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葵 刘纯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058-1061,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胃酸分泌异常是参与FD发病的重要环节。抑酸是治疗FD的常用手段,但胃酸与FD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FD的抑酸治疗也存在诸多争议。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酸 抑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炜 姜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6期2620-2625,共6页
当实体肿瘤处在低氧环境时,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活性显著增高,涉及改善低氧条件的基因如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lin,EPO)、iNOS、运铁蛋白、酪氨酸羟化酶、糖酵解酶等大量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血管再生... 当实体肿瘤处在低氧环境时,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活性显著增高,涉及改善低氧条件的基因如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lin,EPO)、iNOS、运铁蛋白、酪氨酸羟化酶、糖酵解酶等大量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血管再生和细胞能量代谢加强.这正是肿瘤细胞通过提高糖酵解速率和多血管体系形成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使得肿瘤得以生长和转移.由于HIF-1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和介导肿瘤细胞生长特性,已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所有HIF-1调控的基因,其启动子或增强子中包含<l00bp的HRE,其核心序列为5-TACGTGCT-3,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HIF-1结合位点.HIF-1不仅是肿瘤细胞对低氧反应的主要调控者,而且与许多肿瘤位点的基因治疗密切有关,针对常规的化学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恶性肿瘤,可以利用沉寂HIF-1mRNA,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因此HIF-1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RNAI 肿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酶与消化系肿瘤的侵袭转移
3
作者 王春晖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1年第3期144-147,共4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的转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中的明胶酶类在肿瘤转移的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明胶酶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消化系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明胶酶 肿瘤转移 消化系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系统药物的研究应用近况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宗明 《中国药房》 CAS CSCD 1993年第3期30-31,共2页
近年来消化系统新药不断涌现,成为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现就主要有关疾病的药物研究、应用近况,列述如下。 一、消化性溃疡及其他胃酸过高所致疾病的有关药物 (一) 消化性溃疡 系消化系统主要的常见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涉及其... 近年来消化系统新药不断涌现,成为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现就主要有关疾病的药物研究、应用近况,列述如下。 一、消化性溃疡及其他胃酸过高所致疾病的有关药物 (一) 消化性溃疡 系消化系统主要的常见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涉及其发病机制迄今虽未完全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药 溃疡病用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雒芳 刘纯伦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1期1662-1665,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根据2006年罗马委员会制定的罗马Ⅲ标准,FD定义为来源于胃及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包括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疼痛及烧灼感等),同时排除可以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根据2006年罗马委员会制定的罗马Ⅲ标准,FD定义为来源于胃及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包括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疼痛及烧灼感等),同时排除可以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及代谢性疾病,在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有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依据罗马Ⅲ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具有发病率高、慢性及复发性等特点。患者不断求医,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及医疗费用增加。目前, F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有关FD发病机制的报道越来越多,取得了重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F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与胃肠运动异常、胃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胃肠运动及感觉异常可直接导致FD患者出现症状,而其他各种因素可通过调节胃肠道运动及感觉而起作用,这些因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相互影响而导致上述症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排空 消化不良 病理生理学 消化不良 病因学 胃容受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清胃泌素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志群 余剑平 姜再英 《合肥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 了解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组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34例 ;B组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3例 ;C组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 9例 ;D组 :慢性胃炎 30例 ;E组 :萎缩性胃炎 11例。采用... 目的 了解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组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34例 ;B组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3例 ;C组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 9例 ;D组 :慢性胃炎 30例 ;E组 :萎缩性胃炎 11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胃泌素。结果 A组血清胃泌素为 97.94± 2 2 .75ng/L ,95 %可信限(95 %CI) 92 .0 8~ 10 3.80ng/L ;B组血清胃泌素为 10 2 .87± 2 5 .38ng/L ,95 %CI 89.0 5~ 116 .6 9ng/L ;C组血清胃泌素为5 2 .31± 9.94ng/L ,95 %CI 4 8.70~ 5 5 .94ng/L ;D组血清胃泌素为 35 .15± 11.95ng/L ,95 %CI 30 .88~ 39.4 2ng/L ;E组血清胃泌素为 39.2 7± 13.2 8,95 %CI 33.4 3~ 4 9.11ng/L。A、B两组胃泌素显著高于C、D、E组 (P <0 .0 0 1) ,C组胃泌素也显著高于D、E组胃泌素 (P <0 .0 5 ) ,D、E两组胃泌素相近 (P >0 .0 5 )。结论 胃泌素分泌增多与消化道出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联合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劲松 张俊文 +1 位作者 刘强 杨素萍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5期551-552,共2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联合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入选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诊疗的下消化道广基息肉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在内镜下单纯予以内镜下等离子射... 