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美洲大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晋家正 李午佼 +4 位作者 牟必琴 沈咏梅 耿福能 岳碧松 范振鑫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原料生产的康复新液等药品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药用美洲大蠊为材料,首次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和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 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原料生产的康复新液等药品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药用美洲大蠊为材料,首次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和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基因组组装、注释和分析。原始测序数据经过滤后得到1.4 Tb的二代测序数据和33.81 Gb的三代测序数据。组装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基因组大小为3.26 Gb,这在已报道的昆虫基因组中仅次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为62.38%,杂合度为0.635%,表明其为复杂基因组。组装的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长度分别为28.2 kb、315 kb,单拷贝基因完整性为88.1%,小片段文库测序数据平均比对率为99.8%,测序和组装质量满足后续分析要求。采用De novo预测、同源预测和基于转录本预测3种方法共注释到14 568个基因,其中92.4%的基因获得了功能注释。本研究首次完成了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是大蠊属Periplaneta昆虫的第一个基因组,为美洲大蠊遗传进化分析和药用基因资源挖掘打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药用昆虫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装 基因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研粉干预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和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邦瑜 李杰 +2 位作者 阮玉山 耿福能 李绍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3-1228,共6页
背景:脊髓损伤有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机制参与其中,激活自噬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对脊髓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美洲大蠊研粉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方法:取30只6-8周... 背景:脊髓损伤有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机制参与其中,激活自噬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对脊髓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美洲大蠊研粉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方法:取30只6-8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后缝合;生理盐水组与美洲大蠊组均建立左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与美洲大蠊研粉,连续给药14 d。术后6 h及1,3,7,14 d行BBB评分,观察后肢运动功能的情况;给药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半横断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术后6 h及1,3,7,14 d的BBB评分均降低(P<0.05);美洲大蠊组术后7,14 d的BBB评分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假手术组Beclin-1呈弱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生理盐水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美洲大蠊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④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研粉能够改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机制可能是美洲大蠊研粉中的多糖类物质增加了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半横断损伤 美洲大蠊研粉 自噬 BECLIN-1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美洲大蠊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璐萱 巩荣艳 +1 位作者 曾陈娟 丁显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以人工饲养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材料,测定了其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各虫态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23. 27%~29. 44%,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44. 04%~49. 55%,优于联合国粮农... 以人工饲养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材料,测定了其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各虫态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23. 27%~29. 44%,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44. 04%~49. 55%,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0%的标准,属于优质蛋白质资源。与成虫期相比,若虫期氨基酸含量较高,色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甘氨酸较为丰富。所检测的5种维生素中,维生素E含量最高,刚蜕皮成虫及雌成虫含量均超过12 mg·kg^(-1)。美洲大蠊相关产品促睡眠、抗氧化功能可能与其富含色氨酸、谷氨酸和维生素E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药用昆虫 氨基酸 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佳松 陈峰 +2 位作者 彭锐 耿福能 邹方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传统的中药材,其提取物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创面治疗,但对其中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深入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首先构...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传统的中药材,其提取物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创面治疗,但对其中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深入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首先构建C57小鼠皮肤全层切除模型,并将其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分别以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为敷料,而对照组以75%乙醇为敷料。