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影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杨碧云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9年第6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本院进行早期教育、年龄在0~3岁之间的婴幼儿142名为早教组,早教组婴幼儿实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干预;另选取健康体检的婴幼儿142名为对照组,对照组婴幼...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本院进行早期教育、年龄在0~3岁之间的婴幼儿142名为早教组,早教组婴幼儿实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干预;另选取健康体检的婴幼儿142名为对照组,对照组婴幼儿进行常规的保健与指导;2组均以Gesell(格塞尔)儿童智能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早教组婴幼儿在智能发育的5个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早期教育对各年龄阶段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不同(p〈0.05)。结论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早期教育指导应纳入到常规的婴幼儿保健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婴幼儿 智能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脑性瘫痪并发症与瘫痪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闫淑媛 刘震宇 +2 位作者 匡晓妮 钱红艳 喻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性瘫痪并发症分布情况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35例早产脑瘫患儿进行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l、智力测定、语言评估、眼科学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及脑电网检查。结果患儿并发各...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性瘫痪并发症分布情况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35例早产脑瘫患儿进行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l、智力测定、语言评估、眼科学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及脑电网检查。结果患儿并发各类并发症平均(2.10±.33)个。不同类型脑瘫组间并发症数有非常高度显著差异性(F=5.50,P〈0.001)。不同脑瘫类型间,智力低下及语言障碍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痉挛型中,四肢瘫患儿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及癫痫发生率较双瘫及偏瘫增加(P〈0.05)。GMFCSI~V级组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及肌肉-骨骼障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岁以上不能行走(GMFCSIV~V级)的脑瘫患儿并发症数显著高于能行走(GMFCSI~Ⅲ级)的患儿(t=70.05,P〈0.001)。结论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癫痫、肌肉-骨骼障碍及多重障碍的发生率与脑瘫类型和(或)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脑性瘫痪 并发症 分型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抚触等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喻忠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09年第5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婴儿抚触等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1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14例和对照组104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指导给予婴儿抚触、婴儿体操,在家庭中进行视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早期综合干... 目的探讨婴儿抚触等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1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14例和对照组104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指导给予婴儿抚触、婴儿体操,在家庭中进行视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早期综合干预训练,并进行智能、运动、发育监测。研究组坚持进行婴儿抚触等早期家庭干预,而对照组只进行了一般的疾病预防等。2组分别在3、6、12、18个月应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监测其智力发育(DQ)。结果研究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等5个能区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家庭干预经济、方便、可行,能明显增进早产儿智能方面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婴儿抚触 智力发育 家庭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儿监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曾宇东 刘燕 +3 位作者 潘玲琳 李星星 谭竞华 谢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的方法和管理,以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达到降低儿童残障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方法】高危儿监测要解决监测方法和组织管理两个关键。通过高危儿家庭监测、高危儿筛查等方法,从...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的方法和管理,以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达到降低儿童残障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方法】高危儿监测要解决监测方法和组织管理两个关键。通过高危儿家庭监测、高危儿筛查等方法,从高危儿人群中筛查发育临界儿,进行脑损伤的进一步诊断。家庭监测采用“高危儿家庭监测10条”,医疗保健门诊采用“高危儿筛查”5项检查。在各市县内依托原有的妇幼保健组织,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监测网,进行高危儿监测。【结果】在全省42个单位开展了高危儿监测工作。结果发现:发育临界儿297例中,由家长发现而就诊者46例,占15.5%,由门诊筛查发现者233例,占78.5%,由于明显异常表现而转诊或就诊者18例,占6.0%。首发地点为市县医院212例(71.5%),区乡医院39例(13.0%),家庭46例(15.5%)。近期疗效:显效149例,占50.2%,好转141例,占47.5%,无效7例,占2.3%,总有效率97.7%。【结论】高危儿监测技术是行之有效的适宜技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可以实施的。通过技术培训,在各地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监测网,早期发现发育临界儿和进行早期医学干预,是降低婴儿脑损伤患病率、减少小儿残疾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中枢性发育障碍 发育临界儿 监测 早期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气质对婴儿睡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潘玲琳 黄林英 +2 位作者 杨碧云 喻忠 黄春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9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对婴儿睡眠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婴儿睡眠质量。方法对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婴儿中,随机选取月龄在6~12个月之间,且无中枢神经系统及发育...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对婴儿睡眠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婴儿睡眠质量。方法对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婴儿中,随机选取月龄在6~12个月之间,且无中枢神经系统及发育异常的婴儿进行睡眠评估,符合婴儿睡眠问题诊断标准1项者即纳入睡眠问题组,共有102名婴儿,正常时照组为同期查体无睡眠问题、身体健康婴儿共105名。婴儿气质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婴儿睡眠问卷调查表由母亲填写完成。结果①在睡眠问题组的102名婴儿中,频繁夜醒的婴儿数最多为83人次,入睡困难39人次,睡眠节律紊乱25人次;②婴儿气质类型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1.537,P〈0.01);③有睡眠问题的婴儿其气质维度在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和情绪本质上较无睡眠问题的婴儿得分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①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易出现睡眠问题;②父母应针对婴儿气质特点,改善自身育儿行为,营造和谐的睡眠环境,以提高婴儿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气质 睡眠问题 育儿行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气质、家庭环境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潘玲琳 喻忠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家庭环境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为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质问卷评定婴儿气质,以Gessell智能发育诊断量表评价婴儿智力,以自编的家庭问卷评价家庭环境。结果各气质类型儿童的智能发育无显...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家庭环境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为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质问卷评定婴儿气质,以Gessell智能发育诊断量表评价婴儿智力,以自编的家庭问卷评价家庭环境。结果各气质类型儿童的智能发育无显著差异。