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地区不同动物源志贺菌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文英 王磊 +2 位作者 谢寿军 乜志刚 丁晓宇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75,共8页
为了解青海省不同动物源志贺菌相关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试验对分离自青海省不同地区的62株不同动物源志贺菌进行了DNA提取,将其作为模板对志贺菌的毒力基因set1B、virA、set1A、ial、ipaBCD、Sen、icsP、iutA、icsA、ipaH进行了PCR检测... 为了解青海省不同动物源志贺菌相关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试验对分离自青海省不同地区的62株不同动物源志贺菌进行了DNA提取,将其作为模板对志贺菌的毒力基因set1B、virA、set1A、ial、ipaBCD、Sen、icsP、iutA、icsA、ipaH进行了PCR检测,并统计各毒力基因在不同动物源志贺菌中的检出率、不同动物源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及携带毒力基因种类。结果表明:62株志贺菌毒力基因set1B、virA、set1A、ial、ipaBCD、icsP、Sen、iutA、icsA、ipaH的检出率分别为6.5%、43.5%、3.2%、25.8%、37.1%、0、12.9%、22.6%、50.0%、100%。在27株猪源志贺菌中,毒力基因ipaH、VirA、icsA、ipaBCD的检出率较高,然后依次为ial、iutA、Sen,未检出icsP。在27株鸡源志贺菌中,毒力基因ipaH、icsA、virA的检出率较高,然后依次为ipaBCD、ial、Sen、iutA,未检出set1B、set1A、icsP。在4株牦牛源志贺菌中,毒力基因ipaH、icsA、ipaBCD的检出率较高,然后依次为virA、ial、iutA,未检出set1B、set1A、Sen、icsP。在4株藏羊源志贺菌中,毒力基因ipaH、ipaBCD、iutA的检出率较高;然后依次为virA、ial,未检出set1B、set1A、Sen、icsP、icsA。在62株志贺菌中,有7株菌只检出毒力基因ipaH,55株菌携带两种及以上毒力基因,共呈现出30种携带模式,其中以virA-icsA-ipaH模式的菌株最多(11.3%,7/62),然后为ipaBCD-ipaH模式(9.7%,6/62);猪源和鸡源志贺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模式均为18种,牦牛和藏羊源志贺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模式均为4种。在62株志贺菌中,有18株菌携带2种毒力基因,15株菌携带3种毒力基因,13株菌携带4种毒力基因,7株菌携带5种毒力基因,2株菌携带6种毒力基因。27株猪源志贺菌中携带1,2,3,4,5,6种毒力基因菌株的占比分别为3.7%、40.7%、14.8%、18.5%、14.8%、7.4%,27株鸡源志贺菌中携带1,2,3,4,5,6种毒力基因菌株的占比分别为18.5%、18.5%、29.6%、22.2%、11.1%、0,4株牦牛源志贺菌中携带1,2,3,4,5,6种毒力基因菌株的占比分别为25.0%、0、25.0%、50.0%、0、0,4株藏羊源志贺菌中携带1,2,3,4,5,6种毒力基因菌株的占比分别为0、50.0%、50.0%、0、0、0。62株志贺菌单毒力基因携带率(11.3%,7/62)<多重毒力基因携带率(88.7%,55/62),其中猪源志贺菌的多重基因携带率最高(42.0%),然后依次为鸡源(35.5%)、藏羊源(6.4%)和牦牛源(4.8%)。说明青海地区志贺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呈现多样性且因动物源不同有所差异,同时应重点加强青海地区猪志贺菌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 毒力基因 牦牛 藏羊 青海地区
原文传递
动物检疫现状及改进措施
2
作者 苗永飞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2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动物检疫的重视程度,做好动物检疫的宣传措施。该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动物检疫现状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提升我国动物检疫工作质量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 畜牧业 兽医工作 动物检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转移因子对羊痘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延德 王磊 +4 位作者 谢寿军 乜志刚 文英 李莉 常建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5,共5页
为研究牦牛转移因子(TF)对羊痘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选取60只藏绵羊,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对照组注射疫苗,试验组Ⅰ先连续3 d注射牦牛TF后注射疫苗,试验组Ⅱ同时注射疫苗与牦牛TF,试验组Ⅲ先注射疫苗后连续注射牦牛TF 3 d。各试验组... 为研究牦牛转移因子(TF)对羊痘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选取60只藏绵羊,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对照组注射疫苗,试验组Ⅰ先连续3 d注射牦牛TF后注射疫苗,试验组Ⅱ同时注射疫苗与牦牛TF,试验组Ⅲ先注射疫苗后连续注射牦牛TF 3 d。各试验组中牦牛TF分为3个剂量(1 mL,2 mL,4 mL),每剂量5只羊,牦牛TF浓度为1 mg/mL。各组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7、14、21、 28、35 d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羊痘病毒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免疫至35 d,注射不同剂量TF,各组的抗体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当注射TF量为1 mL,试验组Ⅰ在免疫28~35 d时,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Ⅱ免疫至35 d时,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组Ⅰ、试验组Ⅲ(P<0.01)。注射TF量为2 mL,免疫至7 d时,试验组Ⅱ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免疫14~35 d时,试验组Ⅲ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Ⅱ免疫至35 d时,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组Ⅰ、试验组Ⅲ(P<0.01);注射TF量为4 mL,试验组Ⅰ在免疫28~35 d时,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7~35 d时,试验组Ⅲ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Ⅱ免疫至35 d时,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组Ⅰ、试验组Ⅲ(P<0.01)。不同剂量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中2 mL剂量组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1 mL和4 mL组(P<0.01),试验组Ⅲ则显示1 mL剂量组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2 mL和4 mL组(P<0.01)。结果表明,牦牛TF可增强羊痘疫苗的免疫效果,且增效作用以疫苗和TF同时注射的方式最好,筛选最佳注射量为2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转移因子 羊痘疫苗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