用药处理3 d后取伤口皮肤组织送样进行RNAseq,然后分析转录组数据找出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伤口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伤口的结痂速度比对照组快,这表明了小鼠创面模型中,美洲大蠊提取物能促进伤口愈合。经转录组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数:对照组vs.精粉组为545,对照组vs.康复新液组为938。结合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和已发表的文献,发现3个可能参与调节伤口愈合的关键基因:表皮调节素(Ereg)、Gli-kruppel家族成员(Gli2)和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3(Tgm3)。Q-PCR实验表明,这3个基因在美洲大蠊提取物加药组中均高表达。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可能通过诱导Ereg、Tgm3和Gli2的高表达来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伤口修复 转录组分析 关键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愈创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晏永明 朱宏杰 +4 位作者 向斌 齐晶晶 王心龙 耿福能 程永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1-596,共6页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环(酪氨酸-酪氨酸)(1)、环(酪氨酸-脯氨酸)(2)、环(缬氨酸-酪氨酸)(3)、环(甘氨酸-苯丙氨酸)(4)、环(甘氨酸-色氨酸)(5)、环(色氨酸-丝氨酸)(6...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环(酪氨酸-酪氨酸)(1)、环(酪氨酸-脯氨酸)(2)、环(缬氨酸-酪氨酸)(3)、环(甘氨酸-苯丙氨酸)(4)、环(甘氨酸-色氨酸)(5)、环(色氨酸-丝氨酸)(6)、环(色氨酸-天冬酰胺)(7)、ginsenine(8)、6-羟基香豆素(9)、6-羟基色满-2-酮(10)、1-(3-乙基苯基)-1,2-乙二醇(11)、1-(4-乙基苯基)-1,2-乙二醇(12)、(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13)、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14)、原儿茶酸(1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6)和丁香酸(17)。其中,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此外,对化合物促进创面愈合作用进行了观察,化合物13显示较强的抑制NO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昆虫 美洲大蠊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药美洲大蠊水溶性成分及其促血管生成活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心龙 向斌 +3 位作者 李亚美 耿福能 晏永明 程永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04-2009,共6页
采用色谱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甘油(1)、邻羟基苯甲酸(2)、苯丙氨酸(3)、色氨酸(4)、尿嘧啶(5)、腺嘌呤(6)、环(脯氨酸-苏氨酸)(7)、环(脯氨酸-丙氨酸)(8)、环(丙氨酸-缬氨酸)(9... 采用色谱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甘油(1)、邻羟基苯甲酸(2)、苯丙氨酸(3)、色氨酸(4)、尿嘧啶(5)、腺嘌呤(6)、环(脯氨酸-苏氨酸)(7)、环(脯氨酸-丙氨酸)(8)、环(丙氨酸-缬氨酸)(9)、环(甘氨酸-异亮氨酸)(10)、环(甘氨酸-亮氨酸)(11)、腺嘌呤核苷(12)、次黄嘌呤核苷(13)、环(亮氨酸-丝氨酸)(14)、环(丝氨酸-苯丙氨酸)(15)、环(天冬酰胺-苯丙氨酸)(16)、环(酪氨酸-甘氨酸)(17)、环(酪氨酸-丙氨酸)(18)、环(酪氨酸-丝氨酸)(19)、环(酪氨酸-苏氨酸)(20)、环(酪氨酸-天冬氨酸)(21)和Cordyrrole A(22)。其中,化合物7~11、14~22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20和21为新的天然产物。此外,对化合物抗一氧化氮生成作用和促血管生成活性进行了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环二肽 一氧化氮生成 血管生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峰 陈佳松 +2 位作者 彭锐 耿福能 邹方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甚至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是其对结直肠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RNA-seq技术初步分析了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顺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甚至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是其对结直肠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RNA-seq技术初步分析了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顺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表明:30μM顺铂和0.6%康复新液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有1 901个差异基因,其中1 555个基因表达上调,346个基因表达下调;30μM顺铂和0.8%精粉酵解液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比,共有2 587个差异基因,其中2 183个基因表达上调,404个基因表达下调;30μM顺铂和100μg·m L-1精粉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有1 488个差异基因,其中1 164个基因表达上调,324个基因表达下调。用WEGO和DAVID进行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顺铂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p53、细胞粘附分子、MAPK、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表达下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酰-tRNA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抗生素生物合成、一碳代谢等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提取物 转录组 差异基因 信号通路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的含氮成分及其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心龙 向斌 +4 位作者 李亚美 秦付营 耿福能 晏永明 程永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1期20-25,28,共7页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1-(2-羟乙基)-5-羟甲基-1H-吡咯-2-醛(5)、N-(5-乙酰吡咯-3-基)乙酰胺(6)、8-羟基-2,3-二氢-4(1H)-喹诺酮(7)、戊内酰胺(8)、N-乙酰多巴胺(9)、aspongopusin(10)、deoxyhyrtiosine A(11)、光色素(12)、6-羟甲基-3-羟基吡啶(13)、3,4-二羟基苯基甘油(14)、2-异戊基苯酚(15)和5-羟甲基呋喃-2-醛(16)。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7、10~16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14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迁移,尤以化合物13作用最为显著,而化合物3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含氮成分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组织修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高洁 朱娟娟 +3 位作者 刘瑾华 沈咏梅 岳碧松 李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5-240,共6页
