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抗纤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3 位作者 李瑞麟 叶根深 涂远航 姜薇薇 《中国康复》 2007年第3期180-181,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抗纤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使用保肝、退黄、降酶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加服抗纤饮,每日2次,每次100ml。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抗纤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使用保肝、退黄、降酶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加服抗纤饮,每日2次,每次100ml。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血清HBV-DNA含量和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纤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有确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纤饮 乙型肝炎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干细胞向肝干细胞分化的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俊峰 马勇 +1 位作者 魏伟 程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93-1496,共4页
目的: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干细胞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其作为生物人工肝或肝细胞移植的供体细胞,以解决供体缺乏,同时自体细胞还可免除异基因或异种细胞所致的许多问题。为此,实验模拟肝脏发育的微环境,观察体外诱导分化大... 目的: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干细胞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其作为生物人工肝或肝细胞移植的供体细胞,以解决供体缺乏,同时自体细胞还可免除异基因或异种细胞所致的许多问题。为此,实验模拟肝脏发育的微环境,观察体外诱导分化大鼠骨髓干细胞为肝干细胞的可行性及特征。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2月龄,体质量(200±20)g,雌雄不拘,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并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应用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4、10μg/L干细胞生长因子共同诱导。③实验评估:于诱导第0,7,14,21,28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甲胎蛋白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结果:①诱导培养的骨髓干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的肝干细胞样改变。②放射免疫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甲胎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第14天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非诱导组相比,除第0,7天无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显著(P<0.05)。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诱导组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及白蛋白,非诱导组不表达3种蛋白。④流式细胞分析诱导组甲胎蛋白阳性细胞比例为66.20%、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4.96%。结论:在实验建立的诱导培养体系中,骨髓干细胞在体外能分化为肝干细胞样细胞,诱导细胞有分泌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白蛋白的特征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分化 肝干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可行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军 马勇 +1 位作者 魏伟 李俊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目的:细胞移植为重度肝损伤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肝细胞来源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实验采用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期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 目的:细胞移植为重度肝损伤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肝细胞来源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实验采用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期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血由蚌埠解放军123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后,将其分组培养: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实验组加入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成纤维生长因子4和重组人制瘤素。③实验评估:于诱导前及诱导后第7,14,21,28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白蛋白和肝细胞抗体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白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甲胎蛋白的分泌水平。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第7天可见甲胎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第21天后染色基本为阴性,第7天未检测到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阳性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阳性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对照组染色均呈阴性。②实验组培养第21天时检测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28d时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糖原染色呈阴性。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白蛋白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第28天达80%。放射免疫法检测7d的甲胎蛋白水平达到最高,与诱导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特定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核细胞 分化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与褪黑素变化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的表现 被引量:2
4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袁福华 王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7期7413-7416,共4页
目的:褪黑素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已证实其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观察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 目的:褪黑素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已证实其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观察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20只/组。另取同系Wistar大鼠10只用于提取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原。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褪黑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g/L的溶液,褪黑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2g/L的溶液,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腹腔注射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0d。③实验评估: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褪黑素对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褪黑素治疗组调节Th1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P<0.01)。②褪黑素对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褪黑素治疗组调节Th1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P<0.01)。结论:褪黑素能够刺激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1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Th2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肝组织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 大鼠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于莉 丁体龙 +2 位作者 涂远航 李珊珊 马勇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口服ETV 0.5 mg/日)和治疗组62例(口服ETV 0.5 mg/日),同时给予六味五灵片1.5 g/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治疗...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口服ETV 0.5 mg/日)和治疗组62例(口服ETV 0.5 mg/日),同时给予六味五灵片1.5 g/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A、LN、PC-Ⅲ、CIV水平。结果 24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的肝功能、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以及HA、LN、PC-Ⅲ、CIV指标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TV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恩替卡韦 六味五灵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分泌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勇 丁体龙 +3 位作者 袁福华 于莉 王莉 张文学 《肝脏》 200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关键词 大鼠肝星状细胞 自身免疫性肝炎 Ⅲ型前胶原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 MRNA表达 褪黑素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与褪黑素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袁福华 张文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511-5514,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雄性,3月龄,体质量(23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雄性,3月龄,体质量(23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褪黑素:美国Sigma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加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法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别抽取正常大鼠及模型大鼠的外周血,实验室常规培养,并将其分为3组:褪黑素组培养基中加褪黑素使终浓度为2mg/L;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培养基中加促肝细胞生长素使终浓度为2mg/L;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任何细胞分裂刺激剂。③实验评估:培养48h后,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常规计数并采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记录1min计数结果值。用于观察褪黑素与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并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各细胞因子浓度,用于观察褪黑素与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①褪黑素对正常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细胞数与1min计数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促肝细胞生长素无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②褪黑素对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细胞数与1min计数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促肝细胞生长素无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③在褪黑素作用下,正常大鼠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P<0.01),Th2细胞因子IL-6明显升高(P<0.05),IL-4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促肝细胞生长素组Th1和Th2细胞因子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④在褪黑素作用下,模型大鼠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较空白对照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明显升高(P<0.05),Th2细胞因子IL-4和IL-6水平与空白对照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有较强的刺激分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 外周血淋巴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细胞异型增生22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于莉 马勇 +1 位作者 丁烨莹 王云 《肝脏》 2017年第8期752-753,共2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常见传染病.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数据显示: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3.5 亿~4 亿人,我国约占9 300万人[1].
