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反复发热起病伴HBsAg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赵浚彤 牛庆慧 +3 位作者 李金金 宗守凯 刘欢 张龙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为主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反复发热起病伴HBsAg阳性,经肝穿刺活检最终诊断的AIH患者,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病理活检诊断AIH的重视.病例简介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2年”... 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为主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反复发热起病伴HBsAg阳性,经肝穿刺活检最终诊断的AIH患者,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病理活检诊断AIH的重视.病例简介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2年”入院,多次就诊历时两年未明病因.此次就诊我院进一步检测自身抗体并完善肝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为AIH.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并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结论AIH常难以诊断,若有其他因素干扰则增加了诊断难度且易漏诊.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可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抗体效价也存在个体化差异,诊断更为困难,故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对于是否合并AIH,应及时给予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尽早开始免疫抑制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抗核抗体 免疫球蛋白G 发热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莲心碱对帕金森病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2
作者 陈翠青 谭臣臣 +1 位作者 王电翠 蒋敏 《中国药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目的 探究甲基莲心碱(NEF)调节腺苷一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UNC-51样激酶1(ULK1)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PD)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从而探讨该药改善PD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100μmol/L的1-甲基-4-苯基吡... 目的 探究甲基莲心碱(NEF)调节腺苷一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UNC-51样激酶1(ULK1)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PD)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从而探讨该药改善PD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100μmol/L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SH-SY5Y细胞24 h以构建PD细胞模型,将PD模型细胞分为模型组(PD组)和NEF低、中、高浓度处理组(NEF-L、NEF-M、NEF-H组,2.5、5.0、10.0μmol/L)以及NEF高浓度+AMPK抑制剂组(NEF-H+Compound C组,10.0μmol/L NEF和50μmol/L Compound C);另取未经MPP+、NEF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形态,检测其自噬体数量、存活率、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mTOR、AMPK、UL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PD组比较,NEF-L、NEF-M、NEF-H组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多,膜电位有所升高,存活率、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的表达和AMPK、UL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或上调,凋亡率和Caspase-3、p62蛋白的表达及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或下调,且上述改善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P<0.05);Compound C能显著逆转高浓度NEF的上述改善作用(P<0.05)。结论 NEF通过上调AMPK、UL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调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来促进PD模型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帕金森病 线粒体自噬 AMPK/mTOR/ULK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布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性ApoE-/-小鼠的辅助降血脂作用机制
3
作者 徐新颖 刘姿杉 +2 位作者 倪钦帅 于竹芹 周缜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3期11-15,共5页
目的研究昆布多糖在动脉粥样硬化性ApoE-/-小鼠的辅助降血脂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性ApoE-/-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昆布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普通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治疗... 目的研究昆布多糖在动脉粥样硬化性ApoE-/-小鼠的辅助降血脂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性ApoE-/-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昆布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普通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昆布多糖(1 g/kg、2 g/kg、4 g/kg)灌胃,隔日1次;阳性药组给予腹腔注射波立达(10 mg/kg),1次/周,疗程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同步给予等容积的0.9%氯化钠溶液,疗程4周。应用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H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瘦素(LEP)和脂联素(APN)水平,苏木素尹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的脂质沉积。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昆布多糖组和阳性药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TG、TC、LDL-C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LEP和AP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脂质沉积均显著改善。结论昆布多糖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脂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LEP和APN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布多糖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瘦素 脂联素 APOE-/-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切除肝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娜 高志棣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623-626,共4页
原发性肝癌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不可切除肝癌可以通过综合治疗,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目的。本文对不可切除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不可切除肝癌的诊疗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 肝细胞 综合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结构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于曦 刘震超 +2 位作者 孙浩洋 周春丽 于竹芹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8期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肌少症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探讨肌少症对冠心病患者心机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住院的1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DXA)检测骨骼肌...