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K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伟 尹雅楠 +7 位作者 迟静薇 车奎 王颜刚 王斐 余霄龙 王芳 孙文海 赵世华 《精准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激酶A6(RSK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例PTC(A组)和对应的癌旁组织(B组),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C组)及其结节旁组织(D组)新鲜标本,提取相应RNA,并逆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激酶A6(RSK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例PTC(A组)和对应的癌旁组织(B组),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C组)及其结节旁组织(D组)新鲜标本,提取相应RNA,并逆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RSK4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A组中RSK4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 Z =-9.658, P <0.01)和C组( Z =-5.648, P <0.01),但C组RSK4表达量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肿瘤直径>1 cm的PTC组织中RSK4表达量显著低于≤1 cm组( Z =-3.528, P <0.01),有包膜侵犯的PTC组织中RSK4表达量显著低于无包膜侵犯组( Z =-2.822, P <0.01)。结论 RSK4在PT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肿瘤大小、包膜侵犯相关,可能成为PT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质S6激酶类 90-kDa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甲状腺结节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对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建华 徐芸芸 +1 位作者 孙映荷 薛丹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对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采取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治疗,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对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采取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口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失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温哥华瘢痕评价表(V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失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6、12、48 h NRS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3个月V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腺瘤患者给予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缩短其住院天数,且可保持切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腺瘤 改良低领横弧形小切口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趋化因子受体CXCR7和CCR5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坤 孙文海 +3 位作者 刘华敏 董安兵 孙大为 华辉 《齐鲁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404-406,410,共4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和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表达及其与PTC不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0例PTC、25例甲状腺滤泡腺瘤及11例癌旁(距肿瘤2cm以上)组织中CXCR7及CCR5的表...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和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表达及其与PTC不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0例PTC、25例甲状腺滤泡腺瘤及11例癌旁(距肿瘤2cm以上)组织中CXCR7及CCR5的表达情况。结果 PTC组织CXCR7和CCR5表达阳性率高于甲状腺滤泡腺瘤及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23.94、26.48,P〈0.05);甲状腺滤泡腺瘤和癌旁组织中CXCR7和CCR5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C组织中CXCR7和CCR5表达呈正相关(r=0.73,P〈0.05)。PTC组织中CXCR7和CCR5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均无关(P〉0.05),仅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χ~2=22.493、21.476,P〈0.05)。结论 CXCR7及CCR5可能对PTC的发展及转移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趋化因子受体7 趋化因子受体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伟 安树才 +2 位作者 王磊 王智浩 李玲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51-54,90,共5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M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M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侵犯背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癌灶总直径、癌灶数目等,探讨MPT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107例MPTC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52.3%)。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2个,平均(5.61±3.83)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10个,平均(1.36±1.95)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背膜侵犯、性别、年龄(<45岁)、癌灶数、癌灶总直径>1 cm是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数、癌灶总直径、背膜侵犯、年龄、男性均是M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MPTC患者,尤其是肿瘤总直径>1 cm、背膜侵犯、年龄<45岁的男性MPTC患者,建议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多灶 中央淋巴结 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不同术式对患者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曲国建 贾健美 +2 位作者 张培铭 迟佳仪 孙文海 《精准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34-336,340,共4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甲状腺术式对甲状腺癌患者甲状旁腺素及血钙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75例,按不同术式分为3组,单侧腺叶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2例(A组),甲状腺全切+单侧中... 目的探讨3种不同甲状腺术式对甲状腺癌患者甲状旁腺素及血钙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75例,按不同术式分为3组,单侧腺叶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2例(A组),甲状腺全切+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1例(B组),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62例(C组),分析术前2 d、术后3 d患者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C组低钙血症及低甲状旁腺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0.042、53.159,q=-10.990~10.299,P<0.05);各组间术前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术后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3.134、35.859,q=2.780~11.762,P<0.05);A组手术前后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C组手术前后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537~8.241,P<0.05)。