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CD34^+细胞移植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文根 张仁福 +3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马东初 朱洪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5期2839-2841,F003,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周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心肌血流灌注进行评价,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骨髓CD34+细胞移植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200倍视野下数)分别为(3.2±1.2),(8.2±0.8),(12.7±2.2)条/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t=5.09,14.07,8.67,P均<0.05)。骨髓CD34+细胞移植前、后8周的心肌灌注显像F值分别为5.44±0.70,1.50±0.55,细胞移植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t=10.84,P均<0.05)。结论:骨髓CD34+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明显促进梗死区血管形成,提高梗死区心肌的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CD34^+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血管形成 实验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对5/6肾切除模型大鼠肾脏管周毛细血管网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鉴峰 韩宏光 +1 位作者 李晓密 时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824-3831,共8页
背景: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发挥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目的:观察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及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影响。方法... 背景: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发挥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目的:观察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及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切除左侧肾脏上、下极各1/3,1周后切除右肾,建立残肾模型。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于切除右肾的同时在左肾静脉分别注射空质粒IRES2-EGFP和pC MV6-XL5-Netrin-1-IRES2-EGFP。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密度增加,肾小管胞浆中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蛋白表达增加。提示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能明显改善5/6肾切除模型大鼠的肾功能,减轻残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和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密度、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从而改善肾间质小管缺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 缺氧诱导因子1 转染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 管周毛细血管网 血管内皮细胞 肾间质纤维化 缺氧诱导因子1α 残余肾功能 裸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血管材料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毛志刚 陈朝辉 韩宏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2981-2988,共8页
背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人工血管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血管材料得到不断更新,如何提高血管的通畅性和人工血管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近年来人工血管研究的重点。目的:利用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人... 背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人工血管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血管材料得到不断更新,如何提高血管的通畅性和人工血管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近年来人工血管研究的重点。目的:利用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01/2011-12有关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人工血管(Artificialbloodvessels);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对检索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库中自带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绘制图表的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统计和计量数据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与人工血管材料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②与人工血管材料临床应用相关的论文。排除标准:①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②重复研究的文献。③刊社信息。④未发表的文章。⑤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⑥年鉴。主要数据判定指标:以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文献出版时间、文献数量、学科类别、研究机构、来源期刊、文献被引频次、文献下载频次、关联文献、作者分布、基金资助情况和主要关键词进行相关分析。并对CNKI数据库中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利技术和重要会议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22篇与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产出趋于上升趋势,2008年文献产出数量最多共17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发表文献量最多为27篇,占全部文献的22.1%;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基金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共发表文献30篇;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以聚氨酯的研究为主,突出材料学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关于人工血管材料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中国从事人工血管材料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施的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确定科研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血液相容性 聚氨酯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结构重建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新民 张仁福 +2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宋恒昌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空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结构重建,分析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电镜观察肺血管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肺小动脉中层厚度百分比(PMT)。结果肺血管改变为Heath&EdwardsⅢ级组与... 目的探讨空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结构重建,分析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电镜观察肺血管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肺小动脉中层厚度百分比(PMT)。结果肺血管改变为Heath&EdwardsⅢ级组与Ⅰ级组之间PMT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Ⅲ级组与Ⅰ级组之间PMT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片血管结构重建过程中,肺血管的改变以肺小动脉的中层变化为主,肺血管内皮细胞在促进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中,具有调控其平衡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改变 结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 被引量:12
5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8 位作者 汪曾炜 尹宗涛 韩宏光 金岩 刘宇 赵科研 于岩 赵洋 陈朝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8522-8528,共7页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人工瓣环 器官移植 迷宫手术 安全性 瓣膜重建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修复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被引量:9
