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田采出水配伍性评价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瑶 刘壮 +2 位作者 陈星 钟伟 马云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2年第6期13-18,共6页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多层系混合开采已成为常用的开发手段。多层采出水混合后,因水中离子构成不同、水型不同,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结垢现象,回注会对储层产生伤害。因此需要对混合水回注进行配伍性评价。目前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的方...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多层系混合开采已成为常用的开发手段。多层采出水混合后,因水中离子构成不同、水型不同,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结垢现象,回注会对储层产生伤害。因此需要对混合水回注进行配伍性评价。目前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的方法主要有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并以钙离子、透光率、结垢量等为考核指标。综述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配伍性评价方法,探讨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配伍性评价中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影响因素的屏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 配伍性 屏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采出液输送管道CO_(2)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健豪 陈星 +2 位作者 刘壮 李永军 马云 《新型工业化》 2021年第2期219-225,共7页
管道输送是原油输送最经济、便捷、安全的输送方式,近年来,随着原油的逐渐劣质化以及管道使用年限的增加,原油输送管道的内腐蚀问题愈发严峻,腐蚀会导致管壁变薄,甚至发生穿孔泄漏,最终使管道失效,出现了一些原油输送管道由于内腐蚀造... 管道输送是原油输送最经济、便捷、安全的输送方式,近年来,随着原油的逐渐劣质化以及管道使用年限的增加,原油输送管道的内腐蚀问题愈发严峻,腐蚀会导致管壁变薄,甚至发生穿孔泄漏,最终使管道失效,出现了一些原油输送管道由于内腐蚀造成的管道泄漏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引起腐蚀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又以CO_(2)引起的腐蚀比较复杂且较为严重。基于此,对二氧化碳的腐蚀机理和影响CO_(2)腐蚀速率的因素研究尤为重要,影响CO_(2)腐蚀速率的因素众多,包括原油含水率、流速、温度、离子、O_(2)、CO_(2)分压等,以及冲蚀作用下的腐蚀速率分布规律,在管线突变处(三通管及弯头)CO_(2)腐蚀速率的变化,对比分析所得结论对于预测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管道寿命、保障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管道 CO_(2)腐蚀 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注水颗粒直径中值测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3
作者 唐晓梅 严忠 +1 位作者 袁海运 罗玉江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年第9期48-53,共6页
为验证某些因素对注水中颗粒直径中值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别从样品放置时间、曝氧(气)、环境温度、固相颗粒表面电荷等方面进行油田注入水中颗粒直径的室内测定。依据室内实验结果,曝氧(气)、环境温度升高、颗粒凝聚等因素,将随水... 为验证某些因素对注水中颗粒直径中值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别从样品放置时间、曝氧(气)、环境温度、固相颗粒表面电荷等方面进行油田注入水中颗粒直径的室内测定。依据室内实验结果,曝氧(气)、环境温度升高、颗粒凝聚等因素,将随水样放置时间的延长,水中固相颗粒直径中值测值呈现增大的趋势,特别是针对极不稳定的注水水质,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在待测水样放置72 h以后,细菌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注入水直径中值测定在此期间已基本完成,因此水中细菌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激光粒度仪搅拌速度和水中含油量会使颗粒直径中值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为延长水样水质稳定期,向待测样品中投加一定量的离子稳定剂或除氧剂,可有效稳定水中沉淀离子,减少新生态沉淀生成的可能性,测得的颗粒直径中值可在相对长时间内保持较低的增幅,但这种方法广泛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水质 粒径中值 测定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采出液集输系统的堵塞机理 被引量:5
4
作者 马云 叶从丹 +4 位作者 李永军 顾中波 常大伟 曹雄科 吴承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0,共6页
针对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油井集输管线中堵塞严重的问题,对不同层系的采出水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按照均匀设计原理对各层系采出水不同配比进行结垢类型与趋势预测,结合不同位置堵塞物的化学容量分析、X-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和采出水腐蚀性... 针对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油井集输管线中堵塞严重的问题,对不同层系的采出水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按照均匀设计原理对各层系采出水不同配比进行结垢类型与趋势预测,结合不同位置堵塞物的化学容量分析、X-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和采出水腐蚀性评价结果对集输管线中的堵塞物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吴7增侏罗系采出水高含碳酸盐,结垢类型以CaCO 3垢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锶钡垢,延4+5与延10两个层系的采出水水质不配伍,应将其分开输送;吴8增三叠系硫酸盐含量较高,结垢类型主要为硫酸锶钡垢型,长2、长4+5和长6三层系集输的最佳比例为2∶ 47.5∶ 14;吴7增侏罗系和吴8增三叠系堵塞物分析结果与结垢趋势预测基本一致,同时堵塞物中Fe离子含量较高主要是由腐蚀严重引起的。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油井集输管线堵塞主要是由结垢和腐蚀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无机物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线堵塞 多层系开发 结垢预测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发电技术在低温余热回收利用中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治红 丁晓明 +2 位作者 黄昌猛 裴廷刚 刘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100,107,共7页
以某炼化厂实际产生的余热作为低温热源,参考低温热源物性及有机工质筛选原则,初选出7种适合该炼化厂低温余热发电的有机工质,以最大净输出功率为目标函数,考察过程的循环热效率、蒸发温度(压力)和废热排放量等工艺参数,对7种工质进行... 以某炼化厂实际产生的余热作为低温热源,参考低温热源物性及有机工质筛选原则,初选出7种适合该炼化厂低温余热发电的有机工质,以最大净输出功率为目标函数,考察过程的循环热效率、蒸发温度(压力)和废热排放量等工艺参数,对7种工质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工质R-600和R-152a在亚临界区域表现性能最佳,在超临界区域工质R-134a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但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表现出更好的热力学性能。对超临界和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ORC)过程中蒸发器内热传递过程做了分析,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ORC系统工质流量、蒸发温度(压力)、膨胀机进气温度和过热度等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研究,为炼化厂低温余热回收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工质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 热传递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4烯烃组成变化对烷基化反应热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凌洁 曹潘 +4 位作者 李阔 温立宪 仵嘉玲 孟凡 黎小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针对丁烯资源中异丁烯体积分数增加、烷基化C4原料组成变化引起生产波动的现状,借助热力学方法对1-丁烯、2-丁烯、异丁烯与异丁烷在-10~50℃内液相烷基化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烷基化反应为不可逆放热反应,放热量随温度升高略增大... 针对丁烯资源中异丁烯体积分数增加、烷基化C4原料组成变化引起生产波动的现状,借助热力学方法对1-丁烯、2-丁烯、异丁烯与异丁烷在-10~50℃内液相烷基化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烷基化反应为不可逆放热反应,放热量随温度升高略增大,生成目的产物放热量略大于生成副产物放热量,异丁烯烷基化反应放热量最小;不同丁烯烷基化反应平衡转化率均在99.9%以上,异丁烯烷基化平衡转化率略低于其他2种烯烃,主、副反应平衡转化率均随温度升高略降低;辛烷值较高的TMP的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副产物DMH、MH选择性增加。随着C4原料中异丁烯体积分数的增加,烷基化目的产物的选择性略降,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降低趋势增强,温度对烷基化产物辛烷值影响敏感,有效控制并稳定反应温度可弥补烷基化产品质量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热力学 C4烯烃 异丁烯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