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一流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升模式研究
1
作者 彭艳玲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8年第4期204-240,共3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以西南林业大学66位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培养过程。调查发现,研究生对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较为满意,普遍认可课程设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以西南林业大学66位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培养过程。调查发现,研究生对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较为满意,普遍认可课程设置和校内导师指导,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发现,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如专业实践环节安排、授课内容与方式、“双导师”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研究结果表明下一步应加强导师的遴选、培养和考核,探索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培养阶段应着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独立完成以实验为主的毕业论文等;探索课题组建设制度,举办学术报告或研究生学术论坛常态化,课堂授课倡导以学术或科学问题讨论为主;适时推进研究生淘汰制度,鼓励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研究生培养 实践能力 双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植物功能型地理分布响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陆双飞 殷晓洁 +3 位作者 韦晴雯 张超 马东旭 刘雪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0-324,共15页
以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为研究区,基于中国植被图划分植物功能型,筛选影响各植物功能型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而通过最大熵模型结合未来气候情景(2050年)预测西南地区植物功能型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根据植物冠层特征... 以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为研究区,基于中国植被图划分植物功能型,筛选影响各植物功能型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而通过最大熵模型结合未来气候情景(2050年)预测西南地区植物功能型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根据植物冠层特征(针叶/阔叶、常绿/落叶)及对水分和温度的需求,结合研究区实际植被数据,筛选得到15类植物功能型,包含6类乔木、6类灌木和3类草本功能型;(2)影响西南地区热带乔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和年降水量(贡献率达90.3%),亚热带植物功能型分布主要受到温度变化影响(贡献率达41.7%),温带植物功能型则受降水因子的影响最大(贡献率约40.1%),高寒草甸草和高寒常绿阔叶灌木主要受温度和海拔因子影响,高寒落叶阔叶灌木受降水因子影响大;(3)随CO2排放量增加,未来西南各植物功能型分布呈现不同变化,其中,热带常绿阔叶乔木适宜区逐渐扩大;亚热带落叶木本类植物功能型的高适宜区面积2050年(RCP8.5)增至10.3%,呈东移趋势;亚热带常绿木本和草本类植物功能型适宜区广(占研究区总面积86.5%),未来气候下分布呈不规则波动;温带植物功能型(除温带灌木类外)适宜区面积减小至2050年(RCP8.5)的13.6%;温带常绿针叶灌木适宜区面积增大,2050年(RCP2.6)高适宜区向西移动且面积增至当前的8.25倍;高寒类植物功能型适宜区面积则呈缩小趋势,高适宜区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型 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清 欧朝蓉 +4 位作者 邓志华 郑买富 孙仕仙 李春阳 马英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6,共9页
基于2009-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勐海县林地面积减少了134.9 km^2,主要是转换为园地和旱地;农田和... 基于2009-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勐海县林地面积减少了134.9 km^2,主要是转换为园地和旱地;农田和水域面积减少了64.14 km^2,主要是转换为旱地、林地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8.92 km^2,主要是由旱地、林地和农田转换而来。林地景观的连通性较好,在总体景观中占主导作用,旱地、园地和水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农田、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在逐年变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各种景观类型在面积分布上更加均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指数 遥感 勐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熊壮 叶文 +1 位作者 张树斌 陈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比较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2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差异,在云南西双版纳选取了这2种森林,收集了地表凋落物,对比研究2种植被类型的凋落物地表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速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等持水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了比较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2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差异,在云南西双版纳选取了这2种森林,收集了地表凋落物,对比研究2种植被类型的凋落物地表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速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等持水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林凋落物地表现存量(3.79±0.34)t·hm^(-2)显著高于热带季节雨林(2.19±0.14)t·hm^(-2)(独立样本t检验,P=0.012);橡胶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12.50 t·hm^(-2))显著高于热带季节雨林(5.53 t·hm^(-2))(独立样本t检验,P=0.000);同时,橡胶林和热带季节雨林凋落物的有效最大持水量分别为10.63和4.71 t·hm^(-2),橡胶林具有显著更高的有效最大持水量(独立样本t检验,P=0.000)。因此,橡胶林凋落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持水能力上都优于热带季节雨林,橡胶林凋落物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持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热带季节雨林 橡胶林 凋落物 持水特性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旱季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7
5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孙永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据,确定植被覆盖度等级和分类标准,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特征,分析各高程带植被覆盖度的构成状况;在Arc GIS支持下提取各年份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通过GIS叠置分析获取2008和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以与研究区等面积的空间格网对不同年份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采样,以多元统计法计算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龙川江河谷及金沙江河谷为界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且自河谷坝区向中高山呈现中低—低—中—中高的整体空间格局;5个时段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62,0.586,0.494,0.578和0.566;中高山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60%和50%以上,坝周低山区和中低山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70%~80%;河谷区坝区的Ⅴ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Ⅴ级植被覆盖率总面积的60%以上;8年来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1.03%,Ⅰ级植被覆盖度中有95.19km2向Ⅱ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年际间植被覆盖度标准差(SD)为0~0.541,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和减少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0∶9,呈显著性减少和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9.132%和6.794%。【结论】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空间地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偏低,植被覆盖度等级间转换较为频繁;植被覆盖度年际间变化幅度不大,植被覆盖度呈增长的区域面积略大于减少区域面积,但呈显著性减少的区域面积大于呈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东部和南部的中高山地带植被覆盖度的结构恶化。