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嘌呤能受体P2Y12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羊雪玲 赵治宏 +6 位作者 路子微 李涛 赵莉莉 张磊 张桂莲 补亚忠 樊洪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P2Y12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P2Y12R最早被发现于血小板中,抑制P2Y12R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相关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现了P2Y12R的表达,脑和脊髓P2Y... P2Y12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P2Y12R最早被发现于血小板中,抑制P2Y12R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相关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现了P2Y12R的表达,脑和脊髓P2Y12R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并参与其功能调控,介导神经炎症、神经变性等病理过程。本综述总结了P2Y12R在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损伤、颅脑创伤、阿尔兹海默病和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疾病研究及潜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Y12R 血小板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内科患者的心理障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巧俊 张凤 +5 位作者 张洁 马力群 高蕊 于叔麒 刘娅萍 万婷玉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4期5144-5144,共1页
为了解综合医院内科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和常见慢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27.7%,发病率以神经内科患者为最高,住院患... 为了解综合医院内科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和常见慢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27.7%,发病率以神经内科患者为最高,住院患者患病率27%。心理障碍多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症状,尤其是睡眠障碍最为突出,高达95%。提示心理障碍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性疾病,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临床医师在明确了器质性疾病之后,对某些症状应考虑有无心理障碍的存在,可用SDS和SAS进行测查,以便及时发现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症、焦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内科 心理障碍 患病率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
作者 展淑琴 卜宁 +3 位作者 马书音 孙宏 张晓冬 杨怡欢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神经病学课程基础要求高、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践性强,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可及性好、受空间影响小、内容生动,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及抽象内容。为解决神经病学具... 神经病学课程基础要求高、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践性强,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可及性好、受空间影响小、内容生动,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及抽象内容。为解决神经病学具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教学问题,笔者按照神经病学教学目标及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运用学科系已经上线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平台在线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前-课中-课后”合理运用了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深度融合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包含“线上-线下”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神经病学数字化教学模式”,并通过不断实践及改进,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数字化 教学模式 构建 实践 SPOC/MO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巧俊 张茹 +3 位作者 魏格玲 王勇 郑纯礼 赵英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素 (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 ,并进行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ET及NS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素 (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 ,并进行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ET及NS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组患者血、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0 1) ;且两组ET和NSE值与病情轻重、病灶面积大小有关 ;它们在卒中后 2 4小时即升高 ,3~ 7天达高峰 ,14天开始降低。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和脑脊液ET及NSE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5 ) ,说明ET和NSE一样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志物 ,其水平高低能反映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 ,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内皮素 ET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液 脑脊液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郭生龙 张巧俊 +2 位作者 向丽 赵英贤 余翠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 78例VCI患者及 4 9名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量表、头颅CT、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1)VCI组MMSE总分 (2... 目的 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 78例VCI患者及 4 9名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量表、头颅CT、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1)VCI组MMSE总分 (2 4 .35± 3.2 8)分 ,与正常组 (2 5 .0 4± 5 .0 3)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地点定向、时间定向、短程记忆、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言语复述、图形描画 7项亚项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均P <0 .0 5 )。 (2 )VCI患者脑萎缩明显 ,脑梗死灶位于额、颞叶者及多发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降低更显著 (均P <0 .0 5 )。 (3)VCI患者P3 0 0 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延长 (P <0 .0 5 ) ,P3 0 0 潜伏期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 (r=- 0 .6 1,P <0 0 5 )。结论 MMSE量表中认知功能亚项的测评 ,有利于早期发现VC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脑萎缩及脑梗死灶的部位和数目与VCI的程度有关 ;P3 0 0 潜伏期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VCI患者的认知障碍及其程度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CT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娅 张桂莲 +1 位作者 苏清华 冯建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48小时内即有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28天左右接近正常;发病后各时点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NSE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分别P<0.001,P<0.01,P<0.005),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E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但对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清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诊断 预后 放射免疫法 检测 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神经传导速度及其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向丽 