6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2 位作者 尹宗涛 韩宏光 宋恒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背景:人工腱索移植是二尖瓣成形的难点,瓣环环缩也是二尖瓣成形术式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而目前国内相关此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期疗效的较大样本报道较少。目的: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 背景:人工腱索移植是二尖瓣成形的难点,瓣环环缩也是二尖瓣成形术式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而目前国内相关此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期疗效的较大样本报道较少。目的: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间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85例。用Gore-Tex缝线作为人工腱索,马鞍环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共行人工腱索移植4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2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Sliding技术23例。均行人工瓣环环缩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78例,随访率为91.7%(78/85)。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78例中,1例于治疗后13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交通事故,余76例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9例,Ⅱ级17例。复查心脏彩超示微量及以下反流67例,轻度反流9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直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少(P<0.05或P<0.01),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未出现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并发症情况: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1例治疗前伴快-慢综合征患者,治疗后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治疗后1周出现延迟性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无成形环断裂或撕脱、无溶血、左室流出道梗塞、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发生。无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结果可见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退行性病变 二尖瓣成形术 人工腱索 人工瓣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3例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宏光 李新民 +5 位作者 王辉山 姜辉 尹宗涛 韩劲松 张南滨 汪曾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血培养...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3.3%(17/73)。感染细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葡菌、肠球菌和口腔链球菌。结论 CHD合并IE病原菌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传统的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原学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工瓣环置入修复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6 位作者 尹宗涛 王婷婷 韩宏光 宋恒昌 金岩 祝岩 陈朝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578-2582,共5页
背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类型,国内尚无关于此类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目的:观察单纯瓣环置入修复单纯二尖瓣环扩张... 背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类型,国内尚无关于此类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目的:观察单纯瓣环置入修复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早中期生物相容性的反应。方法:单纯二尖瓣瓣环扩张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48例,均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修复,其中使用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23例、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25例。出院后随访,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和二尖瓣反流程度等变化,并比较两种瓣环与宿主生物相容性有无差别。结果与结论:围术期无死亡,均治愈出院。48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无死亡病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2例,Ⅱ级16例。与术前比较,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和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跨瓣压差均<3 mm Hg。二尖瓣无明显返流36例,微量返流10例,轻度反流2例。未出现成形环断裂、成形环撕脱及溶血现象。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组和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对于因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通过正确的置入技巧、选择合适的人工瓣环,应用人工瓣环置入有与宿主生物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置入后的瓣膜替代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移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退行性病变 心脏瓣膜假体 二尖瓣关闭不全 马鞍环 人工瓣环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波 王辉山 +3 位作者 方敏华 韩宏光 王镇龙 李晓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303-3310,共8页
背景:心脏涤纶补片因其质地薄、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常规用于心脏手术,但最近几年发现,用心脏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目的:探讨应用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疗效... 背景:心脏涤纶补片因其质地薄、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常规用于心脏手术,但最近几年发现,用心脏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目的:探讨应用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戊二醛固定的牛心包补片修补152例心脏间隔缺损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56例,室间隔缺损78例,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8例。术后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观察其术后早期病情、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结果与结论:152例患者均完成修补手术,术后无早期死亡,患者随访2-6个月,牛心包补片在使用过程中及术后早期均未发现漏血、溶血、血栓、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第1天出现高血压危象,经过抢救后好转。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可见心脏间隔缺损修补完全,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活瓣已关闭无分流;心脏功能正常。证实牛心包补片可以有效修复心脏间隔缺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临床实践 牛心包补片 心脏间隔缺损 修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房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艳丽 韩宏光 +2 位作者 黄带发 贺顺川 李予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0期8775-8780,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心脏生物瓣和机械瓣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有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瓣膜替代物的理想选择。目的: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应用数据库检索的方法分析关于组织工程... 背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心脏生物瓣和机械瓣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有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瓣膜替代物的理想选择。目的: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应用数据库检索的方法分析关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文献,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三大要素为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种植。结果与结论:心脏瓣膜修复和置换是目前治疗心脏瓣膜性疾病的主要外科手段。目前,主要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种子细胞有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经脱细胞处理的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细胞种植后支架表面会形成一层连续的细胞层,其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可行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学术探讨 心脏瓣膜 种子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动脉瓣膜 脱细胞 生物支架 生物反应器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转染桡动脉的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2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姜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3461-3464,共4页
