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伦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明海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85,共4页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种种表现,凸显了当前网络传播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网络传播伦理的创新,要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向度,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注重人文关怀,解决人们的道德困惑;对网络传播秩序有重...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种种表现,凸显了当前网络传播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网络传播伦理的创新,要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向度,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注重人文关怀,解决人们的道德困惑;对网络传播秩序有重大影响的政府组织、网络媒体组织和传播个体这三大网络传播主体的伦理责任进行重新构建,突出其在网络传播伦理以及网络传播伦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履行网络传播的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伦理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国内关于美国科技创新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易显飞 杨娜 陈万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0-15,共6页
科技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是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最重要的变量之一。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劲优势是其成为全球经济领头羊的主导因素,亦因如此,美国科技创新一直成为全球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近20年来,国内经济学、公共政策学... 科技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是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最重要的变量之一。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劲优势是其成为全球经济领头羊的主导因素,亦因如此,美国科技创新一直成为全球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近20年来,国内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科技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对美国科技创新进行了较多地关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特征;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美国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美国科技创新对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尽管如此,已有研究还是存在系统性不够、视角的单一性、对实践指导性较弱等不足或问题,这也是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政策 创新型国家 科技与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驱动城市治理的动力体系研究
3
作者 洪源渤 蒋显荣 《创新》 2017年第1期21-28,共8页
城市是ICT发挥作用和作为工具的治理场所,ICT的应用甚至改变了城市治理结构。关于ICT的哪些推动力改变了城市治理流程,西方理论界最先从STS角度研究ICT的单向推动力,后来归因于ICT的社会建制,最后从实证研究初步归纳出动力体系。我国理... 城市是ICT发挥作用和作为工具的治理场所,ICT的应用甚至改变了城市治理结构。关于ICT的哪些推动力改变了城市治理流程,西方理论界最先从STS角度研究ICT的单向推动力,后来归因于ICT的社会建制,最后从实证研究初步归纳出动力体系。我国理论界虽然没有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ICT的动力体系,但从经济研究的定量角度已经揭示了ICT的社会建制投资的红利。文化经济的差异基本否决了世界性动力体系的普适性,从国情和文化建立ICT动力体系和组合体系能帮助官员认知这一体系的动力源,以便优化结构。基于中国国情的动力体系包括了ICT元动力、阻碍动力、间接动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对理论框架的运用要结合中国文化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T 城市治理 动力体系 STS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方芳 杨瑾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5-103,共9页
为揭示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社会心态与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之间的关系,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报告,结合COVID-19疫情下网络调适和疏导的具体对策分别确定维度,并编制《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有效性调查问卷》《COVID... 为揭示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社会心态与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之间的关系,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报告,结合COVID-19疫情下网络调适和疏导的具体对策分别确定维度,并编制《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有效性调查问卷》《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的情绪体验问卷》《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的生理行为影响问卷》,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体验总分及各情绪维度与网络调适和疏导总分及其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对于网络调适和疏导对策,大学生倾向选择且最有效的是网络援助调节,而网络援助调节中大学生倾向选择且最有效的对策是网络心理咨询。这些结论为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 社会心态 大学生 网络调适与疏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观念史与研究史中的 “支持偏好 ” 被引量:1
5
作者 廖苗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1-188,共8页
创新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创新研究中存在着“支持偏好”,由此导致了忽视对创新的社会后果尤其是非预期后果的研究。随着创新影响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后果与责任问题不容忽视,相关研究逐步开展,成为“负责任创... 创新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创新研究中存在着“支持偏好”,由此导致了忽视对创新的社会后果尤其是非预期后果的研究。随着创新影响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后果与责任问题不容忽视,相关研究逐步开展,成为“负责任创新”的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观念史 支持偏好 负责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方芳 杨瑾雯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7-81,共5页
良好社会心态是人们拥有辩证思维能力的内在需要,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素质。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具有深远意义,对此,高校要关心关注学生,加强心理健康建设;父母要注重构建温暖和谐的氛围,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学生更应勇于... 良好社会心态是人们拥有辩证思维能力的内在需要,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素质。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具有深远意义,对此,高校要关心关注学生,加强心理健康建设;父母要注重构建温暖和谐的氛围,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学生更应勇于锻炼自我,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全社会共同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社会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华 王文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99,共6页
理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是拓展和深化文化自信的理论之维、凝练与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之维的逻辑起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诉求、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较量、推进"四个全面"进程中的文化引领是呼唤文化自... 理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是拓展和深化文化自信的理论之维、凝练与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之维的逻辑起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诉求、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较量、推进"四个全面"进程中的文化引领是呼唤文化自信的现实场域;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人生观是泯灭文化自信的现实表征;国内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向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现实之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郭华 张明海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思路。当前,国内学者已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对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进行...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思路。当前,国内学者已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对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开始尝试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并对"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尝试性实践。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高校需以"思路攻坚"统一认识,以"师资攻坚"壮大力量,以"教材攻坚"丰富供给,以"教法攻坚"改善课堂,以"机制攻坚"明确方向。并在此原则下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以道术合一推进理论课程协同育人,立德笃行推进实践课程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推进网络课程协同育人,善思善用推进项目课程协同创新,内外兼修推进补充课程协同育人,显隐相融推进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意涵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明海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177,共14页
社会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由之路。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在实践指向上涵涉拓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境界、推动国民素质达到新高度、赋能人民... 社会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由之路。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在实践指向上涵涉拓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境界、推动国民素质达到新高度、赋能人民美好新生活、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等鲜明主题。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因此,在提升路径上必须以学习践行科学理论为首要任务,强化思想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补足“精神之钙”;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重点,丰富文明实践载体;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明程度 理论意涵 实践指向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别”视域下的技术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显飞 黄芳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视域中,技术实践是浸染着"性别化"特质的。社会性别因素对技术实践的建构,既表现为技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性别化";也体现在性别因素对技术实践中的技术构思、设计、创新、扩散及使用这一过程的... 在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视域中,技术实践是浸染着"性别化"特质的。社会性别因素对技术实践的建构,既表现为技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性别化";也体现在性别因素对技术实践中的技术构思、设计、创新、扩散及使用这一过程的全面嵌入。基于"性别和谐"的技术观,是技术实践的应有之义,应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实践 社会性别 技术与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认识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显荣 侯彭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6-54,共9页