关键词 乙肝五项 患者 肝脏病理 阳性 HBEAG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肝癌 AFP 肝细胞异型增生 LCD 肝脏穿刺检查 HBV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及Th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9
作者 马勇 丁体龙 +1 位作者 袁福华 夏志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481-5484,共4页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析其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及Th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析其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及Th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弗氏完全佐剂+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褪黑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g/L的溶液,褪黑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2g/L的溶液,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腹腔注射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0d。③实验评估: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及Th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模型对照组CD4+细胞百分比、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CD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CD4+细胞百分比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关,当CD4+细胞百分比达到正常水平时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表达虽受到明显抑制却并未停止表达。②褪黑素调节Th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③Th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CD4^+细胞 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褪黑素的影响
10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于莉 夏志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6577-6580,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雄性,3月龄,体质量(23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雄性,3月龄,体质量(23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褪黑素:美国Sigma公司产品,临用前以无水乙醇溶解,再加生理盐水配制,使乙醇浓度为0.1%,置4℃冰箱保存备用。②实验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加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法制作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注射组及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组,每组20只。褪黑素注射组褪黑素2mg/kg腹腔注射,1次/d,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腹腔注射,1次/d,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均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③实验评估:60d后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结果:①CD4+细胞≤39.5%18只,均为褪黑素注射组动物,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22只CD4+细胞>39.5%动物中,4只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其中2只为褪黑素注射组动物,2只为模型对照组动物。18只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均为模型对照组动物。②18只CD4+细胞≤39.5%褪黑素注射组动物中,17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1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22只动物CD4+细胞>39.5%,2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为模型对照组动物,20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褪黑素注射组2只,模型对照组18只。③CD4+细胞≤39.5%,肝组织血管病变均为1级,>39.5%时,2级以上血管病变为90.9%。18只CD4+细胞≤39.5%褪黑素注射动物血管病变为1级。22只CD4+细胞百分比>39.5%,2只血管病变为1级,为模型对照动物,17只血管病变为2级,褪黑素注射组2只,模型对照组15只。3只血管病变为3级,为模型对照动物。④CD4+细胞≤39.5%时,8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呈弱阳性,CD4+细胞>39.5%时,81.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呈强阳性,提示CD4+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有关。⑤模型对照组外周血CD4+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CD8+细胞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异(P>0.05)。褪黑素注射动物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大鼠外周血CD4+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 CD4^+ CD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勇 丁体龙 +2 位作者 杨连辉 张文学 夏志学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7年第10期1604-1606,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LSP)抗体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20只,给予弗氏完全佐剂+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模型。ELISA法检测动物模型血浆中LSP抗体水平并观察肝... 目的研究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LSP)抗体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20只,给予弗氏完全佐剂+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模型。ELISA法检测动物模型血浆中LSP抗体水平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LSP抗体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关系:LSP抗体<1:64 2只,肝组织表现为CAHⅠ;1:64≤LSP抗体≤1:192 14只,肝组织表现为CAHⅡ;LSP抗体>1:192 4只,其中1只肝组织表现为CAHⅡ,3只肝组织表现为CAHⅢ。(2)LSP抗体与肝纤维化指数(HFI)的关系:LSP抗体1:64 2只,HFI≤4分;1:64≤LSP抗体≤1:192 4只,HFI>4分;LSP抗体>1:192 4只,HFI>4分。(3)LSP抗体与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HAI)的关系:LSP抗体<1:64 2只,HAI≤8分;1:64≤LSP抗体≤1:192 14只,HAI>8分;LSP抗体>1;192 4只,HAI>8分。(4)LSP抗体与肝组织血管病变的关系:LSP抗体<1:64 2只,血管病变为1级;1:64≤LSP抗体≤1:192 14只,血管病变为2级;LSP抗体>1:192 4只,其中1只血管病变为2级,3只血管病变为3级。(5)LSP抗体与肝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LSP抗体<1:64 2只,1只动物VEGF表达呈弱阳性,另1只动物VEGF表达呈强阳性;1:64≤LSP抗体≤1:192 14只,2只动物VEGF表达呈弱阳性,12只动物VEGF表达呈强阳性;LSP抗体>1:192 4只,VEGF表达均呈强阳性。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LSP抗体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抗体 肝组织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肝脏微循环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沈烈 张文学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17期2317-2318,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肝脏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脏微循环结构的改变情...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肝脏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脏微循环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有肝窦腔狭窄、肝窦阻塞、肝窦扩张和肝窦毛细血管化几种主要形态,免疫组化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改变加重了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间的物质和氧的代谢障碍,肝细胞缺氧是肝脏病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低氧诱导因子 微循环障碍
