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与MRI对椎体新鲜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彬 陈士新 张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分析双能量CT虚拟去钙(VNCa)技术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椎体新鲜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86例椎体新鲜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MRI、双能量CT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以MRI结果作为诊... 目的分析双能量CT虚拟去钙(VNCa)技术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椎体新鲜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86例椎体新鲜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MRI、双能量CT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以MRI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常规CT、VNCa图主观评价和CT差值评价在椎体新鲜骨折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效能及其检查结果与MRI的Kappa检验一致性;另测量常规CT图和VNCa图椎体新鲜骨折患者真阳性区和真阴性区的CT值,并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VNCa CT值与常规CT值的相关性。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86例患者T 0~L 5水平中共420个椎体,其中260个BME(胸椎64个,腰椎96个);1、2、3、4级信号分别有160、98、76、86个。常规CT评价椎体新鲜骨折BME与MRI成像的Kappa系数为0.715,一致性较强;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241、145、15、19例。VNCa图主观评价椎体新鲜骨折BME与MRI成像的Kappa系数为0.835,一致性很强;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255、157、3、5例。CT差值评价椎体新鲜骨折BME与MRI成像的Kappa系数为0.859;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257、158、2、3例。椎体新鲜骨折真阳性区常规CT值和VNCa CT值分别为278.56±20.64、-72.65±10.12,均高于真阴性区(197.54±20.54、-90.58±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新鲜骨折患者的骨髓VNCa CT值与常规CT值呈负相关(P<0.05)。常规CT对椎体新鲜骨折患者BME的诊断价值一般,AUC值0.784;VNCa CT和CT差值对椎体新鲜骨折患者BME的诊断价值较高,AUC值分别为0.867、0.874。结论双能量VNCa在鉴别诊断椎体新鲜骨折中具有较为可靠的准确性,且与MRI的一致性较高,有利于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新鲜骨折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和骨质疏松症QCT诊断标准的验证 被引量:71
2
作者 李凯 陈捷 +18 位作者 赵林芬 陈义忠 周军 邵继满 曲海波 郝晓光 姜永宏 吴艳 张郡 汤光宇 张雪芹 张伟 李小荣 王玲 王亮 刘世炜 吴静 马远征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7-1262,1272,共7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mg/cm^3为正常,80~120mg/cm^3为低骨量,<80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算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贾阳 陈伟光 +4 位作者 王海娟 杜涵容 韩俊岗 靳晓辉 杨斌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65-78,共14页
通过分析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算法所依赖的医学基础理论,对比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中必要的图像分割方法和特征预测模型。归纳总结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骨龄评测算法,包括各类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所使用的数据集和骨龄评测结果等... 通过分析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算法所依赖的医学基础理论,对比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中必要的图像分割方法和特征预测模型。归纳总结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骨龄评测算法,包括各类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所使用的数据集和骨龄评测结果等。此外,介绍骨龄评测中使用的其他数据采集方法及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的发展情况,分析常见的几种全自动骨龄评测软件及系统,并对目前图像型全自动骨龄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骨龄评测 深度学习 手骨分割方法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拍摄体位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骨盆矢状面倾斜及髋关节发育X线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良 代红阳 徐红维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究拍摄体位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骨盆矢状面倾斜及髋关节发育X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DDH患者6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仰卧位及站立位下骨盆前后位X线平片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受试... 目的:探究拍摄体位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骨盆矢状面倾斜及髋关节发育X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DDH患者6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仰卧位及站立位下骨盆前后位X线平片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受试者骶尾关节至耻骨联合距离(PSSC),评估骨盆矢状面倾斜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外侧中央边缘角、臼顶倾斜角、髋臼角等X线参数。结果:经X线检查,64例DDH患者中有18例髋臼发育不良,25例髋关节完全脱位,21例髋关节半脱位。两组仰卧位PSSC明显高于站立位(均P<0.05)。站立位时,研究组PSS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侧组(30例)与双侧组(34例)患者不同体位下PS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自仰卧位换至站立位后,其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及髋臼角升高;对照组自仰卧位换至站立位后,其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及髋臼角升高,但变化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DH患者拍摄体位由仰卧位转换为站立位时骨盆矢状面会出现后倾,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和髋臼角升高。相较于健康个体,单侧或双侧病变并不会对骨盆倾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拍摄体位 骨盆矢状面 骶尾关节至耻骨联合距离 X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摄影中放大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斌 张良 +1 位作者 靳晓晖 汤永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860-862,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焦片距、肢片距下DR摄照图像的放大率,分析DR系统自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方法:用已知长10cm、宽2cm的标准物体作为被摄物,用机器自带测量工具测量其在不同焦片距、肢片距下摄照图像大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焦片距、肢片距下DR摄照图像的放大率,分析DR系统自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方法:用已知长10cm、宽2cm的标准物体作为被摄物,用机器自带测量工具测量其在不同焦片距、肢片距下摄照图像大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肢片距为0cm时,DR投照图像大小在焦片距为80~120cm范围内与实物大小相等,未见放大效果;当肢片距为8cm或15cm时,在焦片距为80~120cm范围内,被摄物DR投照图像放大率随着焦片距增大逐渐减少;当焦片距一定时,被摄物DR投照图像放大率随着肢片距增大而增加,尤其是肢片距为15cm,焦片距为80cm时,被摄物DR投照图像放大率最大。