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生菌对血液肿瘤化疗儿童腹泻发生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曾凡娟 周一鸣 +1 位作者 曹文娟 李彩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1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究益生菌对血液肿瘤化疗儿童腹泻发生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血液肿瘤科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支持... 目的:探究益生菌对血液肿瘤化疗儿童腹泻发生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血液肿瘤科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益生菌类制剂治疗,比较两组化疗过程中腹泻发生率、治疗前后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内皮素(endothelin,ET)和D-乳酸水平以及肠道菌群数值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1);治疗后,观察组DAO、ET、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降低血液肿瘤化疗儿童的腹泻发生率,增强患儿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血液肿瘤 儿童 腹泻 肠黏膜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在血液肿瘤化疗儿童中的应用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凡娟 周一鸣 +2 位作者 张银花 施瑞 李彩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11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在血液肿瘤儿童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瘤患儿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化疗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联...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在血液肿瘤儿童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瘤患儿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化疗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联合黄芪注射液(0.5~1.0 mL/kg,qd)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值)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40);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并减轻相关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血液肿瘤 儿童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调适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颖 郭书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调查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调适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福建省儿童医院的40名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逆境商数(AQ)量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评估护士职业压力... 目的调查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调适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福建省儿童医院的40名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逆境商数(AQ)量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评估护士职业压力水平以及调适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40名护士压力水平量表平均(95.53±8.95)分,压力调适能力平均(16.51±1.85)分。其中应对困难者15例(37.50%),应对适度者20例(50.0%),应对自如者5例(12.50%)。单因素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聘用方式的儿童血液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调适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龄、职称的儿童血液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调适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学历(β=1.973,OR=5.457,95%CI=6.313~8.493)、低护龄(β=1.495,OR=6.791,95%CI=6.312~7.326)、低职称(β=1.213,OR=5.457,95%CI=4.698~7.132)是儿童血液肿瘤科护士职业压力调适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血液肿瘤专科护士普遍压力来源于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专科技术压力、专科患儿特殊性等,通常护士护龄越高、学历越高,职业压力调适能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压力 调适能力 影响因素 儿童 血液肿瘤 专科护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苏军 王亚峰 +5 位作者 王琪 成怡冰 崔利丹 杜语慧 李倩影 海莉丽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5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多黏菌素B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某院重症监护室2020年2月~2022年6月诊治的26例危重症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根据患者的疗效分为临床有效组(n=14... 目的:评估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多黏菌素B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某院重症监护室2020年2月~2022年6月诊治的26例危重症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根据患者的疗效分为临床有效组(n=14)和临床无效组(n=12)。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合并疾病、病原菌、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情况以及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对其中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多黏菌素B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临床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性别、年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合并疾病、病原菌以及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有效组的多黏菌素B使用时间较无效组更长(P=0.000),临床无效组有更多的患儿应用机械通气(P=0.034)。Logistic回归分析果结提示治疗时间(OR:2.606,95%CI:1.346~5.046,P=0.004)是影响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的可能因素。结论: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是影响多黏菌素临床疗效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儿童 危重症 多重耐药 革兰阴性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脑脊液阳性菌株分布及耐药分析
5
作者 贾静 郭明发 +3 位作者 徐璐 杨俊文 周娟娟 杨俊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脑脊液阳性菌株分布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脑脊液分离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病原菌鉴定,凤凰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Phoenix 100)、... 目的了解儿童脑脊液阳性菌株分布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脑脊液分离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病原菌鉴定,凤凰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Phoenix 100)、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 Compact)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药敏结果,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回顾性耐药性分析。结果314例脑脊液阳性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204株(65.0%)。前五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2株(29.3%)、肠球菌44株(14.0%)、大肠埃希菌32株(10.2%)、肺炎克雷伯菌21株(6.7%)、肺炎链球菌18株(5.7%)。二、三季度分离菌株数较多,1岁以内婴儿病例最多见,占147株(46.8%)。检出科室以神经外科77株(24.5%)、新生儿内科70株(22.3%)、神经内科46株(14.6%)为主;多重耐药菌检出149株(47.5%),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6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s)18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18株;各年龄组、性别、年份之间多重耐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之间多重耐药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脊液阳性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感染主要集中在1岁以内婴儿,对于多重耐药菌株应该重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脊液 多重耐药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防控对策研究
