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矿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以神府煤田典型村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琼 刘佳琪 +3 位作者 郑好 张雪静 焦璇 张瑜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2-415,共14页
神府煤田地处我国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矿产开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多重胁迫的影响,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SARD)面临严峻挑战。... 神府煤田地处我国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矿产开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多重胁迫的影响,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SARD)面临严峻挑战。文中甄选神府煤田典型村域,基于SARD理念借助DPSIR概念模型构建了典型村域SARD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辨识了制约其SARD的主要障碍因子,探求了可望促成案例区SARD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①矿产开发对矿区乡村“三生空间”及其功能影响深刻,3个案例村SARD整体水平偏低、村域差异显著、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且其各准则层得分的空间异质性显著;②阻碍案例村SARD的准则层依次为响应层、影响层、状态层、驱动力层、压力层等,即案例村应对SARD的响应力普遍偏弱,高强度能源开发及粗放式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较为显著;③村干部素质、单位耕地产值、农户收入水平、生态修复等则是制约案例村SARD的主要因子,虽然这几类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村域差异,但皆与矿产开发直接或间接相关;④基于“共筹、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探究了案例村SARD优化策略,以期为黄河中游矿区乡村及同类地区的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DPSIR概念模型 优化策略 矿区乡村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动态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玲 芮旸 +1 位作者 罗飞 孙玮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0-512,共13页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分布密度随种群增长而大幅提高,分布模式随尺度变大由显著聚集转为不显著离散,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由多中心向单中心演化,但集聚中心一直位于河谷盆地;(2)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具有“聚中低山区、向阳坡斜坡、喜温暖湿润、近黄河干流”的偏好,趋向中等人口密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主要位于国道沿线30 km、省道沿线10 km、中心城市周边20~80 km、历史城镇周边60 km、旅游景区和文保单位周边20 km范围内;(3)影响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和限定性,在黄河流域以文保单位和海拔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地理种群 空间分布 生境选择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格局及其对城镇化的响应
3
作者 史海金 赵新正 +3 位作者 李香香 黄羽中 郁星 相里博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1-1793,共13页
解析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7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及GI... 解析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7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及GIS与数理分析方法,分析2005—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前者对后者的响应程度,并检验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各地带城乡收入差距呈“下游<中游<上游”阶梯递增趋势;各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与收敛的态势。分地区看,阿坝、安康、临汾等35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趋势变化,安阳、宝鸡、包头等35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呈近线型递减趋势变化。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由北向南呈上升趋势,自西向东趋于降低。(2)2005—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表现出由较低水平转变为中高水平的特征,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3)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城镇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变为负向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区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黄河流域下游区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负向线型特征。邻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镇化水平、邻近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存在显著非线性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缩小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 城镇化 空间滞后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彦随 夏军 +3 位作者 王永生 宋进喜 赵新正 刘晓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70,共14页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系统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 人地系统科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与优化路径
5
作者 陈佩瑶 刘晓琼 +3 位作者 刘清 胡颖超 范维 赵珈锐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129,共8页
基于ArcGIS,Ucinet等软件,采用旅游时间、位置、文字等数字足迹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网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 基于ArcGIS,Ucinet等软件,采用旅游时间、位置、文字等数字足迹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网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西北部核心聚集,东部次核心聚集,中部、南部集中扩散以及少部分地区边缘化扩散的特征;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规模大、整体密度偏低,呈明显的局部集中形态;武陵源、橘子洲、岳麓山、凤凰古城、南岳衡山等节点在湖南省旅游流的发散、集聚、联系、中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可达性、空间邻近性等是影响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从完善交通网络、强化景区联结、加强景区营销、缩小景区差异等方面提出了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 优化路径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进喜 魏珂欣 +3 位作者 邵创 任源鑫 程丹东 李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6,共7页
