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发现神经酸可减轻中风及中风后抑郁行为
1
作者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5年第1期6-7,共2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福利、范勇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洪军、李贤煜团队报道了神经酸在治疗中风和相关卒中后抑郁行为的药物研发方面的成果。神经酸是在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发现的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福利、范勇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洪军、李贤煜团队报道了神经酸在治疗中风和相关卒中后抑郁行为的药物研发方面的成果。神经酸是在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发现的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卒中后抑郁 中风后抑郁 中国科学院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酸 生物能源 单不饱和脂肪酸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2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年第6期517-518,共2页
2006年9月17-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亲自带队,在沿海省市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了5个新的研究所。此次与地方共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调整科技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6年9月17-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亲自带队,在沿海省市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了5个新的研究所。此次与地方共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调整科技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更好地衔接中科院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能力的需要”。经过知识创新工程一期、二期的调整,中科院院属法人研究机构由1997年的123个调整为2005年底的90个,“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整、整合、撤并和转制,高度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推进以研究所为单元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提高中科院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又要求我们在巩固、提升已有研究所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有目标地部署一批新的研究单元,包括新建一部分研究所。”“无论撤所还是建所,都是出于发展、提高的内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氮释放及相关微生物种群丰度变化研究
3
作者 赵苗苗 毕蓉 +6 位作者 李鸿妹 宋欣荣 黄圣荣 冯秀婷 张海龙 李莉 赵美训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5,共12页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的释放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选择浒苔为对象,设置2种降解密度(1 g/L、5 g/L),研究90 d降解过程中的POC和PON浓度、POC︰PON及微生物丰度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90 d降解过程中POC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90.17±24.77)和(219.99±45.11)μmol/L]、PON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16.15±0.71)和(23.20±7.16)μmol/L]变化显著。POC、PON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前60 d,POC和PON浓度均先上升后下降;第60~90天,POC浓度持续下降约49%,而PON浓度上升约430%。浒苔降解初期POC︰PON升高,表明此时氮的释放滞后于碳;随后,POC︰PON下降,与微生物对氮的固定以及呼吸作用消耗碳有关。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显著相关,表明微生物对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释放具有重要作用。降解密度对POC、PON浓度有显著影响,5 g/L处理组POC、PON浓度约为1 g/L处理组的2~3倍,且5 g/L处理组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较长。本研究厘清了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的释放特征,明确了微生物丰度变化与POC、PON含量及二者比值变化的关系,为深入探究浒苔降解过程中微生物对POC、PON释放的调控机制以及POC、PON降解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降解 降解密度 微生物丰度 颗粒有机碳 颗粒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原料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亮 李振帅 +6 位作者 付丽平 吕明 王士安 张全 刘立成 李福利 刘自勇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0-1318,共19页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微生物,使之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降低对粮食、化石资源进口的依赖,成为缓解粮食能源危机的有效战略举措。本文综述了甲基营养型微生物、产乙酸菌以及酵母等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底盘遗传改造等方法,将一碳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通过发酵工艺控制优化分子工程菌株利用一碳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一碳化合物转化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产业化案例。最后,针对一碳化合物利用菌株的代谢通路设计与遗传工具存在的限制问题,以及产乙酸菌与产油微生物之间的能量转化矛盾,展望了未来生物制造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复杂系统性的生物制造过程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高效系统集成发酵,以期对一碳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为攻克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提供新思路,并对实际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碳化合物 油脂 单细胞蛋白 生物制造 代谢工程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发展理念下山东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5