张巧俊 +2 位作者 王俊宏 高蕊 赵英贤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7期5840-5841,共2页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0%,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犤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0.98)ms,胫神经为(5.0±0.5)ms,腓肠神经为(3.0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3.9)m/s,胫神经为(42.9±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犤腓总神经为(5.27±1.33)ms,胫神经为(6.14±1.25)ms,腓肠神经为(4.98±0.67)ms犦,MCV和SCV明显减慢犤腓总神经MCV为(36.43±7.28)m/s,胫神经MCV为(36.0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4.12)m/s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双羟色胺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底丘脑核的神经活动增强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健 褚玉霞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许临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90,共8页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是(6.93±6.55)Hz和(11.27±9.31)Hz,DRN损毁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照组大鼠,13%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46%为不规则放电,41%为爆发式放电;而在DRN损毁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9%、14%和77%,爆发式放电的STN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DRN损毁后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爆发式放电增多,提示在正常大鼠DRN抑制STN神经元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丘脑核 中缝背核 5 7-双羟色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巧俊 向丽 +4 位作者 张凤 张茹 赵英贤 任碧霞 张华华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6期2334-2335,共2页
目的探讨利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治疗84例神经科心身疾病患者,50例神经症犤男18例,女32例,年龄(38±14)岁犦,3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犤男10例,女24... 目的探讨利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治疗84例神经科心身疾病患者,50例神经症犤男18例,女32例,年龄(38±14)岁犦,3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犤男10例,女24例,年龄(39±10)岁犦,训练他们观察肌电显示屏上的肌紧张电位,学会收缩与放松肌肉以降低肌电值和声响,要求患者在家按此方法进行放松训练早晚各1次。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症状,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以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神经症患者总有效率98%,治愈率36%,显效率50%,有效率12%,无效率2%;对照组各率分别为87%,22%,35%,30%,和13%(χ2=21.07,P<0.05)。治疗组紧张性头痛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53%,显效率41%,有效率6%,无效率0;对照组各率分别为82%,15%,25%,42%,和18%(χ2=70.114,P<0.05)。治疗前患者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治疗后各因子分均有降低,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减轻为著,两组SCL-90差值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t=3.2405,P<0.01)。但对精神病性症状治疗组疗效较差。结论利用肌电图仪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同样能有效地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 神经科 心身疾病 治疗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并上调BDNF保护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宏伟 陈明 +2 位作者 王虎清 高震 吴海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术后2周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葛根素干预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海马BDNF表达量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V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素降低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上调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钙离子浓度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刚 崔刚 +3 位作者 僧志远 徐晓霞 屈满利 吴海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璟洁 范清雨 +2 位作者 任宏伟 杨新利 向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798-4800,4804,共4页
目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进行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26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患者14例,在发病2、4、1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收集患者的临... 目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进行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26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患者14例,在发病2、4、1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神经电生理参数。分析比较AIDP及AMAN患者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 AMAN组腹泻的发生率高于AIDP(P<0.05)。AMAN感觉异常出现率小于AIDP(P<0.05)。AIDP运动末梢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dCMAP)波幅异常均在4周左右达到高峰(P<0.05),到第12周仍未恢复正常;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CV)异常出现晚于运动神经,下肢异常晚于上肢;F波在发病2周内出现率降低,潜伏期延长。而AMAN电生理异质性明显,部分患者dCMAP波幅持续性降低,部分患者dCMAP波幅恢复较快。结论通过系统观察AIDP与AMAN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进程、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电生理学 神经传导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_1影响脑卒中患者血清NSE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桂莲 吴海琴 +2 位作者 李觉慧 房娟芝 张华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 ,且均在病程 3~ 4d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常规治疗组血清NSE在病后 1 0~ 1 4d恢复正常 ,而加用GM1 治疗组血清NSE则在 3~ 1 4d较常规治疗组相应病期低 (P <0 0 5 ,P <0 0 0 1 ) ,且提前降至正常。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NSE有助于观察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变化 ;GM1 可能通过减轻神经元的继发损伤 ,降低血清NSE ,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脑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伟 赵聪敏 巩守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430-2433,共4页
