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东部农区小黑麦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与混播比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刚永和 张海博 +5 位作者 陈永珑 杜江 安林昌 牛勇 萨仁花 徐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74-2285,共12页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60的比例进行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饲用豌豆 毛苕子 混播组合 混播比例 鲜草产量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不同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刚永和 张海博 +3 位作者 牛勇 杜江 陈永珑 萨仁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7-334,共8页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紫花苜蓿 精量穴播 越冬率 茎叶比 粗蛋白 鲜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干旱地区饲用玉米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南英 牛勇 +4 位作者 陈永珑 刚馥欣 杜江 张海博 刚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3期17-19,39,共4页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高产饲用玉米品种,对6个饲用玉米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比较了各品种生产性状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到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号饲草产量达到13.57万kg/hm^(2),与豫青贮23和甘...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高产饲用玉米品种,对6个饲用玉米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比较了各品种生产性状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到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号饲草产量达到13.57万kg/hm^(2),与豫青贮23和甘玉23间差异不显著,与铁研53号、陇单6号和中原单32号间差异显著;豫玉22号盈利达到1.6万元/hm^(2),较豫青贮23和甘玉23分别高16.79%和18.52%,较铁研53和中原单32号分别高33.33%和52.38%,较陇单6号高105.13%。从综合表现来看,豫玉22号、豫青贮23和甘玉23号在青海东部干旱地区具有高产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 干旱地区 饲用玉米 生产性能 种植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区6个饲用玉米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牛勇 王南英 +3 位作者 陈永珑 杜江 张海博 刚永和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9期51-5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种植的高产饲用玉米品种,本文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3次重复,对6个饲用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种植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到2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饲草平均产量达到135.7 t/hm^(...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种植的高产饲用玉米品种,本文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3次重复,对6个饲用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种植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到2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饲草平均产量达到135.7 t/hm^(2),与豫青贮23和甘玉23饲草平均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与铁研53号、陇单6号和中原单32号差异显著;豫玉22效益达到1.6万元/hm2,较豫青贮23和甘玉23分别高16.79%和18.52%,较铁研53和陇单6分别高33.33%和52.38%,较中原单32高105.13%。从综合表现来看,豫玉22、豫青贮23和甘玉23这3个饲用玉米品种在青海东部干旱地区具有高产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玉米 品种 生产性能 种植效益 青海东部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6个饲用玉米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刚馥欣 牛勇 +5 位作者 杜江 张海博 陈永珑 安林昌 刚永和 周双福 《青海草业》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高产饲用玉米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比较了6个饲用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2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鲜草平均产量13.57×10^(4)kg/hm^(2),与豫青贮23和甘玉2... 为了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干旱地区高产饲用玉米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比较了6个饲用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豫青贮23株高达288.62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豫玉22鲜草平均产量13.57×10^(4)kg/hm^(2),与豫青贮23和甘玉23平均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豫玉22盈利达1.60×104元/hm^(2),较豫青贮23和甘玉23分别提高16.79%和18.52%。从综合表现来看,豫玉22、豫青贮23和甘玉233个饲用玉米品种在青海东部干旱地区具有高产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 干旱地区 饲用玉米 生产性能 种植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姚喜喜 王伟 +2 位作者 徐成体 刘皓栋 陈永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68-3776,共9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冷季不同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牦牛冷季育肥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 本试验旨在探讨冷季不同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牦牛冷季育肥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放牧组牦牛为传统放牧方式,舍饲组牦牛为舍饲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测定2组牦牛的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93%和63.46%(P<0.05)。2)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瘤胃发酵参数(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瘤胃液pH和乙酸/丙酸分别降低了5.61%和24.09%(P<0.05),瘤胃液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分别增加了54.07%、15.65%、13.85%、98.61%、32.35%、88.60%和68.12%(P<0.05)。3)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胴体性状(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骨重、肉骨比和眼肌面积分别增加了59.11%、24.44%、68.32%、9.01%、54.11%和27.93%(P<0.05)。4)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背最长肌的pH _(45 min)、pH _(24 h)、24 h亮度(L^(*)_(24 h))值、45 min红度(a^(*)_(45 min))值、24 h黄度(b^(*)_(24 h))值、蒸煮损失和剪切力(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背最长肌的pH _(45 min)、pH _(24 h)、b^(*)_(24 h)值、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分别降低了2.19%、4.46%、8.74%、10.98%和14.49%(P<0.05),背最长肌的L^(*)_(24 h)值和a^(*)_(45 min)值分别增加了16.78%和5.05%(P<0.05)。综上所述,与传统放牧相比,冷季舍饲改善了大通牦牛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了平均日增重和屠宰性能,并改善了背最长肌的色泽和食用品质,降低了蒸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饲养方式 生长性能 瘤胃发酵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喜喜 王伟 +4 位作者 徐成体 张瑞强 陈永珑 牛勇 周双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77-3787,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牦牛,放牧组牦牛只进行自然放牧,舍饲组牦牛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屠宰2组牦牛,采用瘤胃组织切片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进行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1)舍饲组牦牛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1),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1)。2)放牧组牦牛瘤胃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舍饲组牦牛(P<0.01),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舍饲组牦牛(P<0.05);主坐标分析(PCA)显示,2种饲养方式之间瘤胃菌群Beta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门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4)在属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克里斯滕森菌科_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瘤胃球菌属_2(Ruminococcus_2)和理研菌科_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 <0.01), 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Ruminococcus_2、毛螺菌科_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普雷沃氏菌科_UCG-003 (Prevotellaceae_UCG-003)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与瘤胃组织结构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大通牦牛的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且瘤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瘤胃菌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饲养方式 瘤胃组织结构 16S rDNA 菌群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能量水平对牦牛生产性能、肉品质和瘤胃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姚喜喜 陈永珑 +2 位作者 徐成体 海存秀 刘皓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2-439,共8页
为了探讨冷季能量补饲对牦牛生产性能、肉品质和瘤胃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头((269.75±35.46)kg)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低、中、高3个综合净能水平(5.51 MJ·kg^(-1),6.22 MJ·kg^(-1),6.94 MJ&#... 为了探讨冷季能量补饲对牦牛生产性能、肉品质和瘤胃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头((269.75±35.46)kg)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低、中、高3个综合净能水平(5.51 MJ·kg^(-1),6.22 MJ·kg^(-1),6.94 MJ·kg^(-1))日粮,经15 d预饲期和90 d正试期后屠宰,测定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高能量组牦牛试验末重、干物质采食量、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中、低能量组(P<0.05),瘤胃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显著高于中、低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牦牛肉色L*值显著低于中、低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牦牛瘤胃细菌Chao1和ACE指数显著低于中、低能量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中、低能量组,理研菌科RC9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中、低能量组(P<0.05)。综上,冷季饲喂高能量(6.94 MJ·kg^(-1))日粮可显著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改善肉品质、提高瘤胃菌群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冷季补饲 日粮能量水平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瘤胃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