作者 杨艳丽 李光全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26期48-49,52,共3页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文章在剖析山东省绿色发展与生物能源产业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山东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困境,结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规划布局、转型发展、标准体系、财税补贴等方面提出山东...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文章在剖析山东省绿色发展与生物能源产业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山东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困境,结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规划布局、转型发展、标准体系、财税补贴等方面提出山东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物能源 发展建议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中串扰行为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君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是加快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技术。但是锂电池存在电、化、力和热失效行为,导致电池容量损失、寿命下降和安全性降低,严重阻碍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电池的发展。本文从正极与负极协同作用的视角,阐述了锂电... 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是加快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技术。但是锂电池存在电、化、力和热失效行为,导致电池容量损失、寿命下降和安全性降低,严重阻碍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电池的发展。本文从正极与负极协同作用的视角,阐述了锂电池中电/化/力/热串扰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比分析了使用电解液的常规锂电池与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在电/化/力/热串扰失效行为方面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且总结了电/化/力耦合串扰行为的新观点,展望了进一步深刻认识并解决锂电池电/化/力/热耦合串扰行为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全固态 正极 负极 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5岁低龄儿童重度龋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梦佳 滕飞 +3 位作者 公文 徐颖婕 丛蓓蓓 王万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7-351,共5页
目的:研究青岛市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结构及其差异。方法:纳入34例健康(H组)和31例重度龋病(C组)5岁儿童,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共65份,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3-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分析微生物群... 目的:研究青岛市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结构及其差异。方法:纳入34例健康(H组)和31例重度龋病(C组)5岁儿童,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共65份,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3-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建立龋病风险评估模型。结果:C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高于H组,2组菌群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组菌群结构更复杂,H组菌群结构比C组更为集中;鉴别出H组高表达的健康相关微生物(P<0.05)及C组高表达的可疑致龋微生物(P<0.05),如变形链球菌;基于龈上菌斑种水平微生物图谱建立的龋病风险评估模型辨别健康和龋病者的准确率可达71%。结论:龈上菌斑菌群和特定细菌种类的检测有助于评估和预测低龄儿童龋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口腔微生物组 龈上菌斑 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吸热量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晨 吴晋沪 方云明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44,共5页
对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热解过程吸热量的确定,采用选取生物质热容Cp和热解反应热效应Qp以公式计算的方法很难得出准确的结果。通过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和对差... 对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热解过程吸热量的确定,采用选取生物质热容Cp和热解反应热效应Qp以公式计算的方法很难得出准确的结果。通过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和对差热曲线的研究,将Cp和Qp综合考虑,对试验所得DSC曲线进行处理和积分,可得出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规律。在Perkin-Elmer Diamond DSC上对玉米秸秆进行了不同烘焙温度以及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烘焙温度对生物质烘焙过程所需热量有很大影响,在240,260,280,300℃下,将1kg玉米秸秆烘焙40min所需提供的热量分别为420,529,671,890kJ。升温速率对烘焙过程所需热量也有一定影响,当升温速率为10,20,40,80℃/min时,将1kg玉米秸秆在280℃的终温下烘焙30min所需提供的热量分别为347,652,802,800kJ,为生物质烘焙工艺的能量平衡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烘焙 差示扫描量热 吸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纤梭菌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肖艳 刘亚君 +1 位作者 冯银刚 崔球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055-1081,共27页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嗜热厌氧菌,是多种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策略的理想底盘菌株,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针对热纤梭菌已经建立了多种遗传改造技术,并构建了可以生产多种能源分子及化学品的热纤梭菌细胞工厂。本文首先介绍了热纤梭菌及其纤维素降解与利用特性,简述了热纤梭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造工具开发的现状,随后重点回顾和总结了热纤梭菌在生产乙醇、丁醇、异丁醇、氢气、乳酸、中/短链脂肪酸酯和可发酵糖等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热纤梭菌的合成生物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能源 热纤梭菌 纤维素 生物燃料 纤维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碳化合物非天然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洁铮 刘敏 +1 位作者 赵广 咸漠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85-399,共15页