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都已证实康复新液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对烧伤、外伤、溃疡和术后创面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组织修复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和抗氧化活性、调节... 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都已证实康复新液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对烧伤、外伤、溃疡和术后创面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组织修复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和抗氧化活性、调节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调控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等,为阐明美洲大蠊促修复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组织修复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成虫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郝艳芹 周闯 +3 位作者 晋家正 沈咏梅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既是卫生害虫,也是重要的药用昆虫。许多研究表明,其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本实验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成虫肠道菌群。结果得到有效序列67 492条,归类为...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既是卫生害虫,也是重要的药用昆虫。许多研究表明,其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本实验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成虫肠道菌群。结果得到有效序列67 492条,归类为581个操作分类单元,注释到21门79目193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为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的优势菌门。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6.59%)、芽孢杆菌属Bacillus(13.26%)和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10.26%)为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美洲大蠊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精粉对小鼠血糖和肌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洁 刘瑾华 +4 位作者 孙晓红 刘诗尧 沈咏梅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71,共5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精粉对高脂饮食小鼠体质量、血糖和肌酐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美洲大蠊精粉:低剂量100 mg·kg^(-1)、中剂量200 mg·kg^(-1)、高剂量400 mg·kg^(-1))。...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精粉对高脂饮食小鼠体质量、血糖和肌酐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美洲大蠊精粉:低剂量100 mg·kg^(-1)、中剂量200 mg·kg^(-1)、高剂量400 mg·kg^(-1))。灌胃第42天和第49天取血后,用试剂盒测定血清血糖和肌酐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和肾脏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体质量增长率在第42天和第49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第42天实验组小鼠的血糖、肌酐和MCP-1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高剂量组的G-6-Pase mRNA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GLUT2 mRN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49天,低、高剂量组小鼠的血糖和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且低、中、高剂量组的G-6-Pase、GLUT2和MCP-1 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结论美洲大蠊精粉可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率以及血糖、血清肌酐水平,减少肝脏中G-6-Pase mRNA表达和调节GLUT2 mRNA表达水平可能是美洲大蠊精粉降血糖机制之一,并且可能通过降低肾脏中MCP-1 mRNA的表达减轻肾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高脂饮食 血糖 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胸腺素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琳 高洁 +5 位作者 张毅鹏 王红梅 陈勤 沈咏梅 岳碧松 张修月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9-496,共8页
目的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对小鼠毛发生长及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背部脱毛的C57BL/6小鼠分为PBS组(空白处理)、THY1组(给药浓度500μg·mL^(-1))、THY2组(给药浓度500μg·mL^(-... 目的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对小鼠毛发生长及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背部脱毛的C57BL/6小鼠分为PBS组(空白处理)、THY1组(给药浓度500μg·mL^(-1))、THY2组(给药浓度500μg·mL^(-1))、THY3组(给药浓度500μg·mL^(-1))和Tβ4组(给药浓度500μg·mL^(-1)),连续给药18 d,记录小鼠皮肤颜色变化时间、脱毛区毛发生长状况以及毛囊组织学特征和毛囊数目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PBS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脱毛后皮肤颜色由粉红变黑的时间更短,毛囊数量均明显更多,且给药组小鼠毛发生长更快。在给药第6天,THY1组和THY3组的β-catenin表达明显高于PBS组;给药第18天,THY2组的MMP-2表达明显高于PBS组,且THY1组的IGF-1表达明显高于PBS组。结论美洲大蠊胸腺素可以促进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可能通过提高β-catenin、MMP-2和IGF-1的表达来调控小鼠的毛囊发育与毛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胸腺素 C57BL/6小鼠 毛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陶磊 陈金虎 +5 位作者 张汉超 刘彬 陈莹 万苹 何苗 杨志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89-1894,共6页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300 mg/kg)、肠炎宁组(600 mg/kg)及美洲大蠊提取物低、中、高...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300 mg/kg)、肠炎宁组(600 mg/kg)及美洲大蠊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于UC模型建立第8天进行相应药物灌胃治疗,1次/d,连续14 d。实验期间对大鼠进行DAI、CMDI、HS评分,检测血清IL-4、IL-17、TNF-α、IFN-γ水平和结肠组织TGF-β1、EGF、MPO水平。