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后官湖局地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杨培强 陈炜 +1 位作者 艾泽 王祉苏 《暴雨灾害》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城市内湖对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作用显著,为研究武汉市内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基于武汉市后官湖周边国家站2013—2022年观测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利用WRF数值模式开展冬、夏季典型月(2013年1月、7月)后官湖水体对湖区及周边地区地面... 城市内湖对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作用显著,为研究武汉市内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基于武汉市后官湖周边国家站2013—2022年观测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利用WRF数值模式开展冬、夏季典型月(2013年1月、7月)后官湖水体对湖区及周边地区地面要素的敏感实验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冬季典型月后官湖增温作用显著,夏季典型月则呈现弱增温作用。白天后官湖表现为冷湖效应,夜间表现为暖湖效应,日高温的降低和日低温的升高导致昼夜温差减小。(2)后官湖对湖区的平均风速和平均日极大风速均有增大作用,冬季典型月后官湖对湖区与下风向区域平均风速和平均日极大风速的增大量和增大区域明显大于夏季典型月。(3)后官湖在冬、夏两季典型月均有一定的“湿岛效应”,相对湿度随湖泊边界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而后官湖对湖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影响很小。(4)湖泊与陆地的气温差异导致湖区风向发生昼夜转变。后官湖东南部湖体更大,对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影响的强度和范围更大。冬季典型月后官湖受偏北气流作用,对湖体南岸的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更显著,夏季典型月该特征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武汉市 后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气象村建设及气象科普整合传播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姚家林村为例
2
作者 刘立成 范沅昆 吴晶晶 《中国地市报人》 2021年第7期81-85,共5页
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家提出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如何打造一个以气象文化与气象科普为特色的科旅结合的“气象村”,发展特色农业与服务业,推动乡村振兴?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姚家林村为例,提出了未来规划与设想以及实现的路... 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家提出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如何打造一个以气象文化与气象科普为特色的科旅结合的“气象村”,发展特色农业与服务业,推动乡村振兴?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姚家林村为例,提出了未来规划与设想以及实现的路径,认为要做到“四结合”建好“七个一”。本文认为“四结合”即将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乡村科技普及和村民素质提升、乡村艺术体验、乡村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七个一”即一路(自行车专用路)、一馆(中法少儿气象天文科普馆)、一园(多功能气象科普旅游园)、一城(村中城——国际气象影视城)、一节(中法气象电影节)、一会(中国气候品质产品展览展示会)、一校(气象科普讲解员培训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气象村 气象科普 整合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火神山医院气象保障服务效益评估研究
3
作者 杨培强 何兵 易亮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6期140-142,共3页
气象服务准确性与时效性存在的差距与现阶段气象部门预警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足有关。准确性是精准预报的基础,时效性是精细服务的前提,提高准确性和时效性依然是当前服务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提高准确性 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服务 预警预报 时效性 效益评估 精细服务 服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甸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平台初步设计与研究
4
作者 朱武杰 易亮 +1 位作者 汪洲 余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自然科学》 2017年第6期00229-00229,244,共2页
在武汉市蔡甸区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背景下,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社会气象服务需求,基于现有的县级基层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等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以及其他资源,分析了智慧城市和智慧气象的现状、核心理念,以及现阶段建设蔡甸智慧... 在武汉市蔡甸区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背景下,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社会气象服务需求,基于现有的县级基层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等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以及其他资源,分析了智慧城市和智慧气象的现状、核心理念,以及现阶段建设蔡甸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和初步设计,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为建设县级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平台做了详细的计划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 智慧城市 气象服务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洲降水现象综合质控算法优化研究
5
作者 汪洲 杨栩 +3 位作者 喻红银 陈平华 徐天澳 曾鸣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6期1637-1646,共10页
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于2017年9月开始启用DSG5型降水现象仪。从日常实际观测结果来看,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观测还是存在判识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新洲降水现象综合判识一直使用的是统一下发的质控算法,未进行过本地化的优化处理。而对于不同... 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于2017年9月开始启用DSG5型降水现象仪。从日常实际观测结果来看,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观测还是存在判识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新洲降水现象综合判识一直使用的是统一下发的质控算法,未进行过本地化的优化处理。