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泥鳅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丁海燕 朱明 +4 位作者 彭冲 林根妹 汤志宏 王亚梅 杨官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33-1442,共10页
为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泥鳅资源,用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安徽(AH)、甘肃(GS)、广东(GD)、广西(GX)、黑龙江(HLJ)、江苏(JS)和重庆(CQ)7个泥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个微卫星摘自泥鳅微卫星连锁图谱,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在... 为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泥鳅资源,用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安徽(AH)、甘肃(GS)、广东(GD)、广西(GX)、黑龙江(HLJ)、江苏(JS)和重庆(CQ)7个泥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个微卫星摘自泥鳅微卫星连锁图谱,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在HLJ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适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6个微卫星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7~16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3.0~5.5个,观察杂合度为0.202~0.408,期望杂合度为0.673~0.820,揭示的多样性信息含量(PIC)在0.643~0.796。研究表明,7个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达到0.499,49.9%的变异可归于群体间差异,而Fis在0.167~0.421,表明泥鳅群体存在较明显的近交或斑块化分布。聚类分析显示AH、GD、HLJ和JS聚成一个分支,而CQ、GS和GX聚为另一个分支。研究表明我国泥鳅呈现东西向梯度分布并在南北向可能存在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x1基因的贻贝科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明 孟学平 +1 位作者 赵军 杨官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27,共5页
基于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cox1),分析贻贝科8个属中13个物种的种间、种内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属间遗传距离为0.245~0.630,平均为0.487;同物种的母系和父系cox1遗传距离为0.21~0.24;新西兰绿唇贻贝与资料... 基于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cox1),分析贻贝科8个属中13个物种的种间、种内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属间遗传距离为0.245~0.630,平均为0.487;同物种的母系和父系cox1遗传距离为0.21~0.24;新西兰绿唇贻贝与资料中的绿唇贻贝和Perna perna聚为1支,支持率为100%,后与翡翠贻贝聚为1支;13个物种中,除Trichomya hirsuta与贻贝属种类聚为1支外,其余各属均聚为单系支,贻贻属Mytilus、股贻贝属Perna、肌蛤属Musculista 3个属遗传关系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科 cox1基因 绿唇贻贝 遗传差异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病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P6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物筛选
3
作者 李联泰 杨乔乔 +5 位作者 陈秀开 朱婷 朱明 芮飞涛 张红卫 安贤惠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为确定连云港灌南某泥鳅养殖场泥鳅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从患病泥鳅的肠道、鳃、体表取样进行分离筛选和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编号为P6的菌株为致病菌株.通过对菌株P6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致病菌... 为确定连云港灌南某泥鳅养殖场泥鳅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从患病泥鳅的肠道、鳃、体表取样进行分离筛选和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编号为P6的菌株为致病菌株.通过对菌株P6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致病菌株鉴定为奥奈达希瓦氏菌.应用9种市售渔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杜菌康及健恒杆菌肠泰对菌株P6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10^(-3) g/L和5×10^(-3) g/L.4种中草药的药敏试验显示,黄连和大黄对菌株P6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g/L和100g/L.6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6对头孢曲松钠、酒石酸吉他霉素、青霉素钠高度敏感,对硫酸庆大霉素、新氟康(氟苯尼考)中度敏感,对盐酸林可霉素低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病原菌 奥奈达希瓦氏菌 药敏试验 中草药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腐皮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乔乔 安贤惠 +4 位作者 韩迎亚 马臻 朱明 隆小华 李联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6-675,共10页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水产养殖公司采集的泥鳅样品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腐皮病病原细菌D5-7,经回归感染得以确认。通过菌落和细胞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水产养殖公司采集的泥鳅样品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腐皮病病原细菌D5-7,经回归感染得以确认。