结果以DAI评分为依据,将轻中度炎症大鼠纳入实验,占造模大鼠比率为93.75%。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提取物可降低DAI评分、HS评分(P<0.01),下调血清IL-17、TNF-α、IFN-γ及结肠组织MPO水平(P<0.01),降低结肠指数和CMDI评分(P<0.05,P<0.01),增加血清IL-4及结肠组织TGF-β1、EGF水平(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4、EGF、TGF-β1水平,下调TNF-α、IL-17、MPO、IFN-γ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提取物 溃疡性结肠炎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microR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宝钲 杨茗羽 +2 位作者 张修月 岳碧松 范振鑫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5,共9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但其提取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对饲养的雌雄美洲大蠊成虫进行microRNA测序,分别在雄性和雌性中得到12 155 616条和9 847 263条序列。序列长度主要为18~23 nt,且在22 nt和29...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但其提取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对饲养的雌雄美洲大蠊成虫进行microRNA测序,分别在雄性和雌性中得到12 155 616条和9 847 263条序列。序列长度主要为18~23 nt,且在22 nt和29 nt处有2个峰值。将所得序列与数据库(NCBI、Rfam)进行比对注释,最终在雄性成虫中鉴定到57种已知的microRNA和152种潜在的新microRNA,在雌性成虫中鉴定到53种已知的microRNA和94种潜在的新microRNA。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只有一种microRNA:miR-750在雌雄之间差异表达,其在雌虫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本研究首次在基因组水平研究了美洲大蠊microRNA的组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为其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MICRORNA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肛漏创面应用美洲大蠊提取液的lncRNA高通量测序及维恩图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心甜 马乐 +2 位作者 耿越飞 沈咏梅 曾娟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7-1155,共9页
目的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维恩图预测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糖尿病肛漏创面愈合的顺、反式lnc RNA及Pathway。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肛漏患者术后创面12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例术后创面组(A组)和6例术后创面应... 目的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维恩图预测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糖尿病肛漏创面愈合的顺、反式lnc RNA及Pathway。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肛漏患者术后创面12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例术后创面组(A组)和6例术后创面应用美洲大蠊提取液创面组(B组)中lnc RNAs和m RNAs表达,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构建lnc RNA-m RNA的共表达网络图,并通过Cis-及Trans-预测与创面愈合相关lnc RNA。结果实验组差异表达的lnc RNAs2242个(上调649个,下调1593个),m RNAs有13186个(上调5162个,下调8024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lnc RNA-cis主要富集在表皮细胞分化、上皮细胞分化、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等;差异表达的lnc RNA-trans主要富集在细胞代谢过程、蛋白质结合、细胞内部分等。通过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3条通路:IBD、MAPK signalingpathway、AMPK signaling pathway;lnc RNA靶标基因预测中最终筛选出3个lnc 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ENST00000620167),进行PCR验证,lnc 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可能通过lnc 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顺式及反式调控靶标基因,影响表皮细胞分化、上皮细胞分化、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等功能以及影响IBD、MAPK signalingpathway、AMPK signaling pathway促进糖尿病肛漏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肛漏 美洲大蠊提取液 创面愈合 lncRNA MRNA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雨娇 曾陈娟 +3 位作者 马倩 许润春 马鸿雁 耿福能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8期203-207,共5页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低。美洲大蠊药材来源于人工饲养,现有的真伪鉴别方法多为性状鉴别,DNA条形码技术也趋于成熟,质量控制主要以单一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主。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但其鉴定方法、质量评价方式、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因此,提升与完善美洲大蠊质量控制体系刻不容缓。就美洲大蠊药材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现行质量标准进行综述,并对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美洲大蠊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鉴别 生物评价 质量评价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17
作者 牟必琴 严超超 +3 位作者 李午佼 李静 沈咏梅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0-547,共8页
重复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复序列,如自主型的逆转录转座子LINE,在昆虫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 novo从头预测和基于同源比对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被用来搜索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 重复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复序列,如自主型的逆转录转座子LINE,在昆虫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 novo从头预测和基于同源比对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被用来搜索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基因组,共鉴定出大约占全基因组62%的重复序列。研究发现,散在重复序列中,DNA转座子占美洲大蠊基因组的16.18%;逆转座元件中LINE最多,占基因组的13.64%,SINE和LTR分别占基因组的3.52%和1.32%。LINEs中的Bov Bs亚家族在所有转座子亚家族中比例最高(约6.73%)。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相比,除LTR外,其他类型的转座子占基因组的比例均高于德国小蠊。通过分析逆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完整度、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从美洲大蠊基因组中鉴定出一类BovBs:RTE-1_PAm。BovBs的反转录酶氨基酸序列的系统树表明,美洲大蠊与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的进化关系比与其同属蜚蠊科Blattidae的德国小蠊的关系更近。昆虫中BovBs的进化关系与传统核基因进化关系的不同,表明转座子的进化相对宿主基因的进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基因组 重复序列 转座子 BovBs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胸腺素THY3的表达模式分析
