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消化道肿瘤的太赫兹光谱
1
作者 赵子慧 于壮 +2 位作者 李川 王斌 李锐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1214-1222,共9页
目前,临床诊断癌症的金标准是病理学的检测。但是该操作需要进行活检或内镜活检,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且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医师的经验水平,因此不能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常规体格检查。近年来,太赫兹光谱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癌种的肿瘤组织... 目前,临床诊断癌症的金标准是病理学的检测。但是该操作需要进行活检或内镜活检,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且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医师的经验水平,因此不能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常规体格检查。近年来,太赫兹光谱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癌种的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检测。因此,探索一种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来区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研究胃肠道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胃肠道不同部位肿瘤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折射率、吸收系数,我们发现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太赫兹光谱曲线存在显著差异。消化道不同部位肿瘤的太赫兹光谱曲线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因此,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具有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的潜力。At present,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cancer i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However, this procedure requires a biopsy or endoscopic biopsy, which is invasive examinations and limited by physician’s level of experience. Therefore, it can not be used as an early diagnosis and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lung cancer. In recent years, terahertz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detect tumor tissues and normal tissues of many kinds of cancer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 high-resolution detection method to distinguish cancer tissues from para-cancer tissue, which can realize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of cancer. In this study, we use 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ointestinal tumor tissue and normal tissu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tissue at different sit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y measuring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absorption constant, we find that the terahertz spectra of tumor tissu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tissues. The terahertz spectroscopy of tumo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digestive tract also shows different trends. Therefore, 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has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tumor from normal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光谱 胃癌 肠癌 鉴别诊断 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衍伟 牟玲 安永恒 《中国医药》 2008年第9期542-543,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将恶性肿瘤贫血患者单盲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rhEPO 150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与高剂量组(rhEPO 40000U/次,皮下注射,第1、4、7...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将恶性肿瘤贫血患者单盲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rhEPO 150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与高剂量组(rhEPO 40000U/次,皮下注射,第1、4、7、10、13、15天注射)各36例,共观察6周,每2周进行1次疗效评价。结果高剂量组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常规剂量组4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高剂量组的4、6周血红蛋白值均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2、4、6周有效率分别为41.7%、61.9%和83.3%,高于常规荆量组的17.1%、31.4%和51.4%(P〈0.05或P〈0.01);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高剂量组也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2组输血需求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法,药物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法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秋杰 邱文生 《齐鲁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目前,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姑息治疗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得到认同,已成为当前肿瘤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姑息治疗发展迅速,为肿瘤病人带来了更大的临床获益。若能在肿瘤诊断初期就制定包括姑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计划,... 目前,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姑息治疗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得到认同,已成为当前肿瘤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姑息治疗发展迅速,为肿瘤病人带来了更大的临床获益。若能在肿瘤诊断初期就制定包括姑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计划,对于提高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会有明确帮助。本文对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发展概况与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方案 姑息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THDF2抑制NSCLC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
4
