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作物生长季参考作物腾发量变化分析
1
作者 温日红 肇同斌 +4 位作者 张钰祺 冯艾琳 姜鹏 崔雪 王笑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151-158,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生长季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辽宁省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利用ArcGIS的克里格插值法、M-K检验分析辽宁省生长季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影响ET_(0)变化的气象...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生长季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辽宁省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利用ArcGIS的克里格插值法、M-K检验分析辽宁省生长季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影响ET_(0)变化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辽宁省生长季参考作物腾发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ET_(0)在1961—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1—2020年呈升高趋势,生长季多年平均ET_(0)变化趋势表现为波动下降;生长季内ET_(0)对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为负效应;ET_(0)对风速和温度变化敏感性相对较小,为正效应。湿度的敏感系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风速和温度,7月达到峰值;多年相对变化率绝对值最大的是风速,其次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对ET_(0)贡献最大的是风速,温度和湿度对ET_(0)的正贡献不及风速的负贡献,综合敏感性和贡献两方面因素分析,风速的变化趋势为ET_(0)呈下降趋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发量 敏感性 贡献率 气象因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精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萍 陈传雷 +4 位作者 陈宇 牛丹 刘硕 聂安祺 张绍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选用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累积小时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辽宁省短时强降... 选用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累积小时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0 mm)和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该站点历史降水量升序后的第99.9百分位)受地形影响较大。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辽宁西部的沿海平原和地势较高地区及辽宁东南部的迎风坡地区。辽宁省汛期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值发生在7月和8月,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夜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频次的区域间差异较大,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区域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小时数 K均值聚类 短时强降水 加密自动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省一次罕见暴雪过程不同阶段降雪成因分析
3
作者 阎琦 谭政华 +3 位作者 苏雨萌 霍雅姝 李爽 孙艺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选用常规观测、降雪加密观测、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源监测资料及CMA-RA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辽宁省一次罕见降雪天气过程分阶段进行水汽、热动力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地面气旋强烈发展,南、北两支锋区相互作用... 选用常规观测、降雪加密观测、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源监测资料及CMA-RA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辽宁省一次罕见降雪天气过程分阶段进行水汽、热动力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地面气旋强烈发展,南、北两支锋区相互作用,导致吉林西部强冷平流向南输送形成冷垫,入海气旋前部强暖平流沿冷垫爬升,为此次降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黄海、东海为主要水汽源地。此次过程的强降雪阶段,中层暖湿空气与低层回流冷湿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形成深厚的湿层;辽宁中部850 hPa以下对流层低层和700 hPa附近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在925~700 hPa沿冷垫倾斜方向的锋生作用增强,同时925 hPa以下水平风场辐合在水平方向产生锋生,锋生动力抬升作用与东北冷涡前部上升运动叠加,导致近地面至5 km高度出现强上升运动。弱降雪持续阶段,干冷空气侵入、水汽条件减弱,中层减弱的暖湿空气与低层干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对称不稳定层结维持,受东北冷涡底部多个短波槽影响,降雪持续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不稳定 锋生作用 暖湿空气 多源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精细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敖雪 翟晴飞 +4 位作者 赵春雨 周晓宇 崔妍 李经纬 李明倩 《气象科技》 2024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基于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和998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20年逐小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主要致灾因子,计算了暴雨洪涝孕灾环境指标,完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洪涝高危... 基于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和998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20年逐小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主要致灾因子,计算了暴雨洪涝孕灾环境指标,完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洪涝高危险性地区主要位于丹东;暴雨洪涝灾害人口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和大连市区;经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连和盘锦市区;水稻、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锦州、盘锦和丹东。利用辽宁省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数据对2022年7月28—29日的暴雨过程灾害风险进行了预评估,发现暴雨灾害危险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朝阳、葫芦岛以及辽宁中部。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经济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水稻和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铁岭和朝阳北部等地区。预计高风险区主要影响人口约为449万人,经济损失约为1432万元,受影响的水稻面积约为1.028万公顷、玉米面积约为1.798万公顷。通过灾后效果检验,发现预评估模型效果良好,可在实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 暴雨洪涝 风险预评估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辽宁省级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对策与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贺然 陈鹏狮 +3 位作者 黄岩 张璇 贾萍 董巍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8年第4期298-303,共6页
分析了辽宁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根源,从转变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环节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出气象部门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农业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分析了辽宁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根源,从转变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环节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出气象部门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农业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同时要主动参与市场活动,促进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开拓农业气象服务市场。可通过改进服务内容、扩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使农业气象服务以政府、企业、公众为中心,发挥决策气象服务的基本功能,回归公众气象服务的根本属性,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其海 张丽娟 +2 位作者 张旭阳 杨帆 董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年第10X期7347-7348,共2页