18
作者 孙晓红 李萍 +6 位作者 景洁 高洁 杨振 沈咏梅 张修月 岳碧松 孟杨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基因具有THY1、THY2和THY3三个不同剪接体,其中THY3结构域最多。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THY3在美洲大蠊不同性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基因具有THY1、THY2和THY3三个不同剪接体,其中THY3结构域最多。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THY3在美洲大蠊不同性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对美洲大蠊血淋巴和脂肪体中THY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HY3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虫期,雌虫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脂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血淋巴、头部、肌肉、体壁组织。雌性成虫体腔注射大肠杆菌3 h后血淋巴中THY3表达量显著增高,而在脂肪体中12 h后才检测到THY3表达明显上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胸腺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胸腺素 相对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研末在23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谭芳 陈瑾 +2 位作者 马秀英 周馨悦 耿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83-86,共4页
探讨美洲大蠊研末在23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医学样本比较法,选取好医生药业集团医学中心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6例晚期肿瘤患者。对照组23例采用自制中药汤剂调理,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美洲大蠊研末加... 探讨美洲大蠊研末在23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医学样本比较法,选取好医生药业集团医学中心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6例晚期肿瘤患者。对照组23例采用自制中药汤剂调理,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美洲大蠊研末加康复新液溶解后口服6月,观察服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疼痛、免疫功能指标结果。结果 治疗组在PF、RP、SF、RE、MH相关指标上比之对照组结果值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白蛋白升高幅度、BMI指数、体重维持情况、饮食及其肌肉相关指标上结果值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镇痛效果上比之对照组更高,尤以疼痛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效镇痛率、患者疼痛耐受率、预后疼痛阙值评分均更高,对照组反而效果不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CRP炎性指标上结果更低,同时IL-6、IL-1β水平也更低(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肿瘤患者治疗中,美洲大蠊研末治疗后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效果突出。凸显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营养改善,降低其疼痛,改善其免疫功能上,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加以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肿瘤 美洲大蠊 研末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小蠊全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晨 杜联明 +5 位作者 李鹏 杨茗羽 李午佼 沈咏梅 张修月 岳碧松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7-1045,共9页
【目的】分析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和分布规律,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方法】使用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德国小蠊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编写Pytho... 【目的】分析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和分布规律,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方法】使用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德国小蠊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编写Python脚本对微卫星进行定位,并通过Blast2Go和KASS程序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共找到1~6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604 386个,总长度15 301 255 bp,约占全基因组序列(约2.04 Gb)的0.75%,分布频率为1/3.37 kb,微卫星序列的长度主要在12~60个碱基长度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微卫星中,三碱基(226 876)重复类型微卫星数量最多,占微卫星总数的37.54%;四碱基(150 355)重复类型次之,占微卫星总数的24.88%;其余依次是单碱基(141 167)、二碱基(60 877)、五碱基(21 570)和六碱基(3 541)重复类型,分别占微卫星总数的23.36%,10.07%,3.57%和0.59%。出现最多的重复拷贝类别有:ATT,AAT,A,T,AAAT,ATTT和AT,共411 789个微卫星,占微卫星总数的68.13%,这7种类别的微卫星数量均大于30 000个。共有2 372个微卫星在外显子上,它们分别位于1 481个基因上。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其中434条归类于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402条归类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660条归类于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最多(380个),其次是与机体系统相关的(276个),与遗传信息进程相关的基因最少(92个)。【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深入分析德国小蠊微卫星功能及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微卫星 生物信息学 功能注释 基因组 外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