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稽留流产病人血清、蜕膜组织中sVCAM-1、LRRFIP1表达及其与炎症、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
1
作者 张莹莹 梁琛 李晓燕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究稽留流产病人血清、蜕膜组织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RRFIP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稽留流产病人7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自愿终止妊娠的健康早... 目的:探究稽留流产病人血清、蜕膜组织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RRFIP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稽留流产病人7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自愿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蜕膜组织中sVCAM-1、LRRFIP1、白细胞介素(IL)-17、IL-18、IL-23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水平。Pearson法分析稽留流产病人血清及蜕膜组织中sVCAM-1、LRRFIP1水平与炎症、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生稽留流产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病人血清及蜕膜组织中sVCAM-1、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RRFIP1、IL-17、IL-18、IL-23、ROS、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sVCAM-1水平与IL-17、IL-18、IL-23、ROS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SOD呈正相关关系(P<0.01),LRRFIP1水平与IL-17、IL-18、IL-23、ROS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SOD呈负相关关系(P<0.05);蜕膜组织中sVCAM-1水平与IL-17、ROS、MDA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SOD呈正相关关系(P<0.05),LRRFIP1与IL-17、IL-18、IL-23、ROS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OD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7、IL-18、IL-23、ROS、MDA、LRRFIP1的升高是孕妇稽留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SOD、sVCAM-1的升高是孕妇稽留流产的保护因素(P<0.05和P<0.01)。结论:稽留流产病人血清及蜕膜组织中sVCAM-1呈低表达,LRRFIP1呈高表达,两者与炎症、氧化应激水平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sVCAM-1、LRRFIP1水平对预测孕妇稽留流产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IL-1β、TNF-α及NF-κB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强 王久余 孙建怀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IL-1β、TNF-α及NF-κB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脑出血患者404例,按照发病距手术取材时间分为四组,其中≤6h(A组)、6~24h(B组)、24~72h(C组)、≥72h(D组)。每组101例标本,另取手术入路中远离血肿的脑组...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IL-1β、TNF-α及NF-κB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脑出血患者404例,按照发病距手术取材时间分为四组,其中≤6h(A组)、6~24h(B组)、24~72h(C组)、≥72h(D组)。每组101例标本,另取手术入路中远离血肿的脑组织10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IL-1β、TNF-α及NF-κB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IL-1β、TNF-α及NF-κB在mRNA水平的表达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胞浆蛋白IL-1β、TNF-α及核蛋白NF-κ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观察组患者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IL-1β、TNF-α及NF-κB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参与了脑出血的炎症反应,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NF-ΚB IL-1Β TNF-Α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NF-κB表达水平与脑损伤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强 王久余 孙建怀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8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的表达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三科收治的40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距手术取材时间分为4组,其中时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的表达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三科收治的40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距手术取材时间分为4组,其中时间<6 h为A组、6~24 h为B组、24~72 h为C组、时间>72 h为D组,每组各101例。另取手术入路中脑组织远离血肿的10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脑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患者脑组织中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并分析TNF-α及NF-κB的表达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结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从高到低为D组>C组>B组>A组,血肿体积从大到小为D组>C组>B组>A组,且B组、C组、D组的NIHSS评分及血肿体积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患者脑组织中的NF-κB和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20分患者脑组织中的NF-κB和TNF-α水平均高于NIHSS≤20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随时间推移逐步加重,与正常组织比较,血肿周围组织中TNF-α及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永杰 盛轩铭 +2 位作者 安宁 南东 赵增喜 《现代医学》 201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分析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82例胱癌术后未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TNF-a、IL-1β及PGE2水平,用免疫组... 目的:分析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82例胱癌术后未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TNF-a、IL-1β及PGE2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Smad4及Smad7蛋白表达水平。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将研究组分为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3组,比较各组之间的TGF-β1、Smad4及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TNF-a、IL-1β及PG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1)。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TGF-β1及Smad7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 <0. 01),而Smad4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 <0. 01)。在TGF-β1及Smad7蛋白表达方面,A组患者最高,其次为B组,C组最低,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在各组相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TGF-β1及Smad7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TNF-a、IL-1β及PGE2水平呈正相关(r=0. 256,0. 113,0. 432,0. 689,0. 124,0. 162; P <0. 01),Smad4蛋白表达水平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r=-0. 135,-0. 282,-0. 156; P <0. 01)。结论: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可能与造成TGF-β1/Smads信号通路异常改变,这可能与患者的血清炎症介质升高相关,可能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术后尿路感染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血清炎症介质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姜丽真 尹涛 +2 位作者 周风举 王大庆 石庆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928-2929,2968,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160例肿瘤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布特点,并进行药敏试验,检测耐药性。结果宫颈癌患者检出...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160例肿瘤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布特点,并进行药敏试验,检测耐药性。结果宫颈癌患者检出大肠埃希菌最多占26.25%,其次肠癌占21.87%、肺癌占20.62%;感染部位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阴道、创面及腹水感染分别占25.63%、33.75%、14.38%、8.75%、6.88%;160株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99株,非产ESBLs菌61株;产ESBLs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之一,且产ESBLs菌株较多,耐药性较高,临床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