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提升策略研究——以四川LS民族地区为例
1
作者 景牛志吾 《职业教育发展》 2025年第1期497-507,共11页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全面,传统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为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提升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本研究是站在中职学生这个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基于民族地区...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全面,传统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为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提升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本研究是站在中职学生这个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基于民族地区的职业中学为例,根据人类心理活动的步骤及实施过程将职业教育认同划分为职业教育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认同维度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和访谈法等方式调查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情况。结果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认同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教育仍未被社会广泛认可以及来自学生家庭错误的职业教育观念下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普遍偏低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At present, the state vigorously suppor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and incompleteness in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 direct stakeholder, based on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tep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identity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not optimi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widely recognized by society, and the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enerally low due to the wrong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students’ famili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students’ individuality,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职学生 职业教育认同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框架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毅 马冬珂 车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128,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重要时代使命和育人职责,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担负着传承弘扬党的民族工作先进理论、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重要时代使命和育人职责,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担负着传承弘扬党的民族工作先进理论、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特殊使命。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民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本文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拟构建以政治意识、理论认知、行为导向和情感归属四个部分为主体的指标体系,特色做法和经典案例为加分项,再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及赋值进行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3个观测点以及1个特色指标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助力民族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内容深入化、形式多样化和成效精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陈秋燕 吴柳蒨 +1 位作者 刘杨 袁晓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7,129,共9页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中学1232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较高,高中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6.15%。可见,中华民族认同不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为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福祉铺设了坚实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积极心理资本 生活满意度 民族地区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安身到安心:民族地区扶贫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基于凉山州昭觉县的实地调查
4
作者 王晓刚 陈红 叶家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0,共9页
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传统村寨及两个扶贫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客观变迁-主观叙事”这一整体分析框架,开展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以期呈现民族地区安置群众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传统村寨及两个扶贫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客观变迁-主观叙事”这一整体分析框架,开展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以期呈现民族地区安置群众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田野调查发现,因空间环境、生计方式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安置群众面临社会身份转型、集体记忆嬗变及共同体认同缺失等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现实问题。立足于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的现实要求和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外部塑形,本文从空间变化与身份转型的协调、生计方式与集体记忆的整合、文化认同与共同体认同的互嵌三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内在逻辑,以期为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社区 社会心理服务 社区治理 四川凉山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优三维测量:共性认知、共同情感和共进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编制
5
作者 马巍莹 蒋华 +2 位作者 陈秋宏 刘小琴 曾莉莉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6,130,共10页
本文从共性认知、共同情感和共进行为三个理论维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意涵。结合条目表述的清晰度、简洁度、无重复度、匹配度等因素反复修订,形成简洁易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初编条目。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云、贵... 本文从共性认知、共同情感和共进行为三个理论维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意涵。结合条目表述的清晰度、简洁度、无重复度、匹配度等因素反复修订,形成简洁易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初编条目。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云、贵、川、渝、浙等地区的各族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在问卷星上施测,使用四个样本共计3129名被试(1579名汉族,1550名少数民族)分别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分半信度分析,然后进行了校标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89-0.92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的结构拟合指数优,量表结构建构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特征,同时降低了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未来测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量表编制 心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6
作者 姜晨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I0031-I0031,共1页
当前,构建广覆盖、保基本、高品质、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民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领域。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强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 当前,构建广覆盖、保基本、高品质、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民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领域。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强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等。我国民族地区集中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结合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状态,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思考,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以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可持续发展 民生领域 学前双语教育 边疆地区
原文传递
新冠疫情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7
作者 胡聪颖 全春柏 陈秋燕 《心理学通讯》 2021年第3期186-192,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上下对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发展中学科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与社会多元需求脱轨、临床教学师资不足、课程体系定向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上下对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发展中学科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与社会多元需求脱轨、临床教学师资不足、课程体系定向不清、实务技能训练不足等诸多问题显露无疑。为此,推进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基于临床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并从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践训练与评估体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学历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胜任力和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并推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胜任力 学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构建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晓刚 陈秋燕 王梦龙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59,112,共11页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当前,我国政府和学者已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与应用成果,但也出现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化”、“单一学科化”的窄化趋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当前,我国政府和学者已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与应用成果,但也出现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化”、“单一学科化”的窄化趋势。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认真梳理这些政策、理论与实践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合理构建其理论体系。具体来看,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依据我国的国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行为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学、民族学、预防医学、社会工作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策略有效解决社会心态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公共危机管理、民族团结提升、社会共同体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美好生活实现等社会治理问题,有效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中国特色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形成与影响——兼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5
9
作者 郎玉屏 刘毅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1,139,共10页
中央王朝在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以前从未对西南边疆实现过直接统治,导致儒学教化长期缺位而使西南边疆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化外”阶段。清朝入关以后,“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并在西南边疆得以政治实践,西南... 中央王朝在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以前从未对西南边疆实现过直接统治,导致儒学教化长期缺位而使西南边疆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化外”阶段。清朝入关以后,“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并在西南边疆得以政治实践,西南边疆因此具有了和内地一样实施儒学教化的条件。清政府把儒学教化思想与西南边疆治理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体系,铸就了西南边疆与祖国内地持久的、稳定的、多民族的大一统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边疆 儒学 教化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146,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态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娟 蒋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34,144,共8页
将历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是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找到四史... 将历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是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找到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所在与实践路径。从时间向度看,四史的时间脉络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再走向自强的发展历程;从内容向度上看,二者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实现了高度的理论契合。本文将“五个认同”逻辑延展于四史教育的样态,内生认同的价值肯定与外化表达的行为自觉将目标性和合规性的统一不断循环建构,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视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结构性表达,在历史的回溯与实践总结中体现民族高校的办学初心和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四史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基于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观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科 何雯静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70,130,共12页