结论单侧腺叶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术后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甲状腺全切除术随淋巴结清扫范围扩大,术后低钙血症及低甲状旁腺素血症发生率增高,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在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彩连 李川 +2 位作者 杨荣华 田玉芹 孙文海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第6期507-509,共3页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较常见的纵隔肿瘤,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症状,一旦确诊,应该手术治疗。由于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的复杂性,手术入径和策略有经颈部领形切口或联合胸部切口或经胸部正中切口等多种选择。随着胸腔镜技术...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较常见的纵隔肿瘤,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不适等症状,一旦确诊,应该手术治疗。由于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的复杂性,手术入径和策略有经颈部领形切口或联合胸部切口或经胸部正中切口等多种选择。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尝试在胸腔镜辅助下经颈部切口联合胸部小切口,行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两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 胸骨后 胸腔镜 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Ⅵ、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 安树才 +2 位作者 王智浩 李慧超 王磊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Ⅵ、Ⅶ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6例肿瘤最大径≤10 mm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腺外侵... 目的探讨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Ⅵ、Ⅶ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6例肿瘤最大径≤10 mm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腺外侵犯等,总结肿瘤最大径≤10 mm的PTM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肿瘤最大径≤10 mm的单灶性PTMC患者中,发生Ⅵ、Ⅶ区淋巴结转移74例(30.1%),预防性Ⅵ、Ⅶ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个数为0~24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发灶(肿瘤最大径≥5 mm)、包膜侵犯、性别、年龄(<45岁)是单灶性PTMC(肿瘤最大径≤10 mm)患者Ⅵ、Ⅶ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发灶(肿瘤最大径≥5 mm)、包膜侵犯、男性均是PTMC(肿瘤最大径≤10 mm)患者发生Ⅵ、Ⅶ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不小于5 mm、包膜侵犯、男性的单灶性PTMC患者较易发生Ⅵ、Ⅶ区淋巴结转移,建议预防性清扫Ⅵ、Ⅶ区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 中央淋巴结 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育彤 高学军 +2 位作者 王志国 王彦进 蔡霞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1312-1317,共6页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所致的病理性瘢痕,常伴疼痛、灼热或瘙痒等症状,严重可导致畸形或功能受限,且治疗后复发率高,对患者心理、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瘢痕疙瘩目前最常采用手术治疗,但单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可在术后联合...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所致的病理性瘢痕,常伴疼痛、灼热或瘙痒等症状,严重可导致畸形或功能受限,且治疗后复发率高,对患者心理、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瘢痕疙瘩目前最常采用手术治疗,但单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可在术后联合药物、放射等治疗。本文对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Keloid is a pathological scar caused by 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after skin injury. I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symptoms such as pain, burning or itching, and can seriously lead to deformity or functional limitation. Keloid have a high recurrence rate after treatment,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the patient’s psychology and life. At present, keloid is most commonly treated with surgery, but the recurrence rate is high after simple excision. Therefore,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medication, radiation and other treatments after surge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postoperative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keloid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kelo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MRI多模态参数对鉴别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杰 李杰 +3 位作者 毕卫群 华辉 李颖端 陈静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CT以及MRI定性及定量表现,总结二者有效的影像鉴别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6例胰头部MFCP及16例胰头癌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影像表现:1)肿块形态密度:分叶... 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CT以及MRI定性及定量表现,总结二者有效的影像鉴别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6例胰头部MFCP及16例胰头癌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影像表现:1)肿块形态密度:分叶状(2例,11例),假性囊肿(11例,0例),肿块内钙化(6例,0例);2)DWI高信号:(2例,14例);3)静脉期相对低密度(3例,15例);ROC曲线分析示静脉期CT差值鉴别二者的AUC=0.852;4)胰胆管表现:主胰管扩张(9例,12例),胰管病灶处截断(1例,10例),胆总管扩张(6例,12例),胆总管病灶处截断(2例,10例),双管征(7例,11例),不相交征(1例,12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11例);5)周围组织表现:肾周筋膜增厚(9例,3例),胰周血管包绕受侵(1例,2例)。结论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肿块的形态、DWI信号、胰胆管扩张程度及二者的血供特点有助于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胰头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EOB-DTPA增强磁共振信号强度评价肝功能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倩 周锐志 +3 位作者 李颖端 华辉 庞婧 陈静静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0期752-75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lative enhancement,RE)以及肝脏-门静脉强化程度之比(liver-portal vein enhancement ratio,LPC)的变化特点,探讨Gd-EOB-DTPA增强MRI信号强度评价肝功能的可行性.材... 目的通过分析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lative enhancement,RE)以及肝脏-门静脉强化程度之比(liver-portal vein enhancement ratio,LPC)的变化特点,探讨Gd-EOB-DTPA增强MRI信号强度评价肝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行Gd-EOB-DTPA增强MRI扫描的病例资料129例,测量、计算得出RE及LP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组的RE及LP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E及LPC评价肝功能的效能.结果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组RE均数分别为2.14±0.31、1.86±0.30、1.44±0.23、1.18±0.18,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组LPC均数分别为2.06±0.33、1.62±0.19、1.21±0.17、0.93±0.12.