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其质控算法适应性会有差别,为进一步提高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识别准确率,本文利用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现象平行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基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在开展降水现象人工观测时,同时会关注当前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而且观测人员会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结合上述气象要素来综合判断具体的天气现象类型。本文将人工观测综合感知的方法与仪器可以实现的自动观测要素相结合,通过分析台站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结果与仪器自动观测的各类气象要素对比数据,提出了雨、毛毛雨、雪、雨夹雪四种现象的优化算法模型。The Xinzhou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began using the DSG5-type precipitation phenomenon instrument in September 201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actual observation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issues with the accuracy of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has always relied on a standardized quality control algorithm that has not undergone localized optimization. However, the adaptability of quality control algorithms can var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this paper utilizes parallel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Xinzhou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I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ersonnel, when conducting manual observations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also pay attention to current relative humidity, air temperature, wind direction, wind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 Moreover, observers use their accumulated experie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fore mentione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judge specific weather phenomenon typ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from manual observations with the automatic observation elements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the instruments. By analyzing the comparison data between the weather phenomenon results from manual observations and the various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rom automated observations, it proposes optimized algorithm models for four types of phenomena: rain, drizzle, snow, and sl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现象 综合质控 算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在陆地风机接地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谦 杨培强 +2 位作者 邓永清 张弛儿 唐颖凯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6年第4期403-408,共6页
针对风机接地系统常用的金属接地材料面临的易腐蚀、运输施工难度大和有被盗风险等问题,介绍引入了一种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阐述了其结构和接地特性。通过CDEGS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网面积对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和铜... 针对风机接地系统常用的金属接地材料面临的易腐蚀、运输施工难度大和有被盗风险等问题,介绍引入了一种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阐述了其结构和接地特性。通过CDEGS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网面积对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和铜、钢金属接地材料接地网工频接地电阻的影响,论证了石墨复合材料应用的可行性。最后利用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作为接地体进行了实际风电场的接地方案设计,满足了各项要求,为将来风电场接地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接地系统 接地材料腐蚀 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14日武汉龙卷现场调查及雷达探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彩玲 杨波 +8 位作者 姚聃 方翀 彭斯琪 何秋蕊 黄先香 蔡康龙 吴翠红 黄小彦 何兵 《暴雨灾害》 2022年第2期142-150,共9页
2021年5月14日20∶40前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千子山发生龙卷灾害。基于详细的现场灾情调查和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1)本次灾害具有受灾路径长、纵横比大,受灾指示物有辐合倒伏、扭曲、被拔起和抛射等龙卷破坏的典型特征,确认为龙卷风... 2021年5月14日20∶40前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千子山发生龙卷灾害。基于详细的现场灾情调查和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1)本次灾害具有受灾路径长、纵横比大,受灾指示物有辐合倒伏、扭曲、被拔起和抛射等龙卷破坏的典型特征,确认为龙卷风灾害。(2)龙卷自西向东移动,总路径长度约17.95 km,其中连续路径约11 km,最大破坏直径1000 m,平均破坏直径800 m。龙卷经历了触地初生、加强成熟到跳跃减弱三个阶段,在影响路径的后半段,龙卷强度较弱,有跳跃式前进的特征。综合评估本次龙卷最大强度为中国龙卷强度行业标准三级(相当于美国EF3级)。(3)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龙卷,伴随有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TVS)发展,超级单体中气旋和TVS加强,旋转速度、最强切变加大以及顶高底高下降时,龙卷触地引起地面灾害,地面最强破坏路径位于中气旋和TVS路径南侧。对于超级单体龙卷,可依据中气旋和TVS演变特征进行龙卷预警业务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现场调查 雷达特征 龙卷涡旋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近41年浅层地温演变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培强 樊帆 曹恒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593-601,共9页
