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机在神经内科危重病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叶素红 叶凌 +1 位作者 吴仁娣 费益君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3023-3024,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卒中后肺部感染等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以危重病例中,有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指征52例为治疗组,与以往未采取此方法的44例危重病...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卒中后肺部感染等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以危重病例中,有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指征52例为治疗组,与以往未采取此方法的44例危重病例为对照组,进行死亡率比较。[结果]神经内科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监护病房和监护设备的医院,抢救上述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建议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例 神经内科 呼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大便标本采集不及时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费益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5年第2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大便标本 神经内科疾病 住院患者 并发症 采集 医嘱 应激性溃疡 急性期 诊断和治疗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红芳 邵慧军 +2 位作者 陈一萍 罗建勤 傅亚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42-346,共5页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特点。方法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Haehinski缺血评分量表,分别评价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非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正常老年人群的神经精神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性...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特点。方法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Haehinski缺血评分量表,分别评价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非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正常老年人群的神经精神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在妄想、幻觉、激越、抑郁和(或)心境恶劣、情感淡漠、易激惹和(或)不稳定、迷乱的动作行为等调查内容和神经精神科问卷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阿尔茨海默病组伴妄想者多于血管性痴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性痴呆不同严重程度组之间比较,幻觉、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和(或)不稳定、迷乱的动作行为等调查项目达到统计学意义(JP<0.05或P<0.01),且随病情的逐渐加重而症状更为明显。结论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多种相似的神经精神症状,中至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以情绪和情感障碍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氨酚烷胺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2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潘小玲 陈红芳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氨酚烷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例复方氨酚烷胺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与患者超量用药有关,其次与患者高龄、饮酒相关。结论应重视... 目的探讨复方氨酚烷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例复方氨酚烷胺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与患者超量用药有关,其次与患者高龄、饮酒相关。结论应重视复方氨酚烷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加强对该类药物监管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氨酚烷胺 中枢神经系统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应用于面神经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江仙菊 郭佩宣 孔慧梅 《健康研究》 CAS 2013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面神经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1日间102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护理实验组,51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51名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面神经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1日间102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护理实验组,51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51名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SDS评分为44.71±9.18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0.43±10.01(P<0.05),对照组SAS评分为45.10±9.24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0.63±9.64(P<0.05)。结论心理护理明显改善了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面神经炎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I类药物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第5期418-420,共3页
2008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了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的危害性不仅仅是其高致死率,更因为其高致残率.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2008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了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的危害性不仅仅是其高致死率,更因为其高致残率.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尤其是脑血管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高致残率对国家,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凑芳 陈江平 +2 位作者 韦伟 叶素红 黄东标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期65-68,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先后进行TCD检查和MRA检查,前后相差时间限于2 d。与MRA对比,分析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先后进行TCD检查和MRA检查,前后相差时间限于2 d。与MRA对比,分析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178例患者中,TCD对于不同的颅内动脉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TCD对于大脑中动脉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与MRA进行比较,真阳性数是52、假阳性数是2、假阴性数是1、真阴性数是123,敏感性98.1%,特异性98.4%,准确性98.3%。椎动脉是TCD诊断敏感性最低的血管之一,敏感性69.2%、特异性93.7%、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88.1%、准确性86.5%。结论 TCD与MRA比较,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TCD MRA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12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叶素红 吴仁娣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616-617,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感染 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 2004年 2001年 临床表现 诊断能力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聪聪 楼敏 +10 位作者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 ]。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 (16.5,63.5)min, P < 0.01 ],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 = 0.934,95 % CI: 0.882~ 0.989, P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 = 0.912,95 % CI: 0.855~0.973, P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卒中/影像诊断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征 阮春鑫 彭力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1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归芎牵正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归芎牵正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评分与血浆ET值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浆ET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症状,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制在于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生后质量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自身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11
作者 吴翠菊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3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神经传导速度 影响因素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疏血通、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可珍 姜邦忠 +1 位作者 卲慧军 陈海君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是临床治疗的疑难课题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超早期(发病1~6h内)、急性期(发病48h内)进...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是临床治疗的疑难课题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超早期(发病1~6h内)、急性期(发病48h内)进行合理治疗是保证其治疗成功的关键。鼠神经生长因子已被临床证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之一,能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疏血通、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影响。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患者 鼠神经生长因子 联合治疗 老年患者 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 疏血通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7例护理
13
作者 王丹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4期64-65,共2页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呈持续进行性发展,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进行性变性疾病 护理 脊髓前角细胞 锥体细胞 药物治疗 锥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主动脉斑块分析
14
作者 李焱 陈健 +2 位作者 李倩 徐朝伟 楼敏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7期46-50,共5页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主动脉斑块 近端降主动脉 复杂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1例患者的护理
15
作者 李月玲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22期59-60,共2页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可逆性脑病,与沉积在皮质及脑膜血管壁上的淀粉样蛋白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相关。本文报道1例以认知障碍、癫痫、精神异常、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治疗好转后感染新型...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可逆性脑病,与沉积在皮质及脑膜血管壁上的淀粉样蛋白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相关。本文报道1例以认知障碍、癫痫、精神异常、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治疗好转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后又出现精神异常,经治疗与护理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新型冠状病毒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徐朝伟 罗建勤 +4 位作者 陈健 罗勇 叶飞 洪征 吴寒冰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讨脑微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SWI检查的检出率比CT检出率高(x^2=27.17,P<0.05)。阳性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存在脑微出血的比例高,SWI检查是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方法,年龄大、高血压病与脑微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雯 程兴 +7 位作者 胡传琛 陆海鹏 潘小玲 邵慧军 王建伟 傅亚明 孔慧梅 陈红芳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8期1553-1556,共4页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 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房颤动 静脉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雯 程兴 +9 位作者 胡传琛 陆海鹏 应鸣翘 潘小玲 王建伟 邵慧军 郑水红 傅亚明 张美霞 陈红芳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907-911,共5页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龄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传琛 程兴 +2 位作者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5期521-523,共3页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旨 吴寒冰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重症肺炎治疗组)27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组)27例,然后将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3 d及5 d时的血清肺表面...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重症肺炎治疗组)27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组)27例,然后将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3 d及5 d时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d、3d及5d观察组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抗炎、促炎介质,对于重症肺炎的各方面改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蛋白 抗炎介质 促炎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