目的研究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联合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入选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诊疗的下消化道广基息肉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在内镜下单纯予以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而研究组患者予以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联合尼龙圈套扎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一次性治疗成功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出现了并发症,主要有穿孔、出血、电凝综合征等,其中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4.62%,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单颗息肉内镜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联合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广基扁平息肉与内镜下单纯等离子射频治疗相比较,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 内镜治疗 射频 尼龙圈套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莹 姜政 +2 位作者 陶小红 黄爱龙 王丕龙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影响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凋亡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Res处理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FCM和TUNEL法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影响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凋亡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Res处理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FCM和TUNEL法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bcl-2、bax、caspase-3和Fas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Fas、bcl-2、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Res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Res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强(P<0.01,P<0.05),同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P<0.01);Res(150μmol/L)能明显上调SGC-7901细胞中bax、caspase-3、Fas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论:Res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这可能与Res上调肿瘤细胞Fas、bax和caspase-3的表达及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白藜芦醇 SGC-790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及其临床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梁小燕 高青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5期3387-3390,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表现是指除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外,同时伴有呼吸系统、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症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咽炎、喉炎、牙侵蚀症等.因其表现特殊、临床容易误诊...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表现是指除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外,同时伴有呼吸系统、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症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咽炎、喉炎、牙侵蚀症等.因其表现特殊、临床容易误诊,本文特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表现 慢性咳嗽 哮喘 慢性咽喉炎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和CA19-9阳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尹江燕 陈道荣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710-1712,1715,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结果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术...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结果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术前CEA和CA19-9的检测结果与其术后临床病理分期结果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CEA总阳性率为51.5%(119/231),CA19-9总阳性率为46.3%(107/231)。结直肠癌患者中CEA阳性率和CA19-9阳性率均与肿瘤TNM分期和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EA和CA19-9的阳性率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术前血清CEA和CA19-9检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9-9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对胃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勤勤 高青 +1 位作者 李开庭 白定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16μg/ml)作用胃癌细胞(1、2、4、6、8 h)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在胃...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16μg/ml)作用胃癌细胞(1、2、4、6、8 h)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在胃癌细胞中的摄取情况;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0、2、4、8、16、32μg/ml)作用胃癌细胞4 h后,不同能量紫外光处理(紫外光波长为430 nm,连续输出方式,功率密度40 mW/cm2)胃癌细胞,光能量密度分别为:0.0、0.8、1.6、3.2、6.4、12.8、25.6 J/cm2,采用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16μg/ml)作用胃癌细胞4 h后,能量密度为(6.4J/cm2)紫外光处理(紫外光波长为430 nm,连续输出方式,功率密度40 mW/cm2)胃癌细胞,采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在胃癌细胞中的吸收时间在4 h达到高峰;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作用胃癌细胞4 h后,浓度低于8μg/ml时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P=0.074);单纯光照组与单纯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组对胃癌细胞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16μg/ml)介导的光动力(6.4 J/cm2)作用胃癌细胞12 h后,胃癌细胞凋亡率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PDT组高于空白对照组、纳米脂质体组;Hoechst33342细胞核荧光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固缩、碎裂,可见凋亡小体。