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肌少症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探讨肌少症对冠心病患者心机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住院的1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DXA)检测骨骼肌有关参数,使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心脏相关参数,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袭击结构与骨骼肌的有关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冠心病伴肌少症患者的左心室质量(LVM)、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显著低于非肌少症患者(t=-2.272,P=0.025;t=-3.929,P<0.001);肌少症患者相对室壁厚度(Relative wall thickness,RWT)RWT显著高于非肌少症患者(t=2.232,P=0.03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围(WC)和下肢骨骼肌质量(LSMM)与LVDd(r=0.181,P<0.001;r=0.319,P<0.020)和LVM(r=1.620,P<0.001;r=2.141,P=0.020)呈正相关。结论肌少症可能引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质量水平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的显著降低,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冠心病 左心室质量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原Ⅱ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6
作者 郭娜 孙明忠 苗艳艳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2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使用异常凝血酶原Ⅱ+甲胎蛋白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目的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HCC)患者60例(HCC组),肝炎患...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使用异常凝血酶原Ⅱ+甲胎蛋白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目的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HCC)患者60例(HCC组),肝炎患者60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60例(肝硬化组),所有患者均行异常凝血酶原Ⅱ(Abnormal ProthrombinⅡ,PIVKA-Ⅱ)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对比3组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AFP检验、PIVKA-Ⅱ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HCC组异常凝血酶原Ⅱ和甲胎蛋白高于其余两组,且肝硬化组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验的灵敏度96.66%、特异度91.66%和准确度93.33%明显高于AFP检验(81.66%、75.00%、77.22%)和PIVKA-Ⅱ检验(86.66%、82.50%、8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2、11.882、18.318,P均<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异常凝血酶原Ⅱ和甲胎蛋白水平较高,异常凝血酶原Ⅱ、甲胎蛋白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的诊断效能较高,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Ⅱ 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海马神经元自然衰老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7
作者 徐新颖 朱琳 +2 位作者 刘姿杉 倪钦帅 于竹芹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8期16-19,23,共5页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延缓原代海马神经元自然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至自然衰老,随机分为短期培养(ST)组、长期培养(LT)组、红景天苷低和高浓度(10μM和20μM)组、阳性药环黄芪醇(5μM)组,使用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延缓原代海马神经元自然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至自然衰老,随机分为短期培养(ST)组、长期培养(LT)组、红景天苷低和高浓度(10μM和20μM)组、阳性药环黄芪醇(5μM)组,使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使用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神经元衰老,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使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与ST组比较,LT组的神经元出现神经元退化,胞体萎缩,细胞数量和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神经元SA-β-gal阳性率和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神经元内端粒酶和TER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给予红景天苷和环黄芪醇处理后,与LT组神经元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细胞SA-β-gal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减少(P<0.01),神经元内的端粒酶和TERT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结论红景天苷能够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提高端粒酶的表达水平,进而延缓神经元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原代培养 海马神经元 细胞凋亡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FP、AFP-L3、PIVKA-Ⅱ联合检验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苗艳艳 郭娜 孙明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12-0015,共4页
探究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以AFP、AFP-L3、PIVKA-Ⅱ联合检验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180例患者,均分HCC组、良性组、健康组,均进行AFP、AFP-L3、PIVKA-Ⅱ检验,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HCC组AFP(215.85±20.53ng/mL)、... 探究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以AFP、AFP-L3、PIVKA-Ⅱ联合检验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180例患者,均分HCC组、良性组、健康组,均进行AFP、AFP-L3、PIVKA-Ⅱ检验,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HCC组AFP(215.85±20.53ng/mL)、AFP-L3(11.68±1.53%)、PIVKA-Ⅱ(542.65±15.86mAU/mL)高于健康组AFP(3.74±0.85ng/mL)、AFP-L3(3.07±0.63%)、PIVKA-Ⅱ(19.39±4.98mAU/mL)水平,P<0.05。结论 联合检验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效果优异,便于及时掌握患者血清水平,了解症状进展程度,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早期诊断 联合检验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 血清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郭娜 苗艳艳 孙明忠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31-0034,共4页
探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对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检测价值和意义。方法 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住院及门诊收治1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 探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对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检测价值和意义。方法 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住院及门诊收治1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epaticCellCarcinoma,HCC)组、慢性肝炎组各60例,比较检验研究对象各项指标水平以及各项差异。结果 在三组不同患者的AEP(甲胎蛋白)、AEP-L3(甲胎蛋白异质体)、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中,结果 最高的组别为HCC组P<0.05;HCC组比慢性肝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比慢性肝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甲胎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检验出的诊断效能结果值均高于单一检验P<0.05。结论 临床中使用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肿瘤坏死因子-α等三种联合进行检测原发性肝癌疾病,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新音 王永华 潘立清 《齐鲁医学杂志》 1998年第3期218-218,共1页