通过菌落和细胞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以杀鲑气单胞菌D5-7为病原指示菌,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试验,通过初筛和复筛,自泥鳅养殖池水样中分离筛选到菌株X8,对杀鲑气单胞菌D5-7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达(14.2±0.10)mm,经鉴定菌株X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适应温度20~40℃,盐度0~50。解淀粉芽孢杆菌X8对引起水产病害的其他病原如维氏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哈维弧菌、鳗弧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7±0.10)mm、(16.8±0.15)mm、(11.3±0.20)mm、(8.2±0.05)mm、(11.8±0.10)mm、(8.2±0.08)mm。在解淀粉芽孢杆菌X8的泥鳅养殖应用试验中,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长增加1.40 cm,体质量增加2.44 g,酸性磷酸酶提高0.18 U/mL,试验组的这3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水产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有望研制成防治水产病害的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皮病 杀鲑气单胞菌 拮抗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紫菜腐霉的鉴定及其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淑芬 莫照兰 +2 位作者 孔凡娜 朱明 茅云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34,共8页
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 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究显示:NBRC33253具有腐霉属的典型特征:在半海水玉米粉固体培养基表面和培养基内生长良好,菌丝发达、有横隔,可形成丝状孢子囊、球形藏卵器、凹形雄器。ITS序列分析证实其为紫菜腐霉(Pythrium porphyrae)。生长实验发现,该菌在温度16-36℃、盐度10-40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盐度为20。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可引起条斑紫菜的赤腐病病征,在较高温度(18-23℃)、较低盐度(24-29)、较高病原浓度(0.1-1.0mg/mL)下最容易发生赤腐病。研究结果表明,NBRC33253可引起条斑紫菜腐霉病。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紫菜腐霉的致病机理和抗病紫菜品系的筛选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腐霉 鉴定 条斑紫菜 致病性 赤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杂交F_1代与亲本的生长及形态性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大宁 朱明 +3 位作者 许建和 徐国成 阎明信 莫照兰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75-80,共6页
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辽河泥鳅、黄河泥鳅及其杂交代的体质量、体长、生长性状以及变异系数,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方程,并对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雌性样本中杂交F_1代1龄泥鳅与辽河泥鳅和黄河泥鳅相比体长分... 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辽河泥鳅、黄河泥鳅及其杂交代的体质量、体长、生长性状以及变异系数,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方程,并对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雌性样本中杂交F_1代1龄泥鳅与辽河泥鳅和黄河泥鳅相比体长分别提高了32.99%和28.43%,2龄泥鳅分别提高了35.35%和26.15%;雄性F_1代泥鳅体高、体长、尾柄长、腹鳍鳍条数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雌性F_1代泥鳅背前区长、腹鳍基部到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到吻端、鳃盖前端上侧到臀鳍前基部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上述指标是理想的泥鳅选育形态测量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辽河泥鳅(♂)×黄河泥鳅(♀)杂交F1代在生长性状上有优势,且生长优势是长期稳定的,其形态性状偏向母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杂交育种 生长性状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远缘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7
作者 蒋大宁 朱明 +4 位作者 许建和 阎明信 杨官品 莫照兰 顾金付 《科学养鱼》 2016年第11期8-9,共2页
杂交育种是将分散于不同群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建立符合人们意愿的基因型和表型。本研究在结合实际生产的基础上研究辽河泥鳅、黄河泥鳅以及其杂交F1代3个群体的生长特性和规律,观察体重和体长等主要参数,为规模化泥鳅养殖的生产管... 杂交育种是将分散于不同群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建立符合人们意愿的基因型和表型。本研究在结合实际生产的基础上研究辽河泥鳅、黄河泥鳅以及其杂交F1代3个群体的生长特性和规律,观察体重和体长等主要参数,为规模化泥鳅养殖的生产管理和品种选育提供有力依据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养殖 差异分析 生长性状 杂交子代 亲本 生产管理 杂交F1代 基因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青边贻贝——中国潜在的养殖品种
8
作者 朱明 曹梅 王兴强 《齐鲁渔业》 2014年第5期55-55,共1页
贻贝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贝类的大规模养殖,种质退化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单位养殖水体效益下降,传染性疾病频发。
关键词 养殖品种 贻贝 新西兰 中国 水产养殖业 大规模养殖 传染性疾病 退化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