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语言国际推广教育的政策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学峰 彭爽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第4期84-88,共5页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这些因素使汉语国际推广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总结各国语言推广经验,以开放的心态构建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和政策十分必要。从...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这些因素使汉语国际推广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总结各国语言推广经验,以开放的心态构建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和政策十分必要。从世界各国的语言推广历史来看,综合国力是语言推广的重要基础。各国语言推广政策都包含着本国的某种政治、经济尤其是已有的文化优势之动力取向。各国语言推广政策给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是: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把语言和文化推广作为核心;鼓励民间资本和力量进入到汉语国际推广领域,了解国际汉语需求;推广"价值汉语",保持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国际推广 教育政策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国际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学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近年来,汉语国际推广已取得一系列成绩,但这一国家战略正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汉语国际推广的定位缺乏战略高度,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未能并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孔子学院地区性沟通缺乏等等。基... 近年来,汉语国际推广已取得一系列成绩,但这一国家战略正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汉语国际推广的定位缺乏战略高度,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未能并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孔子学院地区性沟通缺乏等等。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文章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推广 汉事教学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麻风病人的吻》中的生命美学探究
3
作者 徐杨 林丽敏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19-21,共3页
《给麻风病人的吻》是莫里亚克小说创作成熟的表现。莫里亚克在《给麻风病人的吻》中主要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在其婚姻悲剧后面隐藏着的是物化的社会,自我的丧失等丑恶现象。这些“恶”恰是莫里亚克生命美学的体现,生命因“... 《给麻风病人的吻》是莫里亚克小说创作成熟的表现。莫里亚克在《给麻风病人的吻》中主要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在其婚姻悲剧后面隐藏着的是物化的社会,自我的丧失等丑恶现象。这些“恶”恰是莫里亚克生命美学的体现,生命因“恶”而萎缩,莫里亚克期望通过“恶”让世人认清现实,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呼唤个体生命本真的美。探析莫里亚克小说《给麻风病人的吻》的生命美学,有助于对莫里亚克思想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亚克 《给麻风病人的吻》 生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故事的创伤记忆书写——以古尔纳小说《天堂》为例
4
作者 徐杨 董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44-149,共6页
《天堂》是阿拉伯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以男孩优素福的经历为主线,不仅展现了其成长道路上的生存困境与创伤记忆,也通过他的经历折射出东非人民在经受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种族隔离等等迫害之后形成的集体创... 《天堂》是阿拉伯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以男孩优素福的经历为主线,不仅展现了其成长道路上的生存困境与创伤记忆,也通过他的经历折射出东非人民在经受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种族隔离等等迫害之后形成的集体创伤记忆,而后者则随着代际传承,甚至影响到古尔纳自身。为了表达创伤记忆,古尔纳选取了模糊性的叙事方式和儿童叙述视角,含蓄而隐蔽地展现了东非大地的创伤图景。他对创伤记忆的书写不仅是其追忆殖民历史的重要过程,也是反思和疗愈自我及非洲本土社会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创伤记忆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糜骨之壤》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杨 宫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79-182,共4页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生态犯罪小说”,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说中动物的生存危机也同样隐喻了社会某些弱势群体的处境。本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试析丘克笔下“非人...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生态犯罪小说”,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说中动物的生存危机也同样隐喻了社会某些弱势群体的处境。本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试析丘克笔下“非人类生命”与“无用者”们面临的困境与不公,并结合诸类“生态隐喻”探讨丘克赋予此部作品的独特魔幻寓言色彩,由此探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人与自然、动物关系的尖锐思考,且明确托卡尔丘克倾注在本书中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糜骨之壤》 生态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兼论“都市小说”概念的界定
6
作者 徐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1-125,共5页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小说 婚恋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头门》看吉剧文本的人物语层特点
7
作者 蔡淑华 盛海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8-70,共3页
以吉剧文本《石头门》为研究范例,主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探讨吉剧文本的人物语层特点,指出《石头门》在语言使用上的借鉴和融合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对寻找戏曲艺术的脱困之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石头门 吉剧文本 人物语层 土野味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阅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育人
8
作者 徐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86-89,共4页
文学经典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其开放、多元的特点具有启发哲思、涤荡心灵的育人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引入经典作品是课程育人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力量,需以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注重培... 文学经典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其开放、多元的特点具有启发哲思、涤荡心灵的育人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引入经典作品是课程育人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力量,需以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品格和民族气节。同时,注重经典作品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树立文化自信;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有关道德修养和积极人生信念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基于育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需构建阅读情境,营造育人氛围,品读经典内容,深挖精神内核,设置专题讨论,增强美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课程育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中的影视化倾向
9
作者 徐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年第10期38-40,共3页
