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电功率协调控制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项昌乐 吴洋 +2 位作者 王伟达 刘辉 马文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为提高重型车辆用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机电功率流调控精度,解决外界用电需求的动态控制问题,提出电功率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电机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的特点,通过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闭环协调控制,调整二者的工作状态,保证动力源功... 为提高重型车辆用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机电功率流调控精度,解决外界用电需求的动态控制问题,提出电功率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电机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的特点,通过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闭环协调控制,调整二者的工作状态,保证动力源功率分配的精确性以及对外供电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协调控制策略能够使电池实际功率时刻跟随其目标值,并且在外界有用电需求时,确保系统快速调整出相应的电功率以供使用,较好地解决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机电功率分配的精确性问题以及对外供电功率响应的复杂动态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 电功率协调控制 能量管理优化 功率精确分配 稳定供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履带越野车用液力变矩器循环工况构建
2
作者 闫清东 杜艺舟 +1 位作者 刘城 魏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1,共9页
为解决液力变矩器的传统稳态试验工况同实车工况契合度不高、无法反应实车上运行状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履带越野车用液力变矩器循环工况。在某型履带车辆实车工况数据基础上,统计分析液力变矩器在实车运行中的工况特征,选取了12... 为解决液力变矩器的传统稳态试验工况同实车工况契合度不高、无法反应实车上运行状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履带越野车用液力变矩器循环工况。在某型履带车辆实车工况数据基础上,统计分析液力变矩器在实车运行中的工况特征,选取了12个统计特征参数和10个比例特征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工况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通过无监督学习中的K均值聚类算法完成了数据片段的聚类分析,使用动态规划方法整合闭锁工况,获取典型工况片段用于循环工况重构,利用汉宁窗对片段进行平滑连接。以循环工况与总体数据主要特征值平均误差、连接处转速差值总和及斜率差值总和为目标,借助模拟退火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构建基于实车数据、契合液力变矩器实车运行特征的循环工况。结果表明,最终所得工况由叶轮转速——时间和闭锁信号——时间组成,主要特征参数平均相对误差为2.92%,与实车数据的工况特征表现一致。本研究成果为设计液力变矩器的可靠性试验工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变矩器 液力传动 实车数据 工况分析 循环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造型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城 闫清东 魏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为减少叶片设计参数,提高设计效率,用儒科夫斯基型线进行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造型研究.对儒氏型线进行简化,并采用尾部加厚处理,使其适应液力变矩器流动要求;构建儒科夫斯基导轮叶片型线模型,用该模型对一系列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进行拟合... 为减少叶片设计参数,提高设计效率,用儒科夫斯基型线进行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造型研究.对儒氏型线进行简化,并采用尾部加厚处理,使其适应液力变矩器流动要求;构建儒科夫斯基导轮叶片型线模型,用该模型对一系列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进行拟合.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处理后的儒氏型线能够精确表达已有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可以用于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的设计.在集成式液力变矩器设计平台上,利用基于存档的小种群遗传算法对儒氏型线液力变矩器导轮叶片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与传统叶片造型方法相比,儒氏型线可以利用较少的参数有效地进行液力变矩器导轮优化设计,缩短了设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变矩器 导轮 儒科夫斯基叶型 叶片设计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流柱对车用液力缓速器空损抑制效应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巍 穆洪斌 闫清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77,共5页
为抑制车用液力缓速器空转功率损失,对扰流柱机构抑制空损效应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针对扰流柱布置形式,建立定轮安装扰流柱与未安装扰流柱两种情况的周期计算模型,以降低仿真成本,并在空转工况与充液工况下,分别对两模型计算精度进行... 为抑制车用液力缓速器空转功率损失,对扰流柱机构抑制空损效应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针对扰流柱布置形式,建立定轮安装扰流柱与未安装扰流柱两种情况的周期计算模型,以降低仿真成本,并在空转工况与充液工况下,分别对两模型计算精度进行验证.计算不同转速下安装扰流柱与未安装扰流柱周期模型的空损,获取空转工况下空气对两模型叶片所施加的制动功率,得到周期流道速度场、压力场分布状态,并对比分析了扰流柱对空气流场扰动效果以及空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扰流柱机构能有效阻碍空气的循环流动,某缓速器在动轮转速3 400 r/min时空损可降低48.4%,有效提升了车辆的功率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缓速器 扰流柱 空损 叶片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活塞式液压泵锥形配流副自适应润滑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荆崇波 周俊杰 +1 位作者 刘建豪 罗安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在广泛应用于液压泵中的端面配流和轴配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应用于球塞泵中的锥形配流方式,对受到冲击载荷的工作状态下配流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其结构原理推导出润滑模型,对配流轴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关于配流轴的在轴向和径... 在广泛应用于液压泵中的端面配流和轴配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应用于球塞泵中的锥形配流方式,对受到冲击载荷的工作状态下配流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其结构原理推导出润滑模型,对配流轴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关于配流轴的在轴向和径向两个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得到配流轴位置随冲击载荷的变化规律,发现配流轴相对缸体的偏心率以及配流间隙经过波动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新的平衡状态.配流轴这种不依靠外力由震荡恢复稳定的能力体现了自适应的润滑特性,保证了球塞泵工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塞泵 锥形配流副 润滑特性 自适应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圆液力缓速器叶形设计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闫清东 穆洪斌 +1 位作者 魏巍 刘树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72,共5页
