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及新诊断标准解读 被引量:6
1
作者 郁金泰 谭辰辰 谭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2017年发表于Lancet Neurol和Mov Disord的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及新诊断标准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拟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病程进展、临床表型特点、诊断标准的更新、诊断标志物、治疗现状及前景五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深入理解进... 2017年发表于Lancet Neurol和Mov Disord的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及新诊断标准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拟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病程进展、临床表型特点、诊断标准的更新、诊断标志物、治疗现状及前景五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深入理解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及新诊断标准,并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上麻痹 进行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于永鹏 谭兰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8期759-764,共6页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年龄相关能力丧失的重要危险因素。CMBs与脑出血联系紧密,可作为某些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出血预测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VD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CMBs发病机制(包括基因遗传学、组织病理学)、早期预警及干预的手段是解决上述医学难题的关键。本文重点对CMBs的定义及存在的争议、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CMBs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小血管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的精准诊疗 被引量:3
3
作者 田美玲 谭兰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77-379,384,共4页
癫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现阶段,癫痫病人基数大、临床表现复杂、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多、新药的增效价值受限等因素均影响临床有效诊疗以及病人的生命质量。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 癫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现阶段,癫痫病人基数大、临床表现复杂、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多、新药的增效价值受限等因素均影响临床有效诊疗以及病人的生命质量。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或者决定药物代谢动力学途径和药效学靶点的遗传因素,所以癫痫诊疗的发展到了重要的抉择时刻,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并将精准医疗纳入了视野。目前关于癫痫最佳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探索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精准医学 治疗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诊断新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含 郁金泰 陈海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4,共3页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earpalsy,PSP)是一种常见的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4个重复区的tau蛋白(4R tau)异常聚集引起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4R tau蛋白病,其核心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和脑干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n...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earpalsy,PSP)是一种常见的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4个重复区的tau蛋白(4R tau)异常聚集引起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4R tau蛋白病,其核心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和脑干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和(或)神经毡细丝(neuropilthreads),临床表型涉及行为、语言和运动障碍。其最经典的临床表型Richardson’s综合征(RS)首先于1964年被Steele等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RS被认为是PSP的唯一临床表型,相关的PSP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也是基于PSP-RS制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病理诊断标准 帕金森综合征 tau蛋白病 神经原纤维缠结 临床表型 病理特征 病理改变
原文传递
tau PET影像在痴呆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沈雪宁 谭兰 郁金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3-866,共4页
tau蛋白作为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微管相关蛋白,在多种类型痴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会影响tau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与微管分离,微管分解,过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 tau蛋白作为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微管相关蛋白,在多种类型痴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会影响tau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与微管分离,微管分解,过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引起一系列病理损害[1-2].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额颞叶痴呆(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 FTD )、路易体痴呆(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和帕金森病痴呆( 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 , PDD)等多种有痴呆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均可见 tau 蛋白病理改变,统称为 tau 蛋白病[3]. 目前认为,tau蛋白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能与病理性tau蛋白的结构和不同沉积部位有关[3] ,且tau蛋白病变早于痴呆临床症状出现,并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4]. 因此,早期定位诊断患者脑内病理性tau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前诊断tau蛋白病主要依靠有创性检测手段,近年来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 )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利用以tau蛋白为靶点的选择性PET影像技术在活体水平检测脑内tau蛋白病变[5-7] ,并发现其在多种类型痴呆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发病机制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就选择性tau蛋白PET影像在不同类型痴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蛋白病 额颞叶痴呆 影像技术 临床应用 PET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微管相关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