影视的快速发展与文学遭遇的边缘化退缩使得当下的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宏大叙事的隐匿,启蒙主义的消退,一种琐碎的、真实的人生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浮现于作品中,在婚恋文学与影视化融合之时,我们不仅看到一种新兴叙事模式的崛起... 影视的快速发展与文学遭遇的边缘化退缩使得当下的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宏大叙事的隐匿,启蒙主义的消退,一种琐碎的、真实的人生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浮现于作品中,在婚恋文学与影视化融合之时,我们不仅看到一种新兴叙事模式的崛起,同时也能从这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模式中获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叙事 影视化 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留学生第二课堂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宇航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3期179-179,共1页
留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着理解、消化、运用第一课堂知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帮助留学生实现更多的留学意义,同时充实了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生活。第二课堂有效地增强了留学生对环境的归属感,对学校的认同感,更使老师的第一课堂... 留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着理解、消化、运用第一课堂知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帮助留学生实现更多的留学意义,同时充实了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生活。第二课堂有效地增强了留学生对环境的归属感,对学校的认同感,更使老师的第一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课堂 文化 归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见证的文学:普里莫·莱维的记忆书写和伦理意识
11
作者 徐杨 李芳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8-192,共5页
20世纪“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覆灭了一切道德、伦理,语言和文学也被极端灾难燃成了灰烬,随即引出“文学是否可以见证奥斯威辛”的问题。记忆是通向过去的甬道,更是面向未来的指引,记忆的背后是厚重的伦理的道德责任和记忆持有者的负重... 20世纪“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覆灭了一切道德、伦理,语言和文学也被极端灾难燃成了灰烬,随即引出“文学是否可以见证奥斯威辛”的问题。记忆是通向过去的甬道,更是面向未来的指引,记忆的背后是厚重的伦理的道德责任和记忆持有者的负重前行,幸存者要承担起见证的历史任务。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进入地狱而未被吞噬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威辛 莱维 道德责任 伦理意识 幸存者 见证
原文传递
汉语国际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
作者 董学峰 彭爽 《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2016年第11期75-79,共5页
在世界已经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各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接触和交流的阶段。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传统领域白热化的角逐,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语言,不仅仅是文化载体,它已经超出原本传承文... 在世界已经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各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接触和交流的阶段。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传统领域白热化的角逐,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语言,不仅仅是文化载体,它已经超出原本传承文明、交流沟通的功能,跃升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打造国家形象的新起点。因此,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国际推广也就成为正在和平崛起之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汉语国际推广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一国家战略正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育 海外市场 新闻动态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相同的物象 不同的图景——契诃夫独幕剧《熊》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海涛 蔡淑华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2,共4页
契诃夫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至今仍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今年是契诃夫诞辰150周年,我们重温他的独幕剧《熊》,对作品中的几个重要隐喻意象从文化认知和联想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讨论,以使中国读者再次感受他的... 契诃夫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至今仍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今年是契诃夫诞辰150周年,我们重温他的独幕剧《熊》,对作品中的几个重要隐喻意象从文化认知和联想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讨论,以使中国读者再次感受他的博大、深邃、智慧及其深切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 隐喻 意象 语言世界图景 文化阐释
原文传递
“世纪末”的焦虑:《松树镇》的虚无声色与零度情感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杨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0-153,共4页
作为70后女作家,金仁顺的创作独具特色,她既能在作品中呈现出东北特有的民俗世风和朝鲜族情怀,又能不断关注都市男女的现实处境以寻求同其他作家的均质性;她既能在刻画小说人物、丰富小说情节等诸多方面游刃有余,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 作为70后女作家,金仁顺的创作独具特色,她既能在作品中呈现出东北特有的民俗世风和朝鲜族情怀,又能不断关注都市男女的现实处境以寻求同其他作家的均质性;她既能在刻画小说人物、丰富小说情节等诸多方面游刃有余,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小说中追求某种极简主义,由此为自己贴上一个鲜明的标签形成独特性。中篇小说集《松树镇》无疑是这种独特性的注脚,这部小说集收入金仁顺的15篇中短篇小说,延续了她之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并在此之上有所提升,从多个方面集中反映了金仁顺对于都市、爱情、存在以及创作方式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中篇小说集 零度 声色 虚无 焦虑 小说人物 创作方式
原文传递
金仁顺小说的现代爱情与女性意识——以《我的朋友金枝》为中心
15
作者 徐杨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8-171,共4页
女作家金仁顺的小说大致涉及三类题材,爱情、成长和民族,其中爱情题材的小说尤为引人注目,她对现代爱情的书写以及女性意识的挖掘,都显示出她独特的艺术追求。在爱情的视域下,金仁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也一次又一次地满足读者... 女作家金仁顺的小说大致涉及三类题材,爱情、成长和民族,其中爱情题材的小说尤为引人注目,她对现代爱情的书写以及女性意识的挖掘,都显示出她独特的艺术追求。在爱情的视域下,金仁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也一次又一次地满足读者期待,在"视域融合"的同时提供超常的思想体验和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题材 女性意识 金仁顺 小说 现代 朋友 视域融合 艺术追求
原文传递
异乡人:当代都市婚恋小说“都市外来者”形象学考察
16
作者 徐杨 宫雪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7-171,共5页
21世纪以来,当代都市婚恋小说中的"都市外来者"形象渐次呈现出形象学症候,形成新的文学形象主流。所谓"都市外来者"指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日渐崛起的都市中,生存着大量的异乡人或外来者,他们为了谋生,... 21世纪以来,当代都市婚恋小说中的"都市外来者"形象渐次呈现出形象学症候,形成新的文学形象主流。所谓"都市外来者"指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日渐崛起的都市中,生存着大量的异乡人或外来者,他们为了谋生,或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乡村涌向城市,或从城镇、小城奔赴大都市的社会群体。"都市外来者"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生命状态,在当代都市小说中有极为真切的展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都市小说的主题性存在:漂泊在都市中的异乡人,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以及高楼林立的城市空间,其心灵和情感的复杂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小说 文学形象 异乡人 生命状态 当代都市 外来者 主题性 社会群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