辽宁省省市县三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目前已建设完成,在我省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文主要针对会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说明,供大家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 会商系统 设计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化技术在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原久淞 陈雨 +1 位作者 崔福涛 高智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虚拟化技术是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上的重大进步,该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信息网络的运行成本,并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网络用户,进一步提升了信息资源的灵活性水平。随着气象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网络在气象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虚拟化技术是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上的重大进步,该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信息网络的运行成本,并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网络用户,进一步提升了信息资源的灵活性水平。随着气象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网络在气象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气象信息的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使用效率,还能确保网络安全,进而减少信息中心机房的能耗。针对虚拟化技术,人们对其的定义是将多个操作系统同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的技术。由于虚拟化技术的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扩大硬件容量,还能避免程序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进而提高计算机运行效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化技术 气象信息网络 气象系统 气象事业 网络安全 程序运行 信息网络建设 操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气象信息中心的双极PROMETHEE动态评价方法
8
作者 张皓宇 韩莹 季正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510-514,共5页
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等大量的使用,全国气象信息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出来.本文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气象信息中心管理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环境、社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双极模糊集对这类冲突信息... 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等大量的使用,全国气象信息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出来.本文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气象信息中心管理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环境、社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双极模糊集对这类冲突信息具有强大的描述能力.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个多年的动态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极PROMETHEE可持续气象信息中心的动态评价方法.实例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气象信息中心 双极模糊集 PROMETHEE 动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级气象通信单机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9
作者 栾永明 刘金霞 +2 位作者 李晶 王慧瑜 赵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第10X期24-25,共2页
省级新一代气象通信集群系统维护期间将造成各类气象信息的传输中断。为确保气象业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单机备份系统,承担维护期间通信业务。该文介绍了辽宁省级通信系统架构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单机系统的技术需求,提出了单机... 省级新一代气象通信集群系统维护期间将造成各类气象信息的传输中断。为确保气象业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单机备份系统,承担维护期间通信业务。该文介绍了辽宁省级通信系统架构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单机系统的技术需求,提出了单机系统的设计思路,对单机备份系统的具体实现主备系统切换进行了阐述。单机备份系统作为新一代气象信息系统的应急备份措施,切换简单省时,对业务影响小,为保证实时气象业务不间断提供了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 传输 不间断 单机 备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单薇薇 李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第8X期5662-5663,5694,共3页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是有利于科技管理人员高效管理、科技成果全面展示的自动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该文对系统总体结构,数据库建设,子系统及系统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系统提高了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的效率,实现我省气象...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是有利于科技管理人员高效管理、科技成果全面展示的自动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该文对系统总体结构,数据库建设,子系统及系统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系统提高了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的效率,实现我省气象部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管理 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雨 任川 张元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第1Z期36-37,共2页
随着辽宁气象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对气象业务和科研的影响越来越大。论文介绍了辽宁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为信息网络安全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气象信息 网络安全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象自动站监控短信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建楠 吴侃 陈雨 《信息通信》 2012年第6期62-63,共2页
为加强我省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保障工作,确保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稳定、高效传输,辽宁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研发了"辽宁省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故障监视报警系统"。作为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辽宁... 为加强我省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保障工作,确保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稳定、高效传输,辽宁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研发了"辽宁省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故障监视报警系统"。作为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辽宁省自动站监控短信平台"在自动站出现非及时报的情况时,可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将逾限、缺报信息及时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手机中,以便实现技术人员的及时处理和管理人员的及时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故障 监控报警 短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象历史观测记录数字化过程的管理及应用
