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探析
1
作者 何艳冰 《中州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各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架构已初步完善,“大思政课”各要素之间,特别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度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不同人才培育路径融入更多思政因素。但也存在高校...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各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架构已初步完善,“大思政课”各要素之间,特别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度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不同人才培育路径融入更多思政因素。但也存在高校育人规划相对碎片化现象,高校内各主体间联动效用赶不上时代需要,各学科教育未达到优势互补的目标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用好新技术实现跨域教学资源共享,用好时代鲜活素材拓展理论资源,用好社会实践资源丰富课程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思政”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感”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程秀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38,共5页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以来,“获得感”一词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断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 获得感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丽军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4年第4期80-81,共2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创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目标定位、内容整合、课程教学和考核反馈等维度入手,提...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创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思创融合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目标定位、内容整合、课程教学和考核反馈等维度入手,提升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创融合 创新创业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模式探析
4
作者 程秀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机遇,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备受重视,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显得格外重要。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机遇,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备受重视,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显得格外重要。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试图构建“渠道—内容—形式—平台—风格”“五位一体”的话语体系实践模式,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 话语体系 创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人性教育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启示
5
作者 汤云飞 《管理工程师》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古国,其中,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性教育理论不断赓续自身的传承因子,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陶铸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精神和伦理品格;尤其对儒、道、墨等先秦人性教育伦理经过现代化诠释、调...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古国,其中,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性教育理论不断赓续自身的传承因子,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陶铸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精神和伦理品格;尤其对儒、道、墨等先秦人性教育伦理经过现代化诠释、调适与创新,结合当前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实现与现代人性教育的深层契合,对提升现代高校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人性教育伦理 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丽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8-51,共4页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立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宏观的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到微观的思政内容挖掘、方法创新和评价反馈五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立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宏观的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到微观的思政内容挖掘、方法创新和评价反馈五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对于发挥其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指导 课程思政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