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河北省卢龙县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方肇寅 张丽杰 +10 位作者 唐景裕 章青 胡海宽 谢华萍 郑丽舒 Duncan Steele Paul Kilgore Joseph Bresee Erik Hummelman Xi Jiang Roger Glass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6,共6页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 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最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监测 腹泻 儿童 中国 卢龙县 疫苗 急性胃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5年我国婴幼儿人杯状病毒腹泻研究 被引量:132
2
作者 方肇寅 谢华萍 +6 位作者 吕红霞 刘娜 章青 段招军 Duncan Steele Baoming Jiang Xi Jiang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人杯状病毒(HuCV)是世界范围内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此文收集我国长春、北京、河北卢龙、兰州、昆明等13个地区1999-2005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检测轮状病毒为阴性的粪便标本4426份,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HuCV,结果表明HuCV检测阳性率为19... 人杯状病毒(HuCV)是世界范围内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此文收集我国长春、北京、河北卢龙、兰州、昆明等13个地区1999-2005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检测轮状病毒为阴性的粪便标本4426份,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HuCV,结果表明HuCV检测阳性率为19%(8.3%-38.6%)。对其中151株HuCV PCR产物测序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我国流行的HuCV以诺如病毒(NV)为主(146/151,占96.7%),其中绝大多数为GGⅡ/4基因型(99/146),其它依次为GGⅡ/3(22/146)、GGⅡ/5(8/146)、GGⅡ/6(2/146)、GGⅡ/7(2/146)、GGⅡ/8(2/146)和GGⅠ/2(2/146),札如病毒(SV)共5株,均属SGⅡ。此外有9株NV GGⅡ遗传组毒株,尚不能归入现有基因型,可能为我国特有的新基因型,表明我国流行的HuCV毒株存在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我国婴幼儿HuCV腹泻全年都有发生,但秋冬季(10月-次年1月)有一个发病高峰,病例以6-17月龄组最多,至3岁时超过96%的儿童都感染过HuCV。对我国流行的HuCV不同毒株的地区分布,不同年度HuCV检测阳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杯状病毒 流行病学 腹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有关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立东 王秋菊 +3 位作者 郭维维 管敏鑫 韩东一 杨伟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对这类抗生素的特殊敏感性,这类患者常常是由于其线粒体DNA的12srRNA基因有A1555G的突变。后来又有研究发现,携带A1555G突变的人,可以在没有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先天性... 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对这类抗生素的特殊敏感性,这类患者常常是由于其线粒体DNA的12srRNA基因有A1555G的突变。后来又有研究发现,携带A1555G突变的人,可以在没有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非综合征型的耳聋,而且这种耳聋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这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核基因和线粒体的单体型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因素对与mtDNAA1555G突变有关的耳聋的表现型的影响以及药物性耳聋发生的简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A1555G 基因突变 非综合征型耳聋 药物性耳聋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株VP7基因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端可 章青 +5 位作者 孙利炜 王承训 段招军 Xi Jiang Baoming Jiang 方肇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利用ELISA方法对长春地区1999~2005年的腹泻患儿标本检测A组轮状病毒,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发现长春地区2001年以后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血清为主。选取1999~2005年的G3型轮状病毒标本31份,对其VP7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经过计算机分析比对,31株G3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流行季节的毒株具有较相似的遗传变异特征。在2003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内,有6株G3型分离株的VP7基因在碱基1038位置上出现一个碱基缺失。毒株发生在A、B、C三个高变区的碱基突变,位点相同或者位置临近。2002年以后毒株的基因突变增加,非高变区的碱基变异增加,这可能有助于维持G3型轮状病毒成为流行株。有规律的变异多发生在高变区,但是非高变区的非连续性变异的增加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RT-PCR VP7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修饰基因和线粒体DNA突变致耳聋的机制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琪 袁晓辉 +1 位作者 赵辉 管敏鑫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2-394,共3页
关键词 线粒体DNA突变 非综合征型耳聋 修饰基因 氨基糖苷类药物 线粒体突变 TRNA基因 RRNA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血管形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董琰 Alexei A.Grom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123-1125,共3页
目的:以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滑膜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在其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PA(RNaseprotectionassay)方法检测多种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均有较高... 目的:以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滑膜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在其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PA(RNaseprotectionassay)方法检测多种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结论:滑膜组织血管翳形成与多种血管形成因子相关,其中endoglin(CD105)的表达是一种特征性标志,滑膜成纤维细胞是血管形成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 血管形成相关因子 表达 滑膜成纤维细胞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在携带mt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凋亡中的作用