原文传递
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袁福华 王莉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7年第9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T注射组和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注射组。60d后,检测各组动物外周血Th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1)血浆Th1...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T注射组和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注射组。60d后,检测各组动物外周血Th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1)血浆Th1细胞因子浓度随低于肝组织病变较轻者,Th2细胞因子则相反;(2)MT注射组动物血浆IL-2为(53.7±12.8)ng/L,显著高于pHGF组[(42.9±9.7) ng/L)]、健康对照组[(48.9±11.2)ng/L]和模型对照组[(34.8±7.6)ng/L](P<0.01或P<0.05);(3)MT注射组血浆IFN-γ为[(351.2±84.6)ng/L],显著高于pHGF组[(286.8±51.8)ng/L]、健康对照组[(322.4±67.5)ng/L]和模型对照组[(236.7±33.7)ng/L](P<0.01或P<0.05);(4)MT注射组血浆IL-4为[(48.0±8.1)ng/L],显著低于pHGF组[(66.9±14.3)ng/L]、健康对照组[(52.7±12.5)ng/L]和模型对照组[(81.9±16.2)ng/L](P<0.01或P<0.05);(5)MT注射组血浆IL-6为(252.9±45.8)ng/L,显著低于pHGF组[(297.2±48.7)ng/L]和模型对照组[(405.8±45.8)ng/L](P<0.01或P<0.05)。结论MT能刺激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1细胞因子,并抑制Th2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大鼠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血管炎症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14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3 位作者 谢静静 周惠 王勇 张文学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0年第23期3214-3215,共2页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血管炎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1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组织,根据血管炎症程度进行分级,探讨肝血管炎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结果 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血管炎症1级67例,2级8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血管炎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1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组织,根据血管炎症程度进行分级,探讨肝血管炎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结果 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血管炎症1级67例,2级89例,3级32例.肝窦腔狭窄率、肝窦腔阻塞率、肝窦腔内微血栓形成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小、减少率、狄氏腔内胶原形成率及基底膜形成率均随肝血管炎症加重而升高.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血管炎症是肝组织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抗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血管炎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细胞形态改变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念 丁体龙 +3 位作者 马勇 沈烈 张文学 于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8期682-685,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细胞形态改变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肝星状细胞内脂滴数和体密度的变化,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星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内脂滴数减少,典...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细胞形态改变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肝星状细胞内脂滴数和体密度的变化,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星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内脂滴数减少,典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过渡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增多,超微结构显示核被膜表面不规则,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多扩张,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质,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细胞周围胶原原纤维量明显增多。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变小,有的肝窦内皮细胞内出现WP(Weibel-Palade body)小体,狄氏腔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肝窦内皮细胞下有基底膜形成。结论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形态改变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星状细胞 微循环障碍
原文传递