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全局建设方略,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心理需求,综合推进个体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与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民族融合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社会... 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全局建设方略,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心理需求,综合推进个体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与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民族融合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加速的背景下,藏区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自发关注程度较高,亟需正确引导;在此基础上,以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评估当前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既有资源,进一步探析藏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观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健全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认知条件已经成熟,当前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已初具轮廓,既有一般心理健康的执行标准,也具备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积极文化资源;其次,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重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环境及具体生活环境变化,兼具一般因素的共性与民族地区的特性;最后,在藏区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加强对消极心理认知与病理性问题的普及教育、推动及时诊疗的同时,更应整合藏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资源,有效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观的培育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 藏区 青少年 心理健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年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中国经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为鸿 胡炳仙 胡绮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0-38,105,共10页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从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色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在改革中前行,在发展中改革,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从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色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在改革中前行,在发展中改革,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创新了集中办学、以预为主的广西模式,分散办学、“预本衔接”的内蒙古模式,以补为主、重视语言的新疆模式。民族预科教育形成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多元化培养模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成为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预科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 多元模式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为本的民族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寅 刘毅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2,136,共11页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在教育改革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正在从各个层面破局。民族高校肩负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的“双重使命”,新时代也赋予了其“立德树人”新要求,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主线要求下,如何优化“高...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在教育改革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正在从各个层面破局。民族高校肩负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的“双重使命”,新时代也赋予了其“立德树人”新要求,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主线要求下,如何优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贯穿评价内容与过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主体入手,反转评价视角,通过评价学生的水平、成长的速度和幅度等方面的成就评价教师的育人质量,为解决教师评价“五唯”问题提供“立”之方法。此外,在指标建构方面,结合对S大学“以生为本”的教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结果,将评价指标建构为以生为本理念下“三用心一收获”评价体系,助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民族高校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评价 民族高校 以生为本 指标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相对剥夺感和愤怒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
15
作者 肖飒 郭英 +2 位作者 谭小宏 吴映雄 林群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4-860,共7页
为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愤怒反刍思维量表和恶意创造力行为量表对13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相... 为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愤怒反刍思维量表和恶意创造力行为量表对13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相对剥夺感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恶意创造力的负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愤怒反刍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恶意创造力的负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4)相对剥夺感、愤怒反刍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恶意创造力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公正世界信念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为恶意创造力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世界信念 相对剥夺感 愤怒反刍 恶意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震后四川不同灾区青少年心理状况研究
16
作者 卢皓扬 陈秋燕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4-101,共8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宜宾震后四川多个不同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倾向、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学校和社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有关地震这一公共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心理干预及重建等实...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宜宾震后四川多个不同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倾向、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学校和社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有关地震这一公共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心理干预及重建等实践工作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本研究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中文版,在宜宾地震发生后的2周,分别到汶川、宜宾、成都3地5所中学对100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开展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包括:宜宾地震导致四川不同灾区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干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不同地震灾区的青少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区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评估工作,具体落实好震后的心理救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宾震后 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研制
17
作者 马巍莹 郭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97-103,共7页
立足彝族传统文化,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开放式调查,初步建构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理论结构。根据结构构想,编制了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研究发现: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包含探索、承诺和融入三个维度,共15个题项;总... 立足彝族传统文化,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开放式调查,初步建构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理论结构。根据结构构想,编制了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研究发现: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包含探索、承诺和融入三个维度,共15个题项;总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在0.78~0.91之间;三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三因素模型拟合良好。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量表 信度 效度 彝族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心理疗法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
18
作者 曾燕 谭小宏 +1 位作者 邓珊珊 陈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第6期9-12,共4页
电影心理疗法是一种使用电影作为辅助工具的心理治疗方式,它主要针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帮助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良好适应和协调发展。将电影心理疗法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提出应用电... 电影心理疗法是一种使用电影作为辅助工具的心理治疗方式,它主要针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帮助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良好适应和协调发展。将电影心理疗法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提出应用电影心理疗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介绍使用电影心理疗法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工作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心理疗法 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自主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19
作者 游瑞敏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8期644-651,共8页
目的: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法,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和自编人口学问卷对67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1) 父母自主支持、生命意义感、生... 目的: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法,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和自编人口学问卷对67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1) 父母自主支持、生命意义感、生涯适应力分别呈两两正相关;2) 生命意义感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结论:这项研究丰富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并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两个启示:从家庭角度出发,给予自主支持可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开展生命意义主题的相关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Methods: In this study, 679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Scale,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Scale,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Scale, and a self-administer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using the Zheng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Results: 1)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wo by two, respectively;2)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ed for 64%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provides two insights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giving autonomy support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涯适应力 生命意义感 父母自主支持 大学生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以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
作者 陈泓汐 邢静然 《教育进展》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本文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发展需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包括普及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配性失衡、思... 本文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发展需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包括普及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配性失衡、思想观念、人才层次结构、培养同质化与类型层次不合理、制度机制滞后与科技创新结构问题,得出面临的挑战的基础都在于人才培养结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为主线,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多元化人才培养层次、更新指导思想观念、改革制度机制与促进科技创新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通过第一轮建设的成就,高校已经迈入新的历史高度,但也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整体实力,迎接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