7
作者 刘昱圻 昝朝霞 +6 位作者 王士雯 李泱 李宗斌 徐华 陈瑞 王琳 管敏鑫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774-778,共5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在携带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A4263G突变的细胞株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该家系的4名母系成员(3名血压异常者,1名血压正常者)和3名遗传背... 目的:研究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在携带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A4263G突变的细胞株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该家系的4名母系成员(3名血压异常者,1名血压正常者)和3名遗传背景相同的对照者建立了传代淋巴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VDAC与Bax蛋白结合的情况。结果:VDAC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在携带mtDNAA4263G的细胞株中重表达增高,而淋巴细胞sKCa通道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mtDNA A4263G突变携带者的线粒体膜电势与正常者比较平均降低32%(P<0.05);而加入环孢霉素A(CsA为VDAC拮抗剂)后,线粒体膜电势升高,与正常者之间的差异消失。携带突变者线粒体外膜的VDAC可与Bax蛋白结合,而正常对照者二者没有结合,在加入CsA后,可抑制突变者线粒体外膜VDAC与Bax蛋白的结合。结论:线粒体VDAC表达异常可导致mtDNAA4263G携带突变的细胞株凋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如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诊断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弘璐 谭明 汪萱怡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第5期303-309,共7页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引起全人群急性胃肠炎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最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由于缺少有效的小型动物及培养细胞研究模型,目前对No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NoV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成熟,尤其是...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引起全人群急性胃肠炎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最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由于缺少有效的小型动物及培养细胞研究模型,目前对No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NoV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成熟,尤其是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其诊断水平的提高,满足公共卫生和临床诊疗的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致病机制 实验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缺陷在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9
作者 梁敏 瞿佳 +1 位作者 周翔天 管敏鑫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胞质中的一种动态细胞器,其通过氧化磷酸化提供了细胞代谢活动必须的ATP,而且调控细胞凋亡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ATP产量减少而影响细胞的生物能量,然而,绝...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胞质中的一种动态细胞器,其通过氧化磷酸化提供了细胞代谢活动必须的ATP,而且调控细胞凋亡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ATP产量减少而影响细胞的生物能量,然而,绝大部分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因此,核基因的突变也可导致细胞能量代谢缺陷。线粒体功能缺陷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以视觉器官、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受累为主。视神经对能量缺乏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在线粒体功能异常时最先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DNA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2004-2005年度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05
10
作者 叶新华 金玉 +6 位作者 方肇寅 孙亚萍 谢华萍 章青 XiJiang DuncanSteele RogerGlass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主要四种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400例的粪便标本,分别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检测采用酶免疫...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主要四种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400例的粪便标本,分别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检测采用酶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进行毒株分型鉴定。结果400份标本中四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47.3%、杯状病毒15.5%、星状病毒9.5%、腺病毒7.5%。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13.5%。轮状病毒毒株G血清型分型结果为G2(34.4%)、G3(32.8%)、G1(1.1%)、不同型混合感染(5.8%)、未能分型(25.9%),P基因型分型结果为P[4](45%)、P[8](22.1%)、未能分型(32.9%)。G型与P型组合P[4]G2(43.6%)、P[8]G3(25.6%),P[4]G3(13.8%)、P[8]G2(3.2%)、P[4]G1和P[8]G1各1例。星状病毒血清分型结果为1型(57.8%)、3型(2.6%)、8型(2.6%)、未能分型(36.8%)。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最为明显为10-12月份。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是6-23月龄。结论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复杂,轮状病毒仍是最主要病原,该年度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P[4]G2,与往年明显不同,病原混合感染比例较大,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病毒性腹泻 婴幼儿