关键词 注射 静脉内 液体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11
作者 王可深 丛书英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PCR法对126例PHC病人,60例慢性肝炎(CH)病人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HAV,HBV,HCV和HEV等4种病毒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PCR法对126例PHC病人,60例慢性肝炎(CH)病人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HAV,HBV,HCV和HEV等4种病毒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③结果PHC病人中HBV感染率为92.85%,HCV感染率为20.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67%和1.67%(χ2=11.78,120.56,P<0.01).51.28%的HBV感染者表现为抗HBe阳性和HBeAg阴性。所有HCV感染者均伴有HBV感染。④结论PHC发生除主要与HBV感染有关外,亦与HCV感染有关,而与HAV和HEV感染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病毒感染 肿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肌酸激酶升高相关因素与转归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玮 王青 +1 位作者 王朝辉 张晓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CHB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CHB治疗中出现CK升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抗病毒方案CK升高...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CHB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CHB治疗中出现CK升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抗病毒方案CK升高的比例;分析3/4级CK升高(≥7×ULN)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使用甘草酸制剂类药物对患者CK水平影响。结果CK升高CHB患者364例,分析发现CK升高主要见于治疗方案中含有替比夫定的患者,另外,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中CK也升高。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出现CK3/4级升高,这些患者主要以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对这3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发现有23例(76.7%)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经肌活检被确诊为肌病。患者使用甘草酸制剂CK水平没有明显升高。结论CHB出现CK升高多见于使用替比夫定的患者,CK升高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使用甘草酸制剂等对患者CK水平升高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肌酸激酶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泮托拉唑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损伤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英 陈倩 刘山秀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1529-153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使用泮托拉唑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PCI治疗并成功随访≥12个月的142例冠...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使用泮托拉唑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PCI治疗并成功随访≥12个月的142例冠心病患者相关资料,依据PCI术后是否使用泮托拉唑,分为常规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68)与研究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泮托拉唑,n=74)。对两组抗血小板效果、消化道损伤事件和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术后12个月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联用泮托拉唑是其保护因素(OR=0.382,95%CI:0.134~0.768,P<0.05)。结论: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联用泮托拉唑,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损伤发生,且不影响抗血小板效果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消化道损伤 泮托拉唑 预防 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病人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14
作者 王莉 王永华 《齐鲁医学杂志》 1998年第3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肝硬化 电解质 血气分析 诊断 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酸梭菌活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肠道菌群影响
15
作者 王慧哲 崔云龙 +3 位作者 严雄 史昌河 付慧玲 邹晓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的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CHB病人53例和健康体检者28例。将CHB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及保肝治疗,治...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的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CHB病人53例和健康体检者28例。将CHB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及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对所有粪便样本DNA进行检测,利用LefS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菌群差异;检测CHB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CHB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对丰度差异排名前9的科水平物种中,CHB病人丰度高于健康人的有7个(W=947~1178,P<0.05),低于健康人的有2个(W=492、503,P<0.05)。治疗后,治疗组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H=19.893、11.219,P<0.05),血清ALT、AST和TBIL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W=2732~3054,P<0.05)。结论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能调节CHB病人肠道菌群的结构,促使肠道内益生菌丰度增加,改善肝功能,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乙型肝炎 慢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D-AFP联合评分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蒲阳 刘丽娟 +4 位作者 李金金 蔡金贞 苟卫 许传屾 牛庆慧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91-395,399,共6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甲胎蛋白(AFP)联合评分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该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市第六...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甲胎蛋白(AFP)联合评分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该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第90天时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血清AFP、MELD评分及MELD-AFP联合评分在患者短期预后预测方面的效能。结果共纳入159例ACLF患者,确诊第28天时存活患者129例,死亡患者30例;确诊第90天时存活患者111例,死亡患者48例。血清AFP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谷草)比值、尿素氮/肌酐比值、MELD评分是影响ACLF患者确诊第90天时预后的独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MELD-AFP评分对ACLF患者确诊第90天时的存活情况预测效能更好(AUC=0.81)。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尿素氮/肌酐比值、谷丙/谷草比值、红细胞计数、血清AFP水平、血清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与ACLF患者确诊后第90天时的预后情况密切相关。MELD-AFP联合评分能够明显优化传统MELD评分在ACLF患者短期预后方面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模型 理论 终末期肝病 甲胎蛋白类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核纤层蛋白B1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在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17
