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消化道间质瘤的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华 张海燕 +3 位作者 戴素美 王光兰 姚珊珊 刘希双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1-603,共3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胃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7月~2007年7月诊断的43例上消化道GIST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43例GIST中18例经胃镜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确诊,胃镜下表现为球形或半球形...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胃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7月~2007年7月诊断的43例上消化道GIST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43例GIST中18例经胃镜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确诊,胃镜下表现为球形或半球形黏膜下隆起,可有脐样溃疡;病理学上GIST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成束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法示CD117,CD3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及89%,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突触素(SYN)无表达;余23例经超声内镜诊断,良性20例,恶性3例,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胃镜、超声内镜与病理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内镜随访和治疗价值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黎明 刘华 +1 位作者 刘莉莉 刘希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3126-31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典型增生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180例患者(随访组)和因重度不典型增生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治... 目的探讨内镜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典型增生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180例患者(随访组)和因重度不典型增生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治疗组)进行1~7年的连续内镜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逆转和发生癌变的情况。结果随访组随访发现,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75.7%,癌变率为2.9%;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64.5%,癌变率为6.5%;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31.3%,癌变率为27.1%;随访组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和癌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1、19.388,P<0.05)。治疗组随访发现癌变率为1.25%(1/80),与随访组癌变率10.6%(19/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4,P<0.05)。结论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途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有效方法,可减少癌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胃黏膜 胃肿瘤 随访研究 不典型增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思良 田字彬 +2 位作者 刘希双 武军 孔心涓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90-792,共3页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75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5例,口服瑞巴派特,0.1g/次,3次/d;对照组30例,口服硫糖铝,1.0g/次,3次/d。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对患者上腹痛、上腹胀...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75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5例,口服瑞巴派特,0.1g/次,3次/d;对照组30例,口服硫糖铝,1.0g/次,3次/d。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对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反酸和嗳气症状进行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胃镜下疗效评分和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炎症活动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反酸和嗳气总积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评分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黏膜糜烂区慢性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程度评分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巴派特可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上腹痛、上腹胀、反酸和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瑞巴派特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硅油散在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秀娟 刘希双 +3 位作者 刘华 赵文君 尹晓燕 鞠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65-166,共2页
目的探讨二甲基硅油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实验组在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的基础上加用二甲硅油散,观察病人肠道清洁效果以... 目的探讨二甲基硅油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实验组在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的基础上加用二甲硅油散,观察病人肠道清洁效果以及肠道内泡沫存在情况。结果两组肠道清洁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肠道内无泡和少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39,P<0.01)。结论二甲基硅油散去除黏膜泡沫效果显著,服用方便,可应用于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二甲硅油散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5-FU联合L-Arg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尹晓燕 姜军梅 +1 位作者 刘吉勇 朱菊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1690-1693,共4页
目的:观察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5-氟尿嘧啶(5-FU)联合L-精氨酸(L-Arg)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L-7402细胞株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裸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FU和(5-FU+L-Arg),观察各组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5-氟尿嘧啶(5-FU)联合L-精氨酸(L-Arg)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L-7402细胞株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裸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FU和(5-FU+L-Arg),观察各组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病理学观察移植瘤的坏死程度和范围,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esase,iNOS)、p16和Bax的表达,化学比色法检测iNOS的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瘤组织内的NO浓度,对免疫组化结果采用BI2000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光密度测定,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One-Way ANOVA、Bonferroni、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5-FU联合L-Arg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移植瘤组织的坏死范围明显增大,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增加,移植瘤组织内的iNOS表达与活性明显增加,NO含量增高,NO浓度与Bax和p16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结论:5-FU联合L-Arg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iNOS表达和活性增强、内源性NO生成增加、NO诱导抑癌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后与非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SP与IL-2、IFN-γ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鞠辉 张小芳 +1 位作者 刘希双 魏良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3116-3120,共5页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对IBS患者结肠黏膜SP,IL-2,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77例IBS患者(PI-IBS组26例,非PI-IBS组51例)及30例对照者,结肠镜下活检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其肠黏膜SP与IL-2,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患者...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对IBS患者结肠黏膜SP,IL-2,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77例IBS患者(PI-IBS组26例,非PI-IBS组51例)及30例对照者,结肠镜下活检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其肠黏膜SP与IL-2,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患者结肠黏膜SP的表达高于非PI-IBS患者(t=2.321,2.452,2.414,2.520,P<0.05)和对照组(t=3.623,3.722,3.454,3.561,P<0.01);PI-IBS患者结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率表达高于非PI-IBS患者(χ2=10.010,9.892,9.984,10.152,P<0.05)和对照组(χ2=13.781,13.890,14.012,13.931,P<0.01);IFN-γ和IL-2阳性表达的PI-IBS患者结肠黏膜SP表达高于非PI-IBS患者(t=2.182,2.230,2.194,2.174,P<0.05)和对照组(t=2.202,2.220,2.301,2.252,P<0.05).非PI-IBS患者结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SP的表达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感染可能通过肠黏膜神经-免疫/炎症系统的改变参与了IBS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P物质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肝细胞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田字彬 刘华 +3 位作者 孙桂荣 孔心涓 张翠萍 王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2499-2503,共5页
