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詹红生辨治骨质疏松症经验 被引量:8
1
作者 桑晓文 杜国庆 +1 位作者 陈博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24-26,共3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筋、肉、骨三体密切相关,治疗应着眼于降低骨折风险,强调恢复患者肌力及平衡性,治宜脾肾同调、筋骨同治,同时将"四以相和"的慢性筋骨病损治疗理... 介绍詹红生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筋、肉、骨三体密切相关,治疗应着眼于降低骨折风险,强调恢复患者肌力及平衡性,治宜脾肾同调、筋骨同治,同时将"四以相和"的慢性筋骨病损治疗理念贯穿始终。并举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詹红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红生从筋诊治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潘富伟 邓真 +4 位作者 张开勇 石金玉 李正言 郎珈望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1期26-28,共3页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 慢性损伤 非特异性腰痛 筋主骨从 从筋论治 名医经验 詹红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媛媛 王辉昊 +1 位作者 丁立鹏 詹红生 《颈腰痛杂志》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群体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共7所3546名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并随机抽取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中小学生脊... 目的了解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群体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共7所3546名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并随机抽取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为9.20%,女生(10.23%)高于男生(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青少年脊柱侧弯患病率较高,需要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加强脊柱健康知识宣教,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中小学生 患病率 上海市 筛查 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改善腰椎曲度的影像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开勇 刘鹏 +3 位作者 徐斯伟 张必萌 庄园 詹红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分别为(2.94±0.53)mm和(3.98±0.68)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总前凸角为(55.85±7.88)°和(65.49±7.31)°,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骶骨倾斜角为(40.12±5.94)°和(40.17±5.89)°,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为(18.62±1.06)mm,治疗后为(18.66±1.2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上下径为(12.19±0.95)mm和(12.54±0.7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可以改善腰椎曲度、腰椎总前凸角、椎间孔前后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层螺旋CT腰椎扫描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法 石氏伤科 功法 腰椎曲度 影像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氏颈椎旋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邓真 王乐军 +4 位作者 王辉昊 廉由之 商海滨 李国中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4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石氏颈椎旋扳法两种术式(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名熟练掌握石氏颈椎旋扳法的手法操作者,对20名施术对象分别完成2次同一体位下的颈椎旋扳法的操作,采集操作者右侧肱桡肌、... 目的研究石氏颈椎旋扳法两种术式(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名熟练掌握石氏颈椎旋扳法的手法操作者,对20名施术对象分别完成2次同一体位下的颈椎旋扳法的操作,采集操作者右侧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分析总结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特征。结果(1)颈椎旋转扳法操作过程中,肌肉激活顺序依次为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肱三头肌、肱桡肌、胸大肌,肌肉放电持续时间长短与激活顺序一致;贡献率最大的肌肉是肱二头肌,最小的肌肉是胸大肌。(2)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过程中,肌肉激活顺序依次为肱桡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肌肉放电持续时间顺序依次为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其中肱桡肌放电持续时间最长,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放电持续时间接近,胸大肌放电持续时间最短;贡献率最大的肌肉是肱桡肌,最小的肌肉是胸大肌。(3)与颈椎旋提扳法比较,颈椎旋转扳法操作时肱桡肌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偏小(P<0.01),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偏大(P<0.05,P<0.01),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偏大(P<0.05,P<0.01)。结论实施颈椎旋转扳法的主力肌肉为肱二头肌,实施颈椎旋提扳法的主力肌肉为肱桡肌;针对肱桡肌和肱二头肌的肌肉训练可以为手法操作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扳法 颈椎病 石氏伤科 表面肌电信号 骨错缝 筋出槽 手法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媛媛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56-58,共3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又称“脊柱侧弯”)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脊柱三维空间发生弯曲、旋转的疾病。中医手法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具体应用时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整体施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并结合导引在侧凸早期进行手法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又称“脊柱侧弯”)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脊柱三维空间发生弯曲、旋转的疾病。中医手法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具体应用时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整体施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并结合导引在侧凸早期进行手法干预。此外,还应加强脊柱健康知识普及,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中医手法 筋出槽 骨错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筋主骨从”观念在慢性筋骨病损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5
7
作者 元唯安 詹红生 杜国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9期12-15,共4页