作者 展沙沙 范琪琪 李雪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3期6-15,共10页
目的探讨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LMNB1)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发掘肝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工具网站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目的探讨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LMNB1)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发掘肝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工具网站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LMNB1的表达水平,使用Kaplan-Meier分析LMNB1表达水平差异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正常肝细胞系及肝癌细胞系中LMNB1表达水平。选取LMNB1表达水平较高的两种人肝癌细胞株Hep3B、HepG2,转染小干扰RNA敲低LMNB1表达,在LMNB1表达水平较低的细胞SUN475中构建LMNB1稳定过表达细胞系并使用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敲低或过表达LMNB1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平板克隆形成检测敲低或过表达LMNB1后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采用Transwell检测敲低或过表达LMNB1后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的变化。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肝癌组织中LMNB1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高(P<0.05),且LMNB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03)。实时定量PCR显示相对正常人肝细胞系,肝癌细胞中LMN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MHCC97H:1.80±0.10(t=11.08,P<0.001);SUN475:1.29±0.03(t=5.88,P=0.004);HepG2:2.97±0.04(t=39.68,P<0.001);PLC/Prf/5:1.74±0.04(t=14.51,P<0.001);HuH7:1.70±0.02(t=15.22,P<0.001);SK-HEP-1:1.59±0.05(t=11.17,P<0.001);Hep3B:2.27±0.09(t=18.50,P<0.00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肝细胞系。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HepG2及Hep3B细胞系中,与siScramble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siLMNB1实验组的LMNB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epG2:0.60±0.10 vs 1.60±0.10,t=11.55,P<0.001;Hep3B:0.40±0.10 vs 1.70±0.10;t=15.61,P<0.001);而SUN475中转染质粒后LMNB1表达显著增加(0.70±0.20 vs 0.07±0.04;t=5.541,P=0.005)。敲低LMNB1后培养96 h,与对照组相比,Hep3B(10.81±0.67 vs 15.48±0.62;t=8.86,P<0.001)及HepG2(9.45±0.61 vs17.08±0.75;t=13.67,P<0.001)细胞增殖能力被显著抑制;而在SUN475中过表达LMNB1后,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16.94±1.52 vs 12.65±1.06;t=3.99,P=0.016)。在HepG2及Hep3B细胞系中敲低LMNB1后,细胞克隆形成数显著减少[HepG2:(90.30±7.24)个vs(382.01±25.27)个,t=19.24,P<0.001;Hep3B:(128.03±8.24)个vs(395.85±28.27)个,t=15.76,P<0.001],在SUN475中过表达LMNB1组比对照组克隆形成个数显著增加[(467.82±42.45)个vs(85.31±15.32)个;t=14.87,P=0.001]。在HepG2及Hep3B细胞系中敲低LMNB1后,肝癌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减少[HepG2:(75.25±8.10)个vs(15.02±3.50)个,t=11.90,P<0.001;Hep3B:(168.20±12.26)个vs(34.83±7.61)个,t=15.96,P<0.001],侵袭的细胞数量同样显著减少[HepG2:(110.21±12.01)个vs(25.76±4.03)个,t=11.50,P<0.001;Hep3B:(150.22±15.16)个vs(22.03±14.26)个,t=10.65,P<0.001];在SUN475中,过表达LMNB1组比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增加[(50.11±5.55)个vs(349.85±25.26)个;t=11.33,P<0.001],侵袭的细胞数量同样显著增加[(40.11±5.26)个vs(80.13±12.20)个;t=5.21,P=0.007]。与对照组相比,敲低LMNB1后,AKT的磷酸化活性形式p-AKT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过表达LMNB1可导致p-AKT表达升高(P均<0.05)。而敲低或过表达LMNB1后,p-ERK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AKT和ERK的本底表达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抑制LMNB1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诊断肝癌的生物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核纤层蛋白B1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酸梭菌对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18
作者 孙国欣 付慧玲 +3 位作者 刘诚聪 王慧哲 张民 邹晓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酪酸梭菌对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3例、肝硬化病人49例和肝癌病人48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健康对... 目的探讨应用酪酸梭菌对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3例、肝硬化病人49例和肝癌病人48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健康对照。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肝癌病人再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所有入选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大便菌群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菌群多样性、丰度和酪酸梭菌含量,利用LefS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菌群差异。结果所有样本检测显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相比,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病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所占百分比下降,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占比上升(H=8.69~13.59,P<0.05)。口服酪酸梭菌治疗后,治疗组肠道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H=24.29、33.64,P<0.05),chao指数和ace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H=30.86、34.06,P<0.05)。结论口服酪酸梭菌能够改善病人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干预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肝肿瘤 胃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19
作者 付慧玲 王炳东 +1 位作者 张民 邹晓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377-380,共4页
中国是乙肝大国,有大约9300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虽然抑制了病毒复制,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产生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乙肝的... 中国是乙肝大国,有大约9300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虽然抑制了病毒复制,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产生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乙肝的发生和进展程度、治疗有很大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乙肝患者肠道微生态因为肝脏受损而发生紊乱,而紊乱的肠道微生态又加重了肝脏损害,导致了乙肝患者病情恶化。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内免疫、营养、代谢、生化等多种作用,尤其肠道菌群对机体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态和乙肝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肝硬化 肝癌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