目的:检测HBV感染携带者与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以发现HCC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方法:用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27例HCC患者,27例HBV感染携带者,25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蛋白质谱,并用B... 目的:检测HBV感染携带者与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以发现HCC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方法:用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27例HCC患者,27例HBV感染携带者,25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蛋白质谱,并用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 5.0软件分析,建立诊断模型.结果:检测HCC患者与HBV感染携带者。正常对照与HCC患者,正常对照与HBV感染携带者的差异性蛋白分子,据此构建分类模型,得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5%; 96%,96%;84%,89%.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8141 Da的蛋白峰在HCC组明显高于HBV感染组(p<10-5);相对分子质量为3448 Da的蛋白峰在HCC及HBV感染携带组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10-5),而在HCC-HBV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其可能为HBV感染的一种标志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77) Da的蛋白峰在3组中均有差异性表达.结论:SELDI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谱法诊断H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操作简单快捷,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为HCC诊断提供了新的血清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蛋白质组学 肿瘤标志物 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梅毒误诊为胃溃疡1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纪风芝 杨秀瑾 《齐鲁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554-554,共1页
病人,男,42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痛3个月,于2009年9月16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病人于3个月前少量饮酒后出现上腹疼痛,餐后更著,腹胀,泛酸,有烧灼感,食欲较前下降,体质量稍降,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胃炎",胃镜检查示胃窦溃疡。经应用胃... 病人,男,42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痛3个月,于2009年9月16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病人于3个月前少量饮酒后出现上腹疼痛,餐后更著,腹胀,泛酸,有烧灼感,食欲较前下降,体质量稍降,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胃炎",胃镜检查示胃窦溃疡。经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奥美拉唑等治疗,症状略有减轻,仍感上腹隐痛不适来我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好,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大,腹平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均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既往史:无慢性胃病史,无传染病史及有关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梅毒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性癌1例
9
作者 尹晓燕 刘希双 +1 位作者 王光兰 张海燕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2-1232,共1页
患者男,72岁,因腹胀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消瘦,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腹部平坦,剑下压之不适,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腹水征(-)。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4枚0.8cm×0.8cm扁平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糜烂,浅溃疡形... 患者男,72岁,因腹胀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消瘦,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腹部平坦,剑下压之不适,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腹水征(-)。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4枚0.8cm×0.8cm扁平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糜烂,浅溃疡形成,活组织检查软;球部黏膜大致正常。幽门口圆,开放状,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自胃角至整个胃体小弯及后壁见巨大溃疡形成,累及部分胃底及贲门,边界不清,覆污苔,质地硬,易出血。齿状线距门齿42.0cm,距门齿40.0cm至齿状线处食管见宽约0.5cm纵形黏膜隆起,表面充血糜烂,质地较软,距门齿28.0cm食管见1.5cm×1.2cm菜花状肿物,表面溃疡坏死形成,质地脆,易出血,余食管黏膜大致正常。胃镜活检组织病理报告示:(十二指肠、胃底体)低分化腺癌;(距门齿40.0cm食管、距门齿28.0cm食管)均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性癌 胃镜 上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降部类癌(附1例报告)
10
作者 纪风芝 姜美玲 庄敏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58-458,共1页
类癌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嗜银细胞,亦称嗜银细胞瘤,属于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类癌发病率低,约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4%-1.8%。我院诊治十二指肠降部类癌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类癌瘤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扩张治疗的护理体会
11
作者 王光兰 戴素美 +1 位作者 张海燕 姚珊珊 《齐鲁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541-542,共2页
关键词 吻合口狭窄 扩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鞠辉 钟芸诗 +4 位作者 姚礼庆 周平红 徐美东 时强 任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年第6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总结362例早期食管癌E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结果发生术后狭窄42例。发生狭窄患者(...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总结362例早期食管癌E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结果发生术后狭窄42例。发生狭窄患者(狭窄组,n=42)与未发生狭窄患者(未狭窄组,n=320)在病变的纵向长度、环周直径、环周范围和组织浸润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提示,病变环周范围〉3/4(OR=44.2,95%CI:4.4—443.6,P=0.0002)与组织浸润深度超过m2(OR=14.2,95%CI:2.7~74.2,P=0.0002)是ESD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狭窄程度与病变环周范围(关联系数φ=0.47,P〈0.05)和组织浸润深度(关联系数φ=0.647,P〈0.05)存在关联。结论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浸润深度和环周范围,且与狭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狭窄 危险因素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林 姚珊珊 +3 位作者 刘希双 王光兰 戴素美 张海燕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05-607,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用于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拟行结肠镜检查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口服番泻叶后加服33%硫酸镁溶液。观察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情况、服药后的排便... 目的:观察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用于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拟行结肠镜检查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口服番泻叶后加服33%硫酸镁溶液。观察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情况、服药后的排便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肠腔清洁效果。结果:A组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性好于B组(P<0.01);服药后至初次排便的平均时间A组为43.78min,明显短于B组的51.25min(P<0.01);服药后至检查前的平均排便次数A组为5.41次,也少于B组的7.28次(P<0.0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2组清洁肠道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用于结肠镜术前肠道准备所需时间短,起效快,副作用小,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原文传递
单剂量磷酸钠盐与聚乙二醇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秀娟 刘希双 +3 位作者 张黎明 王光兰 毛涛 刘华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12-314,共3页
目的:比较单剂量磷酸钠盐口服液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拟行结肠镜检查的4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235例。A组服用磷酸钠盐口服液,B组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 目的:比较单剂量磷酸钠盐口服液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拟行结肠镜检查的4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235例。A组服用磷酸钠盐口服液,B组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2种药物清洁肠道的效果、口感、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A组服药到首次排便时间、服药到最后一次排便时间均较B组短,排便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2组的肠道清洁有效率和口感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大量气泡率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且患者的耐受性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剂量磷酸钠盐肠道清洁效果好,肠道准备时间短,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钠盐 聚乙二醇 肠道准备 结肠镜
原文传递
胃镜诊断美洲钩虫1例
15
作者 刘华 刘希双 +1 位作者 王光兰 戴素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67-1467,共1页
关键词 美洲钩虫 胃镜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面色苍白 入院查体 浅表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中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