作者 许浩然 刘浩然 +4 位作者 徐汉林 靳春昊 温如然 胡晔 田凯华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2041-2057,共17页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然未知。相关文献和既往实验研究发现m6A的阅读蛋白YTHDF2可能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NSCLC的发...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然未知。相关文献和既往实验研究发现m6A的阅读蛋白YTHDF2可能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NSCLC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拟通过对NSCLC患者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观察以及生信分析,探索NSCLC的发生发展机制,对未来产生更加有效的NSCLC治疗手段和改善NSCLC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青岛大学胸外科确诊肺癌并住院手术的64例NSCLC患者的肿瘤及癌旁组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形态学标准)。对上诉样本分别进行病理染色及生信分析。结果:64例标本的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中病理损伤明显,能明确采集样本的诊断并与癌旁组织区分。TUNEL染色可见: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升高。qRT-PCR实验结果表明在肿瘤组织中YTHDF2和p1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ARF蛋白的表达,达到延缓NSCLC发生、发展和改善NSCLC患者预后的作用。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s currently the most prevalent and deadly malignancy worldwide.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s pathogenesi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Previous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suggest that YTHDF2, an m6A reader protein, may inhibit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NSCLC through molecular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SCLC by conducting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es of tumor tissues from NSCLC patients. Th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NSCLC and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NSCLC patient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tumor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from 64 NSCLC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nd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May 2021 and May 2022 in the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at Qingdao University, follow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orphological criteria. Pathological staining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collected samples. Results: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of the 64 specimens revealed significant pathological damage within the tumor tissue, which could clearly diagnose the collected samples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adjacent tissues. TUNEL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poptosis in tumor tissues wa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adjacent tissues. The results of qRT-PCR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YTHDF2 and p14 genes in tumor tissues of NSCLC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adjacent tissues (P ARF protein expression. It can dela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SCLC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NSCL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 YTH结构域连接蛋白2 非小细胞肺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病人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孙洋 安永恒 +3 位作者 郭天行 郭彦君 张新文 刘华敏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免疫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之一,以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证实,PD-1单抗(Opdivo、Pembrolizumab和Pidilizumab)通过阻断... 免疫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之一,以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证实,PD-1单抗(Opdivo、Pembrolizumab和Pidilizumab)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恢复T细胞的活性,从而调动机体点免疫系统以识别并杀死某些肿瘤细胞,起到抗肿瘤作用。本文对3例晚期肿瘤病人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分析,并进一步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对奥沙利铂在人胃癌裸鼠模型中抗肿瘤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曼 赵园园 +3 位作者 何信佳 于丽 张蕊 叶宝玲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29-434,共6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奥沙利铂在人胃癌裸鼠模型中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异甘草酸镁(Mg IG)联合奥沙利铂(L-OHP)组,单纯L-OHP组,单纯Mg IG组和葡萄糖对照组6组,...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奥沙利铂在人胃癌裸鼠模型中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异甘草酸镁(Mg IG)联合奥沙利铂(L-OHP)组,单纯L-OHP组,单纯Mg IG组和葡萄糖对照组6组,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14 d,停药24 h后处死裸鼠,称取移植瘤质量,测量移植瘤体积,分别计算质量抑瘤率、体积抑瘤率,用TE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并检测裸鼠肝功等指标。结果:高、中、低剂量Mg IG联合L-OHP组以及单纯L-OHP组的体积抑瘤率和质量抑瘤率均高于葡萄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Mg IG联合L-OHP组的抑瘤率高于单纯L-OHP组,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L-OHP组相比,不同剂量Mg IG联合L-OHP组ALT和AST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对奥沙利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够潜在改善药物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奥沙利铂 胃癌 裸鼠模型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奥沙利铂抗肿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姗姗 于丽 +2 位作者 王海冀 赵园园 叶宝玲 《齐鲁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VC)在人胃癌裸鼠模型中对奥沙利铂(L-OHP)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腹腔注射50 g/L葡萄糖注射液,B组腹腔注射L-OHP 6 mg/kg,C、D、E组分别腹腔注射10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VC)在人胃癌裸鼠模型中对奥沙利铂(L-OHP)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腹腔注射50 g/L葡萄糖注射液,B组腹腔注射L-OHP 6 mg/kg,C、D、E组分别腹腔注射100、200、400 mg/kg的VC,F、G、H组分别腹腔注射100、200、400mg/kg的VC及6 mg/kg的L-OHP,葡萄糖注射液、VC每天给药1次,L-OHP每3 d给药1次,连续用药15 d。观察裸鼠生活状态,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测裸鼠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处死动物,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行肿瘤、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VC与L-OHP之间存在拮抗性交互作用(F=5.072,P<0.01),VC的浓度越高,对L-OHP抑制肿瘤生长的拮抗作用越强。