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组之间RE、LP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RE、LPC的两两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PC鉴别对照组与Child-Pugh A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892;两者鉴别Child-Pugh A组与B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942;两者鉴别Child-Pugh B组与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0.920;两者鉴别对照组+Child-Pugh A组与Child-Pugh B+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0.975.结论 Gd-EOB-DTPA增强磁共振信号强度有助于评估肝功能,同时对鉴别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塞酸二钠 肝功能 磁共振成像 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巨大瘤样钙质沉着症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芬 邢广群 王珏儒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11期805-807,共3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CKD 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 mineral bonedisease,CKD-MBD)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实验室指标异常、骨骼病变、血管及软组织钙化等。本例...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CKD 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 mineral bonedisease,CKD-MBD)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实验室指标异常、骨骼病变、血管及软组织钙化等。本例为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瘤样钙质沉着症(tumoralcalcinosis,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样钙质沉着症 血液透析患者 尿毒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慢性肾脏病 骨骼病变 实验室指标 软组织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GF及KGFR共表达促进铁过载肝细胞增殖 被引量:3
12
作者 安树才 张智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0期1750-1754,共5页
目的铁过载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生导致纤维化,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喂食大鼠3%羰基铁3个月后行70%部分肝切除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同时间点(0,12,24,36h)研究铁过载肝细胞增殖的过程中KGF和KGFR的表达。方法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 目的铁过载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生导致纤维化,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喂食大鼠3%羰基铁3个月后行70%部分肝切除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同时间点(0,12,24,36h)研究铁过载肝细胞增殖的过程中KGF和KGFR的表达。方法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了KGF和KGFR的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在正常组,各时间段铁沉积均未检测到。实验组在0小时肝实质细胞和肝间质细胞中铁沉积显著并且随时间而减少(12-36h)。KGF蛋白在正常组12小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实质和肝间质中的细胞质中有表达,36小时这种表达达到最强,但是实验组KGF的表达在24小时最为显著。KGFR的表达在正常组中0小时肝实质细胞中出现,并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强,到36小时达到高峰。实验组0小时只检测出少量KGFR阳性细胞,到24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KGF和KGFR mRNA的表达在实验组中24小时肝实质细胞同时达到最高。结论 KGF和KGFR的共表达在铁过载肝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促进了肝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F KGFR 铁过载 增殖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高脂饲养大鼠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丽 田建会 +3 位作者 王霞霞 马蕾 王梦娟 杨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脂饲养大鼠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饲养组、高脂饲养+瑞舒伐他汀组,2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脂饲养大鼠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饲养组、高脂饲养+瑞舒伐他汀组,2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大鼠血清TG、TC、LDLC、血糖、脂联素升高(P<0.01),HDLC降低(P<0.01)。与高脂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瑞舒伐他汀组血清TG、TC、LDLC、脂联素降低(P<0.05),HDLC升高(P<0.01),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心肌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心肌脂联素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高脂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瑞舒伐他汀组心肌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心肌脂联素受体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心肌脂联素受体2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脂饲养大鼠过程中,可出现血清脂联素升高,心肌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心肌脂联素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瑞舒伐他汀可以部分逆转这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和8-OHdG在铁过载肝细胞中的表达
14
作者 安树才 陈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4期17-19,共3页
目的:铁过载可以促进肝细胞增生甚至肝的纤维化,但其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喂食大鼠羰基铁致铁过载,后行大部分肝切除建立动物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目标蛋白来研究铁过载对肝细胞增殖影响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铁过载可以促进肝细胞增生甚至肝的纤维化,但其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喂食大鼠羰基铁致铁过载,后行大部分肝切除建立动物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目标蛋白来研究铁过载对肝细胞增殖影响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Akt和8-OHdG水平。结果:正常组0小时肝实质细胞的核中8-OHdG的表达。24小时8-OHdG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且达到顶峰。实验组同样在细胞核中有表达,12小时8-OHdG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且达到顶峰,在这之后这种表达逐渐减弱(图1F)。正常组肝实质细胞细胞质中Akt有表达,在36小时Akt表达最强。在实验组0小时同样检测出 Akt表达,到24小时这种表达最为显著。结论:铁过载的肝细胞通过 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了肝细胞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 8-OHDG 铁过载 增殖 肝脏
原文传递
