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地方本科高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贵阳学院《贵州地方文化》课程为例
1
作者 杨菁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24-28,共5页
贵州地方本科高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贵州地方文化》课程在贵阳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下,充分融入贵州地域特色思政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课程思政新亮点,挖掘“近距离”思政元素,配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辅以“多元化”... 贵州地方本科高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贵州地方文化》课程在贵阳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下,充分融入贵州地域特色思政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课程思政新亮点,挖掘“近距离”思政元素,配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辅以“多元化”教学资源,实现“递进式”教学目标,以期增强学生在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地方文化 课程 思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大学生文艺创作路径研究——以贵阳学院为例
2
作者 林雨馨 《教师》 2021年第36期86-87,共2页
文艺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旨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系统开展大学生的文艺创作实践,就是要通过文艺创作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贵阳学... 文艺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旨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系统开展大学生的文艺创作实践,就是要通过文艺创作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贵阳学院在近两年的省级文艺竞赛中,凭借以讲述英雄模范的故事和宣扬脱贫攻坚事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获得了优异成绩,说明高校大学生的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真实生活,高校大学生要通过文艺创作实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要通过文艺实践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贵阳学院学生的文艺创作路径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 高校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贵阳学院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刚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9-82,共4页
贵阳学院大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媒介是新媒体,最少的是期刊杂志,接触率最高的信息类别是时政类信息和娱乐类信息。贵阳学院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时最常使用的服务项目是获取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在传统媒体方面,贵阳学院大学生最常... 贵阳学院大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媒介是新媒体,最少的是期刊杂志,接触率最高的信息类别是时政类信息和娱乐类信息。贵阳学院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时最常使用的服务项目是获取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在传统媒体方面,贵阳学院大学生最常看的报纸是本地通俗化市民报,最常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节目是综艺娱乐类和新闻类节目,最常阅读的期刊杂志是生活休闲类杂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贵阳学院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媒介道德观念,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接触 新媒体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校内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贵阳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刚 《采写编》 2019年第4期149-152,共4页
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科学,专业实训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好校园媒体、以赛代练、建设"全天候实训室"、"请进来、走出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广播电视学专业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 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科学,专业实训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好校园媒体、以赛代练、建设"全天候实训室"、"请进来、走出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广播电视学专业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校内实训体系,培养出符合融合媒体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学 实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行龘龘:《玉篇》龙文化意识管窥
5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6,61,共7页
龙乃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文化标志和民族图腾,而《玉篇》含龙诸字蕴涵着内容充实、独具特色的龙文化意识,故以《玉篇》涉龙字词为考察目标,从生命精神、审美意识与民俗信仰三大层面系统解读中华龙文化意识,证实中华龙文化始终洋溢着生... 龙乃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文化标志和民族图腾,而《玉篇》含龙诸字蕴涵着内容充实、独具特色的龙文化意识,故以《玉篇》涉龙字词为考察目标,从生命精神、审美意识与民俗信仰三大层面系统解读中华龙文化意识,证实中华龙文化始终洋溢着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奋进锐气,受到全体国民的普遍喜爱,成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审美对象;尤为重要的是,龙以灵虫瑞兽的身份构建了民俗信仰的认知基础,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勇登龙门、化龙成龙。一段《玉篇》龙文化艰辛历程可谓一部炎黄子孙龙马精神、龙行龘龘的崇龙叙事诗、民族奋斗史、家国欣荣路,千载而下依旧魅力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生命精神 审美意识 民俗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狼共舞:《说文解字》狼文化意识精义锥指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20世纪以来,狼文化崛起于中国文坛,尤以《狼图腾》影响最大。《说文解字》作为忠实记录中华文明的字书元典,折射了先民对狼之认知历程,以《说文解字》与狼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目标,从汉字文化学之理论视阈,在万物有灵、铁血精神、生态... 20世纪以来,狼文化崛起于中国文坛,尤以《狼图腾》影响最大。《说文解字》作为忠实记录中华文明的字书元典,折射了先民对狼之认知历程,以《说文解字》与狼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目标,从汉字文化学之理论视阈,在万物有灵、铁血精神、生态文明三大维度系统剖古代中国狼文化意识。狼因其勇猛、执着、群居习性与人类的坚忍不拔、团结奋进和集体主义精神相似而被剔选为灵瑞动物、血缘始祖和氏族图腾,进而升华成敢于亮剑、自强不息的战斗意志、铁血精神。“虎狼之仁”“狼不残亲”等动物理念演绎为“万物同齐”的古典哲学论断,对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普世价值及经典案例。《说文解字》狼文化嬗变历程就是一部炎黄子孙赓续祖志、发愤图强、永不言弃的民族秘史、励志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万物有灵 铁血精神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于经传皆有云:《说文解字》龙部字文化特质孔见