C、D、E组未表现出肿瘤抑制作用;B、F、G、H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且随VC浓度增高,抑瘤率下降。结论 VC对L-OHP化疗疗效有拮抗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抗坏血酸 奥沙利铂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H对奥沙利铂在人胃癌模型中抗肿瘤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牛丽元 何信佳 +2 位作者 赵园园 王海冀 曲晓丽 《齐鲁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82-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奥沙利铂(L-OHP)在人胃癌移植瘤模型中抗肿瘤疗效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裸鼠分为8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给药2周,A组给予50g/L葡萄糖注射液;B组给...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奥沙利铂(L-OHP)在人胃癌移植瘤模型中抗肿瘤疗效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裸鼠分为8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给药2周,A组给予50g/L葡萄糖注射液;B组给予L-OHP 6 mg/kg;C、D、E组分别给予GSH 125.0、187.5、250.0mg/kg;F组给予L-OHP 6mg/kg+GSH 125.0mg/kg;G组给予L-OHP 6mg/kg+GSH 187.5mg/kg;H组给予L-OHP 6mg/kg+GSH 250.0mg/kg。测裸鼠体质量、瘤体积;查血常规、肝功能;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组织,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用药后C、D、E组未表现出抗肿瘤作用;F、G、H组的抗肿瘤效果优于B组,且以G组抗肿瘤效果最明显(F=12.36,P〈0.01)。F、G、H组肝功能明显优于B组(F=6.15~7.16,P〈0.05)。结论单独应用GSH无抗肿瘤作用;GSH与L-OHP联用表现出协同作用,以中剂量的GSH与L-OHP联用抗肿瘤疗效最佳,并且GSH表现出明显的保肝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移植 奥沙利铂 谷胱甘肽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肿瘤放疗对冠心病患者心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姿宇 安永恒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放疗引起的其他器官损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性心脏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中较常见的心脏不良作用。冠心病患者放射造成的心脏损伤较无心脏病史的患者更为严重。结合近几年关于此方面...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放疗引起的其他器官损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性心脏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中较常见的心脏不良作用。冠心病患者放射造成的心脏损伤较无心脏病史的患者更为严重。结合近几年关于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本文从冠心病患者心脏损伤的原因、机制和生理病理异常以及心脏损伤的监测和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为冠心病患者的放射性心脏损伤研究提供依据,以期指导进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放射疗法 心脏损伤/病因学 冠心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肿瘤不同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丛静 朱华 张晓春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7-751,共5页
肠道微生物菌群由共生细菌和生活在宿主肠道上皮的其他微生物组成,影响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肠道上皮内稳态及调节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力等。肠道微生物菌群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影响机体对肿瘤治疗的效果及... 肠道微生物菌群由共生细菌和生活在宿主肠道上皮的其他微生物组成,影响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肠道上皮内稳态及调节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力等。肠道微生物菌群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影响机体对肿瘤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的敏感性。在肿瘤治疗中,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的前沿方向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肿瘤不同疗法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群 肿瘤治疗 手术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度联合放疗对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海英 魏鑫 +2 位作者 王海冀 周丹丹 陆海军 《齐鲁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38-141,14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放疗对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32只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恩度组、放疗组、恩度联合放疗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于第14天开始,每隔2d检测各组... 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放疗对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32只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恩度组、放疗组、恩度联合放疗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于第14天开始,每隔2d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计算肿瘤体积并求其平均值,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于种瘤28d后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Foxp3)比例;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恩度组、放疗组、恩度联合放疗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及大小均小于对照组,其中恩度联合放疗组肿瘤体积增长最慢且体积最小,抑瘤率最高;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恩度联合放疗在抑制肿瘤生长,降低IL-10、TGF-β1含量以及降低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方面存在交互作用且为正效应(F=4.91~5.72,P〈0.05),即恩度与放疗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当固定使用或不使用放疗时,使用恩度组较不使用恩度组移植瘤质量下降,IL-10、TGF-β1含量以及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降低(F=5.36~6.97,P〈0.05);当固定使用或不使用恩度时,使用放疗较不使用放疗移植瘤质量下降,IL-10、TGF-β1含量以及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7~6.95,P〈0.05)。结论恩度联合放疗可以通过协同作用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更加明显地抑制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胃肿瘤 放射疗法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改善其营养不良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瑞琦 张兰威 于壮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18-23,共6页