一碳化合物(C1)包括甲烷、甲酸、甲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第三代生物炼制的理想原料。自然界中存在众多天然利用C1的微生物,但C1天然途径碳转化速率较低,非模式生物工业应用难度较大。利用模式菌株构建C1代谢路... 一碳化合物(C1)包括甲烷、甲酸、甲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第三代生物炼制的理想原料。自然界中存在众多天然利用C1的微生物,但C1天然途径碳转化速率较低,非模式生物工业应用难度较大。利用模式菌株构建C1代谢路径,又称合成型C1生物转化体系,可以弥补C1天然利用微生物的缺点,降低工业生产对传统化石资源的依赖。本文概述了C1种类、来源及天然利用途径,着重综述了合成型C1生物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强调合成型C1利用体系对于提高碳转化率、扩展C1资源应用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C1生物转化面临的挑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为未来合成型C1利用微生物的构建、提高异源C1代谢途径效率提供了参考,对实现绿色、高效开发可持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碳化合物 生物转化 二氧化碳 合成型一碳化合物生物利用体系 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吴美燕 余雪景 +4 位作者 龚润竹 于光 刘超 唐艳军 李滨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资源构筑环境友好的水凝胶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是陆地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多糖。半纤维素来源广泛、...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资源构筑环境友好的水凝胶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是陆地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多糖。半纤维素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好,还含有大量亲水性的含氧基团,这种高度分支化和亲水性的特点,赋予其水凝胶材料许多优异的特性。半纤维素基水凝胶作为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状结构的天然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易于化学改性等优势;因此,其在生物医药、导电传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代替传统的石油基水凝胶材料。笔者简要介绍了半纤维素的种类、结构、性质与提取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包括从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两个方面介绍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形成机理和应用性能,并重点阐述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在高效吸附、药物控释、组织工程、导电传感、3D打印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总结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开发与应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该水凝胶材料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水凝胶 木聚糖 交联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高原盐湖硅藻优良藻种辐节藻Stauroneis sp.S-8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
作者 夏皖月 方霞 +7 位作者 姜尔颖 丁晓婷 Phung Nghi Van 王娜 张炜 范勇 李福利 张朝辉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4,共9页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质。在冬季,青海盐湖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硅藻。硅藻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促进固碳增汇和土壤硅循环,是优秀的微藻种质资源。采集青海海西自治州尕...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质。在冬季,青海盐湖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硅藻。硅藻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促进固碳增汇和土壤硅循环,是优秀的微藻种质资源。采集青海海西自治州尕海盐湖12月份的湖水和底泥样品,处理后分别涂布在不同营养条件的平板上。经多轮纯化,从样品中筛选获得一株着生硅藻。该藻种经稀释涂布在平板上,48 h内快速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藻斑。该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耐受10%的盐度,可以长期在4°C的低温下生存。经18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别该藻种与一种硅藻Stauroneis latistauros Xmm1W4具有较高同源性,将其命名为Stauroneis sp.S-8。该藻细胞呈细长的舟状,中央区域包含一个明显的大轴区,形态上稍区别于近源藻种。脂肪酸和色素组成分析表明,该藻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占总脂肪酸的24%,并含有丰富的岩藻黄素。作为高原盐湖冬季的优良藻种,该藻具有固碳增汇、促进氮和硅循环等生态效应。这一藻种的发现推动了对低温高原地区盐湖微藻资源的认识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筛选 硅藻 高原盐湖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的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13
作者 李典 黄青山 +1 位作者 田亮 张典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针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麻雀算法(ISSA)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PID加速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阶跃响应曲线辨识出加速度模型,进而通过引入Tent混沌初始化种群和线性动态惯性权重优化发现者位置等对... 针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麻雀算法(ISSA)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PID加速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阶跃响应曲线辨识出加速度模型,进而通过引入Tent混沌初始化种群和线性动态惯性权重优化发现者位置等对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将ISSA用于RBFNN参数的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RBFNN-PID应用于加速度的仿真测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证明,开发的ISSA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要优于其他算法,用ISSA优化RBFNN-PID加速度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系统超调量,提高系统控制速度、精度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比算法相比,基于ISSA优化的RBFNN-PID加速度控制系统展现出更优越的控制性能与自适应能力,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混合器 麻雀算法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加速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工业微藻产油过程中碳源分配机制 被引量:1
14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87-3287,共1页