7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龙乃远古传说中的动物,历经上万年的推阐演绎,最终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说文解字》保存史前以来中华先民仰观俯察、穷究天人的珍贵历史信息,故以龙部字为考察目标剖析其文化特质,研究结果证实:蛮荒时代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 龙乃远古传说中的动物,历经上万年的推阐演绎,最终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说文解字》保存史前以来中华先民仰观俯察、穷究天人的珍贵历史信息,故以龙部字为考察目标剖析其文化特质,研究结果证实:蛮荒时代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龙作为鳄类动物首先以祈雨解厄之巫术面目出现;随着民族融合,在封建“大一统”的历史驱动下,龙因身份尊贵、兼容并包诸多优势成为帝王贵胄之标志性符号;封建帝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后,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砥淬重铸下跃升为国民的身份象征。《说文解字》龙部字忠实见证龙在兽性、神性、人性之间的语码转换,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乘风破浪、龙马精神的辉煌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文化特质 祈雨灵兽 皇权标志 国族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篇》涉龙字词的文化学解读
8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54-65,共12页
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标志,《玉篇》作为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其中含龙诸字的形音义蕴含着丰富博洽、独具特色的古代龙文化。以《玉篇》涉龙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域,从生命精神、社会应用与民俗信仰三个维度,... 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标志,《玉篇》作为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其中含龙诸字的形音义蕴含着丰富博洽、独具特色的古代龙文化。以《玉篇》涉龙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域,从生命精神、社会应用与民俗信仰三个维度,系统解读中华龙文化。研究显示,中华龙文化始终洋溢着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成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和审美对象,尤为重要的是,龙还以灵虫瑞兽的身份构建了民俗信仰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汉字文化学 生命精神 社会应用 民俗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汉式家谱文化现象研究
9
作者 周国茂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2,共7页
汉式家谱于明代在贵州少数民族土司中出现,清雍正至民国年间在贵州少数民族中基本普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汉式家谱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出现和发展演变,是统治者倡导和推动、土司率先示范,专业谱匠参与的结果,既是对国家层面社会治理和... 汉式家谱于明代在贵州少数民族土司中出现,清雍正至民国年间在贵州少数民族中基本普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汉式家谱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出现和发展演变,是统治者倡导和推动、土司率先示范,专业谱匠参与的结果,既是对国家层面社会治理和族际整合意图的践行,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少数民族中的汉式家谱是一种外在压力下的家族历史和身份建构,因此其中叙述的历史存在诸多疑点,导致历史价值的减弱,但这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加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对家谱编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引导,避免家谱编修中的各种弊端,将极大地发挥家谱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 汉式家谱 文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蕾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73,共2页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播才能不断被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内共有的价值观。地方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地方文化离开有效的传播就更加难以成为涵养地方经济社会发...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播才能不断被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内共有的价值观。地方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地方文化离开有效的传播就更加难以成为涵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效果的今天,地方文化传播应该考虑怎样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模式创新传播内容,传承文化精髓。地方文化既要重视创造与生产,也要重视传播与扩散,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地方文化的社会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传播 媒体环境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发展 主流文化 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蛇”之文化阐幽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5-99,共15页
以《说文》中与蛇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在类典型、象似性、隐喻性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初民的蛇文化意识,发现初民对蛇分类精细、认知充分,蛇乃古代中国绝大多数动物尤其是爬行动物类的原型。蛇类诸字围绕中心成员通过... 以《说文》中与蛇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在类典型、象似性、隐喻性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初民的蛇文化意识,发现初民对蛇分类精细、认知充分,蛇乃古代中国绝大多数动物尤其是爬行动物类的原型。蛇类诸字围绕中心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组成了一个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蛇族世界,建构了一个内容丰富、意义完整的事物范畴,蛇类词汇形成了古人认知世界、体验生命的基本层次范畴。"它"(蛇)由一爬行动物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见证了其在初民社会中的重要性,故能语法化。蛇类部首或作意符,或兼声符,将其特征通过象似性投射分布到各个字族,并通过频繁的诗文隐喻,映照出汉民族的认知模型,凝筑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迥异于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的一个经典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蛇文化 类典型 象似性 隐喻性 文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龙的汉字文化解读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交军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55-62,109,共8页
