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和解决青海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
苏晓明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
1999 |
1
|
|
2
|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 |
陈元福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0 |
3
|
|
3
|
青海地区伊斯兰教与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 |
陈元福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1
|
|
4
|
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外因条件分析 |
苏晓明
|
《青海民族研究》
|
2000 |
2
|
|
5
|
青海地区宗教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
陈元福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
1999 |
1
|
|
6
|
青海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制约因素探析 |
苏晓明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7
|
建国以来青海的宗教工作和基本经验 |
陈元福
|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1999 |
0 |
|
8
|
关于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
张淑君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3
|
|
9
|
关于成人教育的涵义、产生和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 |
苏晓明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10
|
青海省实现充分就业问题的思考 |
关小梅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2 |
1
|
|
11
|
早期佛教人生观探微 |
苏晓明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12
|
关于加快青海经济发展的思考 |
刘同德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0 |
1
|
|
13
|
青海应突出产业结构调整 |
杨榕
|
《柴达木开发研究》
|
2001 |
2
|
|
14
|
浅析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
张淑君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0 |
|
15
|
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可能性 |
陈元福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6
|
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
张淑君
王国力
|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7
|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正诞生地——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苏晓明
|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8
|
对完善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制的思考 |
郭强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3
|
|
19
|
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效应 |
陈元福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0 |
16
|
|
20
|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分析 |
刘志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