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及血脂水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杰翔 廖大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2-1177,共6页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脂指标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病理级别的关联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明确病理类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302例为膀胱癌病例组;...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脂指标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病理级别的关联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明确病理类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302例为膀胱癌病例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颁布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法进行临床病理分级。随机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其中健康血常规组140例及健康血脂组38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膀胱癌病例组和相应健康对照组的PLR、NLR及血脂指标水平,分析PLR、NLR及血脂指标水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研究PLR、NLR及血脂指标水平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及病理级别程度的相关危险性。结果膀胱癌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PLR、NLR、血脂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病理级别患者之间的PLR、NLR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与PLR、NLR及TG指标呈正相关,与血脂HDL-C呈负相关;病理分级程度与PLR、NLR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与血脂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NLR及TG指标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及HDL-C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危险因素。绘制出PLR、NLR、血脂TG及HDL-C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PLR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为0.609,95%CI为0.557~0.660,最佳临界值为161.9502,灵敏度为34.10%,特异性为93.60%;NLR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为0.577~0.678,最佳临界值为3.1875,灵敏度为40.70%,特异性为95.70%;血脂TG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为0.617,95%CI为0.572~0.661,最佳临界值为1.6750 mmol/L,灵敏度为32.10%,特异性为99.5%;血脂HDL-C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为0.678,95%CI为0.634~0.722,最佳临界值为1.095 mmol/L,灵敏度为94.5%,特异性为46.4%。结论PLR、NLR、TG及HDL-C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项经济可行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腹膜后转移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庞军 陈燕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1454-1456,共3页
目的:观察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腹膜后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超级γ刀(SGS-I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转移癌65例,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 目的:观察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腹膜后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超级γ刀(SGS-I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转移癌65例,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肿瘤体积8.7~1 352.3cm3,等剂量参考曲线50%~60%,周边照射总剂量40~48Gy,分割处方剂量4.0~6.0cG y,重复治疗8~10次,5次/周。结果:治疗前腰背部疼痛不适等40例,治疗结束后1至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32例(80.0%),轻度缓解7例(17.5%),部分缓解1例(2.5%),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7.5%。65例病人治疗后2~3个月复查CT或MR,肿瘤消失36例(55.38%),缩小27例(41.54%),无变化2例(3.08%),总有效率96.92%。2级放射性消化系统反应为16.18%,无>2级放射性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结论:全身γ刀治疗腹膜后转移癌临床效果确切,毒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转移癌 全身伽玛刀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纵膈卵黄囊瘤并肺转移报道
3
作者 胡彭 梁俊杰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3-28,共6页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 YST),又称为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 EST),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归为非精原细胞瘤的一种。由于其分化程度低,增殖速度快,故在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恶性...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 YST),又称为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 EST),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归为非精原细胞瘤的一种。由于其分化程度低,增殖速度快,故在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收治的1例纵膈卵黄囊瘤伴双肺多发转移的青年男性患者经标准方案化疗后仍迅速进展至死亡的诊治过程,为纵膈卵黄囊瘤肺转移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及思路。Yolk Sac Tumor (YST), also known as Endodermal Sinus Tumor (EST), is a rare m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primitive Germ Cell Tumor (GCT), which is classified as a type of non-seminoma. Due to its low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and rapid proliferation, it has a high degree of malignancy and a poor prognosis in germ cell malignanc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a young male patient with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 with multiple metastases in both lungs who died rapidly after standard chemotherapy, so a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and idea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ng metastasis of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卵黄囊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