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象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象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成... 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象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象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成为中国先民感知世界、体悟生命的重要认知范畴,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型,洋溢着厚重的汉字文化精神,并具有文化类型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原型 象似性 隐喻 文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周易》到《说文解字》——论“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交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1-65,69,共6页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说文解字》 先民文化 形象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交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0-55,共6页
以《说文解字》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社会实用功能、天文气象感知、艺术纹饰审美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发现龙为人豢养、可供驱役,并被用于天气预测,最终上升到纹饰美化,成为中华民族图腾象征... 以《说文解字》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社会实用功能、天文气象感知、艺术纹饰审美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发现龙为人豢养、可供驱役,并被用于天气预测,最终上升到纹饰美化,成为中华民族图腾象征,进而发现龙文化意识具有多效性、和谐性、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龙文化意识 多效性 和谐性 典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语言学看龙的汉字文化精神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交军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3期120-127,135,共9页
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像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了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像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 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像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了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像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成为中国先民感知世界、体悟生命的重要认知范畴,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型,洋溢着浓郁的汉字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像似性 隐喻 文化模型 汉字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布依族汉语民歌研究——以黔中地区为例
16
作者 罗筑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8-123,共6页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布依族 汉语民歌 文化传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文化的多维向度——王华与严歌苓小说的文化内涵比较
17
作者 焦敬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8-100,共3页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王华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二人都着力塑造了文化冲突与碰撞,并且都描写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也看到了多元文化的未来走向。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合超越中寻找文化的多维向度,是...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王华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二人都着力塑造了文化冲突与碰撞,并且都描写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也看到了多元文化的未来走向。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合超越中寻找文化的多维向度,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也是文化的必然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华 严歌苓 文化内涵 新移民小说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北美华文文学城市意象与文化嬗变
18
作者 焦敬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2-85,共4页
华文作家在异质文化交错的时空中独特的人生际遇,使他们对相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更为敏感,并由此引起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思考。在交流中融合、超越是异质文化共存的最好方式,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走向,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北美华... 华文作家在异质文化交错的时空中独特的人生际遇,使他们对相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更为敏感,并由此引起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思考。在交流中融合、超越是异质文化共存的最好方式,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走向,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北美华文文学的城市意象,是意义丰富的载体,从中可阐释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剖析北美华文文学的城市意象可看出,北美华人的文化意识经历了封闭、疏离到抗争、融合、超越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城市意象 文化嬗变 新移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乡土文学研究的民俗文化视角
19
作者 刘晓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2,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乡土文学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称谓文化论
20
作者 吕家林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8-72,共5页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关键词 汉语称谓 文化论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