目的: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血管桥痉挛一直是困扰桡动脉移植的难题。实验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AdCMVeNOS)转染人桡动脉,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的... 目的: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血管桥痉挛一直是困扰桡动脉移植的难题。实验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AdCMVeNOS)转染人桡动脉,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5-03/04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完成。实验用Enos-Ad由该院麻醉科张铁铮主任惠赠。桡动脉来自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剩余桡动脉。将桡动脉横切成5mm血管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每组8份。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桡动脉血管环分别置于空载腺病毒液和AdCMVeNOS溶液中1h,取出后体外培养14d。应用多聚寡核苷酸探针和高敏感标记技术检测外源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弹性纤维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桡动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①3组培养的桡动脉在14d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培养14d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内膜和中膜可检测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质表达,对照组及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成功转染体外培养桡动脉中并有效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具有防治体外培养桡动脉内膜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腺病毒科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对老年大鼠心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2 位作者 韩宏光 尹宗涛 汪曾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4-628,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索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取21~23月龄老年Wistar大鼠32只,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I/R组、IPC组、强化IPC组。对照组... 目的:本研究探索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取21~23月龄老年Wistar大鼠32只,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I/R组、IPC组、强化IPC组。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180 min,不做任何处理。I/R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 min后,缺血30 min,再复灌120 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 min,经两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再复灌120 min。强化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 min,经四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 ,再复灌120 min。比较各组复灌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后心排血量的恢复率以及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120 min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心肌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各组取心尖肌做冰冻切片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出平均积分吸光度。 结果:IPC组与I/R组丙二醛含量、CK-MB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左心室发展压、±dp/dtmax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IPC组与I/R组比较,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减少(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P〈0.01),心排血量、左心室发展压、±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C-1α的表达:IPC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IPC组表达明显增加,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老年大鼠心肌IPC的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机制是老年心肌PGC-1α蛋白表达降低,使老年心肌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作用下降,进而影响老年心肌对应激反应的防护能力,使IPC对老年心肌不能发挥保护作用。而强化IPC使PGC-1α表达增加,恢复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调节能力,进而恢复了IPC对老年心肌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注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无菌骨蜡临床应用10286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涛 党大胜 +5 位作者 蔡朝红 刘涛 马洪升 牟平 薛洪利 朱洪玉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考察我院生产的医用无菌骨蜡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1994年~ 2 0 0 1年 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及胸外科和骨科四个科室需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 10 2 86例 (男性 5 779人 ,女性 4 5 0 7人 ) ... 目的 考察我院生产的医用无菌骨蜡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1994年~ 2 0 0 1年 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及胸外科和骨科四个科室需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 10 2 86例 (男性 5 779人 ,女性 4 5 0 7人 ) ,平均年龄 (4 2 .7± 2 8.3)岁 (1岁~ 94岁 )。在手术时以医用无菌骨蜡进行松质骨断端出血处止血 ,观察疗效、术后反应及切口愈合情况 ,统计满意及不满意率。结果 医用无菌骨蜡适用于多种手术中松质骨断端的止血 ,止血效果理想。应用后治疗满意率 99.1% (效果良好者 93.4 % ,微量分泌物者 5 .7% ) ;切口愈合不良 ,不满意率 0 .9%。结论 医用无菌骨蜡性能安全、效果理想、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无菌骨蜡 临床应用 临床疗效 外科 心血管外科 胸外科 骨科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ET及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文根 张仁福 +2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朱洪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1期4226-4227,i001,共3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两组,在全麻下左侧开胸建立前降支根部结扎和心尖区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两组,在全麻下左侧开胸建立前降支根部结扎和心尖区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8周应用18F-FDG心肌代谢PET(代谢显像)和99TCm-MIBI心肌SPECT(灌注显像)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计数显像减低总节段数及心肌灌注与代谢的匹配关系,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12只犬无1例死亡,正常心肌PET,SPECT显像清晰,F值接近零,结扎组术后8周心肌灌注F值(6.67±1.03),糖代谢F值(5.83±0.75)与术后4周(10.47±0.51,10.33±0.66)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冰冻组术后4,8周心肌灌注F值(5.67±0.82,5.17±0.98),糖代谢F值(5.50±1.31,5.00±1.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灌注减低区,结扎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41.9%,8周占70%,冰冻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91.7%,8周几乎占100%。结论:犬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较结扎模型稳定,不受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干扰,适宜进行犬慢性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SPECT 心肌干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稳定性 可靠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血清Apelin-12检测的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鹏 王辉山 韩劲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583-2587,共5页
背景:人工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特性,但仍有很多因素影响其治疗效果。目的:检测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人工瓣膜置换前的血清Apelin-12水平。方法:纳入心脏瓣膜病拟行人工瓣膜置换患者62例,其中男3... 背景:人工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特性,但仍有很多因素影响其治疗效果。目的:检测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人工瓣膜置换前的血清Apelin-12水平。方法:纳入心脏瓣膜病拟行人工瓣膜置换患者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55±11)岁,其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心房颤动组),窦性心律患者32例(窦性心律组),检测两组入院时血清Apelin-12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瓣膜置换后又将窦性心律组分为术后心房颤动组(n=8)与非心房颤动组(n=24),比较两组置换前血清Apelin-12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结果与结论:心房颤动组血清Apelin-12水平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总抗氧化能力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pelin-12与超敏C-反应蛋白、总抗氧化能力呈负相关(r=-0.265,P=0.045;r=-0.960,P<0.001),与白细胞介素6无明显相关性(r=-0.155,P=0.230)。术后心房颤动组血清Apelin-12水平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左房内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表明Apelin-12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及氧化应激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血清Apelin-12检测对预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人工瓣膜 置换 APELIN-12 炎症 氧化应激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及体内示踪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凯 刘晓燕 +2 位作者 汪曾炜 石杰 梁久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58-2262,共5页
