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鲁菌疫苗株Rev.1全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1
作者 于环宇 张志丹 +10 位作者 刘建奇 赵丹彤 赵丽霞 刘国英 宋庆庆 王国华 潘相臣 刘冬冬 田普厚 石顺利 关平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0年第5期91-95,共5页
为促进布鲁菌病Rev.1疫苗及相关疫苗的研发,该研究提取Rev.1疫苗株核酸,应用PacBio平台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Rev.1疫苗株基因组大小约3299187 bp,G+C含量为57.2%,组装为染色体1、染色体2两条环状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12137... 为促进布鲁菌病Rev.1疫苗及相关疫苗的研发,该研究提取Rev.1疫苗株核酸,应用PacBio平台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Rev.1疫苗株基因组大小约3299187 bp,G+C含量为57.2%,组装为染色体1、染色体2两条环状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121370、1177817 bp,G+C含量分别为57.2%、57.3%。将其Ery、BLS和VirB10基因序列与9株GenBank上发表的布鲁菌参考菌株的Ery、BLS和VirB10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源性为97.4%~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布鲁菌Rev.1疫苗株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序列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结核分支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
作者 平宇明 张宏莉 +8 位作者 班亚星 刘建奇 任希恩 邬彩丽 刘东霞 徐丽媛 杨雪娇 常华 李劼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为加强副结核分支杆菌(MAP)的检测、监测与防控,建立MAP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根据国内MAP流行菌株特异性插入序列IS90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阳性质粒用作建立qPCR的模板,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 为加强副结核分支杆菌(MAP)的检测、监测与防控,建立MAP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根据国内MAP流行菌株特异性插入序列IS90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阳性质粒用作建立qPCR的模板,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5拷贝/μL;重复试验中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支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和曼氏杆菌等病原检测无交叉反应,能特异性检出MAP。应用建立的qPCR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6个市的MAP临床样品检测和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MAP平均阳性率为0.85%(6/704)。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MAP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中MAP的监测和调查,为MAP疾病诊断与监控提供了快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结核分支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感染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重阳 范文霞 +9 位作者 张智 乌吉斯古楞 韩宇 张彦婷 陈学飞 纪燕 刘玉梅 宋庆庆 关平原 黄海碧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1-76,146,共7页
为了调查内蒙古地区牛支原体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对从呼和浩特市10个牧场收集的40份疑似支原体病例的鼻拭子、肺脏、乳样等病料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料经... 为了调查内蒙古地区牛支原体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对从呼和浩特市10个牧场收集的40份疑似支原体病例的鼻拭子、肺脏、乳样等病料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料经纯化培养后在PPLO固体培养基上出现针尖大小透明菌落,有中心脐,边缘整齐,吉姆萨染色后可见明显的蓝紫色菌体,共分离得到了10株牛支原体。通过双重PCR扩增得到大小为238 bp、140 bp的10条特异性条带。5株强毒株140036-1、Z5-4、Z5-3、Z5-2、dong5-3对大多数牛有致病性,5株弱毒株0051-1、he6-3、0047-1、0047-2、0047-3对牛几乎无影响。10株牛支原体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大观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敏感,对链霉素、氨苄西林、甲硝唑、头孢曲松耐药。10株牛支原体与国内外参考株形成2个大支,其中强毒株140036-1株与亲本株PG45遗传距离最近,同源性为99.6%;140036-1、Z5-3、Z5-2、Z5-4株与国内经典流行代表株Hubei-1及HB0801株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9.4%~99.7%,这4株强毒株间的同源性为99.4%~99.6%,同源性较高;强毒株dong5-3与亲本株PG45遗传距离最远,同源性为98.9%。5株弱毒株0051-1、he6-3、0047-2、0047-1、0047-3与亲本株PG45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同源性为91.7%~99.2%。说明内蒙古地区牛支原体总体遗传变异速度较慢,周期性较长,较稳定,其中强毒株与国内经典流行代表株及亲本株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分离鉴定 遗传变异 16S rDNA基因 毒力基因 遗传进化
原文传递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杜立廷 王艳杰 +5 位作者 郝鹏 朱旭 景辰阳 高晓宇 王伟达 希尼尼根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6-90,143,共6页
为了探究呼和浩特地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的流行毒株及其VP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病毒分离、形态学观察、PCR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疑似感染FPV猫的粪便进行检测,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检测... 为了探究呼和浩特地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的流行毒株及其VP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病毒分离、形态学观察、PCR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疑似感染FPV猫的粪便进行检测,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检测病毒的致病性,采用PCR方法扩增病毒的VP2基因并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在F81细胞中培养96 h后出现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到直径为25 nm左右的病毒粒子;PCR检测可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555 bp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分离株对猫具有致病性;测序后确定分离株为FPV,将其命名为HHHT-1株。HHHT-1株与GenBank中18株FP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8.8%~99.7%,与FPV-Beijing-01株、FPV-Shenyang-05株位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近,同源性在99.4%~99.7%之间。HHHT-1株的VP2基因序列中只是个别碱基发生变化,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缺失。说明FPV的VP2基因变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分离 鉴定 VP2基因 同源性 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三株牛支原体的致病性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重阳 黄海碧 +7 位作者 范文霞 乌吉斯古楞 张彦婷 陈学飞 纪燕 刘玉梅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牛支原体回归牛体后均使试验牛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解剖可观察到试验牛肺部损伤以及肺脏与胸腔粘连的病理变化,其中HS2019株较其他两株引起的症状与病变更为明显,组织脏器中的载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这3株支原体均有致病性,其中HS2019株致病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疫苗研制的预备菌株。