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
2
作者 刘慧文 王家斌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对和田、喀什和伊犁等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和访谈,采用描述性和差异性的统计方法对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对和田、喀什和伊犁等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和访谈,采用描述性和差异性的统计方法对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学校类型、年级层次、民族背景和父母学历的差异对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各维度的因变量均有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以家庭教育夯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准确把握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系统配置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小学 认知 情感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3
作者 郭云龙 陈广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6期140-142,共3页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具有落实立德树人、培育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以史论理、紧扣现实、聚焦未来的内容逻辑,要讲清多元...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具有落实立德树人、培育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以史论理、紧扣现实、聚焦未来的内容逻辑,要讲清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融聚进程、讲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要遵循坚定政治方向、注重学理分析、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逻辑,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机理及路径优化
4
作者 王涛 杨亚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重大命题,在民族工作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遵循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共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重大命题,在民族工作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遵循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共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顺应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自觉,建构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契共生的逻辑基石。新质生产力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力跃进、文化创新机制以及绿色生产力,充分展现出其在促进民族地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共同富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强大赋能机理。要建立适配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产关系、聚焦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建设、创立契合民族地区具体发展情况的赋能方式、确立长效的政策规范以延展赋能的持续性,才能更优质地发挥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机理,持续拓宽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赋能场域,从深层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赋能机理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绎·唤醒·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忆”向度
5
作者 潘文丽 孟楠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意识具有流动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需要一种隐形的、软性的力量予以固化。记忆能营造出以共同性为叙事的多元情境表达、书写和传递,使不同族群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场域限制实现情感互动,又能弥合“我者”和“他者”的心理边界强化... 意识具有流动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需要一种隐形的、软性的力量予以固化。记忆能营造出以共同性为叙事的多元情境表达、书写和传递,使不同族群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场域限制实现情感互动,又能弥合“我者”和“他者”的心理边界强化族群认同。新时代,将“共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向度,通过寻绎何为“共忆”、何以“共忆”以及“共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提出塑造中华民族共存的符号记忆、激活中华民族共通的苦难记忆、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仪式记忆的“共忆”路径,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记忆 命运共同体 心理纽带 情感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维度:价值、问题与进路
6
作者 刘文霞 张文慧 刘琰 《青少年学刊》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切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小学生内心深处,为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切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小学生内心深处,为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网络“负能”加大干扰、系统化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数字赋能教学有待深化等问题。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系统化,不断增强教学方法的适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生逻辑与文化路径研究
7
作者 杨阿维 余峻承 黄泯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3期0080-0085,共6页
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要支持。由于西藏特别的地理位置,地处边疆,又是民族地区,再加上这些年来境外的不同社会思潮对... 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要支持。由于西藏特别的地理位置,地处边疆,又是民族地区,再加上这些年来境外的不同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干扰,不利于西藏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铸。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作为国家发展的进步力量,为各民族间骨肉相连,血脉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在秩序制度、多元文化共生以及“五个认同”的文化路径下探寻铸牢西藏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小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8
8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亚雄 王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6,共9页
元宇宙是当下科技文明的集大成者和未来数字社会的理想进阶形态,预示着人类的数字生存状态得到延伸和创新,元宇宙的形塑和契合作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理论和技术逻辑而言,元宇宙以新的赋能方式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元宇宙是当下科技文明的集大成者和未来数字社会的理想进阶形态,预示着人类的数字生存状态得到延伸和创新,元宇宙的形塑和契合作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理论和技术逻辑而言,元宇宙以新的赋能方式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创新和模式探索。通过建立元场景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协同五感系统联动助力各族人民加强情感共鸣、赋力民族地区数字协商民主新机遇,可以有效丰富元宇宙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元宇宙能够展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赋能的新的趋势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应对元宇宙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做好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元宇宙的社会价值,使元宇宙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深层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次推进: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静 马雪莲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教育作为继往开来、培基铸魂的基础工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夯实基础、筑牢根基的重要作用。学校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格局,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形成不同学... 教育作为继往开来、培基铸魂的基础工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夯实基础、筑牢根基的重要作用。学校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格局,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形成不同学段纵向螺旋上升、不同学科横向融合贯通和不同部门协同发力的“一体化”教育网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使教学、育人、管理体系有序衔接。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并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梯次性,使教育内容循序渐进推进;以不同区域“试点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深入推进各学科融通、各学段贯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材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通过梯次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基于“四个维度”的梯次推进,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一步一级逐渐提升,按照梯次推进的理念不断积累以达千里之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梯次推进 一体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夺先 刘辰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3,共10页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络空间 民族互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劲松 曾城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结机理 驱动路径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风险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1-57,共7页
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限于民族领域,而是关涉现代国家建构的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当... 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限于民族领域,而是关涉现代国家建构的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在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面临一定的现实风险,表征为境外民族分裂意识形态干扰压力相对较大、多元民族文化与一些社会思潮演化相交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知程度仍需强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机制的创新性存在不足等方面。对此,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在于,以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建设来提升对外意识形态斗争能力,以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建设整合多元文化思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引领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认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实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创新。最终,在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更好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意识形态安全 政治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虎 张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CITESPACE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与实践
16
作者 欧阳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11-115,共5页
历史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世界史教学有助于从“远距离”“宽视野”的角度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舞台上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 历史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世界史教学有助于从“远距离”“宽视野”的角度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舞台上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自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任。在世界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师生讨论、读书汇报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增强共同记忆、培养共同情怀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 民族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 民族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7
作者 陈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有效应对 风险挑战 实践与思考 原创性 长治久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体育赛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贵州“村BA”“村超”为例
18
作者 李永皇 龙紫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53,共13页
“村BA”“村超”为代表的贵州乡村体育赛事以空间共聚、经济共融、文化共享、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取得了有效成效。但也存在在广泛关注中坚守赛事本色初衷所面临利益的冲突和挑战;欠缺活动空间丰富... “村BA”“村超”为代表的贵州乡村体育赛事以空间共聚、经济共融、文化共享、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取得了有效成效。但也存在在广泛关注中坚守赛事本色初衷所面临利益的冲突和挑战;欠缺活动空间丰富性和规范性阻碍着空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的赛事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赛事的季节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的持久建设提出现实性考验等层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走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等路径,让乡村体育赛事持续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育赛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村BA” “村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维度: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宝 郝新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常性转化塑造铸牢行为范式、日常生活空间性向情境性转变承载铸牢生动素材、日常生活趋静性向发展性转换激活铸牢内在动力、日常生活内隐性向外显性转向确证铸牢实现成效。日常生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场域,其日常生活化的运行机理是,铸牢的出发点源于日常生活着眼微观叙事、铸牢的着力点寓于日常生活增强感知体验、铸牢的升华点高于日常生活注重思想引领、铸牢的落脚点归于日常生活扩增践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由日常生活化向化日常生活转变。为此,要在植根日常生活主体、培养日常生活思维、善用日常生活话语和融通日常生活交往基础上,明晰根本利益凝聚铸牢共识性、形塑价值图式增强铸牢认同感、消除言语隔阂提升铸牢理解力、拉近彼此距离强化铸牢稳固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柔化为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日常生活 场域张力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仕刚 张继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1,共13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科的整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民族研究双重转型契机,拓展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在民族学中国学派创建中打造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第五大传统。其次,学术体系建设方面,以“国家—民族”关系为核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为指引,夯实其学理基础;以跨学科和新技术为动力,推动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最后,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四个自信”,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起具有本土智慧的民族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