生理状态下,筋附骨、骨撑筋,二者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筋与骨之间是筋主骨从的关系,这是维系筋骨和合的前提和根本。当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筋骨系统遭受严重急性损伤时,治当筋骨并重;而对于慢性筋骨病损而言,其关键病理环节是... 生理状态下,筋附骨、骨撑筋,二者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筋与骨之间是筋主骨从的关系,这是维系筋骨和合的前提和根本。当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筋骨系统遭受严重急性损伤时,治当筋骨并重;而对于慢性筋骨病损而言,其关键病理环节是筋出槽、骨错缝,治疗的重点应是筋伤,故而治则又当筋主骨从。在慢性筋骨病损中秉持“筋主骨从”的观念进行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提高临床疗效,故而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唤起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者对“筋伤”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关系 筋主骨从 筋出槽 骨错缝 慢性损伤 中医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讨脊柱手法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开勇 刘鹏 +3 位作者 徐斯伟 张必萌 罗倩 詹红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79-2982,共4页
目的:筛选适合中医脊柱手法治疗的眩晕症患者。方法:收集存在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眩晕患者78例,磁共振扫描并应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进行筛选,双侧大脑半球存在灌注峰值不同步者列为观察组,灌注峰值同步者... 目的:筛选适合中医脊柱手法治疗的眩晕症患者。方法:收集存在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眩晕患者78例,磁共振扫描并应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进行筛选,双侧大脑半球存在灌注峰值不同步者列为观察组,灌注峰值同步者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应用脊柱手法治疗,应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改善状况,再次磁共振3D-pcASL成像扫描观察灌注情况。结果:78例眩晕症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数为47例,占60.26%,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5.11%(40/47);对照组患者数为31例,占39.74%,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5.16%(14/3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灌注峰值同步数为37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分别为(37.53±13.96)、(10.65±8.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3D-pcASL成像是评估双侧大脑灌注是否均衡的有效手段;同时存在“骨错缝、筋出槽”和双侧大脑灌注失衡眩晕患者适宜脊柱手法治疗且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灌注失衡 手法治疗
原文传递
从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的新思考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富伟 陈元川 +4 位作者 张旻 杨光月 李正言 陆洁航 詹红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40-3044,共5页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慢性筋骨病损伤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的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等。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业已成为患者慢性疼痛、功能障碍乃至丧失劳动能...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慢性筋骨病损伤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的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等。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业已成为患者慢性疼痛、功能障碍乃至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文章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通过回顾KOA的认识历程,即最初认为该病是软骨退变引起的“磨损性关节炎”,进而认识到“炎症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病”等,重新审视KOA“筋伤”这一关键病因病机,强调从筋论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重要性,阐述区分主次、以筋为要、身心同治的“四以相和”的医药综合治筋策略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损伤 膝骨关节炎 从筋论治 詹红生 四以相和 病机 筋伤
原文传递
石氏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邓真 沈知彼 +5 位作者 詹红生 陈蓓 廉由之 商海滨 李国中 王辉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颈部理筋牵引手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 目的:观察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颈部理筋牵引手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及第2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VAS量表、NPQ量表及临床症状评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第1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41.21±10.41)、NPQ量表评分(27.21±7.34)明显低于对照组(59.57±13.49,33.65±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3,P<0.01;t=3.511,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VAS量表(29.28±13.87)、NPQ量表评分(16.14±5.26)明显低于对照组(40.37±15.79,26.37±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2,P<0.01;t=2.027,P<0.01)。第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VAS评分观察组(20.02±9.52)与对照组(24.12±1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12,P>0.05),NPQ评分观察组(12.74±6.33)明显低于对照组(19.88±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5.56%,最终有效率89.47%,对照组复发率23.08%,最终有效率54.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石氏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操作简单、规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位旋扳法 理筋手法 牵引手法
原文传递
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应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邓真 詹红生 +4 位作者 李国中 廉由之 商海滨 王玉鹏 王辉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37-42,46,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qu...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人模型和"骨错缝"模型上加载相同的头颅质量载荷,观察对比两种模型颈椎应力的区别和差异;在"骨错缝"模型上加载采集的颈椎旋扳手法力学参数,模拟单侧颈椎旋扳法,观察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主要结构的应力特征和改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骨错缝"模型增加了病理部位以下颈椎在椎体、椎弓根、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病理颈椎的活动度改变明显,只在右侧弯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增大,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均明显减小;旋扳法加载瞬时,目标椎体及相邻上下棘突应力显著增大,颈椎左侧小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小关节应力上升,目标椎体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应力减小,后部应力略增大,但髓核应力减小,其下位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后部应力均明显增大。结论:颈椎旋扳法可以调整"骨错缝"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状态,降低目标椎体上位颈椎结构应力,但会增加目标椎体下位颈椎结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旋扳法 骨错缝 整骨 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