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4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魏爱宣 王雪梅 +1 位作者 杨晶 李慎茂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9-680,共2页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严重狭窄(70%-99%)者,2年内同侧脑梗死累计发生率仍高达25%,且长期应用此类治疗易致出血。颅外.颅内搭桥术也被一项大规模国际性多...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严重狭窄(70%-99%)者,2年内同侧脑梗死累计发生率仍高达25%,且长期应用此类治疗易致出血。颅外.颅内搭桥术也被一项大规模国际性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否定,特别是对于颈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令强 张之营 +1 位作者 缪中荣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4例,另1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多发重度狭窄。狭窄率80%~95%,狭窄段长度10~20mm。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20%,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均消失。本组5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行DSA检查随访,均未发现再狭窄,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重度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诊断治疗进展
3
作者 王建军 凌锋 《航空航天医药》 2005年第4期64-64,F0003,共2页
关键词 静脉窦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曲怀谦 缪中荣 +5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宋庆斌 秦晓红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98-302,共5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 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发病机制 诊断 弹簧圈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戚纪胜 缪中荣 +4 位作者 吉训明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59-461,共3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内支架治疗 临床观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血流 颅外脑血管病 患侧上肢 阻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宗恩 支兴龙 吴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419-424,共6页
关键词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短暂性意识障碍 诊断 病因 肩背疼痛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星宇 李慎茂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63-567,共5页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及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光 吉训明 凌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1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进行多种途径联合的血管内治疗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的育龄期女性患者(18~45岁)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病人...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进行多种途径联合的血管内治疗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的育龄期女性患者(18~45岁)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病人中妊娠期及产后8例,口服避孕药史者5例,服用减肥药史者1例,血小板增多症2例,以头部胀痛、视力下降、出血性脑梗塞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该病确诊依据;经治疗后24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2.3%(24/26),死亡率3.8%(1/26),并发症发生率3.8%(1/26);本组中15例接受门诊和电话随访2个月至3年,疗效稳定,目前无一例复发。结论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育龄期女性不明原因颅高压应尽早行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协同长期抗凝治疗有较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期女性 颅内静脉窦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被引量:93
9
作者 史怀璋 李斗 +1 位作者 李慎茂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星宇 吉训明 +1 位作者 李慎茂 缪中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23-825,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令强 吉训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llen试验阳性,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5F猪尾导管及5 F Simmons3型导管,分别行主动脉弓...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llen试验阳性,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5F猪尾导管及5 F Simmons3型导管,分别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6.7%(58/60),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途径 穿刺 全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德清 戚纪胜 +3 位作者 吉训明 李慎茂 朱凤水 凌锋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盗血综合征相对少见的的类型,而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则临床上更为少见,本文通过对两例伴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报道及临床分析,以提高对颈内动... 目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盗血综合征相对少见的的类型,而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则临床上更为少见,本文通过对两例伴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报道及临床分析,以提高对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及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 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和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新庆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38-240,共3页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颈段 括约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脊髓病变 感觉异常 进行性发展 动静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网装置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令强 李慎茂 朱凤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65-566,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滤网装置 疗效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 保护 高危颈动脉狭窄 并发症发生率 介入放射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达平 韩咏竹 +4 位作者 孙石磊 李慎茂 吉训明 缪中荣 凌锋 《安徽医学》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发病3~18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平均85×104u)溶栓,再通TIMI0的患者,辅以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于1d、7d、14d、21d、30d行ESS评分。...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发病3~18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平均85×104u)溶栓,再通TIMI0的患者,辅以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于1d、7d、14d、21d、30d行ESS评分。结果溶栓联合成形术后,12例血管再通TIMI3(37.5%),13例TIMI2(40.6%),6例TIMI1(18.8%),1例TIMI0(3.1%),总再通率96.9%。4例行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TIMI3,1例TI-MI2。1例MCA和1例BA闭塞溶栓后4h内死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循环呼吸衰竭,1例ICA并发分支栓塞,1例MCA并发ICA夹层。TIMI3、3、1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较TIMI1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间无意义(P>0.05),仅1例BA闭塞再通TIMI0。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迅速再通,提高临床疗效。但不宜过度强调理想再通,且须注意治疗个体化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16
作者 张鸿祺 凌锋 +4 位作者 吉训明 缪中荣 宋庆斌 秦晓红 任祖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4-536,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患者共 7个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注射无水酒精消融和骨水泥椎体成形等治疗方式。术后进行 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患者共 7个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注射无水酒精消融和骨水泥椎体成形等治疗方式。术后进行 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操作成功率 10 0 % ,无重要并发症 ,术后 2 4h症状均有缓解 ,5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2~ 5 0个月 )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血管瘤无复发。结论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无水酒精消融等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它不仅可以解除椎管内压迫、防止复发 ,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预防压缩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嘉平 李康 +8 位作者 赵虹 何冀芳 温静 周春燕 吴晓光 汪家瑞 李慎茂 张志勇 凌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9-89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心内科住院伴有脑缺血症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颈动脉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分别分成三个亚组,冠状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心内科住院伴有脑缺血症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颈动脉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分别分成三个亚组,冠状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5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5例);脑血管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6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4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程度分布一致,冠状动脉血管重度狭窄者25例,脑血管重度狭窄者24例,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 Califf 危险记分≥2分者,脑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比例高达92%,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及脑血管狭窄的程度亦加重。随访发现中重度双重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同时伴有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心脑事件发生明显增多,其中双重度狭窄死亡3例。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是平行的。故对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者,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时,应给予积极强化的联合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术 心血管造影术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