.001)、0.618(95%CI:0.527~0.703,P<0.05),但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大,其AUC为0.880(95%CI:0.810~0.931,P<0.001)。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时长、RBC是创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两者联合模型预测创伤患者发生ICU住院时间延长的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危重症 ICU住院时间 影响因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前加餐对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能量代谢及血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董金玲 贾琳 +4 位作者 王忠英 朱跃科 胡中杰 于红卫 孟庆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4047-4053,共7页
背景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和糖代谢紊乱,由于患者肝糖原储备差和胰岛素抵抗,易发生晨起低血糖.既往研究发现睡前加餐(LES)能够缩短患者饥饿时间,降低肝硬化患者自身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供能,预防次晨... 背景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和糖代谢紊乱,由于患者肝糖原储备差和胰岛素抵抗,易发生晨起低血糖.既往研究发现睡前加餐(LES)能够缩短患者饥饿时间,降低肝硬化患者自身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供能,预防次晨低血糖,但是否适用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人群值得探讨.目的 探究200 kcal LES对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能量代谢、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1-01至2017-12-30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升糖指数、高碳水化合物LES管理组(干预组,n=13)和肝硬化糖尿病饮食组(非干预组,n=12).患者均继续使用抗病毒、护肝、降糖治疗.非干预组维持肝硬化糖尿病3餐饮食;干预组患者将传统3餐改为4餐,3餐各减少67 kcal(每餐减少16.7 g碳水化合物)食物,放在睡前1 h进行加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和干预结束3个月人体测量学资料(体质量、BMI)、饮食摄入情况(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量)、能量代谢指标〔静息能量消耗(REE)、预计静息能量消耗(PREE)、REE占PREE百分比(PREE%)、呼吸商(RQ)、碳水化合物氧化率(CHO%)、脂肪氧化率(FAT%)、蛋白质氧化率(PRO%)〕、糖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FBCI)、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和干预结束3个月体质量、BMI、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脂肪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能量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REE、PREE、PRE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RQ、CHO%高于非干预组,FAT%、PRO%低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RQ、CHO%高于同组基线,FAT%、PRO%低于同组基线(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HbA1c、FBG、FINS、HOMA-IR低于非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FB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结束3个月HbA1c、FBG、FINS、HOMA-IR低于同组基线(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结束3个月TP、ALB、PALB高于同组基线(P<0.05).结论 睡前给予200 kcal低升糖指数、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够改善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代谢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降低胰岛素抵抗,预防糖代谢紊乱可能引发的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 糖尿病 睡前加餐 能量代谢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赖曼 王鑫 +4 位作者 姚勤伟 刘海霞 许瀛 何莉 栗光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术后首次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MELD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的生... 目的探讨术后首次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MELD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早期生存组(110例)和早期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ELD评分、MELD-Na评分与MELD-Lac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的最佳截取值,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3[95%可信区间(CI)0.515~0.792]、0.648(95%CI0.514~0.781)、0.809(95%CI 0.718~0.900),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8.09、18.09、19.97,约登指数分别为0.398、0.380、0.525,灵敏度分别为0.680、0.680、0.840,特异度分别为0.720、0.700、0.690。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大于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能力一般,而术后首次MELD-Lac评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更为可靠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肝移植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早期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在肝病病人中的比较及适宜肝病营养评价的方法 被引量:27
19
作者 于红卫 侯维 +6 位作者 时淑云 段忠辉 李胜利 刘菲菲 李娟 董金玲 孟庆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应用不同营养筛查/评估方法对肝病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筛选出新的适合肝病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慢性肝病住院病人525例,其中慢性肝炎149例,肝硬化360例,肝衰竭16例。应用主观全面评定法(SGA)、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 目的:应用不同营养筛查/评估方法对肝病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筛选出新的适合肝病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慢性肝病住院病人525例,其中慢性肝炎149例,肝硬化360例,肝衰竭16例。应用主观全面评定法(SGA)、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和传统营养指标的测定和比较,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适合慢性肝病病人的营养评价指标。结果:应用SGA法、MNA-SF法和上臂肌围(MAM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LCT)指标评估营养状态时,不同疾病分组营养状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SF、MAMC、ALB和活动能力是影响慢性肝病病人发生感染、胸腹水、器官功能衰竭和进入ICU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肝病病人营养评价方法(NALD)。结论:应用NALD,更适合评价肝病病人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营养评价方法 营养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娟 李娟 +1 位作者 于红卫 孟庆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慢性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探讨硒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4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CH)23例、肝硬化(LC)2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24例,另选取16例健康...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慢性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探讨硒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4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CH)23例、肝硬化(LC)2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24例,另选取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饮食硒的摄入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期完成血清硒水平测定。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HC组饮食摄入硒(45.45±18.10)μg相比,CH、LC及ACLF患者均存在饮食摄入硒不足,分别为(37.69±11.30)、(32.65±13.55)、(28.95±13.30)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3,P=0.020),随着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LC及ACLF组饮食摄入硒明显低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0);CH、LC及ACLF患者的血清硒水平均降低,分别为(0.12±0.05)、(0.11±0.06)、(0.13±0.05)μg/ml,均明显低于HC组(0.17±0.04)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15),LC组血清硒水平降低最明显;血清硒与前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9、0.213、0.255,P值分别为0.030、0.044、0.015)。结论随着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逐渐下降,临床上应注意慢性肝病患者硒的监测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