6
作者 王勤 毛彦娜 +2 位作者 王俊 刘慧萍 林佳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4期2393-239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8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38)、观察组(n=144),2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预防医...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8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38)、观察组(n=144),2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预防医院感染防控对策,对比2组患儿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及总体健康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共发生医院感染22例25例次,观察组共发生医院感染10例12例次,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94%、6.94%,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分别为18.12%、8.33%,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主要部位为上呼吸道,革兰阴性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观察组生活质量(QOL)评分[(69.87±3.41)分]高于对照组[(63.88±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取感染防控对策可有效降低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其总体健康水平,有效缓解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恶性肿瘤 医院感染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sST2和IL-33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妍 刘炜 +4 位作者 张合成 周建文 刘云婧 刘俊闪 郭战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1期3619-362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30例HPS患儿为HPS组,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根据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2...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30例HPS患儿为HPS组,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根据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20例和死亡组10例;选取非HPS的30例感染患儿为感染组;同期选取本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sST2、IL-33水平;血浆sST2、IL-33水平对HPS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PS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HPS组血浆sST2、IL-33水平高于感染组和健康组,感染组血浆sST2、IL-33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sST2、IL-33及二者联合诊断HPS的AUC分别为0.848、0.857、0.942。死亡组铁蛋白、sST2、IL-33高于存活组,白细胞计数(WBC)低于存活组(P<0.05)。sST2、IL-33是HP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ST2、IL-33及二者联合预测HPS患儿死亡的AUC分别为0.862、0.838、0.952。结论:血浆sST2、IL-33水平检测可能是诊断儿童HPS的重要方法,且二者对于预测HPS患儿死亡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 白细胞介素-33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湿敷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曹文娟 贾雯 +2 位作者 周一鸣 张银花 李彩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1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血液肿瘤患儿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因血液肿瘤化疗而放置留置针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放置留置针的过程中,对照... 目的:探讨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血液肿瘤患儿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因血液肿瘤化疗而放置留置针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放置留置针的过程中,对照组予硫酸镁湿敷,观察组联合应用硫酸镁湿敷和喜辽妥软膏。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发生静脉炎患儿的治愈时间,以及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静脉炎后,观察组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舒适程度评价,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湿敷能够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儿在放置留置针期间的舒适度,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静脉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udoid Magnesium Sulfate Children with HEMATOLOGICAL Tumors CHEMOTHERAPEUTIC PHLEBIT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文娟 贾雯 +1 位作者 曾凡娟 李彩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0年第7期83-85,共3页
目的:探究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因血液系统肿瘤入院且因化疗而发生静脉炎的患儿90例,将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针对患... 目的:探究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因血液系统肿瘤入院且因化疗而发生静脉炎的患儿90例,将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针对患儿的静脉炎,观察组予以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湿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2 h后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期间皮肤红疹、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待患儿静脉炎缓解后,比较两组患儿疼痛、红肿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红肿消退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肤红疹、瘙痒等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湿敷能够更好、更快地缓解因化疗引起的小儿静脉炎,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镇痛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鞘注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10
作者 周一鸣 曾凡娟 +1 位作者 曹文娟 宋艳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12期48-50,53,共4页
目的:探究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鞘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需化疗鞘注的血液肿瘤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对照组... 目的:探究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鞘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需化疗鞘注的血液肿瘤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局麻。比较两组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镇静镇痛效果,患儿的苏醒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儿对再次操作的接受程度。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术中哭闹、扭动、需要医务人员摁压等情况的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对再次操作的接受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无痛鞘注能够起到较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儿配合度和一次操作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舒芬太尼 化疗鞘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后相关的NAP1L4在肝细胞癌促癌机制和肿瘤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11