结论: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作用能有效的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 光动力 胃癌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发夹RNA干扰胃癌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炜 姜政 +3 位作者 张滨 向廷秀 黄爱龙 王丕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对胃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录和蛋白表达的作用以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人HIF-1α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胃癌细胞BGC-823;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mRNA... 目的探讨RNA干扰对胃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录和蛋白表达的作用以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人HIF-1α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胃癌细胞BGC-823;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mRNA、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TUNEL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后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pshRNA-HIF-1α1和pshRNA-HIF-1α2重组质粒;转染BGC-823后,与空质粒组相比,pshRNA-HIF-1α1可有效抑制BGC-823细胞HIF-1α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抑制率分别可达93.4%和55.7%;MTT法显示转染后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转染后,其凋亡率明显高于空质粒组(P<0.05),BGC-823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减少;TUNEL法显示转染后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聚集或断裂;体内实验显示,pshRNA-HIF-1α1的抑瘤率为41.75%。结论体内、外初步实验证实pshRNA-HIF-1α1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BGC-823 HIF-1α基因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RNA干扰 低氧诱导因子-1Α 重组质粒 细胞凋亡 BGC-82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沉默多药耐药胃癌细胞7901/VCR MDR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洲 姜政 +3 位作者 周静 陶小红 黄爱龙 王丕龙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利用RNAi技术干扰胃癌多药耐药细胞(7901/VCR)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为临床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MDR1的碱基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短发夹RNA,构建重组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法体外转染7901/VCR;采用MTT法检测转染胃癌细... 目的利用RNAi技术干扰胃癌多药耐药细胞(7901/VCR)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为临床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MDR1的碱基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短发夹RNA,构建重组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法体外转染7901/VCR;采用MTT法检测转染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MDR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RNAi质粒载体,转染后细胞IC50明显降低(P<0.05);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P<0.05);MDR1 mRNA转录水平下降(P<0.05),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RNAi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7901/VCR MDR1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 MDR P糖蛋白 细胞株7901/VCR 基因表达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脲嘧啶及丝裂霉素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俊文 段红 +3 位作者 汤为学 沈宜 邓华瑜 唐俐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 体外观察 5 氟脲嘧啶及丝裂霉素合用对人胃癌细胞株 (BGc 82 3)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定两药合用的效果。结果 两种药单独应用时随着药物剂量增加 ,其效应也增加 ;两药大剂量 (大于中效剂量 )合用时协同作... 目的 体外观察 5 氟脲嘧啶及丝裂霉素合用对人胃癌细胞株 (BGc 82 3)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定两药合用的效果。结果 两种药单独应用时随着药物剂量增加 ,其效应也增加 ;两药大剂量 (大于中效剂量 )合用时协同作用 (CI<1) ,小剂量 (小于中效剂量 )合用时为拮抗作用 (CI>1) ;两药给药时间次序不同不会影响效应大小。结论 上述两种药合用大剂量是协同小剂量拮抗 ,且效应大小与给药时间次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脲嘧啶 丝裂霉素 联合应用 胃癌 细胞株 BGC-823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联合化疗药物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红 周静 姜政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2812-2814,F0002,共4页
目的分别探讨白藜芦醇(Res)联合5-氟尿嘧啶(5-FU)在体外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将来临床上以Res基础的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5-FU单独或与半抑制浓度(IC50)的Res联合处理SGC-7901... 目的分别探讨白藜芦醇(Res)联合5-氟尿嘧啶(5-FU)在体外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将来临床上以Res基础的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5-FU单独或与半抑制浓度(IC50)的Res联合处理SGC-7901细胞24、487、2 h后,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5-FU单独或与Res联合处理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的中效浓度,以检测二者有无联合增效作用;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等,观察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MTT法显示:5-FU单独作用于SGC-7901细胞,其IC5011.44μg/mL,而与150μmoL/L Res联合作用时,则IC506.65μg/mL,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FCM结果显示:5-FU分别与Res联合应用,其凋亡率15.68%,与5-FU单独应用相比(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显示: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相比,细胞核明显棕黄色深染,且阳性染色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表明5-FU与Res联合作用,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Res联合5-FU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说明Res与5-FU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白藜芦醇 SGC-790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梁小燕 高青 《医学综述》 2007年第4期245-247,共3页
自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于1988年上市以来,PPI已成为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PPI抑制胃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抑酸能力大大超过H2受体拮抗剂等传统抑酸药,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PPI研发不断创新,新一代PPI在治疗胃食管... 自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于1988年上市以来,PPI已成为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PPI抑制胃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抑酸能力大大超过H2受体拮抗剂等传统抑酸药,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PPI研发不断创新,新一代PPI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其他酸相关性疾病时具有明显优势,起效更快,抑酸效果更好、更彻底,夜间酸突破短,药物代谢对CYP2C19酶的依赖性小,不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 质子泵抑制剂 酸相关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低氧诱导因子活性的转录载体pTZU6+1 RNAi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波 姜政 +2 位作者 向廷秀 黄爱龙 王丕龙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4期1283-1285,共3页