为科学评价河流可持续性并识别其主要制约因子,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AHP法赋权并识别主要表征因子,引入Fuzzy模糊数学和秩和比(RSR)法改进TOP... 为科学评价河流可持续性并识别其主要制约因子,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AHP法赋权并识别主要表征因子,引入Fuzzy模糊数学和秩和比(RSR)法改进TOPSIS模型,提出可持续性水平评价方法,并以2010~2019年渭河陕西段为例,分析了河流可持续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敏感性指数SI探究了不同时期河流可持续性对指标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①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主要表征因子为径流调蓄能力和水生生物完整指数;②总体来看,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水平整体为逐年上升趋势,等级从初步可持续(2010年)提高至较可持续(2019年);③不同年份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的主要敏感因子有所差异,整体对堤防防洪标准达标率I 2和富营养化指数I 11的波动敏感程度较大。研究结果验证了河流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可持续性 指标体系 TOPSIS模型 AHP 秩和比法 渭河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新正 梁家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西安市2000年至2020年以来建设用地总面积不断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扩张规律。城市扩张在结构上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模式,建设用地扩张所占主要地类为耕地。②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破碎度上升,景观多样性逐步增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长度增大逐渐呈长条状,斑块形状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张 景观格局 黄河流域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渭北卤泊滩地区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姜彬 闫板瑞 +1 位作者 李家鑫 刘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9,共9页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渭北卤泊滩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该地区7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总盐、全氮和碱解氮共8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反映出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pH普遍较高,均值为8.48,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均值,14.06g/kg,碱解氮含量均值为70.04mg/kg,全氮含量均值为0.77g/kg,均处于四级标准;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值为152.8mg/kg和13.17mg/kg,分别处于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各采样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2-0.7,其中,卤阳湖湿地公园(L1)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仅为0.2467,处于较低水平。干旱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势是其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次之。本研究可为渭北卤泊滩土壤肥力现状进行勘查与评价,亦可为开展黄河流域滩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盐碱地 模糊综合评价法 肥力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典型流域滑坡稳定性预测及模型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孙何生 邱海军 +2 位作者 朱亚茹 刘雅 高祥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输入参数组合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以黄河上游甲加沟为例,基于Scoops3D模型对滑坡的空间位置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影响模拟效果的两种因素(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和搜索面积)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得出的模拟结果,发现DEM分辨率和滑坡搜索面积对模拟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首先,DEM分辨率越高,模拟效果越好,但是也存在大量的过度识别;其次,对于同一DEM分辨率而言,不同的滑坡搜索范围对于模型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并且随着DEM分辨率越来越低,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低分辨率DEM条件下较大的搜索范围也能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因此,在为模型选择合适的参数时,要对区域的滑坡大小有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ops3D模型 浅层滑坡 DEM分辨率 搜索面积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异质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雯雯 赵新正 +1 位作者 马海涛 李培庆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3-1087,共15页
本文以全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的城市经济网络和以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的城市知识网络为基础,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全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嵌入上述两类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受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本文以全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的城市经济网络和以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的城市知识网络为基础,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全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嵌入上述两类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受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1)嵌入不同类型城市网络后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差异。相比于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或负向抑制两种差异化影响且呈现出小尺度溢出特征,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呈现大尺度溢出特征。(2)不同规模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差异。特大超大城市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在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和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高经济收益,中等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获得高经济收益方面均无明显优势。(3)不同区域城市在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出总体上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和局部地区的地理临近相似特征。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城市从城市经济网络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与这些城市相临近的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次之,内陆其他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最低。城市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明显的由北向南梯度递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外部性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城市经济网络 城市知识网络
原文传递
健康社区研究与规划建设综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新正 张得康 +4 位作者 高玮 李磊 李同昇 董欣 朱菁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健康社区建设研究是健康城市与“环境—行为—健康”模式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行为—健康”模式及健康社区的研究梳理发现:“环境—行为—健康”的研究尺度不断细化,已由早期的区域尺度发展到如今居住... 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健康社区建设研究是健康城市与“环境—行为—健康”模式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行为—健康”模式及健康社区的研究梳理发现:“环境—行为—健康”的研究尺度不断细化,已由早期的区域尺度发展到如今居住区、社区层面。在实践层面,健康社区的建设从最初的硬环境建设扩展到了软环境建设;健康社区的治理对象从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宏观策略,转向关注全体及弱势群体利益的具体措施两个维度。在评价与影响因素层面,政府、开发商、居民和物业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影响健康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健康社区评价指标正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不断拓展,但是高层级的评价指标面临着理想指标偏少以及可获得性偏低双重挑战。当前健康社区研究存在实践研究偏弱、建设多围绕低层级需求进行、评价体系缺少主观层面及高层级研究、影响因素对多主体的博弈关注较少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增加健康社区实践研究的比重、开拓健康社区建设维度、拓展健康社区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使用便携设备注重个体时空行为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为健康 健康社区 建设实践 评价体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北洛河潜流带重金属与溶解性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机制