作者 孙佳 谢昕 刘俊闪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69-1677,共9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础实验分析验证NAP1L4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分子机制、促癌作用和肿瘤免疫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多个数据库信息,采取差异性分析和配对分析检测NAP1L4的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础实验分析验证NAP1L4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分子机制、促癌作用和肿瘤免疫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多个数据库信息,采取差异性分析和配对分析检测NAP1L4的表达水平,利用KM生存分析、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NAP1L4对HCC预后的影响,利用GO分析、KEGG分析、GSEA分析、PPI网络和分子对接挖掘NAP1L4潜在分子机制,利用多种基础实验方法验证NAP1L4对HCC的促癌作用,利用单细胞聚类分析检测NAP1L4与肿瘤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结果NAP1L4在HCC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伴随着生存期缩短,可以作为HCC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AP1L4参与调控组蛋白修饰、RNA加工和处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生物学过程,并与多种癌症相关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多种癌症相关通路。敲低NAP1L4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NAP1L4在肝癌免疫微环境中主要表达于增殖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和CD8Tex。结论NAP1L4作为明确的促癌基因,不仅能作为HCC的确切诊断指标,还可以为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一个可靠的联合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NAP1L4 生物信息学 分子机制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髓系肉瘤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
12
作者 郭丽丽 刘炜 +3 位作者 马平 宋丽丽 管玉洁 林巍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4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以髓系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以加强对疾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以髓系肉瘤起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2例以腰背部疼痛,2例以腹痛、腹胀,1例以皮... 目的探讨儿童以髓系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以加强对疾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以髓系肉瘤起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2例以腰背部疼痛,2例以腹痛、腹胀,1例以皮肤肿物为主要症状入院,起病部位椎管、阑尾各2例,皮肤1例;5例患儿均存在正细胞性贫血;病理免疫组化均表达MPO、CD43;骨髓检查M23例,M41例,M51例,AML1-ETO基因2例,KMT2A-MLLT10基因1例,CBFβ-MYH11伴kit突变1例。1例确诊后未治疗死亡,1例化疗后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死亡,3例化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4年1月均无病存活。结论儿童以髓系肉瘤起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化疗虽敏感,长期预后差,需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髓系肉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莹莹 段勇涛 +5 位作者 宋丽丽 陶菁 管玉杰 刘炜 李彦格 史利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1137,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6例儿童系统性EB+T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男12例,女4例,中位年龄3.3(1-17)岁,临床上以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骨...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6例儿童系统性EB+T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男12例,女4例,中位年龄3.3(1-17)岁,临床上以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骨髓或器官可见噬血现象为主要表现。组织病理特点:淋巴结结构可正常、部分或完全破坏,淋巴结副皮质区增宽,瘤细胞弥漫增生,细胞中等大或体积偏小,轻度异型或显著异型性。免疫表型特点:增生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CD3+100%(16/16),CD4+31.3%(5/16),CD5+81.3%(13/16),CD7+68.8%(11/16),CD8+93.8%(15/16),CD4+CD8+31.3%(5/16),CD4-CD8-6.3%(1/16),CD56-100%(16/16)。EBER原位杂交阳性100%(16/16),TCR呈单克隆性基因重排93.8%(15/16)。死亡11例,失访1例,复发1例,生存3例,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结论:儿童系统性EB+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在婴幼儿发病亦不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EBV-EBER原位杂交及TCR基因检测等综合分析。总体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T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CCLG⁃ALL 201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晨 刘炜 +1 位作者 王亚峰 王天有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37-64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1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LL⁃rearrangemen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LL⁃r ALL)患儿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1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LL⁃rearrangemen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LL⁃r ALL)患儿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CCLG⁃ALL 2018方案诊治的19例初诊MLL⁃r 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MLL⁃r ALL患儿中男12(63.2%)例、女7(36.8%)例,年龄≤1岁的为15(78.9%)例、年龄>1岁的为4(21.1%)例,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10.2个月(0.5~156.0个月)。18(94.7%)例为BCP⁃ALL,1(5.3%)例为T⁃ALL,融合基因类型以MLL⁃AF4多见(7/19)。中位随访时间为19.0个月(范围:0.1~62.0个月),1例在确诊后5 d死亡,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率为61.1%。19例MLL⁃r ALL患儿死亡9例,死亡率为47.4%,其中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3例,1例为肺出血、2例为重症感染;1例死于白血病持续未缓解;死于复发5例,复发率为26.3%(5/19),均为极早期骨髓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范围:5~9个月)。Kaplan⁃Meier分析19例患儿2年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57.9%和5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1×10^(-3)组与≥1×10^(-3)组、第33天MLL重排基因转阴与未转阴组、MLL⁃AF4组与非MLL⁃AF4组患儿的2年O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重排基因MLL⁃AF4是影响MLL⁃r ALL患儿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32)。结论CCLG⁃ALL 2018方案可使MLL重排基因阳性的部分患儿达到缓解,但总体预后较差,容易复发且复发时死亡率较高。重排基因MLL⁃AF4是影响MLL⁃r ALL患儿应用CCLG⁃ALL 2018方案治疗效果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LL基因重排 儿童 疗效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宁 丁璐月 +1 位作者 刘炜 王天有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11-31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41例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分为融合基因阳性组和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41例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分为融合基因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特点、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341例ALL患儿融合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8.1%(164/341),共检出15种融合基因,包括TEL-AML1、KMT2A重排、E2A-PBX1、BCR-ABL1、MEF2D重排、SIL-TAL1等。不同年龄组间融合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KMT2A重排多见于<1岁组,MEF2D重排多见于>10岁组。KMT2A重排+、BCR-ABL1+、MEF2D重排+和SIL-TAL1+患儿易发生高白细胞血症,且后3类患儿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KMT2A重排(P<0.001)、BCR-ABL1(P=0.001)、MEF2D重排(P=0.001)多见于高危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显著低于阴性组(27.9%vs 53.6%,P<0.001)。Ph-like基因仅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检出,且以IK6亚型检出率最高,其中40%(8/20)的IK6亚型与BCR-ABL1关联。在治疗第33天和第12周评估中,BCR-ABL1+ALL患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esease,MRD)完全缓解率均低于对应时间点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完全缓解率(均P<0.05)。融合基因阳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其中KMT2A重排+患者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最高。