为揭示武汉市浅层地温(5~20 cm)变化特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气候因素,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相关性研究、气候倾向率、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对武汉1980—2020年浅层地温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风速、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数等气候因子... 为揭示武汉市浅层地温(5~20 cm)变化特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气候因素,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相关性研究、气候倾向率、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对武汉1980—2020年浅层地温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风速、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数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建立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武汉近41年浅层地温虽然存在持续时间较短的降低过程,但总体处于不断升高的趋势,各层地温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的升高是浅层地温显著增温的主要因素,风速、气压、日照、降水量作用次之;浅层地温与气温不仅存在较明显的同步性,还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建立的浅层地温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实际检验的误差较小、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浅层地温 Mann-Kendall检验法 相关性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1月一次强寒潮南下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余洋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4期22-28,共7页
2016年11月20—24日一次强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继2016年1月罕见寒潮之后又一次寒潮事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共享数据网、MICAPS平台、武汉气象站等来源的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强寒潮的环流形势及其... 2016年11月20—24日一次强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继2016年1月罕见寒潮之后又一次寒潮事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共享数据网、MICAPS平台、武汉气象站等来源的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强寒潮的环流形势及其冷空气对我国部分地区降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主要受位于蒙古国境内的横槽阻挡,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转竖后冷空气迅速南下,影响我国。该次寒潮中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洋面,受咸海附近冷低压影响,分东路和西路侵入我国,并在黄土高原汇合。我国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主要受到西路和东路冷空气的影响,由于西路冷空气较弱,西南地区降温的速率和幅度均不及华北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受两路冷空气共同影响,降温最剧烈,降温幅度最大。相比于1月的寒潮,该次寒潮过程导致武汉地区出现更大幅度、更剧烈的降温,但是最低气温高于1月的寒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寒潮 横槽转竖 强冷空气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庐县梅汛期暴雨特征以及预报指标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洲 杨栩 徐乐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本文利用2010~2020年28个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对浙江省桐庐县的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桐庐县梅汛期暴雨日的年际分布不均匀,梅汛期期间降水有一个大值区在早晨到上午前后(5:00~11:00)。桐庐县雨量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2010~2020年28个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对浙江省桐庐县的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桐庐县梅汛期暴雨日的年际分布不均匀,梅汛期期间降水有一个大值区在早晨到上午前后(5:00~11:00)。桐庐县雨量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和桐庐的地形有关,大值区集中在桐庐的西南部乡镇以及东部乡镇,西北部乡镇暴雨强度最低。除此以外,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0年~2020年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整理归纳了分型,统计中低层的水汽通量,提炼出基于不同分型的梅汛期暴雨预报指标。结果表明,梅汛期天气形势分为4类:低槽东移类,低涡切变类,台风类,雷暴类,其中低涡切变和雷暴型是影响桐庐县最多的。中低层水汽通量和平均天气形势图密切相关,系统的位置、急流的大小决定水汽的来源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暴雨 暴雨分型 地形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建设的探讨
11
作者 谢奇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23期277-277,279,共2页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对农村防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如何做好新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进行探讨,希望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人身安全带去保障。
关键词 新农村 雷电灾害 防御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7月5-7日一次武汉市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武杰 张翠荣 张丽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5年第5期180-181,共2页
2013年7月5-7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连续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基于此,利用武汉区域自动站、武汉站地面以及高空观测资料、Micaps数据等资料,对暴雨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各层系统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配置等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此次降雨过程... 2013年7月5-7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连续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基于此,利用武汉区域自动站、武汉站地面以及高空观测资料、Micaps数据等资料,对暴雨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各层系统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配置等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此次降雨过程中,高空低槽、江淮切变线、西南涡以及中低层西南急流等系统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均对此次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暴雨发生期间武汉地区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和持续。从中短期天气预报的角度来说,本次暴雨强度、落区以及起止时间把握有一定难度,整个过程期间出现的3个降水相对集中期是在中短期预报中难以确定的,需要靠短时临近预报来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江淮切变线 西南涡 水汽通量散度 弱冷空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