结论:DR系统摄照过程中肢片距是影响图像放大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放大率 自带测量工具 焦片距 肢片距 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图像纹理参数构建预测模型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超 刘玲玲 +1 位作者 曹宏 彭德智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基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PET/CT)图像纹理参数构建预测模型并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肺部疾病患者1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 目的基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PET/CT)图像纹理参数构建预测模型并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肺部疾病患者1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恶性组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肺腺癌组、肺鳞癌组、其他组。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选择肺部病灶感兴趣区(ROI)、采集频度、峰度、对比性、粗糙度等13项18F-FDG PET/CT图像纹理参数,比较各组患者纹理参数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的纹理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单一、多影响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病理检查确诊良性肺部疾病101例,肺炎占48.5%;确诊肺癌98例,肺鳞癌占59.2%。本实验共提取13项纹理参数,恶性组角二阶矩(ASM)、频度、峰度、对比性、粗糙度明显低于良性组,均值、标准差、偏度、熵、相关性、对比度、复杂度、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M、峰度、均值、粗糙度、复杂度为恶性肺部疾病发生影响因素(P<0.05)。3组肺癌患者ASM、峰度、均值、粗糙度、复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SM、峰度、均值、粗糙度、复杂度为指标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分析发现,纹理参数预测模型、医师诊断联合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肺癌AUC为0.891。结论18F-FDG PET/CT图像纹理参数在判断肺部疾病良恶性、肺癌病理类型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纹理参数构建预测模型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肺癌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体束CT引导下穿刺活检纵隔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玲玲 李铁柱 +2 位作者 曹宏 李岩松 李超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13-314,共2页
目的研究锥体束CT(CBCT)引导下穿刺活检纵隔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按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0年4月纳入的57例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收集并整理其完整信息,分别实施锥体束CT引导下穿刺活检,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所... 目的研究锥体束CT(CBCT)引导下穿刺活检纵隔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按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0年4月纳入的57例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收集并整理其完整信息,分别实施锥体束CT引导下穿刺活检,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穿刺成功者有57例,成功率100.00%(57/57);手术期间从胸骨旁入路者有26例,经肺入路者有17例,从椎体旁入路者有14例;穿刺深度30-108 mm,平均深度(45.68±1.23)mm;每例患者取材1~2次,平均(1.50±0.23)次;标本长度0.5~2.7 cm,平均长度(1.41±0.35)cm。CBCT引导下活检穿刺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发现,57例患者术后出现2例气胸,1例血胸,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CBCT引导下穿刺活检运用在纵隔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同时可预防严重并发症产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占位性病变 锥体束CT 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对中国不同地区≥40岁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 被引量:11
8
作者 过哲 赵越 +8 位作者 李凯 许绍奇 陈义忠 周军 邵继满 姜永宏 曲海波 李葆青 程晓光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定量CT对中国不同地区≥40岁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5—2017年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城乡流行病调查(PURE研究)的≥40岁社区招募者共3139名,来自全国6个地区的8所医院,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定量CT检查并测量肝脏脂... 目的分析定量CT对中国不同地区≥40岁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5—2017年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城乡流行病调查(PURE研究)的≥40岁社区招募者共3139名,来自全国6个地区的8所医院,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定量CT检查并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分析脂肪肝的检出率及其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在全部3139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418例(45.17%)脂肪肝患者,其中陕西地区检出率最高,在218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67例(76.61%)脂肪肝患者,辽宁地区检出率最低,在541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44例(26.62%)脂肪肝患者。在1191名男性及1948名女性研究对象中分别检出620例(52.06%)和798例(40.97%)脂肪肝患者(χ^(²)=36.716,P<0.001)。在357名40~49岁、794名50~59岁、1292名60~69岁及696名≥70岁研究对象中分别检出137例(38.38%)、374例(47.10%)、590例(45.67%)和317例(45.55%)脂肪肝患者。50~59岁、60~69岁及≥70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脂肪肝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3.863、11.497、8.504,均P<0.05),而40~49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88,P=0.074)。结论定量CT在检测脂肪肝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定量CT 检出率 肝脏脂肪含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