结论初发ALL患儿因融合基因表达不同其临床特点、治疗缓解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监测MRD是评估危险度分层、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融合基因 治疗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宁 刘炜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138例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化疗期间是否发生IPFIs分为感...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138例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化疗期间是否发生IPFIs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筛选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发生IPFIs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有31例发生IPFIs,发病率为2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的女性、年龄≤4岁、严重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10 d、低白蛋白血症、口腔黏膜炎、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β=1.187,OR=3.276,95%CI=1.048~10.242)、发生口腔黏膜炎(β=1.655,OR=5.235,95%CI=1.628~16.834)是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发生IPF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生口腔黏膜炎和低白蛋白血症是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发生IPFIs的独立危险因素。纠正粒细胞缺乏和低白蛋白血症、预防口腔黏膜炎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IPFI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宁 刘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合并铜绿假单胞菌(P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08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儿,其中PA血流感染10例,占9.3%。总结P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药敏试验结果及病情转归。结...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合并铜绿假单胞菌(P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08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儿,其中PA血流感染10例,占9.3%。总结P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药敏试验结果及病情转归。结果在10例PA血流感染患儿中,9例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抽取阳性血培养前住院时间为12~26 d(中位时间为17 d)。菌株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0.0%、90.0%、70.0%。8例经验性应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2例经验性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其中1例因用药12 h发生脓毒症休克调整为亚胺培南,1例因经验用药3 d发热未控制调整为亚胺培南联合左氧氟沙星。1例患儿在发生脓毒症休克后死亡;9例患儿经有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用时1~11 d(中位时间为1 d),血培养转阴时间为5~25 d(中位时间为8 d)。结论近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长的AL患儿更容易发生PA血流感染,脓毒症休克者预后差。PA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黏菌素B有较高的敏感性。合适的初始抗菌治疗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铜绿假单胞菌 血流感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前后乳酸脱氢酶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园园 刘炜 +2 位作者 刘满菊 吴炀 赵利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3期431-432,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化疗前后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本院血液肿瘤科初治的B-NHL患儿38例为B-NHL组,同期来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查并记录B-NHL组... 目的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化疗前后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本院血液肿瘤科初治的B-NHL患儿38例为B-NHL组,同期来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查并记录B-NHL组化疗前后、健康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结果B-NHL组血清LDH(1045.49±881.81)U/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69.88±45.8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HL组化疗后LDH(556.04±400.94)U/L,化疗前(1045.49±881.8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HL化疗前分期越晚,LDH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受累组LDH(2019.53±995.47)U/L,明显高于骨髓未受累组的(785.75±649.1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可作为B-NHL患者危险度分层、疗效、浸润范围、预后评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儿童 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V/IE方案治疗儿童中危型横纹肌肉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丽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459-1460,共2页
目的探讨CAV/IE方案治疗儿童中危型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中危型RM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CDV/IE组和CAV/IE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 目的探讨CAV/IE方案治疗儿童中危型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中危型RM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CDV/IE组和CAV/IE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肿瘤根治术治疗,术后接受化疗。CDV/IE组接受CDV/IE化疗方案治疗,CAV/IE组接受CAV/IE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CDV/IE组总有效率为84.0%(22/25),CAV/IE组总有效率为92.0%(24/25)。CAV/IE组总有效率高于CDV/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V/I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0%(11/25),CAV/I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3/25)。CAV/I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DV/IE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CAV/IE方案治疗儿童中危型RMS效果确切,可改善患儿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IE方案 儿童 中危型横纹肌肉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A基因对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超杰 王利娟 赵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PKA基因对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RNA干扰技术沉默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PKA基因后,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下调PKA基因表达对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PKA基因对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RNA干扰技术沉默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PKA基因后,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下调PKA基因表达对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周期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si RNA后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水平。结果:转染针对PKA基因si RNA后,PKA基因在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转染组的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增殖较慢(P<0.05)。与阴性对照组的细胞相比,转染组Jurkat、Sup-T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同时细胞集落数量明显减少(P<0.05)。转染组的Jurkat细胞和Sup-T1细胞均明显阻滞在G0/G1期(P<0.05)。转染组的Jurkat和Sup-T1细胞中CDK2、Cyclin D1和p-Rb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PKA基因表达下调可抑制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的活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周期蛋白影响细胞分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A基因 急性白血病 作用机制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