目的构建抑制低氧诱导因子(HIF-1a)活性的sh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其对HIF-1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2对HIF-1a编码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分别间隔4nt和8nt,分别定向克隆至载体pTZU6+l的U6转录启动子下,构建pshRNA-HIF... 目的构建抑制低氧诱导因子(HIF-1a)活性的sh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其对HIF-1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2对HIF-1a编码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分别间隔4nt和8nt,分别定向克隆至载体pTZU6+l的U6转录启动子下,构建pshRNA-HIF-1al和pshRNA-HIF-1a2重组质粒。结果构建的pshRNA-HIF-1al和pshRNA-HIF-1a2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及插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成功地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预计位点,并且与实验设计完全一致。结论重组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shRNA-HIF-1a对HIF-1a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基因功能的分析、肿瘤的治疗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ZU6+1 SHRNA RNAI 低氧诱导因子 hHIF-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hRNA-MDRla联合TRAIL基因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媛 周洲 +3 位作者 周静 姜政 黄爱龙 王丕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探讨pshRNA-MDRla联合pBUD-TRAIL,在体外对胃癌细胞SGC7901/VCR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以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将pshRNA-MDRla与pBUD-TRAIL共同转染胃癌SGC7901/VCR细胞并在VCR中培... 目的:探讨pshRNA-MDRla联合pBUD-TRAIL,在体外对胃癌细胞SGC7901/VCR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以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将pshRNA-MDRla与pBUD-TRAIL共同转染胃癌SGC7901/VCR细胞并在VCR中培养,同时与pshRNA-MDRla组、pBUD-TRAIL组、SGC7901/VCR和空质粒组相比较,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以FCM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等,观察联合应用组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MTT法显示:对照组(pBUD-TRAIL、pshRNA-MDRla、空质粒和SGC7901/VCR组)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5%、30%、10%和10%,联合实验组抑制率为70%;FCM检测显示:对照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5.96%、10.27%、5.96%和4.25%,联合实验组凋亡率为41.23%;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实验组抑制率和凋亡率都具有显著性差异;TUNEL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与其他对照组相比较,细胞核明显棕黄色深染,且阳性染色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表明pBUD-TRAIL与pshRNA-MDRla联合作用,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结论:pshRNA-MDRla联合pBUD-TRAIL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推测与pshRNA-MDRla阻止TRAIL外排有关,从而增强TRAIL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hRNA-MDRla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政 蒲丹 +2 位作者 黄爱龙 陶小红 王丕龙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865-867,共3页
目的 获取含人幽门螺杆菌 (Hp)尿素酶B编码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的重组载体 ,进行核甘酸序列分析 ,为在E .coliBL2 1中表达 ,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HpDNA染色体中 ,扩增尿素酶B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 目的 获取含人幽门螺杆菌 (Hp)尿素酶B编码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的重组载体 ,进行核甘酸序列分析 ,为在E .coliBL2 1中表达 ,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HpDNA染色体中 ,扩增尿素酶B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SacI、Xhol双酶切、纯化、连接后 ,转化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 ,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 ,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尿素酶B编码基因 ,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相比较 ,有 1.8%的bp发生变异 ,0 .35 %的氨基酸残基改变 ,但同源性高达 98%。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Hp尿素酶B编码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 原核表达栽体 编码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宏 周静 +4 位作者 孙伟 周洲 吴莹 姜政 王丕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984-2988,共5页
目的: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COS-7中的表达,为阐明TGF-β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建立相应的基因沉寂治疗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人的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 目的: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COS-7中的表达,为阐明TGF-β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建立相应的基因沉寂治疗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人的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获得人TGF-β1基因,将其克隆到真核荧光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TGF-β1,转染真核表达细胞COS-7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人TGF-β1基因为1173bp,与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相一致;测序结果显示,于531位有1个碱基突变:T→C,为无义突变.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TGF-β1基因的表达,其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2ku(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7ku),说明重组质粒在COS-7细胞内正常表达.结论:成功的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TGF-β1,并在真核细胞COS-7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星形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