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 ]。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 (16.5,63.5)min, P < 0.01 ],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 = 0.934,95 % CI: 0.882~ 0.989, P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 = 0.912,95 % CI: 0.855~0.973, P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 ]。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 (16.5,63.5)min, P < 0.01 ],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 = 0.934,95 % CI: 0.882~ 0.989, P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 = 0.912,95 % CI: 0.855~0.973, P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文摘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