目的观察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神经节甘脂(gangliosideGM1)对实验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新生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injury,HIBI... 目的观察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神经节甘脂(gangliosideGM1)对实验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新生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injury,HIBI)组、NGF治疗组、GM1治疗组和NGF+GM1治疗组。给药后以HE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TUNEL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氧缺血后HIBI组海马区病理变化明显,药物干预组上述变化减轻,合用组为著;假手术组海马区Bcl-2表达较弱,HI(缺氧缺血)后该区Bcl-2表达仍弱,Bax表达增强,出现凋亡细胞;药物干预组Bcl-2表达较HIBI组增强,Bax表达较HIBI组减弱(P<0.01),凋亡细胞减少,合用组最明显。结论HIBI后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两药联用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这可能是其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节阿苷脂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史海涛 姜炅 +4 位作者 李永 陈芬荣 秦斌 范松华 郭晓燕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期499-502,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0名医生分为对照组(30名)及观察组(30名),观察组采用结合Min... 目的探讨结合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0名医生分为对照组(30名)及观察组(30名),观察组采用结合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医生在入科及出科时Mini-CEX测评分值及对教学形式的认可程度。结果 Mini-CEX观察组在出科时医疗面谈、体格检查、沟通技能、临床判断、人文关怀、组织效能、整体表现等7个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组规培医师对该教学形式、考核形式及教学效果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结合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够显著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可以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CEX 形成性评价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英英 李婷婷 +1 位作者 张磊 张桂莲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75-77,共3页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其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分子式为C10H10N2O,相对分子质量为174.20,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研发并于2001年5月首次在日本批准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急...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其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分子式为C10H10N2O,相对分子质量为174.20,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研发并于2001年5月首次在日本批准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1].依达拉奉上市10余年来,备受各国研究人员关注,国内外诸多研究提示依达拉奉不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且对多发性硬化、癫痫、帕金森氏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依达拉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应用 自由基清除剂 相对分子质量 神经保护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刘春田 王晓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CHF病人的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高龄射血分数降低的CHF病人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力...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CHF病人的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高龄射血分数降低的CHF病人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每次25 mg,2次/d,之后逐渐加量至每次100 mg,2次/d。2组病人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6MWD)、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及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改变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6MWD、LVEF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改善射血分数降低的老年CHF病人的心功能,抑制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从而提高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射血分数 沙库巴曲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青波 常耀明 +3 位作者 李金声 樊晓奇 王洪明 曹义战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4-1016,共3页
目的 :研究高压氧 (HBO)治疗对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Bcl 2蛋白表达和迟发性损伤的影响 .方法 :4 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 3个组 :正常对照组、CO中毒组、HBO治疗组 (0 .2 5MPaHBO) .各组大鼠分别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 目的 :研究高压氧 (HBO)治疗对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Bcl 2蛋白表达和迟发性损伤的影响 .方法 :4 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 3个组 :正常对照组、CO中毒组、HBO治疗组 (0 .2 5MPaHBO) .各组大鼠分别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 ,观察CO染毒后 1 ,3,5和 7d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Bcl 2蛋白表达变化的特点 .结果 :CO中毒组大鼠海马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凋亡 ,Bcl 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HBO治疗组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 ,Bcl 2蛋白表达增多 ,尤以染毒后 3和 5d明显 (P <0 .0 5 ) .结论 :HBO治疗可以促进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Bcl 2蛋白表达 ,抑制神经元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CO中毒 BCL-2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在神经病学规培医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姚丽 张晓冬 +4 位作者 吴媛 展淑琴 张茹 张桂莲 吴海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3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规培医师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规培的医师125名进行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及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教学结束后分别进行... 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规培医师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规培的医师125名进行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及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教学结束后分别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及临床考核,比较两组规培医师的满意度及考核成绩。结果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对思维导图结合PBL教学法评价较好,超过90%的规培医师认为有利于知识巩固,提高检索能力,构建知识体系(P<0.05);临床考核方面: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病例分析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巩固,提高检索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效果上更胜一筹,更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PBL 教学模式 神经病学 规培医生 教学质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突触锌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海峰 楚瑞琪 +1 位作者 李玺 曹峻岭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其与钙、钾、钠一起成为神经元兴奋性的一个关键性的调节物。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囊泡中锌的正常生理作用及病理学变化对神经病理学研究工作有重大发现和令人激动的挑战。现就突触锌的正常生理... 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其与钙、钾、钠一起成为神经元兴奋性的一个关键性的调节物。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囊泡中锌的正常生理作用及病理学变化对神经病理学研究工作有重大发现和令人激动的挑战。现就突触锌的正常生理及其释放与病理学关系作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生理功能 病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