12
作者 张玉婷 李冰洁 +2 位作者 陈泽煜 毛瑞晨 宋进喜 《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0-282,共13页
潜流带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溶解性有机质(DOM)会发生吸附和络合等一系列相关反应,理解两者的作用机制对探究河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迁移转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北洛河流域13个代表性采样点中7种重金属(Cr、Pb、Ni、Cu、As、Cd、Zn)的空... 潜流带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溶解性有机质(DOM)会发生吸附和络合等一系列相关反应,理解两者的作用机制对探究河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迁移转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北洛河流域13个代表性采样点中7种重金属(Cr、Pb、Ni、Cu、As、Cd、Zn)的空间分布并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利用光谱学分析方法探究了DOM组成特征,揭示了两者在自然河流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北洛河潜流带沉积物中总重金属含量呈Zn>Cr>As>Ni>Pb>Cu>Cd的趋势,所检测的重金属变异系数均小于1,说明分布较为均匀,空间异质性较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风险评估发现,在采样点B_2和B_10处,重金属毒性风险指数(TRI)最高,分别为11.28、8.57,其中,As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地累积指数Igeo-As>2,污染系数CF-As>3,富集因子EF-As>2.北洛河潜流带沉积物中DOM以低分子量的自生源微生物转化为主,CDOM含量较低.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模型解析出潜流带沉积物中的3种荧光组分:自生源类腐殖质组分C1(λ_(Ex)/λ_(Em)=234/426 nm)、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2(λ_(Ex)/λ_(Em)=362/436 nm)和类蛋白成分C3(λ_(Ex)/λ_(Em)=224/335 nm).多元统计学分析表明,DOM指数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总结潜流带中重金属与DOM的作用机制,发现络合作用、竞争吸附和酸碱缓冲机制共同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和DOM的污染管控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重金属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 潜流带沉积物 重金属 溶解性有机质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培庆 赵新正 +2 位作者 姜永青 姚雯雯 郁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加强城市间功能分工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从都市圈视角出发,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个都市圈面板数据,运用区域功能分工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都市圈功能... 加强城市间功能分工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从都市圈视角出发,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个都市圈面板数据,运用区域功能分工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绝大多数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外围城市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空间功能分工模式;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都市圈功能分工处于较高水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较低;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都市圈功能分工对大规模都市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小规模都市圈甚至因为功能分工引起的多样化经济的丧失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抑制其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能够深化都市圈视角下区域分工的认知,可为都市圈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功能分工 集聚效应 互补效应 经济发展效率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开放数据的城市多中心定量识别方法
14
作者 姜永青 赵新正 +2 位作者 李培庆 相里博晨 张得康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2-1228,共17页
开展城市多中心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及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围绕多中心识别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但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评定标准。为此,本文以POI、人口分布、OSM路网等多源开放数据为基础,构... 开展城市多中心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及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围绕多中心识别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但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评定标准。为此,本文以POI、人口分布、OSM路网等多源开放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套从结构形态到强度等级和功能分类的城市多中心定量识别方法。(1)结构形态方面,基于对POI数据的多属性加权分析构建多中心结构特征指标—“中心集群度”,并通过参数优化后的局部等值线树算法识别城市多中心的范围与边界。(2)强度等级方面,通过构建多中心综合服务强度指标(UCSI),运用首尾切割规则对多中心内部进行了强度斑块划分并计算多中心强度等级(UCL)。(3)功能分类方面,通过计算融入加权属性后的POI数据的频数占比,识别多中心的功能组合关系与分类。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进行模拟实证,发现:西安市传统单核心的城市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共识别出21个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边界,分别为3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以及13个区域中心;各城市中心强度等级呈“核心-外围”圈层式递减特征;识别出4个复合型功能中心、12个双功能中心以及5个单一型功能中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定量识别方法能够精准、系统地识别城市多中心发展特征。针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识别 多源开放数据 结构形态 强度等级 功能分类 定量识别 西安市
原文传递
多重流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 被引量:26
15
作者 沈文成 李培庆 +4 位作者 姚雯雯 赵新正 任冶 郑雅诗 姜永青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33,共20页
城市关系网络化是城市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要素流空间网络下的城市体系在空间组织上不尽相同,依托单一要素对网络进行表征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企业联系、科研合作、人口迁徙和引力模拟四类要素网络,从城市节点、... 城市关系网络化是城市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要素流空间网络下的城市体系在空间组织上不尽相同,依托单一要素对网络进行表征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企业联系、科研合作、人口迁徙和引力模拟四类要素网络,从城市节点、路径联系、社区特征等角度剖析多重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外部空间特征与差异,并探究城市间联系的内在模式规律。结果表明:(1)多维数据源视角下构建的多重城市网络在空间组织上表现出相似稳定性和多元差异性的统一。(2)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运转的人流、物流等网络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较大,相邻地区的小团体特征明显,社区结构较强;而资金流、信息流等实体性较弱的要素则突破了这种地理限制,发生联系的重点在于目标城市对于要素流的吸引力,社区结构较弱。(3)目前全国城市联系形态上具有层级性和扁平化的双重特征,据此本文基于“管道-蜂鸣”模型提出“社区蜂鸣-守门员-区域管道”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阐述中国的城市联系特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在全国识别出10个核心守门员城市和8个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多重性 空间组织 蜂鸣-管道模型 守门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