肿瘤营养不良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根据肿瘤产生部位不同其发生率在40%~80%,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至关重要。肿瘤营养不良与肿瘤自身高代谢、肿瘤相关厌食症以及肿瘤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肿瘤... 肿瘤营养不良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根据肿瘤产生部位不同其发生率在40%~80%,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至关重要。肿瘤营养不良与肿瘤自身高代谢、肿瘤相关厌食症以及肿瘤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肿瘤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并没有完全消除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人体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维持人体健康,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稳定、具有抵抗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在有限的外部干扰时仍能保持菌群结构稳定;而非健康人体则表现为菌群多样性降低,丧失对外部环境压力的抵抗力,发生肠道微生态紊乱等不良状况,如肿瘤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往往会伴随肠道菌群总数下降、多样性降低、有益菌比例减少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机体免疫能力和患者的食欲。益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制剂对人的健康产生有益影响,可预测其调节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组成,细胞因子、胃肠肽等介质分泌改善食物摄入和小肠营养吸收对肿瘤患者发生的营养不良将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潜在作用进行系统论述,并提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营养不良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知识与行为改变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辛乐忠 于国红 朱志刚 《当代医学》 2019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分析开展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知识与行为改变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20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随访模式,对照组则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与健康教育模式。观察... 目的分析开展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知识与行为改变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20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随访模式,对照组则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与健康教育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肿瘤知识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肿瘤知识评分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品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健康教育 肿瘤 相关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rhGM-CSF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淑敏 王雅玲 +2 位作者 李洁 宋海平 马学真 《精准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化疗或放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降低时...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化疗或放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降低时使用rhGM-CSF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 CD4 +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t =2.826, P <0.05),CD3 + CD8 +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 t =2.932, P <0.05),CD4/CD8比值明显升高( t =3.509, P <0.05)。结论 rhGM-CSF能够增强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肿瘤肝转移影响的Meta分析
15
作者 王诗梦 马英骥 +2 位作者 吴颖 刘晓丹 王伟 《临床荟萃》 CAS 2021年第5期389-394,共6页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对各种肿瘤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在PubMed、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HBV对肿瘤肝转移影响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1日。筛选出HBV感染(感染组)与无HBV感染(对照组)...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对各种肿瘤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在PubMed、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HBV对肿瘤肝转移影响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1日。筛选出HBV感染(感染组)与无HBV感染(对照组)的肿瘤患者的肝转移发生率的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结果表明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明显低于HBV未感染者(OR=0.51,95%CI=0.36~0.72,P<0.01);其中,关于结肠癌、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均显示,合并HBV感染可以减低肝转移风险(P<0.05);2项文献报道了鼻咽癌的肝转移风险,合并HBV感染的鼻咽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较高(OR=3.37,95%CI 1.84~6.19,P<0.01);2项文献报道了胰腺癌肝转移风险,尚不能认为HBV感染对胰腺癌患者发生肝转移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能够降低肝转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肿瘤 肝转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生素联合替加环素治疗MDRAB相关VAP患者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新艳 尚宁 +4 位作者 王虹 杨婷婷 赵春玲 齐卫卫 刘伟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相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的效果,旨在为临床上更好治疗该病提供方案选择。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3年8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相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的效果,旨在为临床上更好治疗该病提供方案选择。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3年8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MDRAB相关V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替加环素组(A组)56例,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组(B组)42例,碳青霉烯类联合治疗组(C组)24例,对三组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及各项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MDRAB相关VAP感染患者间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合并感染部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细菌清除率高于A组(χ^(2)=5.38、4.48,P<0.05),三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MDRAB相关VAP的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替加环素,联合用药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鲍氏不动杆菌 抗药性 细菌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信CAS辅助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晚期胰腺癌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宫川欣 邵长杰 +3 位作者 于宁 张靓 马蕾媛 郭婧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系统(CAS)辅助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胰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拟行HIFU治疗的22例胰腺癌患者。术前采用海信CAS将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胰腺肿瘤与周围肠道、脏器的毗邻关系... 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系统(CAS)辅助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胰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拟行HIFU治疗的22例胰腺癌患者。