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焦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调控NLRP3有利于诱导小胶质细胞...背景: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焦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调控NLRP3有利于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和调节小胶质细胞焦亡,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目的:归纳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NLRP3,microglia,polarization,pyroptosis”,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NLRP3,小胶质细胞,极化,焦亡,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9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脊髓损伤与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关系密切,以NLRP3炎性小体作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突破口的相关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②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恢复等起到关键作用。③小胶质细胞是脑和脊髓中的免疫细胞,是继发性脊髓损伤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对内部环境作出调整,主要表现为极化及焦亡,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阻碍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另一个关键因素。④NLRP3炎性小体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其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1极化和促进促裂解蛋白D的产生,进一步破坏神经稳态,从而加重脊髓损伤的进展。⑤许多分子参与NLRP3炎性小体调控小胶质细胞,其中核转录因子κB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NLRP3炎性小体表达,其他信号通路抑制该炎性小体表达。⑥目前有大量的外源性分子及药物调控NLRP3炎性小体,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已有相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良好疗效,如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但如何精准控制靶向递送、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影响等关键问题亟需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脊髓损伤治疗方式上作出新的突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焦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调控NLRP3有利于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和调节小胶质细胞焦亡,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目的:归纳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NLRP3,microglia,polarization,pyroptosis”,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NLRP3,小胶质细胞,极化,焦亡,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9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脊髓损伤与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关系密切,以NLRP3炎性小体作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突破口的相关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②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恢复等起到关键作用。③小胶质细胞是脑和脊髓中的免疫细胞,是继发性脊髓损伤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对内部环境作出调整,主要表现为极化及焦亡,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阻碍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另一个关键因素。④NLRP3炎性小体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其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1极化和促进促裂解蛋白D的产生,进一步破坏神经稳态,从而加重脊髓损伤的进展。⑤许多分子参与NLRP3炎性小体调控小胶质细胞,其中核转录因子κB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NLRP3炎性小体表达,其他信号通路抑制该炎性小体表达。⑥目前有大量的外源性分子及药物调控NLRP3炎性小体,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已有相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良好疗效,如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但如何精准控制靶向递送、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影响等关键问题亟需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脊髓损伤治疗方式上作出新的突破。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