应继续强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降低中高山和中低山的人为干扰强度,在河谷坝区和坝周低山积极开展人工植被恢复工作,促进区域植被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植被覆盖度 时空异质性 GIS RS 空间格局 年际波动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孙永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为了系统地定量评价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安全状态及其时空变化,明确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2008年Landsat7-ETM和2016年Landsat8-OL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基于GIS和RS技术,建立景观生态安全度(LESD)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 为了系统地定量评价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安全状态及其时空变化,明确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2008年Landsat7-ETM和2016年Landsat8-OL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基于GIS和RS技术,建立景观生态安全度(LESD)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学理论,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指数、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和景观生态安全度值都在0.40~0.60之间,均属于临界安全等级。2)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值,从2008年的0.600上升至2016年的0.633,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加强;景观生态安全度局部自相关格局与研究区地形分异格局较为一致,与2008年相比,2016年高值-高值区在东部的中高山区域,出现了较为连续的空间分布,低值-低值区在金沙江沿岸坝周低山和中低山区分割明显。3)2008和2016年块金方差与及基台值之比值(C0/C0+C)分别为28.5%和32.6%,变程值(A0)分别为764.82和2 031.65 m。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较为敏感,景观生态安全度在整体和局部空间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以地形、气候为主的结构性自然因素是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以人为干扰为主的非结构性因素,强化了对景观生态安全性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该研究为干热河谷景观生态调控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脆弱 景观生态安全 空间自相关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践踏干扰对碧塔海高寒草甸植被茎叶性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何淑嫱 李伟 +2 位作者 程希平 谭芮 松卫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63-2070,共8页
高寒草甸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固有脆弱性使其极易遭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滇西北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分之一,高寒草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开展徒步旅行活动,但伴随着的践踏干扰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对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固有脆弱性使其极易遭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滇西北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分之一,高寒草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开展徒步旅行活动,但伴随着的践踏干扰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然而,目前关注践踏干扰对滇西北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特别是植被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如何发生变化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践踏的方式(一共5种不同强度的践踏处理)来模拟旅游活动对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并以草甸植被的茎叶性状特征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践踏干扰对茎叶性状的平均大小和变异程度的影响,以及物种丰富度(以物种形态分类为基础)和功能丰富度(以功能性状为基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践踏强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的平均值,而不是茎叶性状的变异程度,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此外,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均随践踏强度的增强而减小,且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较之轻度践踏实验组,重度践踏实验组中的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离度水平均有所增加,表明践踏干扰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和减少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尽管高寒草甸对人类践踏活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多重因素势必会改变和影响高寒草甸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持续性,这也对高寒草甸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践踏干扰 功能性状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稀树灌丛降雨再分配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熊壮 叶文 +1 位作者 张树斌 杨大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3,共7页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分布有稀树灌丛植被,气候条件干热,水热矛盾异常明显,然而对其降雨再分配缺乏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进行了1a的监测,开展降雨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762.9mm,...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分布有稀树灌丛植被,气候条件干热,水热矛盾异常明显,然而对其降雨再分配缺乏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进行了1a的监测,开展降雨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762.9mm,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639.3、14.6mm和109.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3.8%、1.9%和14.3%,当降雨量>1.1mm时开始产生穿透雨;降雨量>1.4mm时,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降雨再分配各分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气温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其中降雨量是与降雨再分配关系最密切的气象因子,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均增大,穿透雨率、树干径流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林冠截留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该地区植被分布稀疏、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层次少、郁闭度低等原因造成稀树灌丛的穿透雨率相对较高,林冠截留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稀树灌丛 穿透雨 树干径流 林冠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认知、方法和驱动 被引量:9
9
