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梦 杨鑫 +5 位作者 王维 段聪 刘智皓 陈启亮 李英文 沈彦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6,共15页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eDNA捕获及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保护区重庆段6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74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3属),隶属于6目16科52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1种,外来物种8种。鲤属(Cyprinus)、鲫属(Carassius)、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黄颡鱼属(Tachysurus)在各采样点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种。各样点鱼类组成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不大,表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结构较为均衡和稳定。总体上,在现阶段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监测中,可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将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快速调查长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燕 李锋 +2 位作者 张闯 王维 段聪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5-301,共7页
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 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置羊石(S_(1))、松溉(S_(2))、白沙(S_(3))、油溪-龙华(S_(4))、江津城区(S_(5))、珞璜(S_(6))等6个调查江段,开展3次水声学调查并分析各江段的水质状况。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次探测鱼类的平均密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584、0.590、0.595 ind./m^(2),所探测的重要栖息地以古家沱、丁家沱、江口、王家沱等产卵场鱼类分布较多。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重要栖息地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且整体明显大于非重要栖息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下游水质差异不明显,7个水质指标中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符合渔业水质要求。综上,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质状况良好,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保护区 鱼类栖息地 水声学 水环境 鱼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江津段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家铭 周鑫鑫 +3 位作者 王维 段聪 李英文 沈彦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79-586,共8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来研究长江江津段鱼类资源分布,为长江江津段河流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于2021年6月在该江段布设6个断面,通过水样采集、环境DNA捕获及注释分析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江津段共检测出鱼类37种,分... 通过环境DNA技术来研究长江江津段鱼类资源分布,为长江江津段河流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于2021年6月在该江段布设6个断面,通过水样采集、环境DNA捕获及注释分析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江津段共检测出鱼类37种,分属于4目10科32属,包括2种国家级保护鱼类、1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3种外来鱼类。通过物种相对序列丰度分析发现,吻鮈(Rhinogobio typu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的相对丰度较高;基于序列丰度的α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断面鱼类组成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与最近的传统形态学调查数据相比,环境DNA技术与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似,表明环境DNA技术可以被作为一项有效的辅助手段,用以迅速了解长江鱼种的种类数量及其地理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鱼类监测 鱼类资源分布 长江江津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克隆及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4
作者 郑宗林 张进 +6 位作者 徐靖琳 刘伟 于文博 方媛林 张景森 段聪 周朝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7-156,共10页
为探究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MHCⅡβ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 为探究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MHCⅡβ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G结构,与其他亲缘鱼类的一致性为51.78%~80.56%,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括1个信号肽、1个MHCⅡβ(β-1)结构域、1个IGc1(β-2)结构域和1个跨膜螺旋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MHCⅡβ在脾脏表达量最高,头肾、鳃、皮肤表达量较高。人工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6 h时在头肾表达呈显著上调,肝脏中在12 h开始出现极显著上调,皮肤中在24 h和48 h表达极显著,鳃中在6~24 h表达极显著,脾脏中则是在6 h出现极显著下调,于96 h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初步研究表明,MHCⅡβ在鱼类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稀有鮈鲫MHC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MHCⅡβ 细菌感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4种林分土壤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崔瑶 辜夕容 +5 位作者 严宁珍 李杰 胡佳 杨莉荟 李得霞 罗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27-1738,共12页
为探索不同林分对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以及无机磷与活性铝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在我国西南地区酸性土壤上的农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以缙云山广泛分布的4种林分类型:山莓、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土壤为对... 为探索不同林分对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以及无机磷与活性铝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在我国西南地区酸性土壤上的农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以缙云山广泛分布的4种林分类型:山莓、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和铝试剂比色法测定了土壤剖面A、B和C层中各形态的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中无机磷和活性铝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且铁磷(Fe-P)、交换态铝(Ex-Al)和羟基铝(Hy-Al)的含量和比例还受到土壤层次的影响。4种林分相比,山莓林能促进闭蓄态磷(O-P)的形成,而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则有利于Al-P、Fe-P和Ca-P的形成;柑橘林有利于低活性的腐殖酸铝(Al-AH)形成,而山莓、马尾松和楠竹林促进高活性的Ex-Al或Hy-Al溶出;Ex-Al、Al-P和Fe-P在土层的分布上有表层富集现象,而Hy-Al集中分布于B层。此外,土壤Ex-Al和Al-P与Fe-P之间,Hy-Al和Ca-P之间均呈显著(P<0.05)正相关。因此,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高活性铝的溶出显著影响Al-P、Fe-P和Ca-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磷 活性铝 林分 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理化因子对多子小瓜虫包囊孵化的影响
6
作者 张景森 吴海燕 +2 位作者 郑宗林 张进 段聪 《科学养鱼》 2023年第3期48-50,共3页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方面。顾泽茂等(2019)发明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培养方法,但因小瓜虫与鱼共存于水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小瓜虫病 免疫预防 理化因子 暴发性 滋养体 致病机理 传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7
作者 孔维强 周朝伟 +2 位作者 韦泽建 冯波 段聪 《河北渔业》 2023年第3期6-7,20,共3页
立足生产实践,具体阐述黄河裸裂尻鱼(Schigoygopsis pylzovi)人工繁殖技术的具体方法步骤、优缺点以及提高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Schigoygopsis pylzovi) 人工繁殖 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