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勇 丁体龙 +3 位作者 袁福华 于莉 王莉 张文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加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法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别分离纯化正常大鼠及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实验室常规培养,观察组培养基中加褪...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加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法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别分离纯化正常大鼠及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实验室常规培养,观察组培养基中加褪黑素使终浓度为10μmol/L,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任何药物。培养48h后,观察其形态及数量的变化,并检测肝星状细胞的凋亡百分率。结果培养48h后,未加入MT的正常大鼠及模型组来源的HSC生长良好,MT组HSC分布稀疏,部分细胞皱缩,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与另两组比较,MT组HSC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褪黑素能抑制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能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星状细胞 增殖 凋亡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林 马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2415-2416,I0002,共3页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透明质酸(HA)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微循环障碍诊断和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对81例CHB患者和5例健康志愿者留取血清作HA...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透明质酸(HA)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微循环障碍诊断和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对81例CHB患者和5例健康志愿者留取血清作HA化学发光法检测,抗凝血浆作TXB2和6-Keto-PGF1α放射免疫法检测,同时肝穿取标本进行HIF-1α免疫组化染色,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随着CHB分级的加重,HI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和范围逐渐加大,HA、TXB2逐渐上升(均P<0.05),6-Keto-PGF1α逐渐下降。电镜示肝窦腔内红细胞聚集,肝窦阻塞和狭窄明显,狄氏腔中胶原纤维沉积及基底膜形成率逐步加重。结论 HIF-1α、HA、TXB2及6-Keto-PGF1α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肝脏微循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微循环障碍 低氧诱导因子 肝窦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亚群与肝组织活动性指数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汪念 范秀梅 +1 位作者 马昱琨 马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22期3388-3391,I0003,共5页
目的:研究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NF-α及T细胞亚群与肝组织活动性指数( HAI )的关系。方法237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Knodel方法计算HAI积分,并依据肝组织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n=12)、慢性乙肝轻... 目的:研究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NF-α及T细胞亚群与肝组织活动性指数( HAI )的关系。方法237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Knodel方法计算HAI积分,并依据肝组织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n=12)、慢性乙肝轻度组(n=67)、中度组(n=89)、重度组(n=8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血清TNF-α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TNF-a水平[(29.65±10.15)μg/L、(38.96±7.32)μg/L、(47.73±6.99)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6.40)μg/L](q=14.38、19.97、24.83,均P<0.05),TNF-a水平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r =0.708,P <0.05)。慢性乙肝中度、重度组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的水平[(27.66±6.63)μg/L、(28.98±5.9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32±1.84)μg/L)](q=3.84、4.76,均P<0.05),CD4+/CD8+T细胞的比值[(1.32±0.37)、(1.19±0.3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0.14)(q=4.20、5.72,均P<0.05),不同级别组织病变活性积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组织活动性指数 T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青蒿琥酯治疗肝纤维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1 位作者 王勇 代雪枫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3期1936-1939,I0005,共5页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青蒿琥酯(Art)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抽取20只作健康对照组,另随机取10只处死后取骨髓作BMSCs培养,剩下的90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青蒿琥酯(Art)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抽取20只作健康对照组,另随机取10只处死后取骨髓作BMSCs培养,剩下的90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随机处死10只,取肝组织作病理观察以验证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成功.其余8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Art治疗组、BMSCs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只.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改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mRNA、TGF-β1 mRNA的表达,采用酶消化法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TNF-α、TGF-β1检测采用酶免法,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肝功能指标采用生化法检测.结果 联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其他组,联合治疗组白蛋白(ALB)为(29.13 ±3.48) g/L,显著高于Art治疗组[(26.31±2.42) g/L]、BMSCs移植组[(24.35 ±3.12)g/L]和模型组[(20.14 ±2.8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27 ~ 19.01,均P<0.05);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低于其他组,联合治疗组Hyp为(1.03 ±0.16) μg/L,显著低于Art治疗组[(1.56±0.19) μg/L]、BMSCs移植组[(1.45±0.24) μg/L]和模型组[(3.57 ±0.9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20.47 ~27.70,均P<0.05);联合治疗组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其它组,联合治疗组肝组织电泳条带灰度值占对照条带灰度值百分比为(20.16 ±5.21),显著低于Art治疗组(58.15±9.16)、BMSCs移植组(46.31±6.82)和模型组(97.08±1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0.35 ~44.93,均P <0.05).结论 BMSCs联合Art在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间质干细胞移植 肝硬化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2 位作者 沈烈 张文学 于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率,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膜皱缩并分裂成多个凋亡小...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率,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膜皱缩并分裂成多个凋亡小体,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小减少并伴有狄氏腔胶原沉积和基底膜形成,同时可发现WP小体。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凋亡 微循环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