原文传递
我国诺如病毒SZ9711株P粒子制备及唾液HBGAs受体亲和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靳淼 何雅青 +7 位作者 李慧莹 杨洪 张海龙 齐锐 杨小柯 房师松 谭明 段招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了解SZ9711株P粒子与唾液组织血型抗原受体(HBGAs)的结合模式.方法 从诺如病毒SZ9711株基因组中克隆P区基因片段并构建pGEX-4T-1原核表达质粒,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目的 重组蛋白并纯化,经溶血酶酶切后释放目的 蛋白.用EIA方法测定SZ... 目的 了解SZ9711株P粒子与唾液组织血型抗原受体(HBGAs)的结合模式.方法 从诺如病毒SZ9711株基因组中克隆P区基因片段并构建pGEX-4T-1原核表达质粒,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目的 重组蛋白并纯化,经溶血酶酶切后释放目的 蛋白.用EIA方法测定SZ9711株和VA387株P粒子与唾液HBGAs的结合情况.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经纯化和凝血酶切后获得约38×10^3的目的 蛋白P蛋白.根据EIA分析表明,SZ9711株P粒子与先前报道的VA387株P粒子与唾液HBGAs模式相同,与A、B和O^secretor有亲和力,但与O^non-secretor亲和力非常低.同时,SZ9711与A抗原的亲和力较VA387与A抗原的亲和力低.结论 本研究利用我国分离到的SZ9711株制备的P粒子进行唾液HBGAs受体结合分析,表明与同源性较高的先前报道的VA387 P粒子结合模式相似,为今后研究诺如病毒与宿主受体之间的关系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病毒粒子 唾液 组织 血型 抗原
原文传递
一起疑为杯状病毒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文章 谢华萍 +6 位作者 吴海燕 周道云 郑丽舒 蔡运山 康友玲 江熙 方肇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 调查四川省广安市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情况 ,分析发病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安区机关单位、居委会和农村进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测和肠道致病菌培养 ,用PAGE... 目的 调查四川省广安市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情况 ,分析发病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安区机关单位、居委会和农村进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测和肠道致病菌培养 ,用PAGE、ELISA和RT PCR方法进行腹泻病毒病原检测。结果 在调查的 4 5 6 7人中 ,发病 94 2例 ,罹患率为 2 0 .6 3% ,无死亡病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区 (χ2 =2 2 .2 9,P <0 .0 0 5 ) ,5月 10~ 2 5日为发病高峰。 2 6份标本中 ,ELISA方法检出 4份杯状病毒阳性 ,RT PCR方法确认 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状病毒 腹泻 暴发 流行病学 RT-PCR 细菌培养
原文传递
中国1998-2004年G9型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章青 王端可 +9 位作者 叶新华 段招军 杜曾庆 金玉 唐景裕 孙利伟 Xi Jiang Duncan Steele Roger Glass 方肇寅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6期476-47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m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m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进行VP7基因全长克隆测序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8~2004年共检测出RV1 268份,其中45份为G9型(3.5%),昆明最多(34/45),其次是兰州(8/45)、长春(2/45)、卢龙(1/45),北京、郑州、杭州、福州、广州未检测到G9型毒株。对35份G9型标本进行P分型鉴定:15份为P[8]型,12份为P[6]型,5份为P[4]型,1份为P[8+4]混合型,2份未能分型。中国1998~2000年以P[8]G9毒株流行为主,而2001年后以P[6]G9毒株为主。22株G9型病毒VP7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流行的G9型毒株彼此同源性高,同属G9第3亚型。结论中国流行的RVG9型株与世界各地的流行株同源性较高,国内传播范围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G9血清型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青少年运动缺乏症(EDD)研究的10大问题 被引量:9
14
作者 Avery D. Faigenbam Thomas M. Best +2 位作者 James MacDonald Gregory D. Myer Andrea Stracciolini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0-58,共9页
运动缺乏症(EDD)是一种儿科疾病,特点是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下降,低于目前的推荐量,也与积极的健康结果不一致。目前,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符合EDD的诊断标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日常MVPA的最低要求。本文的目的是强调10个与青少年EDD有... 运动缺乏症(EDD)是一种儿科疾病,特点是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下降,低于目前的推荐量,也与积极的健康结果不一致。目前,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符合EDD的诊断标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日常MVPA的最低要求。本文的目的是强调10个与青少年EDD有关的重要研究问题。需要进行重要的研究来更好地定义EDD的临床表现,包括评估体力活动行为以确定开始出现EDD的年龄或发育阶段;包括运动技巧和体能的运动起源(kinesiogenesis)的检测;以及对影响青少年MVPA的生活方式因素的评估。关于治疗EDD的干预措施和政策的研究问题,包括评估对卫生保健从业者进行运动医学重要性的教育和训练;确定在临床上识别和治疗EDD青少年的方法的有效性;开发敏感的、特效的、经济的方法以诊断青少年EDD;以及定制方法以促进本病诊疗的医疗保险赔付。如果未来研究不能优化EDD青少年的识别、治疗和管理方案,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医学、心理、经济和政治的新的卫生保健问题将会不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运动(pediatricexercise) 体力活动 公共卫生 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