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诊治探讨(附39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园园 胡金华 +1 位作者 孙文海 华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9例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病人均以颈部无痛性质韧包块为首发症状,CT或超声检查示包块仅呈软组织密度影,并不具有疾病诊断特异性。其中1例行细针穿刺细菌... 目的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9例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病人均以颈部无痛性质韧包块为首发症状,CT或超声检查示包块仅呈软组织密度影,并不具有疾病诊断特异性。其中1例行细针穿刺细菌培养发现抗酸杆菌,5例经结核菌素试验确诊,5例经穿刺针吸活组织检查确诊,其余28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39例病人确诊后均行标准抗结核治疗1年并随访1年以上,手术病人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颈淋巴结结核复发迹象。结论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起病隐匿,无低热、盗汗等结核病特征性症状,CT或超声检查仅能鉴别诊断,确诊应首选针吸穿刺活检术,诊断不明者可行手术切除包块病理检查确诊,确诊后行全身抗结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 颈淋巴结清扫术 诊断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风险及临床特征关系的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蒙蒙 李慧超 +1 位作者 邢成名 李冬梅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风险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7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观察组)的病例资料,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风险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7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观察组)的病例资料,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尿酸水平,并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男性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112例Hoehn-Yahr分期早期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58例Hoehn-Yahr分期中晚期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4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病程长短、年龄、起病年龄均无相关性(r=-0.031、-0.031、-0.138,P=0.692、0.688、0.075)。结论尿酸为帕金森病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临床特征 血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仪文斌 朱其秀 +2 位作者 汤乃苏 柳希芹 綦晓梅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SD伴PSCI患者分为iTBS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SD伴PSCI患者分为iTBS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脂代谢、营养脑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常规康复训练、认知训练及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iTB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认知训练后辅以iTB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测定指标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情况、HAMD-17评分、P300潜伏期、P300波幅及MMSE、MoC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17评分降低,MMSE、MoCA、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t=-11.94~17.0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HAMD-17、MMSE、MoCA评分差值及P300潜伏期、P300波幅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4.18~5.47,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相比较,iTBS联合康复训练及抗抑郁药物有望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卒中 抑郁症 运动疗法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功能障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灶性PTMC与单灶性PTMC转移的危险因素对比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伟 安树才 +2 位作者 王磊 王智浩 李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6期981-983,共3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与单灶性PTMC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灶性251例,多灶性11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与单灶性PTMC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灶性251例,多灶性11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侵犯被膜、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等的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性PTMC患者相对于单灶性PTMC患者更易侵犯被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灶性PTMC相对于单灶性PTMC更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多灶 中央区淋巴结 侧颈淋巴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晓敏 王会会 +4 位作者 杨俊 王雅涵 寇鲁超 孙英 魏丽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725-1729,共5页
目的应用德尔菲法(Delphi法)构建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质量测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以及护理不良事件,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小组讨论,... 目的应用德尔菲法(Delphi法)构建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质量测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以及护理不良事件,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小组讨论,初拟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与资料收集方法。经两轮专家函询,确立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77,协调程度为0.322~0.576;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2项三级指标在内的甲状腺围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有利于甲状腺癌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及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德尔菲法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围术期 结构-过程-结果
原文传递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甲状腺肿大患儿DUOXA2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璐 李惠超 +5 位作者 柴健 邵慧莹 衣明纪 陈培杰 刘世国 阎胜利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山东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双氧化酶成熟因子2(DUOXA2)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为C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5例CH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和100例正常对照。提取外... 目的研究中国山东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双氧化酶成熟因子2(DUOXA2)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为C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5例CH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和100例正常对照。提取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与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UOXA2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对发现的SNP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在1例CH患者中发现1个DUOXA2基因纯合性无义突变(c.C738G)。并在10例CH患儿和13个健康人中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576092,IVS4+6C>T)。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突变。两组的SNP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UOXA2基因突变率较低,可能不是山东地区CH伴甲状腺肿大患者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肿大 DUOXA2基因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