在一定条件下,微藻可大量累积油脂,从而生产生物柴油。然而其光合作用固定产物不仅以油脂形式存在,还以水溶性多糖或淀粉等其它多种碳存储物形式存在。各类碳存储物合成所需前体都为葡萄糖和还原力等,因此,了解和调控碳前体到各种碳存... 在一定条件下,微藻可大量累积油脂,从而生产生物柴油。然而其光合作用固定产物不仅以油脂形式存在,还以水溶性多糖或淀粉等其它多种碳存储物形式存在。各类碳存储物合成所需前体都为葡萄糖和还原力等,因此,了解和调控碳前体到各种碳存储物之间的分配,对于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工业微藻的油脂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水溶性多糖 生物柴油 胁迫条件 还原力 生物技术中心 代谢工程 胡强 水生生物 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作者 付雪晴 冯超 +2 位作者 姜军翔 李学兵 刘远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9,共16页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商业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高效且绿色的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1,3-丙二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本工作综述了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包括丙烯醛水合氢化...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商业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高效且绿色的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1,3-丙二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本工作综述了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包括丙烯醛水合氢化法、环氧乙烷羰基化法、环氧乙烷氢酯基化法、甘油氢解法、甲醛和乙醛缩合法、丙二酸二烷基酯加氢法等,针对不同路线中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有望为新型高效的多相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丙烯醛 环氧乙烷 甘油 丙二酸二烷基酯 多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能源所在钙钛矿膜材料制备研究中取得进展
16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49-2849,共1页
近年来,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光敏器件的关键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发展大面积高度均匀的钙钛矿薄膜制备技术是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首要问题。目前常用的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体系与传统纯无... 近年来,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光敏器件的关键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发展大面积高度均匀的钙钛矿薄膜制备技术是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首要问题。目前常用的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体系与传统纯无机太阳能材料区别在于有机阳离子的存在,因此如何调控有机阳离子实现大面积高度均匀的钙钛矿薄膜制备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制备技术 材料制备 钙钛矿 有机-无机 有机阳离子 能源 青岛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开发出新一代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
17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4年第24期87-87,共1页
2014中国储能电池材料及技术大会近期在山东潍坊召开。由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立的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储能院)成功开发出新一代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并在会上与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据... 2014中国储能电池材料及技术大会近期在山东潍坊召开。由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立的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储能院)成功开发出新一代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并在会上与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据悉,该锂电池目前正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动力锂电池在大功率输出和安全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聚合 生物能源 电池隔膜 电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技术 大功率输出 规模产业化 充放电性能 自主知识产权 阻燃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能源所在石墨炔基高效储钠电极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18
《新材料产业》 2018年第5期88-89,共2页
石墨炔材料是一种唯一能通过低温、常压下合成,同时含有sp和sp^2两种杂化形式碳的二维平面全碳材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引领的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目前石墨炔已实现了样品的快速宏量制备.
关键词 电极材料 炔基 石墨 中国科学家 能源 青岛 二维平面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8
19
作者 侯坚 张培栋 +1 位作者 张宝茸 袁宪正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是解决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障碍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具备土地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是解决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障碍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具备土地资源丰富、林业能源植物培育技术发展成熟、转化利用工艺与设备研发取得一定突破以及政策环境良好等条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障碍有:收集、运输较困难,能源林经营粗放,林业能源资源开发融资渠道单一,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能源资源的相关建议:重视林业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育管理,加大财税与金融扶持以及政策配套的机制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通过利用CDM机制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物能源资源 现状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君寒 胡光荣 +1 位作者 李福利 李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14,共5页
各种污水或污物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厌氧条件下相互协作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成为废弃物厌氧处理的功能基础。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大量的细菌和古菌类群在此生态系统中得以发现,但它... 各种污水或污物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厌氧条件下相互协作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成为废弃物厌氧处理的功能基础。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大量的细菌和古菌类群在此生态系统中得以发现,但它们大多数仍未被成功培养,其生态功能也未得到阐明。总结了基质种类、有机负荷、pH、温度等各种厌氧消化反应器运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和演化规律,以及未培养微生物的原位功能研究技术的进展,展望了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新技术在未培养微生物功能研究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微生物群落 未培养微生物 分子生态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