目的: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应用,目前已开始进行临床前期体内移植实验,细胞标记与示踪是证明移植细胞转归和生成组织来源的关键问题。实验观察了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质粒转染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效果及体内示踪效应。方法:实... 目的: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应用,目前已开始进行临床前期体内移植实验,细胞标记与示踪是证明移植细胞转归和生成组织来源的关键问题。实验观察了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质粒转染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效果及体内示踪效应。方法:实验于2007-03/12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中心实验室(省级)、沈阳军区呼吸中心实验室(国家级)和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实验室(国家级)完成。①细胞来源与动物:脂肪组织取自1例腹壁整形术女性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清洁级雄性裸鼠8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大肠杆菌JM109由本室保存。转染质粒pEGFP-N3为美国Clontech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切取患者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传至第3代时以2.5×107L-1密度接种,分别加入200,300,400,500,600,700,800,900mg/LG418,确定G418杀死所有细胞的最低浓度(C0)。采用脂质体法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进行pEGFP-N3质粒转染,C0浓度G418筛选,计数阳性细胞率。培养5代后制备单个细胞悬液,浓度为8×1010L-1,植入到裸鼠背部皮下,采用活体化学发光和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大鼠荧光表达情况。结果:①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贴壁后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生长活性良好,传代后生长速度加快。②当G418浓度为600mg/L时细胞全部死亡,故将此浓度设定为C0。③pEGFP-N3质粒-脂质体复合物转化脂肪来源干细胞24h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率为(13.0±3.5)%,经C0浓度G418筛选后高达(65.0±5.4)%。④裸鼠背部皮下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8周后,可见移植区周围弥漫分布绿色荧光区,提示植入细胞存活并广泛分布。结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可以有效转染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并在裸鼠体内呈现良好的示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质粒 转染 细胞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数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肺损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科研 王辉山 +3 位作者 侯明晓 孙江滨 吴慧颖 柳克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8,84,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数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静脉移植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肺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MSCs,取第3~5代细胞进行移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由颈外静... 目的研究不同数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静脉移植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肺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MSCs,取第3~5代细胞进行移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由颈外静脉移植MSCs,按移植细胞个数分为5×105组、1×106组、5×106组和对照(生理盐水)组(n=5),测定移植前、移植后5 min,30 min及24 h的RVSP。另40只随机分组(n=10):①MCT/MSCs 5×105组;②MCT/MSCs 1×106组;③MCT组;④对照组,腹腔注射60 mg/kgM 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时分别移植MSCs 5×105个、1×106个或等量PBS液体。4周后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systolic pressure,RVSP)、RV/(LV+S)重量比值;肺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地衣红染色和平滑肌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少于1×106个MSCs颈外静脉移植是安全的。MSCs颈外静脉移植4周后,MCT/MSCs 1×106组RVSP(35.6±8.4)mmHg与MCT组(47.2±10.5)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5),心室比0.3572±0.0923明显低于MCT组0.4454±0.0935(P<0.05),而MCT/MSCs 5×105组RVSP为(42.5±11.3)mmHg,心室比0.4003±0.0725,与MCT组相比无明显下降(两者P>0.05);病理染色可见肺组织肺小动脉中,MCT/MSCs 1×106组中膜厚度分布为(19.2±3.8)%,较MCT组(26.4±4.9)%明显变薄(P<0.05);而MCT/MSCs 5×105组(23.3±3.6)%较MCT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s颈外静脉移植对MCT诱导的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1×106个细胞较5×105个细胞移植抑制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野百合碱 肺动脉高压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室游离壁多孔破裂抢救成功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振洋 王耿 +2 位作者 王辉山 陶登顺 韩雅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4-905,共2页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2015-07-08 21:50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40/80mmHg左有;吸烟40年.每日2...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2015-07-08 21:50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40/80mmHg左有;吸烟40年.每日20-30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 陈旧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史 抢救 破裂 多孔 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宏光 张仁福 +4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王辉山 张南滨 宋恒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8期3500-3501,共2页
目的:观察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对婴幼儿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综合组,n=10)、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血组,n=10)及冷晶体停搏液间断... 目的:观察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对婴幼儿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综合组,n=10)、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血组,n=10)及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晶组,n=10)。于心脏停跳即刻、缝合右心房切口前分别取小块右心房肌肉作光镜及电镜观察,并对线粒体、细胞核、肌纤维进行定量评估。结果:3组心肌保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冷晶体液组最重,综合组最轻。心肌超微结构评分冷血组与综合组,冷晶组与综合组,冷晶组与冷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9~16.78,P<0.05~0.01)。结论: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停搏液和冷晶体停搏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预防和控制 心肌/超微结构 心麻痹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治疗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瓣膜与患者的不匹配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4 位作者 尹宗涛 王婷婷 韩宏光 宋恒昌 金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7期4310-4317,共8页
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 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 mm,≤19 mm的患者,选19 mm SJM Regent瓣;对瓣口直径≤17 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 mm SJM Regent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 mm,≤21 mm,选21 mm Hancock II 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 mm Hancock II ultra生物瓣和21 mm SJM Regent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 mm Regent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置换后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移植 有支架生物瓣 心脏瓣膜假体 小主动脉瓣环 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 牛心包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