13
作者 王艳 王启威 +1 位作者 陈丽 丁抗抗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S4期32-,共1页
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需要时间序列长、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更高气象资料,特别是精细化预报服务和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需要尤为突出,辽宁省气象档案馆馆藏的历史气象观测记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对当前气象业务和科研,特别是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 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需要时间序列长、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更高气象资料,特别是精细化预报服务和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需要尤为突出,辽宁省气象档案馆馆藏的历史气象观测记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对当前气象业务和科研,特别是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工作,推进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研究 观测记录 数字化过程 档案馆馆藏 精细化预报 时间分辨率 图像扫描 档案数字化 时间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
14
作者 王帅 赵威 +2 位作者 关雨姗 林中冠 王慧瑜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年第20期71-71,73,共2页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是一个基于SNMP和ICMP协议的综合性网络管理平台。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开发思路和整体架构。并结合辽宁自动气象站管理的实例,分析了该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运行 监控平台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T的辽宁省气象综合数据统计管理平台
15
作者 单薇薇 魏亦菲 李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第2X期1167-1169,共3页
针对辽宁省气象部门日常管理数据现状,建立了气象综合数据统计管理平台。该平台基于.NET,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实现了管理数据的自动处理及图表的生成。为提高决策执行力、管理协调性提供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NET 数据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及未来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评估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涛 王乙舒 +4 位作者 沈玉敏 王艳 赵连伟 王小桃 沈历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2期49-61,共13页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多模式集合 升温幅度 2℃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降雨变化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顾正强 朱玲 +5 位作者 龚强 赵春雨 沈历都 张海娜 单薇薇 任智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5期76-85,共10页
利用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56—2016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首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分区与降雨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降雨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降雨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稳定性... 利用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56—2016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首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分区与降雨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降雨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降雨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在1956—2016年、1956—1985年、1987—2016年3个时段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整体呈现辽宁西部、东北部为II区,辽宁省中部、东部和沿海地区为III区,东港周围地区为V区,其余地区为IV区。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设计降雨量(分区等级)与暴雨比例、中雨比例和暴雨总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部分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占总站点的78%,但与大雨总量基本无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受降雨变化影响而存在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的中部、西部、北部以及丹东的南部(丹东和东港),其中,分区变更次数达到5次以上(含5次)的地区,建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选择出现过的最高等级,其余分区变更次数的地区的分区等级可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等级;因辽宁省的降雨存在10 a左右的周期变化,建议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中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参考的设计参数每10 a进行一次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暴雨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气候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琼 赵春雨 +4 位作者 牛丹 晁华 张志恒 王大钧 徐方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37-43,共7页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暴雨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丽光 丁抗抗 +4 位作者 王宏博 赵梓淇 赵先丽 陈刚 董国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根据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等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进而分为城区站、近郊站、远郊站和乡村站4类。利用辽宁省1980—2013年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逐日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 根据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等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进而分为城区站、近郊站、远郊站和乡村站4类。利用辽宁省1980—2013年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逐日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区、近郊和远郊月霾日变化与全省霾日变化均呈W型波动。平均月霾日近郊最高,为7.6 d,近郊和城区(6.8 d)明显高于远郊(4.9 d)和乡村(2.3 d)。四季相比,近郊季霾日最高,春夏秋冬分别为14.6 d、22.1 d、22.9 d和31.7 d,其次是城区、远郊和乡村。1980—2013年,城区、近郊、远郊和乡村年霾日与全省平均年霾日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区最明显,其趋势率为-9.9 d/10 a,而近郊趋势率仅为-0.1 d/10 a。全省平均年代霾日呈微弱的递减趋势。城区年代霾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近郊和远郊年代霾日呈波动中下降趋势。空间变化上,月、季、年和年代霾日空间变化较大,均呈多中心的空间变化态势,霾日大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是变化的。霾日第1和第2大值中心均出现在沈阳站和苏家屯站以及辽阳县站等城区站和近郊站,而霾日低值中心多为远郊站。霾日时空变化表明,近郊霾污染更为严重。城区、近郊和远郊典型代表站年霾日变化较大,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城区 近郊 远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秋季降水对前期海洋和大气信号的遥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房一禾 龚强 +6 位作者 赵连伟 王小桃 周晓宇 崔妍 任川 王当 温日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37-43,共7页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和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前期5、7月和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的模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的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