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五育”融通构建人体解剖学“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
1
作者 张浩轩 陆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54-55,58,共3页
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的“三全育人”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探讨“五育”并举的具体实施措施及策略,落实“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鼻咽癌T_(3~4)分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荀丽雪 王凡 +4 位作者 陆进 邵倩倩 蒋成义 马海军 张浩轩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鼻咽癌(NPC)T_(3~4)分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在识别NPC高风险人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NPC病人326例,以8∶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LASSO算法筛选NPC病人T_(3~4)分期的相关因素,对筛选...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鼻咽癌(NPC)T_(3~4)分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在识别NPC高风险人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NPC病人326例,以8∶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LASSO算法筛选NPC病人T_(3~4)分期的相关因素,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C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CC)、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NPC风险预测模型训练组的CI=0.770、AUC=0.714、DCA净获益率为18%~80%、90%~98%,验证组的CI=0.835、AUC=0.781、DCA净获益率为28%~98%。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构建的NPCT_(3~4)分期风险预测模型在识别NPC高风险人群较为准确,可作为一种无创方法对NPC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并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风险预测模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在小鼠骨骼肌和人血液中诱导的免疫反应与毒性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益明 黄爱兰 +2 位作者 赵志 宋晨 赖桂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6,共10页
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GO)在小鼠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免疫反应性,评估其毒性效应。方法超声破碎法制备GO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仪测定悬浮于去离子水和PBS的GO纳米颗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将不同浓度(0.5、1和2mg/mL)的GO悬浮液或PBS分别注入C57B... 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GO)在小鼠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免疫反应性,评估其毒性效应。方法超声破碎法制备GO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仪测定悬浮于去离子水和PBS的GO纳米颗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将不同浓度(0.5、1和2mg/mL)的GO悬浮液或PBS分别注入C57BL/6小鼠腓肠肌,HE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小鼠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分光光度计和血栓弹性描记图(TEG)观察GO对体外人血红细胞形态、溶血和凝血的影响。结果动态光散射研究显示,与水悬浮液相比,GO颗粒的PBS悬浮液具有更优的胶体分散性、稳定性、表面电荷效应及体内微环境模拟性。HE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小鼠腓肠肌中GO植入区周围的炎症浸润、肌纤维变性以及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的浸润程度(包括F4/80^(+)、CD11b^(+)、CD11c+的平均阳性荧光面积百分比和CD3^(+)CD4^(+)细胞数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比低浓度(0.002和0.02mg/mL)的GO和PBS,较高浓度(0.2、2和20mg/mL)的GO可使体外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并引起红细胞溶血(P<0.05)。TEG显示,相较低浓度组和PBS组,高浓度GO组的多项血液凝固参数(K,α,R和MA)出现明显异常。结论GO可持久诱导炎症和免疫反应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骨骼肌肌肉毒性和体外血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免疫反应 肌肉毒性 血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关键基因CLDN4的风险模型构建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4
作者 李雪婷 赵永政 +3 位作者 陆进 孙军培 张燕 杜丹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917,共9页
目的筛选卵巢癌(OV)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和风险模型构建,为OV患者的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工具(GEO2R)对GSE18520和GSE6008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并绘制韦恩图;其次,对DE... 目的筛选卵巢癌(OV)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和风险模型构建,为OV患者的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工具(GEO2R)对GSE18520和GSE6008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并绘制韦恩图;其次,对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蛋白互作(PPI)网络、突变与表达和预后分析,从而确定关键基因;再次,对关键基因进行风险模型构建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最后,临床收集OV组织作为实验组,收集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中紧密连接蛋白4(CLDN4)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LDN4是OV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且随着其表达的增高,OV患者的预后风险增加,不利于患者的总体生存(OS)。CLDN4与OV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DC)显著正相关,且高表达的DC对OV患者OS显著有利。CLDN4的mRNA在OV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升高,CLDN4的蛋白表达水平在OV组织中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LDN4是OV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可作为OV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免疫细胞浸润 肿瘤 总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SYK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5
作者 张铭 仝洁 +7 位作者 刘赛赛 卢兴浩 丁倩 陈云帆 张小楠 赵士弟 杨帆 陈传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96-301,306,共7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中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表达变化及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LPS诱导人乳腺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制备急性乳腺炎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实...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中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表达变化及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LPS诱导人乳腺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制备急性乳腺炎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确定LPS最适刺激时间、浓度及该条件下SYK、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LPS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后SY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CK-8结果显示,25μg/mL LPS刺激1 h,人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5μg/mL LPS刺激1 h后乳腺上皮细胞SYK基因表达最显著(P<0.05);LPS刺激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和NLRP3表均增高(P<0.05),siRNA敲低SYK基因后,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NLRP3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抑制SYK基因可减少LPS诱导的乳腺炎细胞模型炎症因子释放,对于乳腺上皮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炎 脾酪氨酸激酶 脂多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6
作者 汤迎凯 周明骏 +5 位作者 张开元 陶露 唐红辉 谢长好 项平 王元元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17-1423,1429,共8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平台Venny2.1得到二者共同的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8.0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Metascape在线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相关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应用Cytoscape3.8.0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白芍的13个化学成分、70个潜在作用靶点和740个NPSLE相关作用靶点,其中白芍与NPSLE共同作用靶点有31个;PPI网络显示处于核心地位的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83条与白芍治疗NPSLE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分别与代表性的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白芍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作用于NPSLE,为中医药治疗NPSLE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白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珂 丁子夏 +4 位作者 何晓宇 吴天宇 孟宇航 杜邦 张小楠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40,共14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疾病,其病因仍不明确。该疾病以对称性手、足等远端小关节的侵袭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且常伴肺、心脏等器官的受累。目前用于治疗RA的抗风湿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疾病,其病因仍不明确。该疾病以对称性手、足等远端小关节的侵袭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且常伴肺、心脏等器官的受累。目前用于治疗RA的抗风湿药虽然能够改善病情,但仍存在明显毒副作用,亟待进一步的优化。因此,深入解析RA发生和发展机制对新药物靶点的开发至关重要。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在RA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滑膜细胞、免疫细胞和骨细胞中,PCD的失调现象尤为显著。本文综述了PCD的多种形式,包括凋亡、NETosis、自噬、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铜死亡等在RA中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它们在成纤维滑膜细胞、免疫细胞和骨细胞等中的调控作用。这些研究不仅为优化RA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为新靶点药物的研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程序性细胞死亡 调控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