新发展理念不仅回答了当今中国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贡献了原创性的智慧。“创新发展”首次回答了主观引领客观的动力机制及驱动科学技术、生产力实体要素发展的方式方法和价值旨趣。“协调发展... 新发展理念不仅回答了当今中国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贡献了原创性的智慧。“创新发展”首次回答了主观引领客观的动力机制及驱动科学技术、生产力实体要素发展的方式方法和价值旨趣。“协调发展”首次揭示了动力体系良性运行的规律。“绿色发展”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统一的角度,首次回答了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式问题。“开放发展”首次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因外因的联动关系。“共享发展”首次揭示了社会动力的新形式,提倡社会合力整体最优。新发展理论中最具标识性的概念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发展动力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阳立高 彭頔雯 +1 位作者 杨崇峻 易显飞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7,共7页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与新生代劳动力数据,考察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与供给质量增加均有助于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且新生劳动力供给质量增加的作用更加明显;...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与新生代劳动力数据,考察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与供给质量增加均有助于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且新生劳动力供给质量增加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沿海地区,新生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与供给质量增加对出口国内附加值有提升作用,而在内陆地区其作用并不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和供给质量增加均会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与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相比,新生代劳动力供给质量增加更能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劳动力 供给数量 供给质量 出口国内附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芬 罗培英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5-61,68,共8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理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正义卓有成效:生态红线制度维系底线正义,生态补偿制度奠定分配正义,生态督察制度凸显矫正正义...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理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正义卓有成效:生态红线制度维系底线正义,生态补偿制度奠定分配正义,生态督察制度凸显矫正正义,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补足非正式制度供给,中和生态资源地区分配非均衡,平衡各类发展区环保设施建设,明晰各类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监管督察机制等,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生态文明 制度正义 中和生态资源 环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创新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万球 丁予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0-43,共4页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走出发展中的困境,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不二选择。绿色技术创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技术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城...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走出发展中的困境,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不二选择。绿色技术创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技术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城镇化的绿色技术创新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这样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绿色技术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的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玲玲 曾力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7-51,共5页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及机遇;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论证,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及机遇;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论证,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兴农"思想,提出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诗性与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乃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的诗性使其走出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论路线。人工智能以技术和方法的革命实现思维和诗性的革命。智能置顶开启了人类反思的二级范式。人类理性创造了算法黑箱,但无法解释黑箱,而黑箱方法又解放了理性。传统哲学的主客二... 哲学社会科学的诗性使其走出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论路线。人工智能以技术和方法的革命实现思维和诗性的革命。智能置顶开启了人类反思的二级范式。人类理性创造了算法黑箱,但无法解释黑箱,而黑箱方法又解放了理性。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之争在智能新主体诞生中获得弥合。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范式"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的"透明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人工智能 想象力 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显飞 苏东扬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科技创新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原创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 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科技创新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原创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习近平同志的科技创新观对我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科技创新 创新型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人民主体性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芬 徐玉婷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9-75,共7页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旨归是为了人民,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人民主体的能动性和历史性实践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力之源,人民主体立场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核心,社会公平正义为新时...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旨归是为了人民,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人民主体的能动性和历史性实践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力之源,人民主体立场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核心,社会公平正义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供了价值遵循,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性 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偶遇”与民族感性世界化——马克思论“中国社会主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乃忠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丰富论述中,中国革命的特点、性质和前途,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发展道路已进入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想起源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民族特质的内在性与中国社会主... 在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丰富论述中,中国革命的特点、性质和前途,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发展道路已进入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想起源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民族特质的内在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在分析与判断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践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辩证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中国革命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辩证认识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保国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3-57,共5页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然思想、法治思想和廉政思想是其精粹。习近平对传统治国思想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实现了传统治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了习近平高超的马克思主...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然思想、法治思想和廉政思想是其精粹。习近平对传统治国思想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实现了传统治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了习近平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巨大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 辩证认识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