本研究既为国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菌株资源,也为今后牛支原体的免疫攻毒试验提供了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动物回归试验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腺病毒Ⅰ型和Ⅱ型Taq 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巨敏莹 王艳杰 +5 位作者 刘东霞 张斌 韩宇 乌吉斯古楞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Ⅰ型和Ⅱ型,根据GenBank中CAV-I和CAV-II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Ⅰ型和CAV-Ⅱ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Ⅰ型和Ⅱ型,根据GenBank中CAV-I和CAV-II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Ⅰ型和CAV-Ⅱ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并与普通PCR检测方法进行样品检测符合率分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方法对犬瘟热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冠状病毒均未产生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方法对CAV-Ⅰ的检测敏感度为100copies/μL,对CAV-Ⅱ的检测敏感度为10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品检测对比结果显示,建立方法与普通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5.1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鉴别检测CAV-Ⅰ和CAV-Ⅱ型。本研究为CAV-I和CAV-II型感染的检测、鉴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腺病毒Ⅰ型 犬腺病毒Ⅱ型 TaqMan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lp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智 刘泽 +5 位作者 乌吉斯古楞 刘重阳 权璞宏 任旭荣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体外表达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lpE基因及制备抗PlpE蛋白多克隆抗体,根据PlpE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Plp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lpE;摇菌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 为体外表达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lpE基因及制备抗PlpE蛋白多克隆抗体,根据PlpE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Plp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lpE;摇菌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pET-32a-PlpE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加入IPTG进行诱导,对诱导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使用纯化蛋白PlpE免疫北京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PlpE基因大小为1050 bp,在原核细胞中诱导表达的PlpE蛋白约56 kDa。间接ELISA结果显示,所制备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512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制备多克隆抗体反应性良好。PlpE蛋白的成功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下一步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原核表达 PlpE基因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肉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贵刚 徐丽媛 +4 位作者 黄海碧 韩四娥 李化生 关平原 刘国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0,共5页
河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生呼吸困难、咳血及颈胸部气肿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无菌采集发病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毒力测定,并进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在鲜血... 河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生呼吸困难、咳血及颈胸部气肿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无菌采集发病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毒力测定,并进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的水滴样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球形或短杆状的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为阳性,荚膜血清分型鉴定为A型,经16S rDNA测序鉴定分离的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3个菌/mL。本研究为该牛场发病牛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研制高效疫苗提供了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血清型 毒力检测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曼氏杆菌PlpE基因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智 刘泽 +5 位作者 杜宇 乌吉斯古楞 刘重阳 宋庆庆 关平原 任旭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84,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方便、高效检测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的方法,试验将溶血性曼氏杆菌重组质粒pET-32a-PlpE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然后经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以重组蛋白PlpE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抗原最佳包被浓度...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方便、高效检测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的方法,试验将溶血性曼氏杆菌重组质粒pET-32a-PlpE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然后经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以重组蛋白PlpE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一抗及二抗最佳稀释度、最佳反应时间和最佳显色时间等试验条件,建立了检测PlpE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PlpE转化至感受态细胞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主要在沉淀中大量表达,经包涵体纯化试剂盒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PlpE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且蛋白大小符合预期。确定的检测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2μg/mL,一抗稀释度1∶300,酶标二抗稀释度1∶80 000,反应时间45 min,一抗反应时间30 min,显色时间15 min。用该方法检出溶血性曼氏杆菌阳性血清的最低效价可达1∶1 280,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血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阳性血清、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副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血清、布鲁氏杆菌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批内重复性试验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分别为0.70%~4.70%和0.50%~5.60%,均小于6.00%,该方法重复性较好。说明本试验建立的检测PlpE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牛血清抗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性曼氏杆菌 PlpE基因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原文传递
边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运娜 黄海碧 +4 位作者 王冠 戴晓光 王旭红 苏胜杰 贾皓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边界病(border disease,BD)是由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引起绵羊和山羊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临床表现为母羊生殖障碍,羔羊畸形、震颤、多毛等。BDV在绵羊、牛和猪的种... 边界病(border disease,BD)是由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引起绵羊和山羊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临床表现为母羊生殖障碍,羔羊畸形、震颤、多毛等。BDV在绵羊、牛和猪的种间传播经常发生,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边界病的防控,因此,了解不同区域的边界病流行情况有助于防止其传播并优化控制措施。结合国内外近期研究报道,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等方面对边界病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诊断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