但气质维度得分高低与智能发育有显著差异:情绪较积极的大运动得分较高为:96.05±8.55,反之为:91.59±9.21(P<0.05),活动水平高的精细动作和适应性得分较高,分别为:94.96±8.49、97.87±7.87,反之为:88.48±9.78、92.12±10.64(P<0.01);注意力易集中的精细动作得分较高(96.56±6.42),反之为:91.91±8.81(P<0.05);感觉阈值低的语言和个人—社交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100.65±6.62、99.18±6.48,反之为:96.60±7.54、94.78±6.01(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婴儿智力发展的影响可较早地得到体现。从气质维度上分析,气质对智能发育存在潜在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更多的是通过作用于家庭教养方式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 家庭环境 智力发展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震宇 丁健 闫淑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9期1682-1684,共3页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为先心病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50例。健康对照组与先心病组分别进行...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为先心病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50例。健康对照组与先心病组分别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先心病组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每分通气量(MV)差异无显著性(P〉0.05),呼吸频率(RR)增快,潮气量(VT/Kg)减小(P〈O.05);吸气时间(TI)及呼吸比(TI/TE)缩短(P〈0.05);达峰时间(TPEF)、达峰时间比(TPEF/TE)、达峰容积(VPEF)及达峰容积比(VPEF/VE)均明显降低(P〈0.05);潮气呼气峰流速(PTEF)增快(P〈0.0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减低(P〈0.05),而TEF75%、TEF5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可影响肺功能,引起限制性及阻塞性通气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呼吸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气质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喻忠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0年第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对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质问卷评定婴儿气质,以Gesell智能发育诊断量表评价婴儿智力。比较不同气质类型水平之间婴儿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中间偏易养型气质婴儿占...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对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质问卷评定婴儿气质,以Gesell智能发育诊断量表评价婴儿智力。比较不同气质类型水平之间婴儿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中间偏易养型气质婴儿占大多数,约41.94%。气质维度得分不同组间的婴儿智能发育情况不同:情绪较积极的婴儿运动得分较高(p<0.05),活动水平高的婴儿精细动作、适应性得分较高(p均<0.05),注意力易集中的婴儿精细动作得分较高(p<0.05),感觉阈值低的婴儿语言能力得分高(p<0.05)。结论气质维度的不同水平对智能发育存在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在于家庭教养方式,而家庭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而调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气质 智力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燕 曾宇东 +2 位作者 潘琳玲 谭竞华 谢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4143-4145,共3页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在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的作用以及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危家庭监测和高危儿筛查进行高危儿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脑损伤患儿。对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临床疗效和M法进行... 目的:研究高危儿监测在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的作用以及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危家庭监测和高危儿筛查进行高危儿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脑损伤患儿。对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临床疗效和M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高危儿监测对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有意义,共15.5%的脑损伤患儿是由家长发现而就诊的,78.5%患儿由门诊筛查发现而被诊断。高危因素中以产前高危因素为主,前5位主要高危因素依次是早产、孕期先兆流产、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产时窒息。2岁以内脑损伤的诊断以中枢协调障碍(85.7%)和发育落后(8.2%)为主。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20天1个疗程。316例2岁以下脑损伤患儿治疗效果:显效47.7%,好转48.7%,无效4.2%,总有效率为95.8%。1岁以下患儿疗效显著优于1岁后的脑损伤患儿,疗程长、疗效好。结论:高危儿监测(包括高危儿家庭监测、高危儿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脑损伤可疑儿,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创造了条件,适合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单位应用。CCD和发育落后作为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名称是可行的。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治疗得早,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脑损伤 诊断 干预
原文传递
中枢性协调障碍高危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淑媛 刘震宇 +3 位作者 匡晓妮 钱红艳 谢鹏 谭竞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8例CCD患儿为CCD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300例,对两组儿童相关病史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8例CCD患儿为CCD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300例,对两组儿童相关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308例CCD患儿中22例(7.1%)无明显危险因素,余286例(92.9%)各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共计1 026例次,其中产前母体因素429例次(41.8%);产时异常因素344例次(33.5%);产后新生儿期异常因素253例次(24.7%),平均每例计3.3个危险因素;2)含1种危险因素的儿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含2种危险因素的儿童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3种或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儿童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3)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剖宫产、病理性黄疸、多次人流、孕早期感冒、早产、糖尿病、后期发热、窒息/缺氧、先兆流产、化脓性脑膜炎及母亲高龄与CCD的发生相关。【结论】多种高危因素均可导致CCD的发生,而产前因素占主体因素。提示切实做好孕期保健,正确处理分娩时的异常情况,积极救治高危新生儿,能有效降低CC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协调障碍 高危因素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婴儿睡眠问题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玲琳 黄春香 +1 位作者 喻忠 杨碧云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行为、母亲心理健康状态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婴儿睡眠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6~12月婴儿进行睡眠评估,抽取存在睡眠...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行为、母亲心理健康状态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婴儿睡眠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6~12月婴儿进行睡眠评估,抽取存在睡眠问题的102名婴儿为睡眠问题组,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查体无睡眠问题、身体健康婴儿共105名。其母亲均填写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婴儿睡眠问卷调查表。【结果】①在睡眠问题组中,母乳喂养婴儿数和婴儿夜间进食次数均较睡眠正常组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01)。母乳喂养婴儿夜间喂哺次数平均为(3.54±1.29)次,人工喂养的婴儿夜间喂哺次数平均为(2.33±1.03)次,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SCL-90评定结果显示有睡眠问题婴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得分较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母乳喂养婴儿较人工喂养婴儿夜间进食次数多,易出现睡眠问题,但母乳喂养仍是婴儿首选的喂养方式,只是需要改善父母相关的喂养行为;②母亲精神状态通过影响其育儿行为,可对婴儿睡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睡眠问题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