为提高双循环液力缓速器制动功率密度,对其叶形设计方法开展研究.针对双循环液力缓速器弯叶片叶形结构特点,提出相切圆弧叶形设计法,以叶形包角与工作面圆弧半径为设计变量,建立叶形设计参数化模型.利用试验设计方法对不同叶形参数的双... 为提高双循环液力缓速器制动功率密度,对其叶形设计方法开展研究.针对双循环液力缓速器弯叶片叶形结构特点,提出相切圆弧叶形设计法,以叶形包角与工作面圆弧半径为设计变量,建立叶形设计参数化模型.利用试验设计方法对不同叶形参数的双循环液力缓速器弯叶片进行实例设计,并与样机制动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样机仿真与试验的制动力矩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内,数值计算方法准确可靠;基于相切圆弧叶形设计法建立的弯叶片制动力矩变化范围较大,通过设定合适的叶形参数,缓速器制动性能可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圆 液力缓速器 弯叶片 相切圆弧叶形设计法 制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元件叶轮流道混合材质填充成型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博深 魏巍 闫清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2-56,共5页
为解决叶轮机械空间流道的非破坏性非接触测绘问题,提出一种采用高硬度硅胶和超轻纸黏土两种不同材质对流道特征进行提取的填充成型新方法,高硬度硅胶保证拓取叶型的准确性,超轻纸黏土作为硅胶的支撑.与采用单一硅胶填充流道成型方法相... 为解决叶轮机械空间流道的非破坏性非接触测绘问题,提出一种采用高硬度硅胶和超轻纸黏土两种不同材质对流道特征进行提取的填充成型新方法,高硬度硅胶保证拓取叶型的准确性,超轻纸黏土作为硅胶的支撑.与采用单一硅胶填充流道成型方法相比,新方法克服了叶片大扭曲角度下由于硅胶拔模受力过大,导致其难以准确回弹到原始填充位置的弊端.采用最近点迭代算法拼合某叶片测绘点云数据,并与已有叶片样件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平均偏差由单一硅胶填充的300.7μm减少到混合材质填充的28.5μm,实现了较高精度的空间扭曲流道特征提取,为设计制造结果偏差检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逆向工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轮 流道 混合材质 非接触测绘 逆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分流式HEV电机参数动力性最优匹配
8
作者 刘辉 王腾 +1 位作者 刘志伟 韩立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112,共7页
为解决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工况中受电机工作点制约系统无法同时发挥发动机和电机最大转矩的问题,提出以动力性最优为目标的双模式混合驱动系统电机参数匹配方法.基于双电机的转速、转矩与混合驱动系统的输入输出转速、转矩的... 为解决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工况中受电机工作点制约系统无法同时发挥发动机和电机最大转矩的问题,提出以动力性最优为目标的双模式混合驱动系统电机参数匹配方法.基于双电机的转速、转矩与混合驱动系统的输入输出转速、转矩的关系,提出电机最高转速和峰值转矩的匹配方法.研究系统电功率分流特性与电机工作点的关系以及电机额定转速与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并提出电机额定转速的匹配方法.结合匹配实例分析两种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的工作状态.结果表明:提出的电机参数匹配方法可使系统同时发挥发动机和电机的最大转矩特性,实现了发动机与电机之间最优工作点的匹配,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动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 功率分流 动力性最优 电机额定转速 工作点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端面开槽配流副动压支撑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愿 周俊杰 +1 位作者 荆崇波 魏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针对轴向柱塞泵配流副容易出现磨损的问题,为改善其润滑特性,研究轴向柱塞泵配流副配流端面开槽对其动压支撑特性的影响.建立并分析配流副动压支撑特性的数学模型,根据流量守恒定理,利用有限体积法对矢量形式的雷诺方程进行数值离散,分... 针对轴向柱塞泵配流副容易出现磨损的问题,为改善其润滑特性,研究轴向柱塞泵配流副配流端面开槽对其动压支撑特性的影响.建立并分析配流副动压支撑特性的数学模型,根据流量守恒定理,利用有限体积法对矢量形式的雷诺方程进行数值离散,分析配流端面开槽后动压分布规律以及支撑作用效果,得到全膜润滑状态下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配流副实验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配流端面辅助支撑带开槽对配流副动压支撑性能起正效果,并且随着开槽数目的增加,配流副动压支撑性能改善;存在一个在配流端面开槽与未开槽结构形式下支撑特性相同的特征倾斜角;在特定的缸体倾斜角下,可以选择相应开槽深度,即在该槽深的"特征倾斜角"大于该缸体倾角,配流端面辅助支撑带开槽可以改善配流副动压支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配流副 端面开槽 动压支撑性能 特征倾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响应协调控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温博轩 王伟达 +1 位作者 项昌乐 赵玉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改善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态响应过程中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建立各个动力源系统的动态响应模型以及耦合机构模型,提出采用多动力源协调控制策略.电机A采用专家PID控制,发动机采用虚拟速差控制,电机B采用基于模型的补偿控制,利用系统... 为改善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态响应过程中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建立各个动力源系统的动态响应模型以及耦合机构模型,提出采用多动力源协调控制策略.电机A采用专家PID控制,发动机采用虚拟速差控制,电机B采用基于模型的补偿控制,利用系统特殊耦合关系,减小动态响应过程中各状态量相对于稳态优化点的波动程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协调控制策略使动态响应过程的时间缩短,发动机、电机以及输出轴的转矩转速波动减小.多动力源协调控制策略显著提高了动态响应过程中的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 动态响应 协调控制 专家PID控制 转矩补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