术前采用海信CAS将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胰腺肿瘤与周围肠道、脏器的毗邻关系,通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局部消融疗效,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海信CAS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周围肠道、脏器的毗邻关系,协助实现精准消融。22例胰腺癌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9.1%,部分缓解率为68.2%,疾病稳定率为13.6%,疾病进展率为9.1%。所有患者在HIFU术后均未出现胃肠道穿孔、急性胰腺炎、胰瘘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出现浅Ⅱ度皮肤灼伤。结论海信CAS辅助下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高强聚焦超声消融 成像 三维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CTD-2182N2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思毅 肖雄升 +3 位作者 陈卓婷 杨雪 郑昌蔚 张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long non-coding RNA,lncRNA)CTD-2182N2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究CTD-2182N23.1通过靶向miR-200c-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 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long non-coding RNA,lncRNA)CTD-2182N2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究CTD-2182N23.1通过靶向miR-200c-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CTD-2182N2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收集2019年05月至2022年03月本院手术切除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TD-2182N23.1的表达,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qPCR检测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和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MDA-T32、TT、SW579、B-CPAP中CTD-2182N23.1的表达。体外培养MDA-T32细胞,实验分为NC组和CTD-2182N23.1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MDA-T32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CTD-2182N23.1与miR-200c-3p之间的靶向关系。qPCR检测转染后MDA-T32细胞中miR-200c-3p和ATP2A2 mRNA的表达。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CTD-2182N23.1与ATP2A2 mRNA表达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TP2A2、CDK1、Cyclin B、Twist、Slug蛋白水平。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TD-2182N23.1呈低表达(P<0.01),其与患者临床分期、无病生存期均呈正相关(均P<0.05)。qPCR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系中CTD-2182N23.1均呈低表达(均P<0.05)。CTD-2182N23.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联(均P<0.01)。上调CTD-2182N23.1后MDA-T32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和细胞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均P<0.01)。CTD-2182N23.1能够靶向且负调控miR-200c-3p的表达(P<0.01)。上调CTD-2182N23.1后MDA-T32细胞中ATP2A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CTD-2182N23.1与ATP2A2 mRNA表达呈正相关。上调CTD-2182N23.1后MDA-T32细胞中CDK1、Cyclin B、Twist、Slug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CTD-2182N2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呈低表达,上调CTD-2182N23.1通过调控miR-200c-3p/ATP2A2表达显著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CTD-2182N23.1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甲状腺乳头状癌 miR-200c-3p ATP2A2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高表达伴EGFR与KRAS共突变晚期肺肉瘤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梁亚男 于壮 +2 位作者 冯龄鑫 綦琦 王静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共突变肺肉瘤样癌(PS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D-L1高表达伴EGFR与KRAS共突变的晚期PSC病人,结合相关的文献复习,总...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共突变肺肉瘤样癌(PS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D-L1高表达伴EGFR与KRAS共突变的晚期PSC病人,结合相关的文献复习,总结其诊治经过及治疗经验。结果病人经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总生存期已达29个月。结论晚期PSC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综合治疗可为病人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而肿瘤组织的动态基因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药物的选择。基于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肿瘤微环境分型对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B7-H1抗原 ErbB受体 基因 ras 突变 基因检测 治疗结果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缺陷的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
作者 王慧云 陈云庆 +4 位作者 张丽 宋姗爱 刘宁 刘自民 侯和磊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2090-2098,共9页
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结果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dMMR)的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比较胃癌中dMMR/MSI不同检测方法一致性,分析dMMR胃癌临床病理... 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结果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dMMR)的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比较胃癌中dMMR/MSI不同检测方法一致性,分析dMMR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未经治疗、接受胃癌根治术的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IHC检测结果为dMMR的病例85例,由2名病理医师对IHC结果进行复核。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85例同样本进行MSI状态的检测,同时分析dMMR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在85例胃癌样本中,经复核,IHC结果均为dMMR,其中3例经PCR法测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免疫组化检测dMMR与PCR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6.47%。本研究中dMMR胃癌患者以男性多见(61.2%),初诊时中位年龄在70岁(45岁~86岁),好发于胃窦(76.5%),以MLH1与PMS2这两种MMR蛋白联合缺失为主(94%),Lauren分型中混合型较多(43.5%),分期以II期为主(54.1%),PD-L1表达CPS ≥ 5 (81.2%),EBER表达为阴性(98.9%),HER2基因均无扩增(100%),所有患者中大部分未接受辅助化疗(68.2%),截至随访时间,有85.9%患者未出现复发以及转移(中位随访时间17月)。结论:本研究强调了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检测胃癌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方面的显著相关性。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以老年男性为主,好发于胃窦,分期较早,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