作者 欧朝蓉 孙永玉 +1 位作者 邓志华 冯德枫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是引起区域及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对提升人类福祉,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共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是引起区域及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对提升人类福祉,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共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内涵,分析权衡的普遍性、尺度性、可逆性、非稳定性、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梳理权衡研究的主要步骤,阐明生态—经济综合模型、统计学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情景分析法、服务流动性分析法等主要权衡分析方法的原理、技术、主要功能及其适用范围,继而明晰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权衡的驱动作用,认为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存在结果不确定性、权衡研究方法有缺陷、驱动因素及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研究较为薄弱等问题,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权衡量化模型、驱动因素及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是未来该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驱动机制 生态过程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红菇属新记录种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雯珺 乔鹏 +2 位作者 万山平 巩合德 于富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基于传统的真菌分类学研究方法,将形态描述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对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记录种——氯味地红菇的形态、显微特征和生境进行描述,并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其子实体宽2.23-2.75cm,近黄褐色,球形,表... 基于传统的真菌分类学研究方法,将形态描述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对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记录种——氯味地红菇的形态、显微特征和生境进行描述,并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其子实体宽2.23-2.75cm,近黄褐色,球形,表面有疣突;孢子8.4-9.7μm×6.7-7.6μm,球形至近球形,纹饰类淀粉状,有棘刺状疣突,高约0.8-1.0μm;生境为夏秋季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共生树种可能为云杉;世界分布为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北美俄勒冈州北美俄勒冈州柯里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味地红菇 中国新记录种 形态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骁喆 王智 +4 位作者 张建亮 董良 张志勇 叶江霞 周汝良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9,共10页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模型,该模型由6项评估指标、17项次级指标量化计算。利用两期的Landsat的TM的多光谱波段数据及基础地理数据为数据源,解译和分析了2010年和2016年拉市海自然保护区的变化情况,计算各指标在评估期内的变化程...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模型,该模型由6项评估指标、17项次级指标量化计算。利用两期的Landsat的TM的多光谱波段数据及基础地理数据为数据源,解译和分析了2010年和2016年拉市海自然保护区的变化情况,计算各指标在评估期内的变化程度,对拉市海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价,评估结果表明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一般。其主要原因是:2010—2016年,景观镶嵌体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景观保护有效性较好,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保护物种及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但是,湖滨带面积减少,流域面山植被盖度及面积减少,保护区内建设用地增加和人为干扰增强。最后针对保护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保护成效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市海 湿地 自然保护区 保护成效 综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凋落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壮 叶文 +1 位作者 张树斌 杨大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稀树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然而,对其凋落量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选取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植被,开展凋落量动态监测,并分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年凋落总量为2 142.7 kg&#... 稀树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然而,对其凋落量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选取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植被,开展凋落量动态监测,并分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年凋落总量为2 142.7 kg·hm^(-2);叶凋落量为1 561.5 kg·hm^(-2),占凋落总量的72.9%;枝、皮、花果、碎屑凋落量分别为284.9、18.9、172.4和105.0 kg·hm^(-2),分别占凋落总量的13.3%、0.9%、8.1%和4.9%。凋落总量的月动态呈现单峰型,从10月份开始气温和降雨量急剧降低,大部分植物在此时集中落叶,月凋落量达到峰值。月凋落量与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降雨量和土壤含水率等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月降雨量是影响凋落量月动态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凋落 稀树灌丛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6年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吴利华 彭汐 +3 位作者 马月伟 程希平 巩合德 董李勤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104,共14页
为系统了解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昆明气象站1951—2016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复小波方法对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11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性和周... 为系统了解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昆明气象站1951—2016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复小波方法对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11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性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日持续指数和月平均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和热日持续指数则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月最高气温极大值、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冰封日数和作物生长期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并且月最低气温指数比月最高气温指数升温幅度快.极端降水指数强降水量、特强降水量、持续干期、持续湿期、1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日降水≥1 mm的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年总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突变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的突变点大部分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各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不同,极端冷事件指数在突变点后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极端暖事件指数在突变点后呈显著上升趋势.(3)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存在2~6个准周期,介于4~57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6~55 a之间.极端降水指数存在4~6个准周期,介于4~57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15~57 a之间.部分极端气温指数或降水指数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M-K检验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火行为 被引量:5
14
作者 闫想想 王秋华 +5 位作者 李晓娜 龙腾腾 普俊 丁宗达 韩永涛 李世友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78-1081,共4页
在云南省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纯林分布区域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样,在实验室燃烧床内用热电偶等测定火行为,包括点着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长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低于10%,容易被引燃... 在云南省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纯林分布区域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样,在实验室燃烧床内用热电偶等测定火行为,包括点着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长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低于10%,容易被引燃。无论是上坡火还是下坡火,火焰高度都在70 cm以下,阴燃时间都未超过4 min,火强度都低于370 kW/m,热辐射在7.21 kW/m^2左右,烧除率低于60%,属于低强度火。上坡火比下坡火的最高温度高,维持和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较短,变化对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可燃物 云南松 火强度 烧损率 火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大熊猫栖息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项潇 马月伟 +1 位作者 余丽丽 李君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31-35,共5页
大熊猫栖息地变化趋势是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面积减少,大熊猫被迫向更高海拔、更高纬度扩散。从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生态景观、栖息地干扰因素、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与管理5方面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存... 大熊猫栖息地变化趋势是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面积减少,大熊猫被迫向更高海拔、更高纬度扩散。从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生态景观、栖息地干扰因素、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与管理5方面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存在栖息地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缺乏大熊猫受到自然-人类双重干扰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居民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过程以及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问题。据此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是从宏观尺度对栖息地进行全方位评价和探讨栖息地破碎化与其功能的关系,深入探讨人类与大熊猫耦合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大熊猫保护区内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时空变化规律,识别具有显著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世界自然遗产 生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紫茎泽兰空间扩散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良 郑骁喆 +3 位作者 张志勇 胡树发 叶江霞 周汝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4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紫茎泽兰空间扩散的风险。[方法]分析了影响紫茎泽兰传播及定植的生态条件,选择海拔、降雨、人为影响、10.8℃积温、林龄、郁闭度等为影响因子,构建了紫茎泽兰扩散传播、定植危害的空间评估模型。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各生态因... [目的]分析紫茎泽兰空间扩散的风险。[方法]分析了影响紫茎泽兰传播及定植的生态条件,选择海拔、降雨、人为影响、10.8℃积温、林龄、郁闭度等为影响因子,构建了紫茎泽兰扩散传播、定植危害的空间评估模型。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各生态因子的空间信息化处理、分析紫茎泽兰样点与各生态因子空间相关性,定量评估了其空间定植扩散的风险,并按定植扩散的潜在危害,将风险划分为:高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及轻度以下风险区,制作了紫茎泽兰定植扩散风险等级地图。[结果]紫茎泽兰的湿度与降雨、平均温与积温具有共性因子,所以剔除湿度和平均温。风险适生区域在空间上具有极大的分异性,其中高风险区面积占比为24.26%,主要位于宜良、寻甸,中度风险区面积占比为28.39%,低风险区面积占比为47.3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活动、交通网络是影响紫茎泽兰扩散传播的主导因素,气象因子是影响紫茎泽兰定植的关键。借助GIS及空间建模和模拟方法,能以精细化栅格单元进行空间连续化风险分析和预测,实现了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精细化预警,对综合防治管理及实践具有重要参考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扩散 风险分析 空间连续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山区居民点就医便捷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晓燕 蔡健玲 +2 位作者 周峻松 陈璐 刘家辉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是世界上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区域。针对该区域地表崎岖、地质灾害频发,路网具有较强脆弱性,对山区居民出行就医产生严重影响,从路网的脆弱性、可达性和复杂性3个视角提出了民族山区居民点就...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是世界上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区域。针对该区域地表崎岖、地质灾害频发,路网具有较强脆弱性,对山区居民出行就医产生严重影响,从路网的脆弱性、可达性和复杂性3个视角提出了民族山区居民点就医便捷性指数(MCI),建立就医便捷性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分别计算了云南省2011年和2015年每个居民点的就医便捷性指数,对计算结果分等定级,最后对比分析了云南省4年间就医便捷性提升情况。通过引入腾讯地图时间与MCI进行曲线拟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就医便捷性普遍低于非民族地区;2011-2015 4年间,云南省就医便捷性均有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 就医便捷性 时空分异 民族山区 模型 分析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双娜 王世超 +1 位作者 朱贵青 巩合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36-39,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省各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多角度的视角来分析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对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省各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多角度的视角来分析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对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建设重点、建设案例等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索,总结了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昌佑 赵云勇 袁朝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80-83,110,共5页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内生存着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通过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进行分析,认为"一区一法"的实施是保护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十分脆弱...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内生存着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通过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进行分析,认为"一区一法"的实施是保护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十分脆弱,植被具有典型性,同时拥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认为必须加快轿子山保护区立法实施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轿子山 自然保护区 立法 “一区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茶叶地理标志与茶类农业非遗保护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惠子 马月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0期60-63,共4页
文章以双江勐库古茶园和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两个云南省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云南省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和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发现该民族地区有9个云南省茶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种云南省茶类地理标志... 文章以双江勐库古茶园和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两个云南省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云南省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和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发现该民族地区有9个云南省茶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种云南省茶类地理标志产品、5件云南省茶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揭露了云南省茶类尤其是普洱茶品牌类文化遗产形象塑造欠佳、云南省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欠缺的现状,继而提出云南省茶类完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加强云南省茶文化的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洱茶传统技艺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农业 文化遗产 地理标志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